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关于中医火神派及相关相近资料荟集

[复制链接]
一源 | 2006-2-28 16: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中医火神派及相关相近资料荟集

刘力红博士等拜卢火神为师仪式报道!
http://www.cdljsy.com/cgi-bin/topic.cgi?forum=63&topic=205&show=0
一源 | 2006-3-3 21: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中医火神派及相关相近资料荟集

卢铸之(1876--1963)  
名禹臣,晚号金寿老人,德阳人。中医内科专家。生于中医世家。少年时随姑父颜龙臣学文习医。后赴成都,拜师于近代伤寒学家郑钦安门下。学成后,从师命遍游各地,一面为人治病,一面深入考察各地人民之体质、生活习惯、水土气候、多发疾病等,还对各种药物的栽培、炮炙、性味、功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光绪末年在成都开设“养正医馆”,正式行医。他继承发扬郑钦安的医理医术,临证经验丰富,内、妇、儿科、针均有独到疗效,以善用辛温重剂治病而在成都独树一帜,有“卢火神”之誉。建国后,曾受聘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医院,任一级主任医师。著有《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金匮要略恒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心脏病论治》等。
一源 | 2006-3-4 12: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中医火神派及相关相近资料荟集

范中林老先生简介

     范中林  (1895——1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享年94岁,蜀中现代名医,曾师从潘竹均(音)等多人。多年来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善用经方,尤以舌诊见长,深受火神郑钦安思想影响。在掌握六经辩证规律治疗若干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对于许多虚寒证,疑难病的疗效尤为显著。70年代末由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编写了《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选》,部分医案曾以《范中林老中医六经辩证医案选》在1979年第十期的《中医杂志》p25--30上发表,后来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发行,选编了范氏应用六经辩证诊疗的69个病例,其中有以麻黄汤治愈三年低热的太阳证发热案,有以四逆汤治愈严重前列腺炎的少阴证淋病案,还有以理中汤辈治愈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案。范氏用药悉本《伤寒论》,组方严谨,以味精量重为特点。从学者甚众,早期弟子唐步祺,是其突出的一位。
    尚有大量的范氏后期医案待整理出版。向天清曾走访范氏晚年门人并收集到部分资料。
一源 | 2006-3-7 21: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中医火神派及相关相近资料荟集

云南名医李继昌
 李继昌(1879~1982年)字文祯,生于昆明。祖籍江苏省南汇县(今上海市辖),出身中医世家。远祖李沐辛为明末名医。嘉定屠城时,举家西迁到澄江,后又迁昆明。其父在民生街宽巷口开业行医,以医术高、医德好名重当时。李自幼接受父亲严格教导,13岁即入正义路衡源号中药店为徒,历时5年,遍识中药之性,博览中医学典籍,18岁,于华山南路四吉堆独立行医。   李继昌不为家学所囿,潜心研讨中医各派之说,融汇贯通。他对西医不持偏见,于1907年入法国医院附属医学专科学校学习西医,上午勤学,下午行医,历时五年,最终以优异成绩毕业。因其积极汲取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和医疗理论之所长补己之不足,而成为云南中西医结合先驱之一。   云南“重九”起义期间,他率家人、徒弟积极救护革命军伤员。之后他不问俗事,潜心于医疗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慷慨捐款支援前线。   为了使中医发扬光大,他收徒二十多人悉心传授。又与中医同仁共创中医讲习班,建中国神州医学会云南分会,主办《神州医学报》,广泛进行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云南和平解放后,李继昌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建设,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云南省及昆明市分会名誉理事长,昆明市盘龙区医院院长,还历任云南省一至四届政协委员。他以各种形式悉心培养医务人员,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医疗骨干。1956年,他将家藏中医学典籍595卷全部捐赠国家,其中最珍贵者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古版本一部计214卷和《滇南本草》手抄本。此举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称道,省卫生厅给予奖状锦旗予以嘉勉。   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李继昌医术日臻精湛。他临床诊断一丝不苟,审证确切才言治,他十分注意人体本身之正邪消长,认为“有邪必先祛邪,祛邪不可手软;邪去然后扶正,正虚特者世,亦当扶正祛邪并用。”还进一步探究天人关系之协调,因昆明风多湿盛,故祛邪时尤应注重祛风除湿两个方面。   李继昌最擅长妇科和儿科,他认为调理妇科气血,重在调理脏腑功能;而脏腑之中,又重在肝脾两脏;肝脾之中,又以调肝为主。至于儿科,他以“痧中伏痧”配合“刮痧”治疗麻疹;至于紫斑,他不治血而治虫,驱虫又重调肝健脾;他制成的“鸡肝散”是治疗小儿疳积虫症的良药,“英雄独一丹”,则于跌打损伤、止血化瘀等症效果颇佳。   李继昌注重医理的探讨,其中,《伤寒衣钵》一书,汇集历代关于《伤寒论》的数十种注释,将著名瘟病学典籍与自身心得融为一体,对外感热病之诊治加以提纲挈领的论述,有一定的学术价值。1978年整理出版的《李继昌医案》,汇集其一生的医学经验。   李继昌重医德医风,立一座右铭:“人无贫富,求无不诊”;对贫穷患者,不仅“义诊”,还馈赠药物。解放前,云南疫病流行,他多次率徒巡回医疗,治愈很多患者。因他排行第三,时人尊称他为“李三先生”。   1982年11月28日,李继昌病逝于昆明,享年103岁。

