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糖尿病解析生命的阵势[拙著全文]

[复制链接]
查看9995 | 回复95 | 2004-11-11 12: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书结构:本书前四部分是用来说明为什么会有第五章的结论的。
因此也可以从第五章开始阅读。
聂文涛 | 2004-11-11 12: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糖尿病解析生命的阵势[拙著全文]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06:30的发言:
《从糖尿病解析生命的阵势》学术贡献
[color=#DC143C]重新定义的概念
所谓的糖尿病应该定义为能量代谢障碍引起的血液中热源(葡萄糖)增高和相关组织可利用能量缺乏综合症,简称为能量代谢障碍综合症。
所谓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实际上应该称作胰岛素和高血糖素双高状态综合症,简称双高综合症。
[color=#DC143C]新概念提出
胰岛B细胞功能弱化  胰岛A细胞功能亢进  血糖生理下限  双高状态 能量超供应期  胰岛素血糖分泌亢进与疲劳 体热失衡适应期 能量交换障碍期 胰岛素药物刺激分泌亢进和疲劳 血糖需求 血糖需求反应迟钝 现代中医学  生命的阵势 动态治疗
[color=#DC143C]一个让人震惊的结论
现在的糖尿病患者,很多都是过早应用现代药物造成的药源性糖尿病,并在这些药物的作用下逐步失去了康复的机会。
聂文涛 | 2004-11-11 12:4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糖尿病解析生命的阵势[拙著全文]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07:38的发言:
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对话丛书
主审   王耀廷  长春中医学院    教授
总编   海船    中医聂国祥传人  执业医师
副总编 聂文海  哈尔滨理工大学  副教授
副总编 王英    吉林大学博士生  主治医师
从糖尿病解析生命阵势
著者:海船,王英
聂文涛 | 2004-11-11 12: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糖尿病解析生命的阵势[拙著全文]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08:12的发言:
前言
我们在本丛书从《中西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卷开始,就试图展示传统中医和现代健康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区别,努力把来自中医观点展示出来。所以全文中医论述很多。这样做本来期望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医药工作者从事这样的工作,甚至纠正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医所沉淀的一些错误。但是结果很不理想,从事中医的人没有被吸引过来,反而影响了现代医学工作者的进入。
鉴于这样的结果,本卷全部采用白话语言,甚至使用现代医学术语,以使更多的读者可以对生命的规律进行了解。我的愿望是在建立起人们对传统医学的信心之后,再进行一次《黄帝内经》注释来结束我的学术。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不能把本册做得过于科普化。这是因为我们必须对很多具体的生理指标变化进行分析,我们只有在这里的结论得到公认之后,才可能把它做成科普文章。
王英,原系吉化公司总医院(三级甲等医院)主治医师,出于对疗效的追求和现代医学解决疾病方式局限的感受,开始专心生命哲学的研究,寄希望能带着崭新的思维方式返回医疗一线。王英对本卷全部现代医学资料部分作了准备工作,并对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所应采取的对话方式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全书采用中医理论结构,并彻底放弃中医语言,恢复拙著《东方心理学》第二部分的著作模式。凡对此有兴趣的中医,均可通过网上进行公开探讨,网上搜索:聂文涛。
并鉴于个人研究方向的差异,全丛书自《从糖尿病解析生命阵势》开始,编审人员做出了适当的调整。
海船
聂文涛 | 2004-11-11 12: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糖尿病解析生命的阵势[拙著全文]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08:45的发言:
目录
1. 从糖尿病谈起
1.1. 关注胰岛素以外的激素
1.1.1. 关注胰岛素以外的激素的理由
1.1.2. 胰腺以外的激素
1.1.3. 胰岛内部的激素
1.2. 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之间的制衡
1.2.1. 它们的互相抑制和促进
1.2.2. 二者之间的协调变化
1.2.3. 人为干预下的双高及后果
1.3. 寻找现代医学以外的治疗方法
1.3.1. 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和新医学
