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精誠,醫學生誓辭,行醫歎,醫德彙編

[复制链接]
糖糖 | 2007-11-25 14: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白山处士撰

    夫养生缮性,其方存于卷者甚众。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于澄神内观,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设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从心,术即不验。诚由前之误交切而难遣,摄卫之道赊远而易违,是以混然同域,绝而不思者也。稽叔夜悟之大得,论之未备,所以将来志士览而惧焉。今所撰录,并在要典。事虽隐秘,皆易知易为,以补斯阙。其学者不违情欲之性,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玩,而顾纹可法。旨约而用广,业少而功多。余研核方书,盖亦久矣。搜求秘道,略无遗馀。自非至妙至神,不入兹录;诚信诚效,始冠于篇。取其弘益,以贻后代。苟非其道,慎勿虚传;传非其人,殃及三世。凡着五章为一卷,与我同志者宝而行之云尔。

自慎

    夫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处屯危,不能自慎而能鮨济者,天下无之。故养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论养生之道也,故以自慎为首焉。夫圣人安不忘危,恒以忧畏为本。营无所畏忌,则庶事隳坏。

    《经》曰: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故以治身者,不以忧畏,朋友远之;治家者,不以忧畏,奴仆侮之;治国者,不以忧畏,邻境侵之;治天下者,不以忧畏,道德去之。故忧畏者,生死之门,礼教之主,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是故仕无忧畏,则身名不立;农无忧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广;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着;臣无忧畏,则勋庸不建;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治,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死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其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人无忧畏,子弟为勍敌,妻妾为寇仇。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故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已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能知此者,水行蛟龙不得害,陆行虎兕不能伤,处世谤讟不能加。善知此者,万事毕矣。

    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于一日,为益既广,为患亦深。且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更成沉毒。缓者积年而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

    凡夏至后迄秋分,勿食肥腻饼臛之属。此与酒浆果瓜相妨。或当时不觉即病,入秋节变生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而或者以病至之日便为得病之初,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欲知自慎者,当去之于微也。夫养性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唯无多无少,几乎道也。故处士少疾,游子多患,繁简之殊也。是故田夫寿,膏粱夭,嗜欲多少之验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夫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事,但约私心,约狂念,靖躬损思,则渐渐自息耳。

    封君达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恒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捐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施泻,秋冬闭藏。又鱼脍生肉,诸腥冷之物,此多损人,速宜断之,弥大善也。心常念善,不欲谋欺诈恶事,此大辱神损寿也。

    彭祖曰:重衣厚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甘味脯腊,醉饱餍饫,以致疝结之病;美色妖丽,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迷;谋得战胜,取乱兼弱,以致骄逸之败。斯盖圣人戒其失理,可不思以自勖也?

    夫养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饥乃食,渴乃饮。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约五里,无病损。日夕有所营为,不住为佳,不可至疲极,不得大安无所为也。故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不息也。

    想尔曰 (想尔盖仙人名) :勿与人争曲直,当减人算寿。若身不宁,反舌塞喉,嗽漏,咽液无数,须臾即愈。道人疾,闭目内视,使心生火,以火烧身,烧身令尽,存之,使精神如仿佛,疾即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
糖糖 | 2007-11-25 14: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仙经禁忌

仙经禁忌

    凡甲寅日,是尸鬼竞乱,精神躁秽之日,不得与夫妻同席、言语、面会,必当清净,沐浴不寝,警备也。

    凡服药物,不欲食蒜、石榴、猪肝、犬肉。凡服药,勿向北方,大忌。凡亥子日,不可唾,减损年寿。

    凡入山之日,未至百步,先却百步,足反登山,山精不敢犯人。

    凡求仙,必不用见尸。

    又忌三月一日不得与女人同处。

仙道忌十败

    一勿好淫,二勿为阴贼凶恶,三勿酒醉,四勿秽慢不净,五勿食父母本命肉,六勿食己本命肉,七勿食一切肉,八勿食生五辛,九勿杀一切昆虫众生,十勿向北大小便,仰视三光。

仙道十戒

    勿以八节日行威刑,勿以晦朔日怒,勿以六甲日食鳞甲之物,勿以三月三日食五脏肉、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杀伐树木,勿以五月五日见血,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八月四日市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 *=席,勿以八节日杂处。

