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23:01的发言: [B]1.2.3.人为干预下的双高及后果[/B] 许多现代医学工作者误认为,为患者补充胰岛素就可以实现糖尿病人在人为干预下的健康。这种想法显然是愚蠢的。这是因为高血糖素分泌的最敏感因素是血糖质浓度的生理预期,而糖尿病人的血糖浓度生理下限要高于健康人的水平,所以,在人为干预下实现的正常血糖浓度早已引发高血糖素的快速分泌。 另一方面,血糖浓度低于生理预期的下限,会导致人体自身胰岛素分泌的减弱,从而更加依赖外援胰岛素。所以外源胰岛素的使用量一般都是在连续数天的观察和调整之后做出的。这就使体内胰岛素浓度保持很高水平,高出了原来人体的生理认可程度,同时人体自身胰岛素还处于低水平的分泌状态。这就是我们在《中西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中所指出的自身能力的弱化问题。除此之外,人体对自身胰岛素水平过高的判断,势必导致人体对胰岛素功能的抑制和对胰岛素灭活能力的加强,这些反应对疾病的恢复都是不利的。 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B]经过这样的外援胰岛素补给以后,体内将出现胰岛素和高血糖素浓度双高的状态,简称双高状态。[/B]这种情况将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处于非健康状态,最终引发人体的其他健康问题。双高的后果在后面的分析中将会述及。 由于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face=楷体_GB2312]:①对糖代谢。促进全身各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糖原,贮存在肝脏和肌肉中,并抑制糖异生(有某些氨基酸和脂肪中的甘油形成葡萄糖),因此使血糖降低。②对脂肪代谢。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抑制脂肪的分解。③对蛋白质代谢。胰岛素对蛋白质的合成和贮存是不可缺少的,它作用于各个主要环节。第一,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的主动运转过程;第二,直接作用于核糖体,加速翻译过程,促进蛋白质合成;第三,在胰岛素的长期作用下,可是细胞核内的转录和复制过程加快,增加RNA和DNA的生成;第四,抑制蛋白质分解,使细胞特别是肌细胞释放入血的氨基酸减少;第五,抑制肝的糖异生,使血中用于糖异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蛋白质。(刘国隆:《生理学》,第294-295页)[/face]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不完全和胰岛素相反的,实际上从来就没有完全相反作用的物质存在,也不会有这样的物质存在。高血糖素:[face=楷体_GB2312]是促进分解代谢的激素,用以动员体内供能物质。胰高血糖素能强烈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故使血糖明显增高;能促进脂肪的分解,使血中游离的脂肪酸增多;还可使氨基酸加速进入肝细胞,脱去氨基,经糖异生途径转化成糖。上述效应的产生来自肝脏,肝脏是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去除肝脏后这些效应消失。此外,大剂量应用胰高血糖素能使心肌细胞内Camp增加,激活心肌细胞的磷酸化酶,加速心肌内的糖原分解和利用,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故有人建议在治疗某些心脏病时使用。(刘国隆:《生理学》,第295页)[/face]事实上由于胰岛素和高血糖素作用的靶器官尤其是同一靶器官的靶细胞是不同的,这就促使了人体能量贮藏和分解两个看上去相反的过程同时处于兴奋状态。这是人体所不能适应的。所以在胰岛素干预下的糖尿病患者除了仍然难以适应正常的营养以外,还仍然广泛存在着口渴、容易饥饿、浑身乏力等糖尿病人的典型症状。 双高还直接导致人体对正常生命信息的不敏感。由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密切关系,双高将引起感觉神经的紊乱,从而不能真正阻止并发症的出现,而只是在血糖浓度低的情况下相对缓解了血液的稠度,而使一些血管并发症推迟。所以,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和补给远远没有解决糖尿病。 [B][传统哲学蒙学] (1)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气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易 系辞》) (2)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易 否卦》)[/B]
使用道具 举报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49:34的发言: [B]1.3.寻找现代医学以外的治疗方法 1.3.1.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和新医学[/B] 我说的传统医学,是指流传数千年的中国医学,所以也可以叫做传统中医学。对传统中医学的合理定义,一般很难被从事这一行业的大多数医生所接受。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不仅使行业外人士无法理解它究竟在说什么,甚至一些行业内的人士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依据数千年来规定的解决问题原则甚至方法,来处理各种问题。他们中最多数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能够“真正”遵循先哲古老的教育,因而把能够背诵《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为最高修养,甚至当成最有学问的标志。这种浓重的神秘主义能够存在于很多高智力的人中间,是因为依据那些世代相传的原则和方法经常能够解决临床问题,甚至是现代医学解决得不理想的问题。显然在这些不能被普通人接受的理论和方法中间包含着真理,只是这些真理混淆在神秘的学说中间,或者仅仅是我们不能有效地和现代思维对话。 现代医学,可以把哈维的《血液循环论》作为开始的标志。哈维用解剖的真实所见,使医学冲破了神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而后以伽利略和罗马宗教事务所的斗争方式为样板的现代科学思维,再一次加深了解剖和实证的研究方式。