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复制链接]
糖糖 | 2004-10-22 16: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2 05:14pm 第 2 次编辑]

        向您推荐:
       海涛中医学
    http://www.huanghaitao.com/
糖糖 | 2004-10-22 19: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秘传古脉法: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23&topic=118&show=0
糖糖 | 2004-10-22 2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2 10:15pm 第 5 次编辑]

   
         很多中医网站
  http://cat007.webhostme.com/n6.htm
        医师考试宝典
   http://www.ksbao.com
      
糖糖 | 2004-10-22 22: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
             中医临证学习方法(摘要)
http://210.44.160.34/web/yjsc/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6
  1、勤求古训  自古至今,挖土掘当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方能把握古代医家的辩证。从而纵向掌握诊疗疾病的方式。
  2、博采众方  多读书,紧紧围绕“辩证”,采纳各时期医家的观点,注重临床实践带来经验。
  3、多诊脉    强调了经验的重要性,多临床,“从师”临证,多接触病人,用心诊病。
  4、屡用达药  掌握药物的性状,以及不ㄧ的剂型的特点,这样才能在治疗中运用自如。
糖糖 | 2004-10-23 15: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1》刘养元
     医家研究《内经》,主要是抓“校勘”和“注释”两端。这是因为:⑴、古书,经过长期辗转抄写,都逃不出错讹的命运。古人说:“书不校勘,不如不读”;⑵取今天的词义去解释文言文的一切文字,定会相差悬殊,只能望文生义,从字面上进行顺文敷衍。说了进行“校勘”与“注释”,是一条非走不可的路。
     找到了研究《内经》的新途径,就是应用“因医求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内经》。出乎意料,应用“因医求义”,确实看见了不少问题。首先《内经》存在着不少异常的论述方法,如名称见于《素问》,而内容却在《灵枢》;一事物具有不ㄧ的名称;不ㄧ的事物却有ㄧ致的命名;有其名而无其实;无法理解之词,却有博、大、精、深之理。其次,还看见《内经》中有不少《易》理,说了《内经》与《易》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谓“医理源于易理”,是说医易是一脉相承。「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说了研究《经》必须应用《易》。
1,我提出研究《内经》的新途径是:
①、要熟练地掌握医学古文“因医求义”的研究方法
②、要熟练地掌握《内经》异常的论述方法;
③、要熟练地掌握用《易》研究《内经》的方法。
    目前均设有《内经》这门学科,但是,因为讲解人,没有掌握有效的研究方法,所以,其所讲解的医理,只能是讲解人自己的医理,并非《内经》固有的医理,实在是误己误人。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360&show=250:;
糖糖 | 2004-10-23 17: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3 05:08pm 第 1 次编辑]

                          《二》
      
                   《易经》与《黄帝内经》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易》的许多哲理、易理都渗入《内经》,《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等等,皆导源于《易》,《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内经》充分纳入了易理,并把它创造性地和医学相结合,因此使中医成为一门哲理水平很高的自然科学,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可见,医易是一脉相承,医理源于易理,正如一代大医家孙思邈所言:“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因此,医家研究《内经》无不求索于《易》,以《周易》为指导,把中医学的研究推向更新的高度。]
   《内经》从《周易》汲取了其中的哲理和易理,建立了“阴阳”对立统一说,也就是现代所说的“阴阳”二元论。从而使《内经》时代的医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医学领域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 100 个世界第一》中指出:在古代和中世纪的医学水平很高,如血液循环(公元前 2 世纪)、人体内的昼夜节律(公元前 2 世纪)、内分泌科学(公元前元 2 世纪)、营养缺乏症(公元 3 世纪)、糖尿病(公元 7 世纪)、甲状腺激素的应用(公元 7 世纪)、免疫学(公元 10 世纪)等的发现远比西方人为早。就以“血液循环”而言,《中国的创造精神》说:“大多数人相信,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是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6)发现的,是他在1628年公布他的发现时才第一次使这种概念引起世人的注意。然而,哈维甚至不是第一个了解到这种概念的欧洲人,而中国人则在2000年前就做出了这一发现。”