1.3.2. 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困境
1.3.3. 现代中医学的标志
1.4. 解析生命的阵势
1.4.1. 理解生命的阵势
1.4.2. 对脑是生命核心的怀疑
1.4.3. 生命运动的复杂与和谐
2. 生命阵势的结构
2.1. 信息物质本身不具有相互平衡的能力
2.1.1. 平衡是生命阵势的变化
2.1.2. 各种调节方式分析
2.2. 生命的阵势与调节控制
2.2.1. 生命阵势的结构
2.2.2. 生命的调节控制和整体均衡
2.2.3. 生命阵势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 人体的能量代谢与体温
3.1. 人体的能量代谢
3.2. 体温和体温的维护机制
3.2.1. 体温
3.2.2. 体热平衡
3.2.3. 体温调节
4. 糖尿病的进一步分析
4.1. 病因和病理分析
4.2. 治疗方法的分析
4.3. 低血糖症的对照比较
5. 现代中医学宣言
5.1. 现代中医学的研究方式
5.1.1. 实证与认知相结合
5.1.2. 研究方式的动态转变:从以资料分析为主向实验医学为主的未来转变
5.2. 现代中医学的健康之道
5.2.1. 依据人体的发展动态指导健康生活方式
5.2.2. 心理、饮食、行为、体育和药物,都纳入研究范畴
5.3. 现代中医学的疾病治疗方式
5.3.1. 从糖尿病的治疗方式谈起
5.3.1. 建立动态的治疗方式
附:针对问题的现代中医学研究示例
聂文涛 | 2004-11-11 12: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糖尿病解析生命的阵势[拙著全文]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15:29的发言:
[B]1.从糖尿病谈起
1.1.关注胰岛素以外的激素
1.1.1. 关注胰岛素以外的激素的理由[/B]
在《中西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中,我们提到了糖尿病,应该说明这是指Ⅱ型糖尿病。而且在下段描述中提到的降糖药物应是指人为胰岛素的补充,而不是全部降糖药物服用,因为降糖药物的作用机理要更为复杂一些。但是这段话对糖尿病的救治认识却是准确无误的:
[face=楷体_GB2312]我们认为,血糖的过分升高对患者来说的确是危险的。但是,患者所以自身选择了升高血糖的反应,是基于胰腺对体内糖的运行转换情况所做出的一种判断。当服用了降糖药物以后,胰腺会做出一种错误的判断,那就是现有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已经是足够人体所需的。所以我们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情况:
当你要帮助一个走路慢的人,而雇用人抬着他跑,以便让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快速达到所要去的地方。这种做法,确实帮助了这位走的慢的人。但是这种帮助如果是每时每刻的,这位走的慢的人不仅永远也不能再走快了,而且会逐步丧失自己走路的能力。
我们采取了对血糖的放任态度,而从改善循环的营养代谢的角度入手,反而使患者出现了自我平抑血糖的结果。[/face]
更准确地说,我们是关注了人体在血循环末梢的能量代谢和转换。我们在多数情况下,尤其是非胰岛素依赖性患者,我们不主张用胰岛素人为补充的办法来治疗糖尿病。这首先是我们对人体恢复健康是报有信心的,并且因此在实践中获得了远比使用胰岛素满意的结果。其次,我们认为胰岛素更是人体某种行为的指令信号,人为改变人体的信号系统不会真正纠正人体的偏差,而只会加强人体的错误判断,从而使错误得到维持或加强。
由于我们更相信胰岛素是人体某些生命活动的指令,所以我们人体的很多相关指令变化会导致人体的相关生理运动转变,最终使胰岛素分泌水平发生变化。这是我们提出关注胰岛素以外的激素的理由。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结果是必须关注的:
http://www.msdchina.com.cn/manual/section_2/2-13/a1.html
[face=楷体_GB2312]糖尿病
  糖尿病(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胰岛素作用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2004年9月21日 星期二 ,默克诊疗手册第17版)[/face]
这说明现代医学关注的焦点是胰岛素和血糖。而根据传统医学的认识观念,我们主张把这种疾病定义为能量代谢障碍引起的血液中热源(葡萄糖)增高和相关组织可利用能量缺乏综合症,简称为能量代谢障碍综合症。
这种对疾病认识的差别将导致对疾病治疗的根本差别,以及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治疗的不能理解。我们仍然继续关注这种疾病所导致的人体变化,将会导致更让人惊讶的结论。
[B][传统哲学蒙学]
(1)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传 说卦》)
(2)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易传 说卦》)[/B]
聂文涛 | 2004-11-11 12: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糖尿病解析生命的阵势[拙著全文]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13:46的发言:
[B]1.1.2. 胰腺以外的激素[/B]