这种方式至今仍然是医学科学的探索方式,所以我们可以把现代医学理解为解剖和真实所见的医学。 然后是本人倡导的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对话。我们寄希望用传统医学的思维方式,积极吸收现代医学所能提供的实证资料,结合现代医学的实证探索,来解决很多悬而未决的医学问题。我们把这种医学,这种明显区别于中西医手段一起用于同一个病人身上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医学,称之为现代中医学。 流行在中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实际上不能成为一个单独的医学。在这种医学里面,两种医学理论似乎毫无交叉,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两种办法一起用,并不是推出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所以只能算是一种行业存在。象这样生硬组合,会因为其实用性而存在下去。 [B][传统哲学蒙学] (1)贵而无位,高而无名,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易 乾卦》) (2)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易 未济卦》)[/B]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50:40的发言: [B]1.3.2.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困境[/B] 传统医学所面临的困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来自中医学所服务的人群,另一方面是来自传统医学的工作者本身。 从服务对象上看,他们几乎毫无例外的经过了现代科学甚或现代医学的精神洗礼,他们本质上不接受与现代医学有任何冲突的理论。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寻找中医治疗疾病唯一理由是已经对现代医学目前的水平绝望,不得已而进行的无奈尝试,甚至是被有的人说成是死马当活马医——类似的言论在网上论坛中经常能够被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长期的现代科学熏陶下,具有强大的现代科学信仰,他们相信科学的东西都是能够被理解的。强烈的求知欲望,甚至使他们忘记了找中医是来看病的,而不是来学习中医学的。他们对自己听都听不懂的话感到奇怪:为什么不用现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医学理论,难道现代语言的表现能力就这么差吗?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传统医学工作者必须自己能够理解中医理论,并能够用现代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然而这对很多传统医学工作者来说恰恰是难以接受的。 从传统医学工作者本身看,他们事实上也几乎毫无例外的经过了现代科学甚或现代医学的精神洗礼,他们中很多人本质上也不接受与现代医学有任何冲突的理论。我曾经努力用普通人可以听懂得直白语言讲解中医学,不仅出版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如《古镜拂尘》(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如《求索神农智慧》(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等,而且还试图到中医院校学生网站发文章交流。希望能够寻找到热爱真理的青年,结果很失望。传统医学那些精致的分析方法被忽视了,继承的只是原有的实践经验,和用来遮掩自己无知的古文。那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求索,那种品尝百草“日中七十余毒”的辨析,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学风。这种学风在,传统医学就有希望;失去了这种学风,传统医学也就是去了希望。 现代医学的困境正在于用直接观察甚至解剖观察,这绝对不可能真正走进生命的本质。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么现代医学实际上一直徘徊在生命的门外。我们对这一结论提供如下理由:生命的很多能力是通过及其精密的内部协调方式完成的,任何测试都可能被视为干预而引起生命的变化,因此直接看到的并非是真实的。这一点只要我们来看一下计算机就会清楚。计算机内装有的程序必须通过逻辑运算的方式进行解析,而不能通过电流监测的方式真正了解。因为电流的监测将会改变计算机内的逻辑运算电流而破坏计算机的运转。生命比电流的原理要复杂的多,不是集成电路能够替代的。所以,放弃了逻辑分析方法求证生命,永远不会入门。现代科学的求证精神和解剖经验其根本局限将越来越明显,我们必须关注那些曾经被认为不科学的东西,这些所谓不科学的东西会为我们提供极有价值的帮助。 [B][传统哲学蒙学] (1)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象曰:突如其来如无所容也。(《易 离卦》) (2)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象曰:日昃之离何可久也。(《易 离卦》)[/B]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51:31的发言: [B]1.3.3.现代中医学的标志[/B] 《中西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尽力地向人们说明生命是什么样的,也就说明了生命不是像现代医学家和营养学家理解的那样。因此我们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必须注入全新的思考,必须寻找更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书中用大量医学和营养学问题说明,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所谓科学的做法,甚至新药鉴定模式。例如在补钙的问题上、在成瘾的问题上、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上,等等,我们以往的认识和做法上都存在着问题。这是一部让人对很多专家感到失望和心碎的著作,因为它揭示了现代科学在生命领域里存在的大量不真实的情况。