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复制链接]
糖糖 | 2004-10-23 19: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七》
   如感冒病,这是非常容易治的病。今之《中医基础理论》是“肺主表”,所以临床上对于太阳病,其治皆从肺胃着手,很少顾及心营,以致疗效不理想。一位中医学院的医家说:“曾三次在‘太阳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的病人身上,使用过在药味上不作加减的麻黄汤,可惜的是没有一例成功,都失败了。不但汗之不出,相反症状加重,烦躁倍增”(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医话四则”)。我看,这位名家使用麻黄汤之所以失败,过不在麻黄汤,而在于这位名家拘于“肺主表”之说,完全忽视了当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心经郁热的一面,所以单用麻黄汤,虽有散寒开闭之功,但无清泄心经郁热之力。因此,不变通麻黄汤确非所宜,应于麻黄汤中加入清热泻火之品,以化其心经之郁热,汗必自出,自无烦躁之弊。说明单凭“肺主表”之说,是不足以指导临床的,当建立“心肺主表”之论,方可取得理想疗效。
    又如小儿腹泻。1989年8月下旬,小儿腹泻发病率高,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观察室与走廊两边,都是躺着小儿腹泻患者,医院以静脉输液消炎,腹泻反而加重。中医以夏秋暑湿当令,用清暑利湿、消食导滞法,亦无明显疗效。医院大便常规检验,发现有大量脂肪球。该院儿科主任说:“对此种腹泻,目前尚缺乏理想药物治疗。”细查大便:粪便呈糊状,向四周扩散,速度缓慢,扩散的边缘似有包膜约束,呈油光色彩,并挟有不少圆珠亮点。以手拭之,又粘又滑。方知此为痰泻。古医籍之中,无“痰泻”之名,而今确有“痰泻”之证。近人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中,虽有“痰泻”之名,但其所论为“湿聚成饮之证,可结合二陈汤治之”。然本证与秦氏所论,名同而实不同,非二陈之类所能治疗。1987年7月出版之《中医痰病学》亦有“痰泻”之名,但其所论为“痰湿下渗、脾运不及、肝气不济”之证。然本证与朱曾伯氏所论亦有不同。本证多为独生子女,脏气未充,营养充足,年龄多为1~2岁,寒温不适,饮食不节,且与气运密切相关。1989年为己巳土运不及之年,土不及则风木乘之,水亦无所制。特别四之气,太阴湿土主时,湿气偏胜,郁气大发,所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肠鸣而数后,饮发注下。”此该年流行性小儿痰泻之所由来也。故与一般泻泄不同,自然非常规治法所能愈也。治法当本着“痰为阴邪,非温不化”之旨,重用槟榔、焦山楂、内金,并少加附片、炮姜,立获满意疗效。此以“气运论治”为诊法手段,乃当今中医基础理论之所不论者。
   有人说:目前中医理论不足以指导实践,是由于理论脱离实际。当务之急,当抢救并及时整理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我看,中医理论之所以不能指导实践,是中医被改造,把“辨证论治”丢了。丢了“辨证论治”就等于丢了中医,“中不中,西不西”的不中用的糊口医了。究竟如何去改进与完善中医理论呢?

   我看,一门学科,有流必有源,只有上下探索,清楚其源流,才能了解其全貌,才能知晓整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这门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中医学具有不等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其突出的独特性就是继承性。继承性是指吸取前人之长, 以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特性。这一特性虽为一切学科所共有,但在中医学中这种特性更为突出。两千多年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一直有效地在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医家所提出的各种学说、各种理论,仍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继续发挥作用。中医学术这种时代跨度大、理论淘汰率低的特点,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所以我要改进和完善中医理论,只有知其源,才能清其流。两千多年来,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学说和新理论产生,从理论上来讲,这些新学说和新理论都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能说,《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是中医理论之源。显然,我们要改进和完善中医理论,首先就要进一步研究好《内经》。
    我吸取了医家研究《内经》的经验与教训,在研究方法上必须紧紧抓住易理对医理的指导作用这一环,若舍易论医,《内经》这座神圣之宫的大门就难以闯开。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因此医家研究《内经》,无不求索于《易》。如孙思邈、王冰、张景岳、唐容川、赵献可、郑钦安、黄元御等,其实,把《周易》原理运用到中医学中,何止上述七人!我看,自《内经》,李东垣就是第一个能够全面把《周易》原理运用到中医药学的。但在评价李东垣的学术时,却极少有人涉及到李氏对医易作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李氏所著的《脾胃论》中,把载有依据后天八卦方位图绘制的“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删掉。李东垣的弟子王好古,在其所编集的《此事难知》序言中说:“兹又言外不传之秘,具载斯文矣!”说明此书记载了其师“不传之秘”。其所谓“不传之秘” ,就是《周易》太极八卦的原理在医学中的应用。此外还有何梦瑶的《医碥》,用后天八卦讨论与五脏的配;石寿棠的《医原》,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等学说,解释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李中梓用既济、未既两卦论述心肾的生理病理;章虚谷的《医门棒喝》,论卦与六气的关系;吴塘的《温病条辨》,论卦与风的关系;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将八卦原理运用到脉学当中;吴师机的《理瀹骈文》,用卦象原理创制外治膏药等等。所以,我研究《内经》,当从以《周易》研究《内经》入手。