作为人体的活动信号,很多激素都会引起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从而导致生命状态的改变。这些生命状态的改变,会经常唤起人体对胰岛素需求的改变。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现代医学的很多研究结果。
[I]许多胃肠道激素,如胃泌素、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等都有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其生理意义是为即将从食物吸收来的糖等的利用作好准备;胰导内A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可直接作用于B细胞,刺激胰岛素分泌;生长素、皮质醇、孕酮、雌激素也促进胰岛素分泌;肾上腺素可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必须注意,这些激素的长期大量分泌或应用,都可能使B细胞衰竭而导致糖尿病。(刘国隆:《生理学》,第295页)[/I]
上述激素中有很多是来自胰腺以外的。激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使我们应该注意到补充激素可能出现的后果。应该说我们以往的注意程度是不够的。
一些激素浓度升高的时候,提示人体吸收和转化各种物质,如糖、蛋白质、脂肪,它们被转化成体内接受的形式贮藏起来或者转化成体内必须的物质,构成人体的生长原料;另一些激素,则提示人体需要对已有的本体物质进行分解,提供人体必需的能量或相关物质。人体内的这种物质不断合成与分解的过程,构成了体内的物质循环。这种物质循环就像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一样,不断完成新旧的更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所谓合理的数量平衡上。
这些基本道理提示我们,静态地看待生命,寄希望于给生命简单的干预来实现人体内激素的平衡,往往是一相情愿的。我们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明这种干预的无效性:我们想让长江的某一段水深增加,于是就在这段水域不断地注水,实际上这种注入最多能保证这段水不干涸。因为河水是流动的,上下游水之间存在着浑然一体的相互作用。
[B][传统哲学蒙学]
(1)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易 系辞》)
(2)乾坤其易之蕴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易 系辞》)[/B]
聂文涛 | 2004-11-11 12: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糖尿病解析生命的阵势[拙著全文]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17:18的发言:
[B]1.1.3. 胰岛内部的激素[/B]
在胰岛内是否分泌着相互关联的激素呢?答案是显然的:
[face=楷体_GB2312]胰岛内四种不同的细胞各分泌不同的激素,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营养物质代谢,因此可将胰岛功能看作是调节营养物质稳定的一个分泌单位,四种激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如:生长抑素抑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多肽的分泌;胰岛素只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胰岛素和生长抑素的分泌。(刘国隆:《生理学》,第295页)[/face]
这里的大部分内容是繁琐的。这是因为,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往往都是被凌乱做出来的。我们要了解其中的有益的和非正确的结论,就必须忍受这种混乱并且从这种混乱中寻求秩序。按照现代生理学结论:
其中生长抑素不仅在胰岛D细胞内分泌,下丘脑、胃肠道等都可以分泌这种激素。所以,生长抑素的分泌和抑制显然不是胰岛自身的工作,而是来自于身体的其他结构和功能。也就是说,身体的某种变化可以使胰岛的除生长抑素外所有分泌都处于低水平状态。按上述说法,胰岛素抑制高血糖素的分泌;高血糖素不仅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还通过促进生长抑素分泌来抑制胰岛素分泌。似乎要搞清楚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生长抑素在体内的真实作用加以研究。生长抑素不仅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也抑制着高血糖素的分泌,抑制着下丘脑的生长素的分泌。总之,生长抑素平抑着身体的整个代谢水平,以保持身体的新陈代谢稳定。由于这些激素之间不能完成直接制约和促进的自我平衡体系,我们坚信在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尚有其它因素参与。高血糖素也同时表现出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胰岛素浓度增高反过来又抑制高血糖素的分泌。高血糖素还会通过促进生长抑素的分泌,来实现对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这样的描述是否准确,是否就就构成了高血糖素通过胰岛素来实现的体内自我平衡机制?
