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复制链接]
糖糖 | 2004-9-30 12: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是您所写,我将它转载如下:

【手诊】诊断要领(必记)
太极逆反,阴阳相抱,双重性格,两重属性,俱在一完形之中,貌似相克,实则相合。
好亦坏,坏亦好。形、色俱观,两手并察。
丘、掌、指、指甲、血管、温热、舌苔等细察微变,总察主象。
病理纹理众者为主,少者为辅,异者不漏,同者相证。
凡求手诊,辨证论治,由手诊双重作用析其本、标功能态,诲以良策。
主病变病,主证变证,主象辅象,各自己定。
凡主者,总体趋势,终生体质。
凡辅者,局部趋势,难以动主,辅相夺主,夭亡早谢。
主者,本脏、原神、主病、主证之谓。
辅者,变证、变病、隐患之谓。
凡显性系统,乃过去者,
法约象繁,法伪象真。以法索象,以法解象,活用象法,见象无法,无法有象,无法无象,意为之发,脱口出言,言之确确。
泥于法,若无人,净心净意诊断,正心正意说病,抱一真诚说病,象病为之备,意为之随,言为真,确。
断不可迎合求诊者,不可顺其好恶说病。
诊病,救人。指隐患,救人。
冥顽者,重言。至诚者,轻言。心重者,婉言。豁达者,直言。敌对者,不言。诽谤者,不言。灵犀者,简言。迟钝者,繁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凡言,言简意赅,易记,易懂,易会,点到为止。
知而言,不知不言,不以不知强言。
言而形象,诙谐,比喻,谈心,交流,推心置腹。
诊病寻法,观纹而思,思而满,满而积,积而发,发而成法,遂知。
久之,则病纹诊法为之备,得心应手,悠哉游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气交,法乎天地,通乎阴阳。
   于人何为自然?手之纹理、气色者,皆是。
善医者,法自然之本,通古今之变,通天人之变,通人心之变,善解人意,感应、捕捉、升华信息,不拘泥成法。
善医者,医生理之躯,医心理之神,医人格之魂,医人性之根。
缘此,则必须由医身而医心,奋发其志,谆谆以诲人,启迪其慧根,才是真医之德。
望诸君记吾此言,方不枉我之苦心。
谨诵此言,反复思量,明者自明,愚者自愚,理解过半,可言手诊!
----------------------------------------------
无象有象太极生
阴阳两仪四象分
八卦先天化后天
世间万物始昏晨

浩浩荡荡八九千
三因制宜成终章
区区我把中基阅
一笔精诚无人双
糖糖 | 2004-9-30 12: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您說:瑜萱老师 ,近日听闻先生高论,精彩分成,学生自有八万九千字《【连载】儒释道学医》的文章。今日终于预见名师,望上师不吝指点!!
       2004-8-13 10:57:19
糖糖 | 2004-9-30 12: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09/30 12:47pm 第 1 次编辑]


       给沈版主及所有读者
       我极为感谢,您阅读过,我的网络此文,虽然,我很不愿,让您失望,但是,为了,您将来的幸福考虑,只得说:我,其实,并没有,当您老师的资格,因为,我不是在,专门学医,因此,很怕,我会误了您!
      不过,虽然,我并没有,当您老师的资格,但是,有一段话,在我心中,对您,是非常的重要,所以,我,要送给您,希望此话,能对您,有所帮助!
       您有学中医,那么,我劝您,在学医之时,最好,也能具备有: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对它的正确理解、肯定、信受、及素养,如果,这些,您都完全没有,就要学好医,在我看来,真的,绝对是,不可能的!而且,您,在学医之时,极可能,也会有,怨憎会的苦痛!
       而您,所推荐的此文,我会,去看看它!
       既然,我,其实,并没有,当您老师的资格,您就不用,再叫我先生了!因为,先生,是古代,学生对老师的敬称!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 曰:「回之信贤于丘!」 曰 :「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 :「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 :「由之勇贤于丘!」  子夏避席而问曰 :「然则三子,为何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 ,夫回能信,而不能反〈君子言不必信,唯义所在耳!〉;赐能敏,而不能诎,〈言人虽敏辩,亦宜屈折有时也〉;由能勇,而不能怯〈谨慎〉,兼三子之有者,以易吾,弗与也! 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见孔子家语‧第十五‧六本】   
       2004-8-13 17:08:45