    然而我一研究《内经》,却大吃一惊,看見《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理论,有许多与《内经》所论不同,如:《中基》是“肺主表”,而《内经》却是“心肺主表”;《而《内经》却是“以脑髓为脏”;《中基》是“五脏六腑”,而《内经》却是“六脏六腑”;《 中基》是“胆气主升”,而《内经》是“胆气主降”等等。是《教材》对呢,还是《内经》对呢?经过我们的临床实践,证明《内经》是对,只是医家没有读懂《内经》,继承工作没有做好,致使今之中医基础理论很不完善。所以,今天我要改进和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必须努力学好《内经》。要学好《内经》,务必接受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首先一定要学好《易》,务必以《易》来研究《内经》,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才能达到改进与完善中医理论的目的。2002年6月,我写了《“黄帝内经”基础理论研究》一书,因无资金出版,2002年10月只得自己打印,自己油印,分上、下两册,分别寄给教授、专家20套。由于文字拙劣、理论荒唐,我自称之为“奇谈怪论。”也许这个原因,所寄出去的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人回信。别无选择,只有从“论坛”上分别写来,以供读友审评。
糖糖 | 2004-10-23 19: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3 08:03pm 第 2 次编辑]

                     《八》
                  
    喻嘉言,正式给中医立了“法”。如:
1、凡治病,不问病人所便,不得其情,草草诊过,用药无据,多所伤残,医之过也。
2、凡治病,不合色脉,参互考验,得此失彼,得偏遗全,只名粗工,临证模糊,未具手眼,医之罪也。
3、凡营病治卫,卫病治营,与夫真邪不别,轻病重治,重病轻治,颠倒误人,医之罪也。
4、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服食居处,各不ㄧ致,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
5、凡治病,有当逆其势而正治者,有当从其势而反治者,若不悬鉴对照,而随手泛应,医之罪也。
6、凡治阴寒暴病,恣用清凉药者,百无一活,如此死者,医杀之也。
7、阴阐病,误从阳治,袭用苦寒,倒治逆施,以致极重不返者,医杀之也。   
糖糖 | 2004-10-23 20: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九》
                 人与营养
     人与外界息息相因,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极关重要的环节。饮食入胃与糟粕的排出,人体日日夜夜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这是生命科学极为重要的一环。^
     人的一生,从出生之日起至死亡之一刻止,人体各个脏器系统都在不停地工作,因而各个脏器系统也在不停地耗损着,此时体内的储备力也在不断地下降。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人的一生,必须不断地给予补充,所给予补充之物,谓之“益”,谓之“营养”。但也不能毫无休止地进行“营养”,因为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排出废物的能力减弱,身体多余的废物会愈积愈多,如多余的水分、脂质,不必要的痰饮、瘀血等。因此就有必要帮助人体疏通、排出这些废物,以利于“饮食入胃与糟粕的排出”的正常进行。我将平常所谓“祛瘀化痰”、“大小便”、“发汗”、“清热解毒”等谓之“损”。
    不论“益”与“损”,都是人体在不同时期所必需。也可以说,“益”与“损”是人体所需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易•杂卦》云:“损益衰盛之始也”。《易•序卦》:“损而不已必益,益而不已必决”。说“损”与“益”是相对,损益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但对于“损”与“益”,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尺度,不可过盛,以免走向反面。所以《内经》提出了损益的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也就是说损人体之有余,益人体之不足。而有余与不足,是人的一生中所容易出现的失控。如青少年时期,机体适应不了其飞速生长的需要,最容易出现失控,当以补益以适应生长发育的需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退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過了四十,阳气与阴气“自半”。以阴气而言,生理上与病理上的阴亦“自半”也。显然,日益衰退的形体更易出现失控,生理上的阴当益,病理上之阴当损,损与益当并行之。可是进行补益时,未有补生理上之阴而不补病理上之阴者;进行损泻时,亦未有损病理上之阴而不损生理上之阴者。因此,这段时期不宜益也不宜损,当注重一个“调”字。所谓“调”,就是舒肝、调神、解郁补泻相兼。既选与脏腑生理特性相应之五味,以补充各脏腑耗损之所需,又应用化痰、祛 瘀、化饮、祛脂等法,以疏通气血,促进废物的排出。
     可见,只要适应机体的需要,“益”自然是“补”,“损”也是“益”,此时“损”亦“补”也。如果不是根据机体的需要,即使很有营养价值的食物,进入机体之后,不但不是“营养”,反而会变成“毒”,危害身体。
.