   又以“人体内的昼夜节律”而论,《中国的创造精神》是这样论述的:“甚至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位提出人体内有‘生物钟’的科学家,还被看是非常大胆。医学家和动物学家如果持这种观点,就等于拿名誉和职业去冒风险。……但是在欧美科学家主张人体内存在24小时节律还要冒着被看作是怪人的危险之际,中国人已观察到并接受了这一事实2200年。早在公元前2世纪,在中国古代经典医书《黄帝内经》中就出现了如下段落:‘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其实,《内经》之所以难读,是有其原因。因《内经》注重阴阳,本主“六脏六腑”之说。但由于周时是“心属土”,《内经》是“心属火”。由于“土”为五行之主,为君主之官,“一国之君犹一体之心也”。而《内经》以“心属火”完全否定了“土”的那种高贵地位,自然也就是否定了“一国之君”。当时的“文字狱”很残酷,自然是犯了“欺君之罪”,必会引来书毁人亡。为了避免“书毁人亡”,就采取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仑”的对策,仍以周时之“心”以论《内经》中之“心”,仍以周时之“五脏六腑”以论《内经》中之“六脏六腑”,所以书中出现了许多异常的论述方法,这才是《内经》难读的根本原因。何以能发现这些问题呢?很简单。因《内经》主阴阳,从“五脏六腑”即可看出:五脏六腑为五阴六阳,阴阳不平衡,显然是错误。
     “五脏六腑”既然阴阳不平衡,必然缺少一脏(阴)。但根据《灵枢•经脉》所论十二经脉,其络属的脏腑为“六脏六腑”,其中以“心包络与三焦为表里”。而“心包络”的部位论述不明确,“三焦”也确为孤之腑。只要把“三焦”弄明白,“心包络”自然也就清楚了。《难经》云:“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内经》以脑髓为命门,命门为元气之根。是知当以脑髓与三焦配以成“六脏六腑”。可以《周易》来判断:根据《周易》,“干为首,坤为腹”(《说卦》)。首指头,脑髓藏于头,故以脑髓象干;五脏六腑居腹中象坤。说明干阳脑髓与坤阴五脏六腑相对,可知《内经》以脑髓为脏,不为“奇恒之府”,其地位在“心”之上,为六脏六腑之大主也。所以,《内经》中的这个主只可隐藏,不可直接书写出来。由于这个“主”不露,给別人学习《内经》带来很多麻烦。
   《内经》以脑髓为命门,《难经》以右肾为命门。谁是谁非呢?我看,根据《易》“先天八卦方位图”与“后天八卦方位图”来判断:干阳所在即命门之所在,《内经》以脑髓为命门者,是以先天八卦方位图干阳在南为首之象,是知为先天命门也。所以《内经•经脉》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说明先天之精是脑髓生成之源;《难经》以右肾为命门者,是以后天八卦方位图干阳在北之右,为后天命门也。所以《内经•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而五脏六腑之精乃后天之精,说明后天之精藏于肾。可见两说都是对的。而且两者所论命门乃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显然,今之中医理论谓《难经》所论命门与《内经》所论没有内在联系,是错误的;同时谓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均藏之于肾也是错误的。并谓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也是在肾内进行的,失之远矣。
     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是人体的生命线。具体来说,是脑髓与肾的关系。根据《易》泰卦:坤上干下。坤卦在上为虚,干卦在下为实。天阳之气下降,地阴之气上升;阴阳相交,凝聚为雨,滋润万物。下实可以上达,叫做天地安泰。人身一小天地也。所谓“天阳之气下降”,也就是脑中先天之火通过三焦下降到胸腹五脏六腑之地,激发出五脏六腑的功能。而五脏六腑之精藏于肾中化生为髓,此乃后天之精,沿背脊源源不断地上升至脑髓,以补脑髓之耗损与不足,此谓“地阴之气上升”也。《内经》说:“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这条生命线。今之中医理论是“肾精生脑髓”,显然与《内经》不合,是脑髓生肾精。把肾的功能凌驾在脑髓之上,是错误的,必须纠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七损八益”一词,由于原文未作解释,医家众说纷纭,始终得不到正确的了解,一直是个疑案。直到 1989 年《中国古代房事养生学》以《天下至道谈》作解:“七”与“八”为数词,是指两性房室生活,有七种做法对人体有损害;有八种做法对人体有补益作用。根据《易》:“七”与“八”不是数词,而是象数:“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且七与八为阴阳量变之象,为可调之阴阳消长之量。是以得知:“七损八益”就是“损益阴阳”。《序卦》云:“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说明损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损益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阴阳的平衡。显然,“七损八益”不是房中术,而是调理阴阳之根本大法。
     《内经》中还有一个千古之谜,就是《素问•剌禁论》中“左肝右肺”一词。原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理,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近百年来,“左肝右肺”一直成为西医讥笑中医理论不科学、荒唐的话柄,而中医自己,像陈可冀之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恬不知耻,也跟着西医瞎起哄,说什么中医“理论纯粹是虚假”。《西方哲学死了》的作者黎鸣先生也说:“今天的人们从科学的西医的角度来看的某些荒谬的东西,比如中医典籍对某些内脏位置的描述(如认为肝位在左,肺位在右等)即显然违背解剖学的实际情况”。我看,劝陈可冀之流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周易》,《周易》会告诉,“左肝右肺”不是解剖学位置,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其实,只要有一般医学古文的知识也会明白,中华文化总是强调“整体性”,极不主张分裂、“断章取义”。如果说“左肝右肺”是解剖学位置,那么“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其“心”、“肾”、“脾”、“胃”的解剖学位置有哪里?难道“心”的解剖学位置在“表”,“肾”的位置在“里”,“脾”的位置在“使”,“胃”的位置在“市”?能这样理解吗?不是别有用心,为什么要“断章取义”呢?根据《周易》中的后天八卦方位图,就会清楚:“左肝右肺”这一整句话,说明了“五脏一腑”之气,是按照“后天八卦方位图”的方向(自右向左)运转。