糖糖 | 2004-9-30 12: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给沈版主及所有读者
      虽然如此,我,还是会尽量提供、整理给您,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 首先,关于,古籍白话翻译的问题,以我过来人的经历,以文言文为题材,而进行的白话翻译,只能看作是,初学者,学习古籍的一个入门,禅宗有「以指见月」之喻,白话翻译只是指头,文言文才是初学者的月亮,如果,只为了节省时间、急于了解,仅看古籍白话翻译,而不读原文,虽然,它很快,让人明白,其中要传达的意思,但是,要深入古人的精神内涵,以及,对读者,进行潜在性的人格、文化熏染,是非读原文不可!因此,拿具有,良好意义的文言文,来熏染读者,就非常重要了!
      有人,看过我的文章,响应我:「研读它,不是为了学问!是一种人格的陶养!」我的答复是:其实,我就是,其中的过来人,否则,不会曾经,跟朋友表达,心中的不满与失望,只是,当我在,最初发表的时候,为了强调「为往圣继绝学」的主题,而略去了,我还没讲出来,其实,在我眼中,很看重的「高尚人格陶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上,有个极重要、极鲜明的一点 :就是强调,「高尚人格的塑造」!

     它标志着「传统文化」,对人格陶养的道德成就,「爱谈名言,清凈自居」、「内政立身,以修家国」,而高度的道德成就,也成了,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爱谈名言】:爱谈古代名言,嘉言典章,可以垂范作则 ,以训于世。
    【清凈自居】: 身处尘劳,心恒清静,少染世欲,以道自居。
    【内政立身,以修家国】孟子一书记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就是,著名的「国身通一」论。能治身,以利益家、国、天下,也是,很值得有心人的方向!              
       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种!」信哉是言!
    「最高价值」的人性终极追求,例如:爱、自我理想的实现,发挥的到极至,就是孔子,所谓的圣人与仁人。而使人,变成仁人、及圣人,就是孔子的人格教倒导内容。《非职业教导》。因此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所做的文章,您可以去《大医精诚‧中医在线》之旧版论坛末端,可以看到,不少的联盟论坛,其中一个,用深紫色字,所表达出来的联盟论坛,按下它,转到国学起蒙论坛之后,在国学起蒙论坛的末端,您会看到,友情论坛的单元,在最末端,您会看到,华夏复兴论坛,您登录上去,会在华夏文明‧儒学论坛中,找到这两篇文章:澄清对孔子的种种误会http://hxfx.cnlu.net/dispbbs.asp?boardID=35&ID=1938&page=1及答糖糖(关于《澄清》一文的看法)http://hxfx.cnlu.net/dispbbs.asp?boardID=35&ID=1951&page=1,此两篇,都可以,供您做参考!2004-8-13 17:14:01