学仙杂忌

    若有崇奉六天、及事山川魔神者,勿居其室,勿飨其馔。

    右已上忌法,天人大戒。或令三魂相嫉,七魄流竞;或胎神所憎,三宫受恶之时也。若能奉修则为仙材,不奉修失禁,则为伤败。

    夫阴丹内御房中之术,七九朝精吐纳之要,六一回丹雄雌之法,虽获仙名,而上清不以比德;虽均至化,而太上不以为高。未弘至道,岂睹玄闼?勿亲经孕妇女,时醑华池 ,酣鬯自乐,全真独卧。古之养生,尤须适意,不知秘术,讵可怡乎?勿抱婴儿,仙家大忌。

    夫建志内学,养神求仙者,常沐浴,以致灵气。如学道者,每事须令密。泄一言一事,辄减一算。一算,三日也。

    凡咽液者,常闭目内视。学道者,常当别处一室,勿与人杂居,着净衣烧香。

    凡书符当北向,勿杂用笔砚。

    凡耳中忽闻啼呼及雷声、鼓鸣,若鼻中闻臭气血腥者,并凶兆也。即烧香、沐浴斋戒,守三元帝君,求乞救护。行阴德,为人所不能为,行人所不能行,则自安矣。

    夫喜怒损志,哀乐害性 ,荣华惑德,阴阳竭精,皆学道之人大忌,仙法之所疾也。

    夫习真者,都无情欲之惑,男女之想也。若丹白存于胸中,则真感不应,灵女上尊不降。阴气所接,永不可以修至道。吾常恨此,赖改之速耳。所以真道不可以对求,要言不可以偶听慎之哉!

导引

    常以两手摩拭一面上,令人有光泽,斑皱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摩之令二七而止。卧起,平气正坐,先叉手掩项,目向南视,上使项与手争,为之三四。使人精和,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又屈动身体,四极反张侧掣,宣摇百关,为之各三。

    又卧起,先以手内着厚帛,拭项中四面及耳后周匝,热,温温如也。顺发摩顶良久,摩两手以治面目,久久令人目自明,邪气不干。都毕,咽液三十过,导内液咽之。又欲数按耳左右,令无数,令耳不聋,鼻不塞。

    常以生气时咽液二七过,按体所痛处。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常以手中指接目近鼻两眦两眦,目睛明也,闭气为之,气通乃止。周而复始行之,周视万里。

    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此处,目之通气者也,三九过。又以手心及指摩两目及颡上,又以手旋耳各三十过,皆无数时节也。毕,以手逆乘额上三九过,从眉中始,乃上行入际中。常行之,勿语其状,久而上仙。修之时,皆勿犯华盖华盖,眉也。

行气

    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气,服饵。凡此三事,亦阶浅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然保精之术,列叙百数;服饵之方,略有千种,皆以勤劳不强为务。故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去瘟疫,可以禁蛇兽,可以止疮血,可以居水中,可以辟渴,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胎息者,不复以口鼻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夫善用气者,嘘水,水为逆流;嘘火,火为灭炎;嘘虎豹,虎豹为之伏匿;嘘疮血,疮血则止。闻有毒虫所中,虽不见其人,便遥为嘘咒我手,男左女右,彼虽百里之外,皆愈矣。又中毒卒病,但吞三九。九当作九之气,亦登时善也。但人性多躁,少能安静,所以修道难成。

    凡行气之道,其法当在密室闭户,安 *=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自止于胸隔,以鸿毛着鼻上,毛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当以渐除之耳。若食生冷、五辛、鱼肉及喜怒忧恚而引气者,非止无益,更增气病,上气放逆也。不能闭之,即稍学之。初起三息、五息、七息、九息而一舒气,更噏之。能十二息气,是小通也。百二十息不舒气,是大通也。此治身之大要也。常以夜半之后生气时闭气,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以手下筹,能至于千,即去仙不远矣。