    以上充分说《周易》与《内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很显然,研究《内经》若离开了《周易》,其中许多疑难就难以完全揭开。也可以看出,《内经》时代的中医理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血液循环”、“人体内的昼夜节律”、“内分泌科学”、“营养缺乏症”、“糖尿病”、“甲状腺激素的应用”、“免疫学”居世界第一。 2000 年前中医理论的辉煌,是《易》中的“阴阳”二元论的方法。
    怎么办?中华民族的子孙不要悲观。现在已经有人在倡导一场“文化启蒙”运动,启“新文化运动”的蒙,启“五四运动”的蒙。就是倡导大众读古代经典,如《易经》、《老子》《庄子》等,大约要 50 到 100 年 的时间,要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恢复过来,恢复“阴阳”二元论哲学,只有到这时,才能真正谈得上振兴中华,振兴中医了。
     注:我曾对bbbbbb说:「经典毁,中医必绝!」
糖糖 | 2004-10-23 17: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三》
   《中医基础理论》说:“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宣发卫气,抵御外邪护卫肌表”。)
   “肺主表”之说,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素问•五藏篇》说:“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世医家因此皆看 “肺主表”乃《内经》之旨。 “肺主皮毛”,外邪侵犯于表,一般都有肺卫表证,所以临床治疗外感病,其初起皆以宣肺解表为法。但临床观察,其疗效总不好。有位医家说:“曾三次在‘太阳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的病人身上,使用过在药味上不作加减的麻黄汤,可惜的是没有一例成功,都失败了。不但汗之不出,相反症状加重,烦燥倍增。”这位医家从此“便再不寄发汗退烧的希望于麻黄汤了。”(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医话四则》)临床不好,可见 “肺主表”的理论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
    “肺主表”之论虽来自《内经》,但并非《内经》所论主表的全部内容。因《内经》存在着异常的论述方法,往往将一个完整的理论分散在各篇章,“肺主皮毛”只是《内经》所论主表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却在《素问•剌禁论》中有“心部于表,肾治于里”之论。部,《集韵》:“总也,统也。”《后汉•宗室传》“柱天都部”。注:“都部者,都统其众也。”《荀子》:“名声部发於天地之间”。注:“部犹分布也”。是知“心部于表”,谓心统于表、分布于表也。显然,只有将“肺主表”与“心部于表”两者结合起来,为“心肺主表”说,才能体现《内经》的一个完整理论。
     《内经》“心肺主表”的理论,可以从《素问》得到论证:
     ⑴、《素问•五藏别论》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益也”。医家拘于“肺主表”之说,皆以“心肺”之“心”字为衍文,如掺入“心”字则难解。其实,“心”亦开窍于鼻,《难经•四十难》云:“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罗氏会约医镜》说:“以窍言之,肺也;而以用言之,心也。”说明肺开窍于鼻,心亦开窍于鼻也,心与肺相通。肺主表,心亦主表也。
     ⑵、《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此处又是“五气入鼻,藏于心肺”,说明“心肺”之“心”字并非衍文。因心肺同居上焦,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说明一身之气与血不能相离,哪里有气哪里就有血。张介宾说:“心气充则五色修明,肺气充则声音彰著。”所以,肺主表,心亦主表也。
     ⑶、《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朝百脉,是指肺部与百脉相通。肺主一身之气,贯穿百脉,调节全身气机,故能辅助心脏主持血液循行。因 “肺朝百脉”,更说明心与肺是共通。肺主表心亦主表也。以上足以说《内经》是“心肺主表”,而不是“肺主表”。因为“肺主表”:

     一、与《内经》营卫理论不符《内经》所论“心肺主表”,是以心主血属营,肺主气属卫也。《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气为 阳属卫,血为阴属营,“阴阳相贯”亦即“营卫相通”也。营和卫虽各走其道,但两者不能截然分开。所谓“五十而复大会”,谓营气在全身不休止地运行,环绕五十周次而与卫气会合。“阴阳相贯”者,即营气与卫气会合后相互贯通,即卫阳可入脉为营阴,营阴可出脉为卫阳也。《灵枢•卫气》又指出:“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所以,张介宾在《类经•营卫三焦》中说:“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正由于营卫二者,既各走其道,而又彼此相互贯通相随,则肺卫行于表而心营亦部于表也。从而形成了心肺共同主表的生理功能。可见,《素问》有“心肺主表”之名,而《灵枢》则论“心肺主表”之由也。今之《中医基础理论》“肺主表”之说,显然谓肺卫与心营不相贯通,各走其道,与《内经》所论不符也。
       二、“肺主表”与《伤寒论》所论不合