糖糖 | 2004-9-30 12: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爱谈名言,清凈自居」、「内政立身,以修家国」,这种人,真的有!现在,我要举两个,最著名的实例!
                              我先说前者:
                    「爱谈名言,清凈自居」、「 摄卫自居」
     在他小的时候,「余自幼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这件事,带给他很深的印象,使他过百岁时的著作,《千金翼方》序,就再次提起!因此,在他十八岁,至过了百岁为止,「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手不释卷。」《千金要方》有必要先了解,此文作者的一生!
      医者,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医者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谓曰:「故知有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上古神仙〉,岂虚言哉!」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时庭前有病梨树,照邻为之赋,其序曰:「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他〉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闳、安期生〈秦代神仙〉之俦也。」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名医愈疾,其道何如?」答曰:「卢照邻有恶疾 ,医所不能愈,乃问:「名医愈疾 ,其道何如 ? 」 对曰 : 「吾闻善言天者 ,必质之于人 ;善言人者 ,亦本之于天 。天有四时五行 ,寒暑迭代,其转运也 ,和而为雨 , 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 ,张而为虹蜺 ,此天地之常数也 。人有四支五藏, 一觉一寐 ,呼吸吐纳 , 精气往来 , 流而为荣卫 ,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 ,此人之常数也 。阳用其形 , 阴用其精 ,天人之所一也 。及其失也 ,蒸则生热 ,否则生寒, 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 , 奔而为喘乏 ,竭而为燋枯,诊发乎面 ,变动乎形,天地亦如之。 故五纬盈缩 ,星辰错行 , 日月薄蚀 ,孛彗飞流 ,此天地之危诊也 。寒暑不时 ,天地之蒸否也 ;石立土踊 ,天地之瘤赘也;山崩土陷 ,天地之痈疽也 ; 奔风暴雨 ,天地之喘乏也 ;川渎竭涸 ,天地之燋枯也 。 良医导之以药石 ,救之以针剂 ,圣人和之以至德 , 辅之以人事 , 故形体有可愈之疾, 天地有可消之灾。」 又曰 :【胆欲大而心欲小 ,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纠纠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
      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可谓古之聪明,博达不死者也。
      初,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医者口以传授,有如目睹。孙处约,将其子:俊、佑、佺以谒,对曰:「俊当先贵;佑当晚达;佺最名重,祸在执兵。」后皆如其言。凡诸异迹,多此类也。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详看旧唐书‧方技传》
       他生于西魏大统七年,而去世于唐初永淳元年!《可看考据》
       我读了他的著作及相关记载,我想,他的一生,可用「爱谈名言,清凈自居」、「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来形容之。而作者生前,是道教医学家,而我为了,配合此文作者的为人,因此,我不登载他的名字。
  「爱谈名言」:爱谈古代名言,嘉言典章,可以垂范作则 ,以训于世。
  「清凈自居」: 身处尘劳,心恒清静,少染世欲,以道自居。
  「摄卫自居」:「摄」:保卫生命,固精养气;「卫」:调摄身心,节劳静神。
      因此,「爱诸数术,摄卫自居」:爱好此数术,并以摄卫自居的人─可以益寿、修世,不求它学
      我有必要,告诉您,医者,就是,《大医精诚第二》的此文作者啊!
      2004-8-13 17:18:57
糖糖 | 2004-9-30 12: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内政立身,以修家国」〈语出佛典‧楞严经〉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语出孟子记载〉这就是,著名的「国身通一」论!有没有人以此,作为奉行的准则呢?有的,就是著名的杜甫!看看,杜甫的诗作:「入门闻嚎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苍卒。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安得广厦千万间,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岑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等等,这样带有,「国身通一」的作品,就真的很多了!而杜甫一生,历经了穷饿漂泊,最后,病死在舟中,直到他死前,这种的信念,始终不改!可谓说是:「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种观念,不但反映在诗作上,而他的实际生活中,有了稻谷收成,就分赠给,处境更糟的穷人,之所以会这样,追根究底,因为,杜甫的爱心,就比一般人还重,尤其是,自己也苦难备尝,更会推己及人!如果,不是这样,「国身通一」,谁要坚持至死呢?
            2004-8-13 17:23:57

糖糖 | 2004-9-30 12: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前言
      既然这样,我就将《深入道出,苍生大医之「诚」的心境,及病人的真实痛苦》,极为详尽地说!此两者议题,看似分离,其实,两者是很密切,甚至,很多都不能分离!
     我,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领略过几分,近似于「苍生大医」的心境,因此,我可以,道出的很详尽,而我,真的,也是个备受折磨的:心境,如处在地狱受苦的精神科病人,因此,我比较能体会,癌症病患的真实痛苦!我也负了昂贵的医药费:每个月,要付两千元买药,去看一次西医,就要花三千元!因此,我也比较能体会,别人的痛苦心境!
     我并没有习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从病人的苦难角度去讲,而不是从,将来习医、当医生的角度去讲,也就是为什么,当我在外面的中医网站,发表此文时,遭到这么多的,将来习医、当医生的人,反应言词,斥责的因素!
           2004-8-13 18:00:39
糖糖 | 2004-9-30 13: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09/30 01:05pm 第 1 次编辑]

  以下的「」,是全段的重点文句!