这是第一部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对话的著作,是现代中医学开始的标志。 现代中医学的宗旨是用理解“活的生命”来理解医学,来尊重和救助生命。 [B][传统哲学蒙学]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易 乾卦》) (2)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 乾卦》)[/B]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52:22的发言: [B]1.4.解析生命的阵势[/B] 生命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全身心的配合运动,包括主动行为和适应性行为,宛如受到统一指挥的阵势,我们称之为生命的阵势。生命的阵势存在,说明首先应该注重研究生命的各种功能,其次是结构。生命的各种平衡也是生命的各种能力的平衡,也就是说在很多情况下知道解剖结构和不知道解剖结构对解决问题来说区别不大。也就是说,对多数由生命阵势变化导致的健康问题,我们是否正确的把握了解剖结构不是很重要的。 生命阵势概念的提出,将会彻底改变人们对现代医学的崇拜,而把这种研究只当做认识生命的角度之一。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53:22的发言: [B]1.4.1.理解生命的阵势[/B] 我们注意一下物理学的情况,将会有助于理解生命的功能为什么可以经常超越结构来解析。我们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行背后是能和力的作用,万有引力的计算实际上放弃了对可见的物体几何形状的考虑,转而应用人们无法直接看见的质量和力,来寻求这种物物之间普遍的存在规律。生命的各种变化和血气运行也都是背后的能和力的作用,解剖只是认识人生命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而不是唯一的视角。 这种情况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中医在非准确地了解肺的生理结构的时候,依然可以有效维护肺脏的健康,“非典”时期中医所表现出的疗效足以说明这一点。另外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是,清代名医王清任通过尸体解剖错误地认为心不是主血的,而是主气的。这是因为尸体心内的血液已经流出,所以王清任误认为心内是没有血液的。然而王清任留下的方药用于治疗血瘀症效果是公认的,至今仍被大量使用。 一切功能都必须在一定的生理结构下完成。但是依照生理功能推断应该具有的结构,却未必是以独立的器官形式存在。这些功能可能是由另一个器官兼有,也可能是由其他几个器官共同来完成。所以真实的结构在推断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差错。 顺延着解剖学的发现,我们会发现人体是由各个系统组成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然而疾病的发展并不是按照解剖看到的顺序依次发展的。一个系统的局部器官病变,往往是首先影响其他系统的正常功能,甚至导致其他系统的病变。当一个强烈刺激发生的时候,人体也不是按照所谓的解剖结构依次发生反应的。人体甚至几乎同时发生了全体反应,涉及多个系统甚至人体全部解剖系统。这种各系统之间的“捆绑”反应,说明人体的很多所谓系统功能是在整个身心配合下完成的。生命的阵势就是用来理解这些解剖方式所不能理解的生命现象的概念。 [B][传统哲学蒙学] (1)以动者尚其变。(《易 系辞》) (2)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易传 文言》)[/B]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54:54的发言: [B]1.4.2.对脑是生命核心的怀疑[/B] 现代医学比较公认的结论是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指挥协调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得出这一结论的所有证据,就会发现他们都由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都给了人体一定的刺激信号,而这一点正是问题结症的所在。 因为人体内部的一切正常变化,我们都不能感知,都不能察觉。我们曾把分布在内脏的这些认为可以离开意识支配而自行工作的神经成为植物神经。然而事实上这些似乎不能被感知的工作,一旦出现异常,仍然会马上被感知。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大脑可以对异常信号做出反应。但是我们却没有证据说大脑会对正常信号做出反应。 这个问题将涉及到我们对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所谓身心疾病是指与身体有关的心理疾病,而心身疾病则是指与心理有关的躯体疾病。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传统医学的古老命题:心主神明。我在互联网上曾经发表过相关文章,对这一命题进行过阐述。 [face=楷体_GB2312]http://www.15688.com/asp/dispbbs.asp?boardID=17&RootID=81315&ID=81315 《谁主神明?答前辈中医邓铁涛、陈士奎》 神明,古人没有定义。但我认为能够把这些组成人的物质变成活性东西的能力,可称之为神明,包括这种能力延伸出的“性”(孟子解:仁义礼智)。脑对正常的人体工作,是否反应没有证据确认。目前所作的仅是对异常刺激的反应。 而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则要靠心的有节律的搏动。 因此我认为心主神明,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神,肯定不能理解为简单的逻辑计算。现在普遍认为人脑是个类似计算机的机构,但是计算机不能使自己具有活性。 神色,神情,得神,失神……这些都与逻辑运算关系不大。 脑是精明之府。 如果上述观点是正确的,那么必然可以从胚胎发育过程中求证: 一定是先分化出原始心脏细胞,然后才分化出神经细胞。而不是相反顺序。 如果上述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一定会在动物学中得到求证: 很多低等动物尚不具有神经系统,更谈不上脑;但体内的物质循环则必然存在。因为中医的最基本思维方式:升降出入,无器不用。