     张仲景《伤寒论》所论之太阳,是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营卫和者不病,营卫不和者,即出现太阳病。所谓“营卫不和”即心营与肺卫不和也,是知张仲景继承了《内经》“心肺主表”之论,其所立麻黄、桂枝二方,皆从营卫立论也。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此方以麻黄为君,善走卫分,功专开卫发汗,散寒解表。但麻黄仅能开卫,不能入营,而汗来于营血,故麻黄开郁闭之腠理,又必得桂枝之辅助。桂枝辛温主入营分,擅长解肌发表,辅助麻黄可使营卫之外邪随汗出而愈。所以,王旭高在《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入肺杏入心,发汗必通营与卫”中说“仲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心营肺卫立方也”。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以桂枝解肌祛风,温通卫阳,以解卫分之邪。芍药滋阴和营,以固护营阴,二药相伍,于发汗之中有敛汗之旨,于和营之中又有调卫之功。生姜助桂枝,辛甘合化为阳以助卫气; 大枣助芍药,甘酸合化为阴以滋营阴。显然,此亦调和营卫之方也。
      对于《伤寒论》中营卫不和,心肺受病的道理,柯韵伯在《伤寒论翼•太阳病解》中说:“营卫行于表,而发源于心肺。故太阳病则营卫病,营卫病则心肺病矣。心病则恶寒,肺病则发热。心病则烦,肺病则喘。桂枝疗寒,芍药止烦;麻黄散热,杏仁除喘。所以和营者,正所以宁心也;所以调卫者,正所以保肺也。”*J-
可见,张仲景所论太阳初病,从心营肺卫立方,不但着重肺卫,而且顾及心营,与“肺主表”之论显然有别。
      三、“肺主表”应用临床,疗效不好“肺主表”,在理论上本来就不完善,所以应用于临床,疗效不理想是必然的。前面提到的那位医家,用麻黄汤治疗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的太阳病,没有一例成功。不但汗之不出,相反症状加重,烦躁倍增。他说:“最突出的是第三次接受麻黄汤的一位汪姓病人,男性,年二十余,身体一往键实,又是初感外邪,脉实证实。服了麻黄汤,据病人自诉,不但没有出汗,而且增加了烦躁症状,浑身难受,整个晚上辗转反侧地在床上折腾,根本没有闭眼睡觉。我打此以后,便再不寄发汗退烧的期望于麻黄汤了。”o
      此过不在麻黄汤,而在拘于“肺主表”之说。不汗出是造成烦躁 的原因,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服麻黄汤汗不出者,以病人体质强壮,先有心营郁热故也。今为外寒所束,无所发散,寒邪闭于表而不能入里,阳气郁于内而不能外泄,是以服麻黄汤后,其郁热不透表而愈深,故烦躁不宁也。故对此邪在于表而里有心营郁热之证,单用麻黄汤,虽有散寒开闭之功,但无清泄郁热之力,不变通麻黄汤已非所宜。当于麻黄汤中加清热泻火之品,以化其郁热,郁热化散,自可随麻黄外越,汗必自出,自无烦躁之弊。张锡纯治此等病人,常于麻黄汤中加知母,他说:“加知母者,诚以服此汤后,间有汗出不解者,非因汗出未透,实因余热未清也。佐以知母于发表之中,兼寓清热之意,自无汗不解之虞。此乃屡经试验,而确知其然”(《医学衷中参西录》)。汗后不解犹有郁热未清,可知无汗烦躁为郁热之甚也。若此汪姓病人,于麻黄汤中加知母顾及心营郁热,汗必出而解也。
     但必须注意:服麻黄汤而汗不出者,亦有心阴不足者。因汗为心之液,心主血,因此有“汗血ㄧ源”之说,故汗出过多,可耗血耗津。反之,津亏血少,则汗源不足。对于汗源不足的患者,虽有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不可强发其汗。脉寸关浮紧,尺部独迟,为阴血不足之象。若不养血则无以滋汗源以作汗。所以,张介宾立有“求汗于血”之法。他说:“夫汗本乎血由乎营也,营本乎气由乎中也。未有中气虚而营能盛者,未有营气虚而汗能达者”(《景岳》)。我对于汗源不足的患者,常于麻黄汤中加当归、熟地,即能作汗而解。
糖糖 | 2004-10-23 17: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四》
      长期以来,世人习惯地以脾胃为中焦之代用词。我看:中焦,指中焦之功能而言。根据中焦的生理功能,肝、胆应居中焦。中气,当为中焦肝胆脾胃之气,非单指脾胃而言也。
    今之中医基础理论仍以肝居下焦。如《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说:“关于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一般认为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而言,应归属中焦,但因其在生理功能上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与肾一并划归下焦”。世人为何如此忽视肝胆在中焦的地位和作用呢?答曰:以肝的生理功能与下焦肾的关系密切也。.
    以肝的生理功能与肾的关系密切而列入下焦之说,据说始见于温病学说盛行的时期。如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李东垣《脾胃论》以“肾肝之病同一治”,亦以“肝属下焦也”。
     但肝肾关系密切,并不能说明肝一定位居下焦。只有从下焦的生理功能,方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灵枢•营卫生会》将下焦的功能,概括为“下焦如渎”。所谓“如渎”,是形容下焦排泄水液及糟粕的作用,犹如疏通的水道,畅通无阻的状况。张介宾《类经•经络类》说:“渎者,水所注泄,言下焦主出而不纳,逝而不返”。尿液的贮存和排泄,虽由膀胱所司,但当依赖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才能完成。若肾中精气衰,封藏不固,可出现遗尿、尿清长等症;若肾和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开合失度,就可出现尿频、遗尿或尿闭等症。大便的排泄,虽通过大肠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但亦与肾的气化作用有关。所以又有“肾司二便”之说,张介宾说:“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之所主”(《景岳全书》)。可见,在下焦的生理功能中,皆肾主之也。说明“肝属下焦”之说不妥。
    有流必有源,只有上下探索,清楚其源流,才能了解其全貌。中医学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特性,其突出的独特性就是继承性。《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我能看一看《内经》、《难经》等是怎样论述肝脏部位?