  


一源 | 2006-3-15 17: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中医火神派及相关相近资料荟集

传统中医------ 火神派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医以其独特的治疗技术和卓越的疗效,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道,而民间中医是中医这支队伍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远到秦汉时期的扁鹊,仓公........近到现代时期的郑钦安,李可.......这都是民间中医的优秀代表人物. 中医史上有金元四大家,有经方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等,千百年来,它们各树一帜,各呈异彩,汇聚而成中医学的丰富源流。

鲜为人知的是,在清代末年,四川还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火神派。

火神派的诞生,为民间中医又掀开多姿多彩的一页,所谓火神派,是因为该派风格独特,以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著称,屡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以大剂量姜附回阳救逆,是火神派的明显特点之一,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代有传人,发扬光大,历百余年而不衰,至今犹有余韵。其理论之精妙,用药特色之鲜明,影响之大都不下于上面各家医派,堪称中医宝库里的明珠,实有弘扬的必要。

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

继钦安先生之后,火神派人才辈出,代表人物有吴佩衡,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祝味菊,祝本四川人,为避战乱,东去上海,沪上医界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认为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吴、祝二位,驰名华夏,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祝味菊还是第一个提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念者。其它还有华阳刘民叔(川藉沪上名医),以及陆铸之(有火神之称)、补小南、范中林、龚志贤(重庆)、戴云波(成都)等,皆为四川人,这一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江人,但弱冠(25岁)入川,拜蜀中名医刘雨笙等3人为师,数年学成,且在四川度过了17年的光景,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的用药风格,1926年为避“川乱”才迁居上海,名扬沪上。

系统总结,火神派理论有如下一些特点:
①学术上以《内经》为宗,“洞明阴阳之理”,“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郑钦安语)
②临床上则“用仲景之法”,用药多为附子、干姜、肉桂等,附子常用至100g以上甚至300g-500g,尊附子为“百药之长”(祝味菊语),用方则多为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这是火神派最鲜明的特点。

此为转贴
415 | 2006-3-15 17: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中医火神派及相关相近资料荟集

不知道还可以向先生邮寄卢氏资料吗?我已发邮件了,可否接到?
一源 | 2006-3-16 19: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中医火神派及相关相近资料荟集

[这个贴子最后由一源在 2006/09/16 07:49pm 第 1 次编辑]

中医火神派系列资料愿与同道共享,因诸多原因出版暂有一定困难。志在形成一个交流的群体,目前交流的地域范围已几乎遍布全国的所有省区。如殷切急需有关资料者可以与以下信箱联系:

