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理论探讨
订阅

理论探讨

阴阳体象(交流探讨)
治病之道,首明阴阳。天地水火金木,五脏五行,阴阳体用,宜从卦象求之。阴平阳秘,是谓无病。阴阳偏颇,爻象即乖。水火失真,天地异位。当补泻兼施,扶抑随宜,察其动静,调其升降,令其回复本象,则阴阳平和,诸病 ...
分类:    2015-11-29 23:26
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交流探讨)
朱丹溪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惑之者以为不刊之论,实则荒谬不经之言也。 确乎不拔之论当为:阴常有余,阳常不足。以人生即一由生向死过程,阳者,生气也,阴者,死气也,阳消一分,阴长一分,人就向死近一分。多 ...
分类:    2015-11-29 23:25
乾坤腐儒医论(交流探讨)
正邪-------------------------------------------------------------------------------- 经云: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一气周流何谓正邪。此者最易障学人之眼目,夫大块噫吸以生万象,万物各因其类而名。野马也 ...
分类:    2015-11-29 23:25
水土之辨(交流探讨)
坎卦二阴一阳,五行属水,阴为体,阳为用。肾气丸为补水之方,是以阴多阳少,潜阳丹、滋肾丸、封髓丹之意亦然。若阴僭阳位则三爻皆阴,变为坤卦,水化为湿,不能载阴上济心火,反克水作寒湿下凝,阻隔阳气降路,唯四 ...
分类:    2015-11-29 23:25
仲景为何以杏仁代麻黄(学术与临床)
●仲景明言“见病知源”,“源”即是病本,“见病知源”即辨证求本之意。机械地按仲景书中举出的有限例子来“方症对应”是非常不可取的。 ●药,指药物本身固有的功能;用,指药物临证的具体运用。研究中药功效应分 ...
分类:    2015-11-29 22:47
《伤寒论》厥阴篇为何在最后?(学术与临床)
《内经》及后世著作皆谈疾病的最终病理阶段是少阴肾,至少阴当为病情危笃阶段,即所谓“穷必及肾”,但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对于六经病是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为顺序进行论述的,因此 ...
分类:    2015-11-29 22:47
《伤寒论》“脾约”症诊治用药辨析(药学研究)
【摘要】《伤寒论》“脾约”一症是指胃有热则逼迫津液偏渗,而见小便数多;小便多,脾阴伤,跌阳脉则见涩象。浮涩相搏,即胃热盛与脾阴亏相并见,胃强而脾弱,脾输布津液的功能被胃热所约束,使津液不能还入肠道,肠 ...
分类:    2015-11-29 22:47
“医圣”的由来(学术与临床)
清代尊仲景为“圣人”,明清将仲景与孔子并提 我国古医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类经》、《脉经》等医著中,多处用“医圣”一词,根据所查资料,最迟在南宋、金代已有尊仲景为“大圣”、“ ...
分类:    2015-11-29 22:47
仲景方药贵乎和(学术与临床)
方药治疗在于借助药物气味的阴阳偏性来调整人体阴阳之气的偏颇,使脏腑气血阴阳盛衰归于平衡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是后世医家形容“和”法的至理名言。张仲景在他所著的医家经典《伤寒杂病论》中,方药的配伍处处 ...
分类:    2015-11-29 22:47
论张仲景治眩晕之法(学术与临床)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眩晕又称“癫眩”、“冒眩”、“眩"或“冒”,共有9处条文涉及此症,整理成篇,以飨同道,以希临床勿忘仲景之法。所列标明条数者,皆出自《伤寒论》,其他则出自《金匮要略》。 阳 ...
分类:    2015-11-29 22:46
《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学术与临床)
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六经,是解读伤寒论的前提,是学习经方的基础。有许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以及“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等 ...
分类:    2015-11-29 22:46
有了张仲景,不再学华佗?(学术与临床)
张仲景与华佗都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也都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时期,但是没有史料说他们互相认识,更没有说他们之间有过医学交流。尽管如此,他们既然同时生于那个时代,必定会面对相似的医学难题,比如伤寒病的流行 ...
分类:    2015-11-29 22:46
阳气为经方独特概念(学术与临床)
对于《伤寒论》笫46条的“阳气重”、第27、29、30条的“无阳”、“亡阳”,后世注家多以阳热解,其实此是经方独特的理论概念,通过论中诸条内容分析即可明了。 1.从“阳气重”可发汗看:对比第27条、46条、48条可知 ...
分类:    2015-11-29 22:46
论《伤寒论》的六经理论(学术与临床)
六经为《伤寒论》的精髓,既是分病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然而,由于六经理论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因此,就一直存有争议。 六经分病理论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 东汉张仲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 ...
分类:    2015-11-29 22:46
仲景治黄疸思路及对后世影响(学术与临床)
黄疸作为病名始于岐黄,而善于仲景。仲景在《伤寒论》之太阳、阳明病篇中论述外感病邪入里化热,瘀而发黄,并制方四首以治之。在《金匮要略方论》设专篇以阐述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与预后判断等。就仲景对黄疸 ...
分类:    2015-11-29 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