    其实,“肝居中焦”之论,《内经》早有论述,其后《难经》与王冰注《素问》中均有说,且医家均以之应用于临床进行舌诊。分别论述如下:
一、《内经》以肝居中焦
,
1、《素问》尺肤诊以肝居中焦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此言尺肤分为上附、中附与尺内三部。附,《太素》作“跗”。并注云:“跗当作肤,古通用字,故为跗耳”。是知“上跗上”即“上肤之上”、“中跗上”即“中肤之上”也。尺内,王冰注:“谓泽之内也”。说明近尺泽部位为尺内,近寸口部为上附,两部之间为中附。根据“前以候前,后以候后”的法则,以五脏而论,上附候上焦心肺,尺内候下焦肾,中附候中焦肝脾也。显然,《素问》是以肝居中焦也。
        2、《灵枢》全息记载,肝居脾之上
     所谓“全息”,是指1980年张颖清发现手第二掌骨的全息穴位分布,确提出“生物全息律”的理论。认为生物的任何一个小部分都具有整体的一切部分,亦即生物的每一个小部分都具有整体的缩影。体现了事物的整体与局部之间具有全息性质的联系。《灵枢》早就有这种全息记载。如《灵枢•背腧》说:“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椎之傍,心腧在五椎之傍,膈腧在七椎之傍,肝腧在九椎之傍,脾腧在十一椎之傍,肾腧在十四椎之傍”。说明脏气通于背腧,且背腧位置的高低,与五脏位置的高低一致,即脏在上者,其背腧位高;脏在下者,其背腧位低。此亦“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可见,肝居脾之上,脾居中焦,岂有肝居下焦之理!
      从《灵枢•五色》全息记载中,也可看出肝居脾之上:“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此以脏腑应于面之部位。所谓“直下”者,指鼻柱部位,下极的直下方,鼻柱部位应肝也。所谓“下者”,指肝之下,即鼻之准头部位以应脾也。此亦“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亦以肝与脾共居中焦也。
               二、《难经》以肝并胃着脊之第九椎
    三焦的具体部位,《难经•三十一难》虽有论述,却没有结合脏腑。但根据《医宗金鉴•剌灸心法要诀》引文:“《难经》曰:‘肝重二斤四两,……肝之为藏其治在左,其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第九椎’”。今本《难经•四十二难》,此“肝之为藏”二十五字,不知为何人所删。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注中,皆引此二十五字。说明《难经》原本,是以肝并胃着脊之第九椎,肝与胃共居中焦也。
             三、王冰注《素问》,肝处中焦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王冰注云:“心为阳脏,位处上焦,以阳居阳,故为阳中之阳也”;“肺为阴脏,位处上焦,以阴居阳,故谓阳中之阴也”;“肾为阴脏,位处下焦,以阴居阴,故谓阴中之阴也”;“肝为阳脏,位处中焦,以阳居阴,故谓阴中之阳也”;“脾为阴脏,位处中焦,以太阴居阴,故谓阴中之至阴也”。可见,早已明确三焦所属脏腑,以心肺居上焦,肾处下焦,肝脾位居中焦也四、历代医家舌诊皆以肝居中焦
    舌诊,为医者所重视,观舌望苔对洞察疾病的本质,进行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舌诊,是将舌面分为几个部位以候脏腑,一般根据“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的法则来分。《医镜》云:“凡病俱见于舌,……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这是以脏腑来划分,即以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肝胆,舌根属肾。若以三焦来分,舌尖心肺属上焦,舌中两边肝胆脾胃属中焦,舌根肾属下焦。可见,舌诊亦以肝居中焦也。
       我看,虽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但脾胃对饮食物之消化、吸收与输送,没有肝胆的参与,是无法完成的。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使气机调畅,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为脾胃的运化功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不但影响脾的升清,也能影响胃的降浊,给食物消化带来不利;另方面肝分泌出的胆汁,贮存胆囊,在肝的疏泄功能作用下,胆汁及时下输小肠,可助饮食物之消化。所以唐容川《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物入胃全赖肝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很显然,中焦“腐熟水谷”的功能,乃肝胆与脾胃配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说明肝与脾在生理上的关系是很密切。d
按照《内经》肝属中焦之论,不单纯是为了辨别肝的部位,其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人们学习《内经》,重新认识中焦,重视肝胆在中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焦为肝胆脾胃所共居,非脾胃之所独居也;
     我对李东垣《脾胃论》中之所谓提升脾胃之阳,有了一个新的了解。李氏升阳之所以必定除湿,是因为只有湿化,阳气才不被郁阻而上升。可以说,除湿是为升阳扫清障碍。李氏在除湿这个问题上,却非常重视“风胜湿”以治其标,健脾益气以治其本。其所用风药皆味辛,辛能散。“散”为肝性之所喜,能散肝郁使肝之疏泄功能正常。木能疏土,除湿以复脾胃之运化也。这就是李氏风能胜湿的实质,是借肝之疏泄功能以胜湿也。然风药辛散常用,实能耗气,且又暗伤肾水以损肝木之根也。所以用健脾益气以治其本者,不但免伤肝木,还可杜绝湿之再生。可见,李氏之所谓提升脾胃之阳,即提升肝脾之阳也。
  
糖糖 | 2004-10-23 18: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六》
