传统中医------ 火神派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以其独特的治疗技术和卓越的疗效,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道,而民间中医是中医这支队伍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远到秦汉时期的扁鹊,仓公........近到现代时期的郑钦安,李可.......这都是民间中医的优秀代表人物. 中医史上有金元四大家,有经方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等,千百年来,它们各树一帜,各呈异彩,汇聚而成中医学的丰富源流。
鲜为人知的是,在清代末年,四川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火神派。
火神派的诞生,为民间中医又掀开多姿多彩的一页,所谓火神派,是因为该派风格独特,以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著称,屡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以大剂量姜附回阳救逆,是火神派的明显特点之一,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代有传人,发扬光大,历百余年而不衰,至今犹有余韵。其理论之精妙,用药特色之鲜明,影响之大都不下于上面各家医派,堪称中医宝库里的明珠,实有弘扬的必要。
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
继钦安先生之后,火神派人才辈出,代表人物有吴佩衡,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祝味菊,祝本四川人,为避战乱,东去上海,沪上医界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认为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吴、祝二位,驰名华夏,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祝味菊还是第一个提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念者。其它还有华阳刘民叔(川藉沪上名医),以及陆铸之(有火神之称)、补小南、范中林、龚志贤(重庆)、戴云波(成都)等,皆为四川人,这一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江人,但弱冠(25岁)入川,拜蜀中名医刘雨笙等3人为师,数年学成,且在四川度过了17年的光景,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1926年为避“川乱”才迁居上海,名扬沪上。
系统总结,火神派理论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学术上以《内经》为宗,“洞明阴阳之理”,“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郑钦安语)
②临床上则“用仲景之法”,用药多为附子、干姜、肉桂等,附子常用至100g以上甚至300g-500g,尊附子为“百药之长”(祝味菊语),用方则多为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这是火神派最鲜明的特点。
此为转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