    凡吐气,令人多出少,入恒以鼻入口吐。若天大雾、恶风、猛寒,勿行气,但闭之,为要妙也。

    彭祖曰:至道不烦,但不思念一切,则心常不劳。又复导引、行气、胎息,真尔可得千岁。更服金丹大药,可以毕天不朽。清斋休粮,存日月在口中,昼存日,夜存月,令大如环,日赤色,有紫光九芒,月黄色,有白光十芒,存咽服光芒之液,常密行之无数。若修存之时,恒令日月还面明堂中,日在左,月在右,令二景与目瞳合,气相通也。所以倚运生精,理利魂神,六丁奉侍,天兵卫护,此真道也。凡夜行及眠卧心有恐者,存日月还入明堂中,须臾百邪自灭,山居恒尔。凡月五日夜半,存日象在心中,日从口入,使照一身之内,与日共光相合会。当觉心腹霞光映照。毕,咽液九遍。到十五日、二十五日,亦如是。自得百关通畅,面有玉光。又男服日象,女服月象,一日勿废,使人聪明朗彻,五脏生华。

守一

    夫守一之道,眉中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中丹田者,心也。下丹田者,脐下一寸二分是也。一有服色姓名(出《黄庭经》中),男子长九分,女子长六分。

    昔黄帝到峨嵋山,见皇人于玉堂中。帝请问真一之道,皇人曰:长生飞仙,则唯金丹;守形却老,则独真一。故仙重焉。凡诸思存,乃有千数,以自卫率多,烦杂劳人,若知守一之道,则一切不须也。

    仙师曰:凡服金丹大药,虽未去世,百邪不敢近人。若服草木小药,饵八石,适可除病延年,不足以禳外祸,或为百鬼所枉,或为太山横召,或为山神所轻,或为精魅所侵。唯有真一,可以一切不畏也守一法,具在《皇人守一经》中。
糖糖 | 2007-11-25 14: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夫身为神气,为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谢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具,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若神气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于真性。日月斋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净虑。气海若俱,自然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存,峭壁千里,去住无碍,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耳。

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念虑度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心,而心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动策,进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未能常静,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触亦不动,由摄心熟,坚固准定矣。

    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七候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在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之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蚻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眕霞,彩云捧足。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贤圣集会,弘演至真,

    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委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乃是留神驻形,真元祖师相传至此。最初真人传此术,术在口诀,凡书在文,有德志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智之人,逢斯圣文矣。

(摘自《云笈七签》卷三十三“杂修摄部”)
糖糖 | 2007-11-26 08: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藥王正信

 還有,許多信仰群眾都要到宮觀去敬拜藥王,為求健康。藥王孫真人都是以精於醫藥醫術,以醫濟世救人為己任,重醫重德受人敬奉,他的精神和衛生養生的健康之道正是保佑人們的不滅的神!《摘自道教學術網》

[ 本帖最后由 糖糖 于 2007-11-26 00:11 编辑 ]
胡来元 | 2007-11-26 09: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者为大,可以服众。
糖糖 | 2007-11-26 19: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洄溪道情】行醫歎 :徐靈胎

【洄溪道情】行醫歎
            
            歎無聊,便學醫。
            唉 人命關天此事難知。
            救人心,做不得謀生計。
            不讀方書半卷,只記藥味幾枚。
            無論臌膈風勞、傷寒瘧痢,
            一般的望聞問切,說是談非。
            要入世、投機,只打聽近日時醫,
            相的是何方何味?
            試一試,
            偶然得效,倒覺希奇。
            試得不靈,更弄得無主意。
            若還死了,
            只說道:“藥無錯,病難醫”
            絕多少單難獨女,
            送多少高年父母,
            拆多少壯年夫妻。
            不但分毫無罪,還要藥本酬儀。
            問你居心何忍?
            王法雖不及,天理實難欺。
            若果有救世真心,還望你讀書明理。
            做不來寧可改業營生,免得陰誅冥擊。
胡来元 | 2007-11-26 19: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尚!