      您可能会说,此文,融入了我的个人色彩,因此,不客观,那么,我很欢迎您,不要去看我的文章了,直接去领略一下,苍生大医之诚,亲身去体验,这种境界的之一、二,体验,如果您有其它的心得,可以上此网来告诉我!
                        
                     对「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的详细诠释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渝于此,以此为名也!」──千金要方‧序
       医疗科技不断进步,令不少疾病得到医治,然而,药物有价,药物价格一般较高,这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不能负担而无药可救。每年,便有一千一百万人死于传染病,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死亡本可以避免,但穷人,却因无法购买昂贵药物,而无法生存。
      七十年末至今,艾滋病已夺去一千六百多万人的生命,而目前艾滋病带菌着更多至三千三百六十万人,当中只有十分一的患者,能肩负昂贵的治疗经费,他们均来自富裕国家。(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99)
       目前,全球尚有三分一人口,未能获得医药供应,十亿人没有基础医疗服务,他们差不多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乐施会,2001)
       制药,是世界上,赚钱最高的行业之一。而且,知识产权,为跨国药厂带来的庞大金钱,八成,来自发达国家的市场,因为那里的消费者,可以支付!相反,贫穷国家人民,根本没办法支付高昂的药价,换言之,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才是导致,投资不足的原因。
       也有人主张,这样做,有助鼓励发明,使跨国药厂,更积极为发展中国家,面对的传染病,找到治疗良方。
      其实,跨国药厂在整个研究经费中,只有一成,用在研究贫穷国家,面对的常见疾病。全球药物市场上,赚钱最高的药物,是用来治疗,那些富裕地区,常见的「富贵病」,例如胆固醇过高。
      看过此段的数据,我想,在跨国药厂的心中,恐怕是:「千金至重,贵于人命」!
      此段摘录自http://www.oxfam.org.hk/chinese/cyb...topics31_05.htm
      2004-8-13 18:05:48
     
     注:请读者千万不要误会,我不是说,富裕国家的人,个个都很有钱,因为,处在富裕国家的人,饿死的人,大有人在!贫穷国家的人,也不是个个都穷,也有少部分的人,生活极度的奢华、挥霍、浪费,因此,上面所说的,是指在一般的情况下,富裕的消费者!也请读者不要误会,我并没有把富裕者,跟「生活极度的奢华、挥霍、浪费」扯在一起!因为,富裕者,在使用金钱上,至少会产生两种状况:「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心!」〈此句摘录自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糖糖 | 2004-9-30 13: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古籍原文
   「余自幼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家产都因付医药费而荡尽了〉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以此为名也!」──《千金要方‧序》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斯盖医之本意也!」
   「凿径开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大医精诚第二》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渗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薄刚柔之异。惟用心精微者,始方与言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虽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壹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
    偶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斯盖医之本意也。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衒功能,谅非仁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含灵:指人类。 蔕芥:嫌恶。    下痢:拉肚子》
      我,将实际的原文,作了裁减,并非是,我不尊重作者的宗教信仰,我也不是个肉食者,而是,为了培养,更多所谓的「苍生大医」,我不得不如此!请原谅!
2004-8-13 18:10:45
糖糖 | 2004-9-30 13: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大悲为上首
                  
        我不是学医,当然,也没成为医师,只是读过《大医精诚》及相关的数据,因此,我没有论断的资格,我只是,提供目前,自己的体会,给所有的医人参考。
      《大医精诚》,可改为《大医诚精》:以「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诚」心为首,其次,才是「精」湛医术的追求,因为,有「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诚」心,才会生出,对「精」湛医术的追求;有对「精」湛医术的追求,不一定会有,「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诚」心。如果,此人只是,一味追求「精」湛的医术,可能,在此人的心理,盼望天下的病人越多越好,病势越重越好,好让病人,不断地上门求医,使自己的财源,滚滚而来,源源不断!
      我在此,先从纯以本文的内容,来看「苍生大医」的心境!
      要了解「苍生大医」之前,必须先了解「慈悲」的定义。
      首先,「慈悲」,是基于人性中,普遍有着离苦得乐的强烈趋向,来作为,它的出发点。
      表面上,「大慈大悲之心」有「慈悲」的先后顺序!但是,细读此文,会发觉:其实,「苍生大医」,是以「大悲为上首」,而开展出种种的心境、举动!