(邮编450012) 河南省 郑州市郑花路29号1-50信箱 向天清 收
电邮:xiangtianqing@yahoo.com.cn
内容为郑钦安弟子卢铸之的完整医案及范中林原始临诊医案记录(暂时为其中的一部分,以后将有更多的相关资料陆续拿出交流)。只付邮资及复印费,资料费随心就是。如需挂号或快件邮寄请注明。

工行:9558 8217 0200  0935821
绿卡:6221884910001446142
一源 | 2006-3-16 21: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中医火神派及相关相近资料荟集

痴心寻访民间老中医
记者 苏瑜
  2004年12月31日上午,一位青年男子像往常一样走进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带来了件儿宝贝,这便是河南中医藏书最多的图书馆正需要的中医论著《伤寒恒论》,作者是被四川医界尊为“火神派”之鼻祖的郑钦安。近两年来,中医界掀起了温习经典的热潮,许多学生都在找这本《伤寒恒论》,郑钦安的著作具有言简意赅,首重阴阳,阳为主导,理法详明,力挽苦寒流弊等特点,在中医药发展史上所罕见。
  这名男子叫向天清,是郑钦安医书的忠实读者和认同者。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寻访民间老中医。他的名片也与众不同,正反面都有一首诗,背面是天清致友人:“没有生命的硬度,哪有生命的闪光,没有生命的健康,哪有生命的质量......人在征途,要经历多少雨雪风霜?细细品味我的牵挂,每一字都是我献上的衷肠。”正面则写道:“中医文化根植于华夏,中国民间传统的精华,炎黄子孙的体质,最需要她。民间的老中医,未曾重视的领域,如今的许多疑难杂疾,最需要他来医......”
  不是单纯的感慨,向天清是有深刻体会的,1998年春他患了风湿病,发作时,腿疼得走不成路,连着几晚上睡不着觉,有时候疼得在床上打滚儿。针炙、草药、药酒......四个多月的时间,他到多家医院求诊,所有的方法都试过了,花了好几千元,可腿依然疼。转眼到了夏末,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了曾在某药店坐诊的民间老中医赵如恒老先生,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他,没想到,仅仅18副药,药费不到100元,他的腿竟奇迹般地好了!
  向天清被深深地震撼了。向是河南南阳人,家族中素来有人在民间行医,虽然他学的农学专业,但喜欢读书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是热爱,尤其是1994年读过白话版的《黄帝内经》后,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中那句话“言其不治者,未得其术也”引起他的深思。此后,虽然他一边工作,但业余时间却一心扑在自己的中医和传统文化的爱好上。向天清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他所有钱全部用来买书。北京的潘家园,四川杜甫草堂及“送仙桥”,四川大学附近的“九眼桥”......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流连于当地的古玩市场、旧书市场,还有大大小小的地摊更是他经常的去处。几年下来,他收集的书竟然没处可放了,从一室一厅到如今的两室一厅,他的家被各种各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书及中医书籍填满。去年搬家整理时,向天清趁机量了捆好的书的宽度,一共一百多米!
  除了震撼,向天清更感到痛心,中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学问的传承上有着丰富的经验,有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个经验却要师徒相授,而赵老先生的家人没人跟其学医,秉承家传的老先生又无文字和理论上的记录,那么,这些祖传的家学精华便只有终止了。这使他萌发了要把民间中医的"根';给留住的念头。
  在此之前,向天清就曾接触到一位姓马的民间老中医,马老早年曾是黄埔军校的学员,自学成医.随着频繁的与一位位都在八十岁以上的老中医接触,亲历了老中医们对中医的自信和临诊大症时的刚毅,让他在对民间中医尊崇的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一旦这些各怀绝技的老中医逝去,再去寻找将比寻宝更难.另一方面,为什么人们只有在病入膏盲四处乱求治的时候才能想起老中医呢?关键是多数人难以见到真正有本领的老中医。因为在平常人眼里,中医是治疗慢性病的,或者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总觉得西医帮助渡过了急、危、重等诸道难关,然后让中医来收尾,让中医来调养。因此,说到底是人们对中医产生了误解;另一方面因为民间中医传承太难,大多只有“方”“药”,没有“理”“法”,难登“研究”之堂。“中医火神派”则不然,虽一直在民间传承,但理法方药齐备,尤对疑难重症的疗效著称。
  1999年秋,向天清有幸结识了有“唐火神”之称的四川民间老中医唐步祺,两人越聊越投机,后来,唐老便正式收向天清为徒。跟随师父一起生活一同临诊,再加上饭前饭后和闲暇时不断地讨论学问,向天清渐渐找到了概括中医的这个“至理”。随后,在老师的影响下对';火神学派"有了深入了解,投入到近乎“疯狂”的研究中。搜集和整理了"中医火神派"系列传人的一些珍贵资料.对深入研究这一年轻的中医流派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本书上工整地写着:向天清代师父唐步祺老先生捐赠。
  当今中医界的元老邓铁涛教授把“信心”作为中医入门的一个标志。他认为:"学人不管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对中医有一个牢固的信心,才算入门。学人一旦具备了这个信心,其他的一切都好办了,而反过来,几十年的现代中医教育培养的这么些中医人才,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改弦易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半途而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身为中医却在完完全全地行持西医之道?实在地说就是因为缺乏信心。没有这个信心,一个潮流、一个风浪就把你打趴下了"。
  向天清有的已不仅仅是信心,他说,只要还有一口饭吃,他就不会放弃中医去做别的事情。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749&fpage=1
一源 | 2006-3-18 09: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中医火神派及相关相近资料荟集