医德者,最高尚。中医者属高思维!
糖糖 | 2007-11-26 20: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醫醫德

轉:中醫醫德的內涵與精髓

     中華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中華文明發端之初,我們的祖先在開展醫療活動的同時,即"催生"了中醫的原始醫德。從傳說中伏羲、神農的"嘗百草、制九針",到張仲景的"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和孫思邈的"精勤不倦,大醫精誠",乃至現代施今墨的一絲不苟和郭春園的無私奉獻,中醫醫德從久遠的古代孕生並經歷代醫家"言傳身行"而不斷傳承演進,經久而不衰,以至成為中醫學術和中醫事業持續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

    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尊重生命是中醫醫德最重要的思想基礎和最突出的人文學特徵。《黃帝內經》指出:"天複地載,萬物備悉,莫貴於人"。肖綱《勸醫論》寫道:"天地之中,惟人最靈,人之所重,莫過於命"。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強調"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張景嶽在《類經圖翼•自序》中論及:"醫之為道,性命判於呼吸,禍福決自指端,誠不可猜摸嘗試,以誤生靈"。"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醫者,贊天地之生者也。人參兩間,惟生而已,生而不有,他何計焉?"在這裏,大家都反復強調了做為醫生就一定要對人對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須知人命關天和責任重大,決不可草率從事和等閒視之。與此同時,還特別提出要對所有的人予以關愛和尊重,"若有疾厄來求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老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表現了"普同一等、同仁博愛"的人道主義普世思想。

    仁善立業

    醫德屬於倫理學範疇。在歷史上,倫理學的產生常常以儒家學派的產生為標誌。:"汎愛眾而親仁"。:"惻隱之心,仁也。"《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可見儒家倫理學所宣揚的是一種涉及到他人、社會的一種"仁愛親親"的人生哲學和道德觀念。中醫傳統醫德深受儒家倫理學影響,不僅在內涵構成上融溶了豐富的仁學精神,而且在形式表徵中也常常將"仁"字作為特徵性用"辭"。首先將醫學定位為"仁術",賦予醫學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內涵,同時也強化了醫生的神聖與高尚。如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序》中說:"夫醫之為道,君子用之于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明代裴一中在《言醫》中指出:"醫何以仁術稱?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於無間也。醫以活人為心,視人之病,猶己之病。"其次,將醫生良好的德性稱為"仁心",鼓勵、鞭策醫者以仁愛之心尊重生命、善待患者、博愛群生。如明代醫家龔廷賢《醫家十要》第一要便是:"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濟眾,惠澤斯深。"孫思邈也在《大醫精誠》中從職業角度對醫者以"仁心"立術立業進行了系統論述,並提出對病人不論"貴賤貧富,長幼妍蚩,華夷愚智",都要一視同仁。第三將"德性"好的人或醫德好的醫生稱為"仁人",把"仁"做為評判醫生資格及其道德操守的基本標準。如晉代楊泉在《物理論》中指出:"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喻昌在《醫門法律》中認為:"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於情,篤於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由上可見,"仁心"、"仁人"、"仁術"是中醫傳統醫德仁學內涵的三大要素,只有"心存仁義之心"的"仁愛之人",才能將醫學真正變成濟世活人的"仁術"。這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很多名醫收徒授業時首先要考察學生的德性,認為"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並言傳身教,使學生最終成為"即有善藝,又有仁心"的"真良醫"。如元代著名醫家李杲,對學醫前來拜師求學的羅天益問道:"汝來學覓錢行醫乎?學傳道醫人乎?"羅天益毫不猶豫地回答:"亦傳道耳"。李杲遂欣然收其為弟子。此後10年,羅天益既學到了李杲良好的醫德,又得到了其醫術真傳。

    貴義賤利

    貴義賤利是性善論所宣導、體現的價值觀,是儒家的經典思想之一,對中醫醫德的形成與完善具有深刻的影響。唐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指出:"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令彼難求,自炫功能"。《吳鞠通行醫記》寫道:"良醫處世,不矜名,不計利,此為立德。"名醫費伯雄說:"為救人而學醫則可,為謀利而學醫則不可。我之父母有疾欲求醫相救者何如?我之妻子兒女有疾欲求醫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觀,則利心自淡矣。"另外,許多醫家還身體力行,作出表率,如明代醫家範彬遇到貧苦的患者就接到家中免費治療,還供給飲食;醫家於省三"遇貧無力者貰之",累積數千金之多等等,表現了古今良醫重義賤利、一心救民病苦的高尚品德。

