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首页
›
中医
›
临床经验
›
名家专辑
订阅
名家专辑
仲景通窍祛邪法探究(交流探讨)
窍,孔也,洞也。中医所指的窍,泛指体内通达外界的门户。邪气袭人,多从窍入,《灵枢·口问》早有邪走空窍之说。如风寒之邪多从毛窍而入,温邪病毒多从口鼻而入,馨飪之邪必从口入,淋病等性病之邪毒常从前阴而入。 ...
2015-11-29 21:37
解表剂运用心得(二)(交流探讨)
2 辛凉解表 适应证为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的表热证。一般以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咽痛、口渴、咳嗽、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为其临床特征。临证应进一步辨别病位之侧重,邪热伤津程度。如温病初起,邪在 ...
2015-11-29 21:37
中医临床禁忌系列讲座:消 渴(交流探讨)
【概述】 消渴是指消谷善饥,口渴多饮,并因多饮而多尿,由消耗而致消瘦之证。它是一个独立的证候,《内经》中称本病为“消瘅”、“鬲消”、“肺消”、“消中”,提示本病与多脏器有关系。主要涉及西医学之糖尿病。 ...
2015-11-29 21:37
聂惠民:学好《伤寒论》要树立“四心”(交流探讨)
《伤寒论》在我国中医药学术史上是一部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医经典著作,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记者日前就如何学好《伤寒论》专访了北京中 ...
2015-11-29 21:37
柴胡桂枝汤临证之十 突破定式 追循真谛 另觅佳方(交流探讨)
前述九条,是笔者使用柴胡桂枝汤的心得,有似自作围城。然而若不能从围城中自由出入,则无异于作茧自缚。故笔者常自我提醒,若从某思维方法而不效者,必须突破定式,追循真谛,另觅佳方。 如S君,非洲来华人员,于19 ...
2015-11-29 21:37
散收配伍在不同方剂中的运用(交流探讨)
药组或药对的相互配伍及其作用体现,是方剂学的特色,而散收相配、相反相成的特点尤为突出。 在此,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进行概括和提炼,以领会和探讨散收相配特点的深刻含义。 1 散收配伍在解表剂中的运用 解表剂是 ...
2015-11-29 21:36
柴胡桂枝汤临证之八 少阳郁气 太阳寒水 上犯清阳(交流探讨)
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人身之侧。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夹脊抵腰,至足。故少阳郁气,兼太阳寒水之气,上犯清阳,可致眩晕等症。盖少阳属风木,主火,而胆又为清净之腑,只 ...
2015-11-29 21:36
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四)(交流探讨)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仲景《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三字,历代皆未参透其意,多把其理解为太阳病的提纲证,也 ...
2015-11-29 21:36
张学文教授从肝论治痛症经验(交流探讨)
全国第一批继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导师、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张学文,临证精于辨证,善于治疗疑难杂证,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从肝论治疼痛经验颇有特点,现总结如下: 张学文教授认为,人身诸痛如头痛、 ...
2015-11-29 21:36
脾胃病辨治求要(交流探讨)
脾胃病多由脏腑生理功能虚衰,每因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脾胃,或因脾胃本身气虚运化无力等,以致饮食积滞,湿浊困脾,形成本虚标实或虚中夹湿者居多。其虚在脾为本,其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阳,实则阳明”之 ...
2015-11-29 21:36
柴胡桂枝汤临证之七 少阳气郁 兼犯胃腑 经气不利(交流探讨)
胆腑属木,胃腑属土,在病理状态下,胆气郁结过盛,可进而克害胃土。《灵枢?四时气》篇有“邪在胆,逆在胃”之论,是言其相克关系。亦有胃气不和,进而侮其胆木者,是言反侮关系。一般病者来诊,常二者俱病,难分其 ...
2015-11-29 21:35
中西药错误联用的药理学类析(一)(交流探讨)
在我国,中西药联用应该始于上个世纪的初叶,清末名医张锡纯创制了石膏阿司匹林汤,首开了中西药联用的先河。一百年来,随着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这三大医学体系在中国的逐渐确立,中西药联用至今已经相当普遍,习 ...
2015-11-29 21:35
认识阴阳 探求至理(之九)(交流探讨)
我们在文中讨论过阴阳的离合机制和开、合、枢,但是《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讲的是足三阴三阳,没有提手三阴三阳。《灵枢·根结篇》里也谈到开、合、枢的问题,也是在足经里谈到,手经中也没有提这个问题。再加上《素 ...
2015-11-29 21:35
中医外感热病治疗溯源(三)(交流探讨)
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振瑞、王丽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达原饮试图直达膜原 外感热病学说发展到明朝末年,诚如吴又可所说“余初按诸家,咸谓春夏秋皆是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然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及究伤 ...
2015-11-29 21:35
学《伤寒论》要注重方法--读《伤寒论通释》有感(交流探讨)
《伤寒论通释》是继《伤寒论疑难解读》之后,李心机教授研究《伤寒论》的又一力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伤寒论》被称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因此,研究《伤寒论》就成为学习中医理论的重要环节。然而, ...
2015-11-29 21:35
1
2
3
4
5
6
7
8
9
10
... 18
/ 18 页
下一页
相关分类
名家专辑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