来自现代生理学的这些精彩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研究的资料:
胰岛素对高血糖素的所谓抑制,实际上并不是胰岛素的浓度升高而导致对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胰岛素对高血糖素的抑制,是来自胰岛素分泌的时候,B细胞的工作影响了周围A细胞的兴奋造成的。换句话说,人工补充的胰岛素没有胰岛B细胞参与工作,也就根本不抑制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也就是说,人工补充胰岛素不会引起高血糖素分泌减弱。
高血糖素则是直接作用于B细胞,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所以它们之间是一种相生关系,也就是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本身并不抑制高血糖素的分泌。
[B][传统哲学蒙学]
(1)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易传 文言》)
(2)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易传 文言》)[/B]
聂文涛 | 2004-11-11 12: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糖尿病解析生命的阵势[拙著全文]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18:34的发言:
[B]1.2. 高血糖素和胰岛素之间的制衡
1.2.1.它们的互相抑制和促进[/B]
胰岛素直接抑制A细胞的高血糖素分泌,但同时又因为降低了血糖浓度而刺激高血糖素的分泌。何时体内开始增加高血糖素分泌,更取决于身体对血糖浓度底线的生理预期,我们称之为生理下限。当血糖浓度低于这一底线的时候,高血糖素开始分泌增加。这一生理底线不是依据是否正常或者有利于健康来确定的,而是依据人体对这一浓度底线做出的反向调节确定的。我们这样说,是因为人体的反应不总是正确的。
血糖浓度还直接决定胰岛素的分泌水平。血糖低的时候,胰岛素分泌开始减少;血糖高的时候,胰岛素的分泌开始增加。
对健康的人来说,每个人的血糖浓度生理下线是接近但又不同的。对糖尿病人来说,血糖浓度的最低生理下线要明显高于健康人。也就是说,人为补充胰岛素使血糖浓度尚未达到正常水平的时候,已经必然引起人体的反向的生理变化。这就是我们在《中医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中说的:患者所以自身选择了升高血糖的反应,是基于胰腺对体内糖的运行转换情况所做出的一种判断。当服用了降糖药物以后,胰腺会做出一种错误的判断,那就是现有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已经是足够人体所需的。这样长期人为补充胰岛素将会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弱化。通过这里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事情比这还严重,因为人体会采取和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自我保护措施,用以增加体内的血糖浓度。也就是会导致胰岛A细胞功能亢进。
[B][传统哲学蒙学]
(1)象曰,濡其首,厉,何可久也。(《易 既济卦》)
(2)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易 损卦》)[/B]
聂文涛 | 2004-11-11 12: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糖尿病解析生命的阵势[拙著全文]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20:03的发言:
[B]1.2.2.二者之间的协调变化[/B]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胰岛素的分泌确实可以对相邻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产生抑制作用,而高血糖素分泌的时候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则是看不到的。但是,这些影响相比起血糖浓度的影响来是次要的。两种激素分泌状况的调整,最主要依据还是血糖浓度,其中主要是人体对血糖浓度下限和上限的生理预期。事实上激素的作用用以下描述是很恰当的:
[face=楷体_GB2312]只是作为一种“刺激物”去调控集体靶细胞内原有代谢过程加速或减慢,它不能发动细胞原来没有的新过程,也不能作为营养物质提供能量,因此,从本质上讲,激素仅仅起着“信使”的作用,传递信息而已。(刘国隆:《生理学》,第278页)[/face]
因此,前面我们使用的激素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制约作用都只是一种贴近真实的描述,实际上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激素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即使存在也是弱的,它们更主要是通过加速或减缓某些生理运动,导致对其他激素的分泌的刺激,从而引起对其他激素分泌的促进或抑制。那么,胰岛素和高血糖素的协调变化是通过人体对血糖变化的整体需求而完成的。胰岛素和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反过来也会直接导致人体的整体生理运动变化,但这种作用是从属的,胰岛素和高血糖素的变化最终屈从于人体的生理运动需要,而不是相反。
[B][传统哲学蒙学]
(1)志在随人,所执下也。(《易 咸卦》)
(2)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易 坎卦》)[/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