     中医一定要根据机体的需要进行补泻,特别对于疑难危重病,一定要“戒口”,否则只有加重病情或促其加速死亡。如治一例肺癌患者×××,乃湖南省县人民医院医师,西医是对证治疗,因出汗,就用200克生黄芪以止汗;因癌证容易耗损营养,常注射白蛋白以补充营养,因而经常大便结。中医讲究“辨证法”,提出“戒口”,不可服用黄芪,不可注射白蛋白。可是院方不理采。用黄芪止汗汗不止,用白蛋白大便不通,只有加重病情。《内经》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此为内热过盛迫阳于上而出汗,而黄芪性甘、微温,其气上升,痰血亦随之而上,不但汗不止,反增失眠;用白蛋白不但不营养其身,反而形成痰热,火性炎上,使大便闭结。此时不解大便则可,一解大便就会有被冲倒的危险。果然,二、三天,病人单独去厕所,因便结往下用力使劲,粪便不出,反而一股力往上冲,即被冲倒闭气而亡。此不死于癌证而是死于“补药”,殊可悲也!这是西医不主张“戒口,”自己杀死自己,能怨谁呢?如果按照中医“戒口”,绝不会死之如此之速也。voW9L
所以,中医对于“戒口”,很有讲究:63';$
一、必须结合五脏的生理特性进行“补”和“泻”。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苦泻之,甘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二、即使机体需要“补”时,对于“补”的药食也要掌握一定的尺度。也就是说不可过盛,过盛则偏,偏则致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饮食不可食之过多,孔子提出“食无求饱”(见《论语》),是很有道理的。朱丹溪也提出:“因纵口味,五味味过,疾病蜂起”。可见,“节食”对养生大有好处。
   为何不可过食过饱?因进食,食物的吸收、贮存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不但整个消化系统的负荷极重,而且心、肺的负担也必然加重。饱食后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全身大量的血液都支持消化系统,使大脑相应供血减少,工作能力降低,这就是所谓“酒囊饭袋”、“饭饱神虚”。再说,寿命长的动物龟、蛇等,是用腹部呼吸或腹部行走的,而人类是直立行走,以肺呼吸为主,腹部运动减弱,因而导致肠蠕动减缓,容易造成废物堆积。肠道系统是人体最主要的毒源,粪便里的毒素是惊人的。粪便排泄不通畅,不但减少毒素的排出,更增加了毒素的吸收。可见,勿过食过饱,对抗衰老有着重要意义。.
      三、进食不要过于图口味,所谓“图口味”,就是古人所谓的“高梁厚味”。《内经》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就指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高梁”是泛指肥甘厚味之品,往往“高梁厚味”并称。因厚味太过,易郁为内热成毒,发于肌肉,毒深则为痈为疽,皆从虚而出:如太阳经虚,从背而出;少阳经虚,从鬓而出;督脉经虚,从脑而出。说明长期食“高梁厚味”,就等于慢性中毒,此言并不过分。有因长期图口味,惯用煎炒咸辣而成高血压者:轻者头晕脑痛,重则中风瘫痪、行走不便者;有长期抽烟、惯食油煎火辣,特别是喜爱麻辣豆腐、麻辣猪脚,烧烤而成肺癌、舌癌、肝癌,如湖南涟源有一人,由于抽烟三、四十年,喜油煎火辣,逐渐由支气管炎发展为肺癌、舌癌、脑癌。三癌集于一身,死亡最速。小学生喜爱麻辣豆腐、麻辣猪脚而成肝病、心脏病者多。说明“口味”越好越有“毒”,只有口味“平淡”才真有营养价值。所以,古人提出“祛厚味”、“薄滋味”,强调“淡味”养生。当今所谓“烹调技术”,专以“图口味”扬名。酒中配农药有“劲头”,油在锅中烧,味精当糖放,味道好。 “味精”是无形的“杀手”,湖南冷水江市有一人,突然全身出现淋巴结,吓得前来求救。找出“病原菌”竟是“味精”,立即停用“味精”,第二天竟不药而癒。“酒毒”伤人甚剧,湖南冷水江金竹山煤矿有一工人,长期以酒代饭,伤肝并发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肝癌。说明“烹调技术”高、口味好,也是制造慢性中毒的“毒源”。不少中、老年人及有慢性病的人进酒店宴席,多有不适感。
糖糖 | 2004-10-23 20: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医家十要
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
二通儒道,儒医世宝,道理贵明,群书当考。
三精脉理,宜分表里,指下既明,沉疴可起。
四了病原,生死敢言,医家至此,始至专门。
五解气运,以辨岁序,补泻温凉,按时处治。
六解经络,看病不错,脏腑了然,今之扁鹊。
七解药性,立方应病,不辩温凉,恐伤性命。
八会炮制,火候详细,太过不及,安危所系。
九莫嫉妒,因人好恶,天理昭然,速当悔悟。
十勿重钱,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糖糖 | 2004-10-23 20: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3 08:55pm 第 2 次编辑]

               感谢竹叶清心的提供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163&start=12&show=400