    精術顯德

    醫學的根本任務在於以術濟人,良好的醫德必須以精湛的醫術為載體。因此,中醫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把"精術"作為"立德"的根本和基礎。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首先強調了醫學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也就是說必須從"至精至微"處深刻認識為醫之關天重任,從而刻苦鑽研,不斷提高醫術。清人王世雄在《回春錄序》中說:"醫者,生人之術也,醫而無術,則不足生人。"認為一個醫生若無精良醫術,即使仁心厚重,也毫無用處,不能救人於病危之中。葉天士更是入木三分地指出術不精則無異於殺人,他在臨終時告誡後人:"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能悟,語書萬卷,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鉺為刀刃也"。一語警天,當為醫者謹記借鑒。

  醫德網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6/03/23/96/09/93.htm

  http://www.100md.com/index/0I/a1/98/Index.htm

[ 本帖最后由 糖糖 于 2007-11-26 12:17 编辑 ]
糖糖 | 2007-11-26 22: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病人的心聲

病人的心聲
    「至於醫生沒錢要怎麼活?」「醫生如何賺到錢?怎麼賺?」這是一般醫生的心聲!站在病人的立場,我也有話要答覆:
  《 1》首要的是要有過人的醫術:我是個病人,當然希望醫生能夠「藥到病苦除」,注意!是「藥到病苦除」,絕不是「藥到,病人命除」!如果醫生有辦法「藥到去病苦」,做病人的一定喜歡醫生,自動掏錢以示酬勞!但是如果醫生「藥到,病人命除」,病人一定不肯饒過你!以「謀財害命」之罪告上法院!這就是為何「大醫精誠」精在誠先的原因!其次,如果醫生用藥而效果不彰,我們病人一定會再找別的醫生,絕不可能再找「無效又花錢」的醫療!

  《2》次要的是有過人的醫德:如果醫生「大醫精誠」都辦到了,讓我們病人感受到醫生的「精誠」,但還沒辦法除去「病人的痛苦」之情況下,我們病人也會感激醫生,自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醫生著想,主動掏錢以示感激!

   《3》再次要的是醫生的善行:知道杏林春暖的故事吧!如果醫生都能效法董奉,把病人的錢大都拿去「除病去貧」,為環保及慈善獻身,病人大都也會主動掏錢給醫生、以示救濟!

  說真的,病人最期待的醫生只有一種,那就是「心醫」:病人一看見醫生,心裡就感到高興、安慰及依怙!也就是所謂的「大醫精誠」!
糖糖 | 2007-12-5 20: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攝養枕中方

攝養枕中方

《 攝 養 枕 中 方 》 , 道 教 養 生 書 。 一 卷 。 收 入 《 雲 笈 七 籤 》 卷 三 十 三 。 另 外 《 正 統 道 藏 》 洞 神 部 方 法 類 收 有 《 枕 中 記 》 一 卷 ,    自 慎 章 標 題 及 行 氣 、 守 一 章 的 大 部 分 內 容 , 蓋 《 枕 中 記 》 有 散 佚 。 全 書 五 章 , 自 慎 章 論 飲 食 之 道 , 養 生 的 十 二 多 與 十 二 少 ; 禁 忌 章 述 守 庚 申 、 服 藥 禁 忌 等 ; 導 引 章 講 按 摩 、 咽 液 等 法 ; 行 氣 章 講 保 精 、 行 氣 、 服 餌 三 大 求 仙 法 ; 守 一 章 講 守 三 丹 田 真 一 之 法 。 最 後 有 單 獨 成 篇 的 《 太 清 存 神 煉 氣 五 時 七 候 訣 》 。 另 有 服 麻 油 法 、 服 巨 勝 法 、 服 雲 母 三 法 等 服 餌 法 。 為 研 究 唐 道 教 氣 功 學 和 養 生 學 的 文 獻 材 料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