      【“七损八益”不是房中术‧ 而是调理阴阳之大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调此二者(指阴阳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什么叫“七损八益呢”?未作解释,因而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始终得不到正确的了解,一直是个疑案。直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竹简《天下至道谈》问世,1989年《古代房事养生学》说:“以《天下至道谈》所论为依据,用来解释《内经》所论‘七损八益’,无不丝丝入扣,着着吻合。这样,就使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学术悬案,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天下至道谈》所论“七损八益”,其“七”与“八”是数词,是指两性房室生活。所谓“七损”,是指在房室生活中有七种做法于人体有损害;所谓“八益”,是指在房室生活中有八种做法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自此之后,对“七损八益”的解释,已成定论。所以,近年来出版有关书籍与文章,一般以房中术作解。m
然令人有疑。《汉书•艺文志》将方技书分为医经、经方、房中与神仙四类,而《素问》属医经类,依此,此中不应包含房中类的内容。查遍《素问》全书,确实没见到房中类的论述,说明《汉书•艺文志》的分类是准确。
    “七损八益”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但此篇全在论述自然界中阴阳五行的变化,与人体内五脏应之。其内容主要有三:⑴、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⑵、运用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把包括天、地、人在内的一切事物,进行归纳分类;⑶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具体运用,如对四时、五脏、六气、五味、疾病、诊治等的了解,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特别是此“七损八益”,是在黄帝提问“调此二者奈何”后岐伯回答的。而此“调此二者奈何”,又是紧接上文“法阴阳奈何”而提出来的。显然,文中“二者”是指上文 所论“法阴阳奈何”中之“阴阳”也。由此得知,黄帝所问“调此二者”,即所问“调阴阳二者”也。而岐伯所答“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亦即“能知七损八益,是阴阳二者可调”也。很显著,岐伯所答“七损八益”是调和阴阳之大法,非指房中小道也。因此,《素问》中的“七损八益”,与《天下至道谈》中的意义不同,不可以《天下至道谈》做解也。
     《素问》中的“七损八益”,就是“损益阴阳”,论证如下:
    1、“七损八益”中的“七”与“八”,不是数词而是象。它的真实含义来源于《易》八经卦。《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参天两地”即“天三地两”,“三”与“两”,不是单纯的数,而是象数。三,是为日、月、星三辰;两,是为水、陆二体。天为阳,以“—”表示;地为阴,以“--”表示,这样,八经卦的象数为:乾卦:天三3×3=9。  坤卦:地二2×3=6  。震卦:地二2×2+天三3×1=7。坎卦:地二2×1+天三3×1+地二2×1=7  。艮卦:天三3×1+地二2×2=7。巽卦:天三3×2+地二2×1=8。离卦:天三3×1+地二2×1+天三3×1=8。兑卦:地二2×1+天三3×2=8。即:bBmfo
乾卦 :9    坤卦:6     震卦:7     坎卦:7     艮卦:7     巽卦:8"
离卦:8     兑卦:8
     乾卦象天,其象数为九,故称“九”为“老阳之数”;坤卦象地,其象数为六,故称“六”为“老阴之数”。九、六为阴阳之极,为不可调之质变之数。其余六卦,《周易•系辞》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阳卦奇,阴卦偶”。震、坎、艮三卦之爻画数为5,为阳卦,多阴少阳,故称此三卦之象数“七”为“少阳之数”;巽、离、兑三卦之爻画数为4,为阴卦,多阳少阴,故称此三卦之象数“八”为“少阴之数”。七、八为阴阳量变之象,为可调之阴阳消长之量。由此得知,七,为可调之阳;八,为可调之阴。所以,张介宾在《类经•阴阳类》中,解释“七损八益”之“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即本之于此。
     2、《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之“七”与“八”,亦来源于《易》。该论云:……七七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丈夫八岁肾气实,……八八则齿发去,天癸竭”。王冰注云:“老阳之数极于九,少阳之数次于七,女子为少阴之气,故以少阳之气偶之”,老阴之数极于十,少阴之数次于八,男子为少阳之气,故以少阴数合之。然此注“老阴之数极于十”欠妥(老阴之数当为六),且“七七”、“八八”亦置而未释。人的天癸竭之所以女子以“七七”为期,男子以“八八”为期,亦本之于《易》。《易•系辞》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可见,《内经》源于《易》,此话不假。
     3、“七损八益”即《易》中之“损益阴阳”理论。由于“七”之象为少阳,为阳;“八”之象为少阴,为阴。是知“七损八益”即“阳损阴益”,也就是“损益阴阳”。《易•杂卦》云:“损益衰盛之始也”。《序卦》云:“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说明损益是相对的,也是互相转化的。其总的原则是:阴盛阳衰,当损阴益阳;阳盛阴衰,当损阳益阴。损益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阴阳的平衡,刚柔的协调。“损益阴阳”是《周易》的重要论点之一。这一论点反映在《易经》六十四别卦之中。如损卦,兑下艮上。《易•篆》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艮为阳卦,为刚象君;兑为阴卦,为柔象民。损卦之卦象,因此,在一定时期必须“损上益下”以调和,免生祸端耳。又如益卦,震下巽上。《易•篆》曰:“益,损上益下”。巽为阴卦,为柔象民,震为阳卦,为刚象君。益卦之卦象,为君自居于民下也。以卑谦之态礼敬下民,减赋税,免力役,此谓“损上益下”也。对君而言,所损者小,所得者大,故以小损得大益,虽损而实益也。可见,《易》的损益阴阳,基本上为“损阳益阴”的观点。

     4、“七损八益”为《内经》调理阴阳之大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灵枢•根结》云:“用针之要,在于和调,调阴与阳,精气乃光。”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所谓“和调阴阳”,皆损益阴阳也。《灵枢•终结》指出:“凡剌之道,气调而止,补阴者,补阴泻阳音气乃彰,耳目聪明”。张志聪说:“补阴者,补五脏之衰阴;泻阳者,导六气外出”。此言六淫之邪在外为阳,五脏六腑在内为阴,所以泻阳补阴者,驱除六淫之邪外出而补五脏六腑之正气也。同样,腑为阳为表,脏为阴为里,为防止在腑之邪入五脏之里,亦当泻阳补阴,驱六腑之邪外出而补五脏之正气也。可见,《内经》吸取了《周易》“损益阴阳”的理论,亦以“损阳益阴”为基本,是很显著。
   