     表面上,「大慈大悲之心」有「慈悲」的顺序!但是,细读此文,会发觉:其实,「苍生大医」,是以「大悲为上首」,而开展出种种的心境、举止!  当一个人,遭遇到很深的痛苦,有着「恨不得马上就离苦得乐」的强烈渴求时,此人可能会推知,其它跟此人ㄧ样受苦的人,是不是有跟自己一致的体验,这时候,就会对的一致的受苦之人,产生了亲爱之情,易这时,因「悲」心而生起的「慈」心,就会出现了!而此文所谓的「苍生大医」,首先,是个【自己对深重的苦难,有着很为深刻的体验,了解天下人受苦,这种「恨不得马上就离苦得乐」的强烈渴求时,因此,会对天下的受苦之人,抱着极为深切的「慈悲心」】的人,否则,不会在心中,发下「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此的重誓!面对眼前「疾厄求救者」,因为「苍生大医」的「悲心极为深切」、且将「悲心」放在自己的信念之首──「大悲为上首」,面对眼前「疾厄求救者」,所以,对激起的「救苦之心」,抱持极为热忱、极为专注投入的人,甚至到了,「过分狂热」的境界!而在「苍生大医」在治病中,心中就只惦挂着,自己眼前的「别人痛苦」,看见「别人的痛苦」而生起的「深切悲心」,因此,「苍生大医」除了感到「别人受痛苦」之外,心中就别无它物,当然,别人的出身等等为何,「苍生大医」都不问!不但,留意不了,且顾不了,自身的安危了!甚至是,连自身的安危,都不管了!更甚至是,可能连「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都感受不到,就只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赴救」的存心,与这种因为「悲心极为深切」,而生起之「无畏」的精神、举动:一心赴救」。「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愚智,普视一等,皆如至亲;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还有,「苍生大医」对眼前的「疾厄求救者」,因──「大悲为上首」,因「悲心的极为深切」,而生起的「慈」心,所以,对眼前的「疾厄求救者」产生了「深爱之情」,这就是本文所说的:「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愚智,普视一等,皆如至亲」;「记得家姊在某一晚上得病,我听到姊姊痛苦的呻吟声,心灵也感到非常的苦痛。因不放心姊姊的病,心急不安,不能入眠;可是越是心急,越觉夜长,干急的等天亮了,好去请医生。而父母见自己的儿女得病,心里总有深重的关心,而且着急得很。」全文摘录于《修学大悲法门》一文。因为对眼前的「疾厄求救者」,「苍生大医」所生的「慈爱之深、悲心之切」,因此,不自主,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见彼苦恼,如己有之,深心凄怆」,如果您曾爱过一个人很深,就会体验到,这种「感受牵系」之爱!因此,「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结合上文所说的,「苍生大医」会出现,这样的举止,便非常自然了!「苍生大医」,存心如此是这般,但是,要达到这种境地,并不容易:因为,离苦得乐、保护自我,是每一个人的强烈需求及本能,要有这种境地,而心中无悔无瞋,它:首先,自己要对苦难,有着极深刻的体验,而导致的「极为深切的悲心」──「大悲为上首」,因此,所生:对「疾厄求救者」有着极高度的热忱及责任感、以及无畏精神之外,还需要有「先考虑别人,再顾自己」的心中顺序,具有很深的忍力,以及因坚定的心愿,所生的「经过身体不适、自我期许的重压,却不放弃」的定力,为了救苦,而不惜奋不顾身、出生入死,更不要说,是为了「普救含灵之苦」的「誓愿」,生出对「精」湛医术的追求!表面上,这些修养都不一致,但是,都是,从一个「因救苦之誓愿」的「诚心」而生,所以,「大医精诚」之所取的「诚」字,可以说,描写、刻画的名副其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