[/face] 蟑螂失去了头颅仍然可以生存很多天,仅仅是因为没有了用来进食的口器才慢慢死去;人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也是先发育出原始的心细胞,而后才有神经细胞的分化,而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和细胞内的物质运动则是从受精卵就具备的。 人没有独立存在的一种精神运动,也没有地存在的一个简单躯体运动。生命的阵势是全身心的力量排列,而不止是来自心理的。生命的核心究竟是心还是脑在目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生命的存在最初不是为了信息处理(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的主张)而存在的。 结论是很多被认为是心理的疾病,事实上不能仅仅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获得根本解决。 [B][传统哲学蒙学] (1)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易 否卦》) (2)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易 姤卦》)[/B]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17:56:34的发言: [B]1.4.3.生命运动的复杂与和谐[/B] 我们对上面的分析做出结论,那就是生命比现代医学最初预期的要复杂,对生命的某种行为的纠正则更复杂。 生命构成的复杂在于我们至今无法模拟,无法真正的人工复制。也就是说,我们除了用已有的生物生殖手段外,尚不能创造生命。纠正生命行为的复杂性在于,生命往往并不配合现代医学的很多纠正,而是努力地解除这些纠正力量。 双高状态绝不只存在于胰岛素和高血糖素之间。[B]对生命本来应处于相反过程的两种激素调节,会因为人为补充其中一种激素导致两方面作用激素同时保持高浓度而出现双高状态。[/B]双高状态破坏了人体的生命力和谐,使生命阵势发生变化,从而制造了新的不健康。 一切生命不认可的状态都会在生命阵势的变化中不断地调整,无论最后是走到了疾病还走到了健康和谐。双高状态虽然在人为干预下能够得以较长时间保持,但仍然会继续发生演变。 [B][传统哲学蒙学] (1)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得相得曰革。(《易 革卦》) (2)不恒其德,无所容也。(《易 恒卦》) (3)振恒在上,大无功也。(《易 恒卦》)[/B]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20:55:57的发言: [B]2.生命阵势的结构[/B] 我们相信激素是对生理活动的调动信号,而引起人体生理活动的绝不只是激素这种信号,我们又相信任何一种生理活动都会引起生命阵势的变化。基于以上理由可以认定,所有激素的变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激素和激素外物质的协调变化。我们将依据生命内部的矛盾冲突来认识这些激素和体内信息物质的作用,并得出结论:对这些信息物质的直接补充对多数疾病是非根本的治疗。 本章引用现代生理学内容全部依据2004年网上下载内容: 大众医药网 - 文献资料 - 医学书籍 - 生理学 (http://www.windrug.com/book/book17.php)。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10-25 20:58:00的发言: [B]2.1.信息物质本身不具有相互平衡的能力 2.1.1.平衡是生命阵势的变化[/B]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浓度从表面上看有着一种动态平衡的机制,它们在调解人呼吸功能的时候表现出一种交互起落的运动。但实际上,它们并不直接构成所谓的促进或者抑制关系。 [face=楷体_GB231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感受器是接受刺激的器官,效应器是产生反应的器官;中枢在脑和脊髓中,传入和传出神经是将中枢与感受器和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参见第十章第二节)。例如当血液中氧分压下降时,颈动脉等化学感受器发生兴奋,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至呼吸中枢导致中枢兴奋,再通过传出神经使呼吸肌运动加强,吸入更多的氧使血液中氧分压回升,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反射调节是机体重要的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功能不健全时,调节将发生混乱。(第一章第三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face] 现代生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这种动态平衡实际上是神经系统参与,主要依靠呼吸系统的运动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对生命其它系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也包含着其它力量的不同程度配合。平衡是通过生命阵势的变化来完成的。而所谓的神经调节,仍然要求有信息物质参与。 [face=楷体_GB2312]巴甫洛夫(лавдов)将反射分成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同类动物都具有的,是一种初级的神经活动。上述呼吸反射就是一种简单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按照它的生活条件而建立起来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例如,工人进入劳动环境中就会发生呼吸加强的条件反射,这时虽然劳动尚未开始,但呼吸系统已增强活动,为劳动准备提供足够的氧并排出二氧化碳。所以,条件反射是更具有适应性意义的调节。(第一章第三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face]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试验实际上证明了身心一体的观点。生命的阵势,就是身心一体的配合。 [B][传统哲学蒙学] (1)不宁方来,上下应也。(《易 比卦》) (2)虽小有言,其辨明也。(《易 讼卦》)[/B]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