祝味菊(1884~1951年),别号傲霜轩主,浙江绍兴人。其治首重阳气,谓“阳衰一分,则病进一分;正旺一分,则邪却一分”,临证好用温热重剂。因善用附子,人称“祝附子”。上个世纪30年代他称誉上海。
        祝先生曾诊治儿科名医徐小圃(1887~1961年,为祝先生莫逆之交)的一位哲嗣。时当夏季,该患儿尚幼,患了伤寒病,徐先生自为诊治,患儿却几濒于危。亲友建议请祝先生会诊一决。初,徐先生以为,祝先生人称“祝附子”,治此患热病小儿,必用温热药,则无疑抱薪救火,未同意。但患儿病愈危,几将奄奄一息,亲友又竭力敦促;祝先生虽未抱希望,但也未再固辞。果然,祝先生诊毕处方第一味主药即为附子。徐先生意此患儿再无生望,便闭门入寝,以待不幸消息报来。祝先生则亲自煎药,灌药,观察病情,一夜未闭目。至拂晓,患儿已大为好转,徐先生在家人敲门报信时,跃然而起,急问:“何时不行的?”既知情,始知并非如己之所料。
        后来患儿完全康复,徐先生摘下自己“儿科名医”的招牌,登祝先生门执弟子礼,祝先生又惊又敬,自是不允,只答应相互取长补短。待徐先生令郎成长后学医必厥尽绵薄,誓不负徐先生厚望。由此,徐先生也由主清凉变为主温热而名著于时。