     5、“七损八益”即“损益阴阳”,在后世医学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难经•七十五难》提出的“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之说,就是《内经》“损阳益阴”的体现。王冰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注中提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原,以消阴翳”的著名论断,就是《内经》“损益阴阳”的启示。刘完素接受了《内经》“损阳益阴”的理论,主张“降心火,益肾水”,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的论点,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发展了《内经》“损阳益阴”的理论,提出“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之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从而创造出著名的养阴学说。
     在伤寒和温病中,“损阳益阴”的应用更具有生死存亡的重大意义。如《伤寒论》中阳明急下三证:⑴、“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252条);⑵、“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253条);⑶、“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第254条)。前一条之“急”,在于阳明腑实,热邪深伏于内,腑热炽盛,不仅耗伤胃津,且煎灼肝肾阴液。而人体安危系于阴液存亡之间,存得一分阴液,便有一线生机。故急下之,以救阴液。只有把肠中燥热驱逐体外,才能保住下焦肾水不涸。后两条似不甚急,而予急下之法,皆因热盛津伤,燥实之势已经显露,若不急下,势必燥热燔灼,燎原莫测。此三条皆体现“损阳益阴”,泻阳救阴之法也。"fS
在温病中,由于温热之邪最易伤阴耗液,特别是温病末期,尤多阴伤现象。而阴液的存亡对疾病的预后关重要,吴鞠通说:“盖热未有不耗阴者,耗之未尽则生,耗之尽则阳无以恋,必死矣”。所以清热养阴,即“损阳益阴”在温病治疗中亦具有重要意义。
     可见,《内经》“七损八益”的理论,对中医影响之深!综上所述,《内经》中之“七损八益”,其“七”与“八”来自《易》,不是数而是象。“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七损八益”即“损益阴阳”,为调和阴阳之大法,对于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如果将“七损八益”理解为《天下至道谈》中之房中术,不仅不合《内经》旨意,且大大地贬低了其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天下至道谈》中之所谓“七损”与“八益”,其“七”与“八”,是数而不是象,是指房中术中的七种损害,八种益处。
糖糖 | 2004-10-23 18: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3 08:11pm 第 3 次编辑]

                             《六》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但由医家缺乏正确的研究方法,皆只从文字表面作解,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之说,已被誉为医学胆腑理论的核心。如《浙江中医杂志》1981年第5期《略论“十一脏取决于胆”及其临床意义》一文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是医学胆腑理论的核心命题,它是对人体复杂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适应过程中,机体的控制和调节能力的概括”。1985年9月出版的《内经讲义》说:“无论是经文原有也好,还是‘別人窜入’也罢,反正‘十一脏取决于胆’,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学术观点提出来了”。看来这个无中生有的所谓“胆腑理论的核心”,居然是一家的“学术观点”,岂不是乱了中医的家法吗?非“清理门户”不可了。
    这里有个方法论的问题,王力先生说:“当我阅读一书之时,是应该先体会古人的觀感?还是应该先弄懂古人的语言呢?这个分别非常重要,这是有关方法论的问题。古人已经死了,只能通过书面语言去了解觀感”(《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
     医学文言文是书面语言,一个研究《内经》的人,如果首先不好好研究书面语言,就只能从字面上进行顺文敷衍,研究出的医理,也只能是研究人自己的医理,而不是《内经》故有之医理。这种研究方法,不但误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误了別人。所以,张介宾在《类经》序中,对从字面上进行顺文敷演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抨击,他说:“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而难者仍未能了解,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有?”对“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在医家眼里有谁研究过其真正的含义呢?李东垣作为四大家之一,他医学精深,经验丰富,但他忽视了对古代语言的研究,致使他没能很好地读懂《内经》。
      对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由于李氏疏于训诂,不得其真谛,也只能从字面上进行顺文敷演。其所谓“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之说,本是牵强附会之辞,但由于李氏是名家,又在“凡十一”九字之中,下了一个“皆”字,将此句为“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予以不容置疑之境,所以李氏之说一出,世多宗之,影响很大。