更详细的:
文章来源: -名老中医之路  
〈徐小圃先生治学二三事〉  作者:江育仁
  [徐小圃先生小传]
 徐小圃(1887~1961),名放,上海人。幼承庭训,家学渊源,弱冠时即出而问世,并名扬沪滨。后得山阴祝味菊先土善用温阳药的经验,运用伤寒方以治少小疾苦,用药果敢审慎,屡起沉疴。晚年医名更著,求诊者曰盈门庭。积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对于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徐小圃先生初受业其父杏圃公,弱冠时即悬壶问世,为当代著名的儿科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独具创见的学术思想,尤以擅用温药而名噪海上。先生能广用伤寒方以治少小疾患,由于认病辨证精确,处方善以化裁,配伍灵活,因此,经先生起沉疴、愈废疾者,实不遑计之。特别在晚年,求诊者曰盈门庭,其中不少险逆病例,先生虽明知其险而难治,犹必殚精竭虑,为之立方而后安。使获驹贿不以为喜;即致不治,亦不辞怨谤,从不肯随俗俯仰,一 切从求实出发。尝谓:“医乃仁人之术,既要有菩萨的心肠,又要有英雄的肝胆。”此语实为绳医之座右铭也。
  先生及门弟子,遍及海内。哲嗣仲才、伯远,均克绍箕裘,能传衣钵,亦上海之现代名医。余负笈上海中国医学院时,从先生游,临证未及一载,“八·一三”事变爆发而终止实习,未能深入堂室,迄今常引为遗憾。所得者,仅属徐帅之万一耳!故自惭所学者,有若小巫也。
 从主“清”到主“温”徐老在行医之初,也曾偏重于“小儿纯阳,无烦益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以及以“小儿热病最多”为指导思想,所以治疗用药方面,是按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为准则的。后来,却一跃而转为外感广用麻、桂,里证重用姜、附的崇尚《伤寒论》的一方一药。这是为什么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先生的一位哲嗣,正在婴幼儿时期,有一年的夏季,患了“伤寒病”。徐老亲自为之诊治,但病情曰进,恶候频见,几濒于危,盒家焦急,徐老亦感棘手。当时,家属及诸亲好友,均向徐老建议,曷不请其道友祝味萄先生会诊一决?徐老慨然叹曰:“我与祝君虽屈莫逆之交,但学术观点不同,他擅温阳,人称‘祝附子’。今孩子患的是热病,若祝君来诊,莫非温药而已,此明知其‘抱薪救火’,我孰忍目睹其自焚耶!”又逾曰,患儿几将奄奄一息,亲友竭力敦促,与其束手待毙,何妨一试究竟。徐老至此,当不固辞,但亦无所抱望也。迨祝老诊毕处方,果然不出所料,第一味主药就是附子。徐老即闭门入寝,等待不幸消息报来。而祝老则为之亲自煎药,守候病榻,自己奉药喂灌,夜未闭目,以观察病情演变。至东方拂晓,患儿身热渐退,两目张开,吞药服汤可自动张口。再给米汤喂服,已表示有饥饿之感。及至患儿安然入睡,祝老才和衣倒榻休息,盒家无不欣喜自慰。徐师母即至徐老寝室,敲门报喜。当徐老听到门声时,即跃然而起,急问 “何时不行的”?迨启门见其老伴脸带春风,喜形于色,并告以病已好转,始知并非自己之所逆料。乃同往病室,细审病情,与昨曰之情况,竟判若两人矣。再回顾榻旁,祝老鼻息浓浓,安入梦乡。虽由衷感激,亦不敢扰其清梦。于是含笑回房,加高其枕,坦然无忧地睡其大觉。
 徐老在其孩子完全恢复健康后,百感丛生,谓其家属曰,“速将我‘儿科专家’的招牌拿下来,我连自己的孩子都看不好,那里够得上这个‘儿科专家’的资格!我要拜祝兄为师,苦学三年,学成后再开业行医不迟。”意颇坚决,竟亲自登门执弟子礼。祝老既惊又敬,扶之上座,曰:“我你是道中莫逆之交,各有 各的长处,也各有片面之见,兄之治学精神,如此令人敬佩,吾将何辞以对?若对我祝附子有兴趣的话,今后将与兄切磋,相互取长补短。今如此称颂,则将置我于何地耶!如蒙垂青,待令公郎成长后学医,吾必厥尽绵薄,誓不负老兄之厚望也。”所以其哲嗣仲才,伯远后来均受业于祝味菊先生门下。从此,小圃先生即由清凉派转为温阳派而名著当时。这就是先生在学术思想演变的一段历史。  


一源 | 2006-3-22 07: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关于中医火神派及相关相近资料荟集

相关火神中医的资料请到《中国中医药论坛--医理探源》和《民间中医--医林掌故》版 以及百度搜索 向天清 贴吧查询。
中国中医药论坛--医理探源
http://www.cntcm.org/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976&show=0
民间中医--医林掌故
http://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749&fpage=2
向天清 贴吧
http://post.baidu.com/f?kw=%CF%F2%CC%EC%C7%E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