     我看: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从文字表面进行顺文敷演,将胆置于五脏六腑之首,很显著是不符合《内经》旨意的。胆,只不过是六腑之一,在“十二官”中,只不过是“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而已。其主决断,非主诸脏之决断,只不过是配合肝脏谋虑主持决断而已。而且在生理上,以下降为通顺,胆腑所贮藏之胆汁,皆由肝脏分泌而来,其胆汁向小肠的正常排泄,亦有赖于肝脏的疏泄效果。似此,胆又何能凌驾于肝之上,更何能居于五脏六腑之首呢?根据《内经》藏象学说,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它将人体的内脏、形体诸窍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都归属五脏,以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来阐述人体内环境的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胆仅是六腑之一,又不主升,以通降为顺,又何以能主管整个五脏六腑呢?显然与《内经》所论不合。
    ⑵“少阳春升”之气者,肝也,非胆也。李东垣在解释“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时说:“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其所谓“少阳春升之气”中之“少阳”,无疑是指足少阳胆经,以十二经太少阴阳立论也。但此处之“少阳”与四时之气相配,可知此“少阳”非十二经阴阳之“少阳”,乃四时阴阳之“少阳”也。《律历志》有言:“太阴者北方,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于时为春。”肝主春,属东方。故少阳者东方,于时为春,于脏为肝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难经•十五难》说:“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都说明了在四时阴阳中,肝与少阳春升之气相应。四时阴阳与十二经太少阴阳所配脏腑是不同的。显而易见,李东垣为凑合“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不惜以四时阴阳与十二经阴阳相混,只得偷换概念,从“肝气春升”暗渡到“胆气春升”。所以近人任应秋说:“胆气春升,亦即木气春升,亦即肝气春升”(《中医专题讲座选•临证点滴》)。可见,李氏之所谓“胆气春升”的实质是“肝气春升”。
     ⑶、“胆气主升”,扰乱了中医基础理论。一般来说,五脏贮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以五脏言,心肺在膈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膈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其中,贯通上下。以六腑言,在上者主入,在下者主出。而胆虽一方面受纳来自肝之胆汁,但另一方面却又向小肠输送胆汁,位于上下之间。所以六腑无论在上或在下,皆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降,则影响肝木之条达而不升。所以从脏腑升降理论看,胆以降为顺。
    从临床治疗也可以看出胆以通降为顺。对于胆气郁结,湿热内蕴一类疾患,临床上一般采用清、疏、通、降的法则进行治疗。体现了胆宜清利通降的特点。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清胆行气汤、清胆利湿汤、清胆泻火汤(天津南开医院)和胆道排石汤(经验方),均有疏肝、利湿、通腑药物。疏肝使肝气条达而上升,肝气上升就有利于胆气下降;利湿为引胆火下行从小便泄出,并加速胆汁的正常下输小肠;通腑的作用,一使肠道及胆管畅通,一能下泄胆热。即使治疗胆道蛔虫的驱蛔汤,也有泄下药玄明粉。说明对胆病的治疗,也是以通降为顺。
    《中医基础理论》已将“胆气主升”作为胆的生理功能,说明中医学界正式给“胆气主升”以合法地位,这岂不是乱了自家家法吗?说明“胆气主升”已经扰乱了中医基础理论,所谓“‘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是祖国医学胆腑理论的核心”,真是无稽之谈。当予以“清理门户”
     ⑷“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真实含义,实与李氏之“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全不相干。"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既不符合中医理论,必另有其义。根据《素问•六节藏象》中“藏象何如”这则经文,我们发现:在五脏六腑中,只论述了五脏五腑,六腑中还缺漏了胆。連经文中“胆”都没提及,又如何能突然提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呢?可以肯定这句话不为正文所有,为人所加。所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在“校”中说:“按‘凡十一’九字,疑人所增”。是有道理的。但还得弄清楚,“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句,究竟是什么意义呢?
     我看,要揭示出其中的奥妙,关键在“取决于”三字。由训诂得知,“取决”是“阙”的慢读音。可将“取决”二字急读相拼:取q +决ju →qu  ,这就是“阙”的读音。可用《广韵》反切来印证。“阙,去月切”。去q +月yu →qu 。《广韵》:“阙,祛月切”。“祛”与“去”为溪纽鱼部双声叠韵字,古音一致。所以,两者的反切式是一致。说了《说文》与《广韵》的反切,其所切出来的字均与“取决”切一致。“取决于”的“于”字,训为“如”。故“取决于”即“阙如”二字,是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即“凡十一脏阙如胆”也。“阙如”就是“空缺”、“缺漏”之意。这则经文在六腑中只谈及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五腑,确实没有谈到胆!
    “取决于胆”即“阙如胆”,还可从书找到证据。如《素问•奇病论》说:“岐伯曰:病名曰胆瘅,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张介宾说:“足少阳之脉,上挟咽;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上入颃颡,是肝胆之脉,皆会于咽,故咽为之使。”说“取决于胆”也就是“阙如胆”。在胆瘅的论述中,只谈及肝,却缺漏了胆。由此可见,李氏的解释“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真实意义不相干。很顯著,这句话是別人的评语,旁记于此,抄写者不察而误入了正文,此“凡十一”九字与正文不接、不合医理的因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