               转载:中医学对癌瘤的记述
   自伏羲氏创造了阴阳辨证,才有了今天的中医学。有关癌瘤的记载,在因、殷墟甲骨文里,已有了“瘤”字。《礼》有疡医。对七情郁结,脾胃受伤,导致气血凝滞,形成症瘕、积聚等的论述就包括了癌瘤。医和,他说:“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就是外感病因的先导。记载:“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则生害矣……轻水所,多秃与瘦人……辛水所,多疽与座人。”进一步提出了情志和人的生活环境、自然界的,都是人类疾病而生的原因之一,也是癌瘤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为癌瘤病是一类全身性的疾病。这在临证过程中,是不难找到依据的。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水土中缺钼,植物中硝酸盐含量过多,癌瘤发生率就多。水中镁含量过少,罹癌瘤病就较多。现存的医学第一部专着《内经》载有“筋瘤”、“肠瘤”,还有像“喜怒不适,饮食不节,寒温不时,邪气胜之,积聚已留。”“三阳结谓之隔”;“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痛,膈咽不通,饮食不下”;“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日: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绰泽,如此则肠胃病恶……”;“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至,过则死”。这样对癌瘤的病理、症状以及治疗原则等的片段记载。《金匮要略》中,有“胃反”。并述其症状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等。属于胃癌证候。华佗传有:“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乃令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腹背,抽割结聚。”这样一段描述,是我国采用外科手术割治癌瘤最早的记载。
  葛洪《救卒方》中说:“……海藻酒方,疗颈下囊,渐大,欲成瘿者……。”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说:“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搏颈下面成之……”。又说:“诸脏受邪,初未能成为积聚。滞留不去,乃成积聚”。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有“气瘿”、“土瘿”、“痨瘿”、“忧瘿”等五类,主张用海藻、昆布、柳根须治疗。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已明确提出“骨瘤”、“脂瘤”、“肉瘤”、“血瘤”、“气瘤”、“脓瘤”等多种名称。齐德之《外科精之》有“赤瘤”、“疮瘤”、“胎瘤”、“石疽”、“丹瘤”等记载。《圣济总录》则给留下了一个定义:“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郁结雍塞,则乘虚投隙,邪瘤所以生……。”《太平圣惠方》、《卫济宝书》、《刘涓子鬼遗方》等,变有肿瘤的记载。张从正《儒门事亲》有“五噎”、“十膈”。此时的李杲、朱丹溪等,也都记有关于癌瘤的防冶方法。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等,对癌瘤的防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述。汪机《外科理例》、王肯堂《疡医准绳》、窦汉卿《疮疡经验》等,对癌瘤的记述更进了一步。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乳癌的病因病理有:“忧郁,所愿不遂,肝脾逆气,以致经络阴塞,结聚结。”申斗垣《外科启玄》,对癌瘤类疾病的防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如《论癌》对癌瘤之生,都有详细的论述。张景岳说:“凡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王洪绪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谈到癌瘤的治疗,并记载了他创制的犀黄丸、阳和汤、小金丹等药。这些药,就是在今天用于一些癌瘤病人,仍有疗效。吴谦等在《外科心法》中,已提出了“唇癌”、“鼻咽癌”及“恶性淋巴瘤”等名称。还有:“乳癌由肝脾两伤,忧郁凝结而生。”另外,《医门法律》、《证治汇补》……等等,都有关于癌瘤疾病的记载。
糖糖 | 2004-10-23 21: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三七生:都清热解毒活血解瘀,疗效上与西医一致,也不过多害几个人,有何正面意义?
糖糖 | 2004-10-23 23: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撰写人:中医师董延龄
    尽管非典病毒的来势凶凶,迄今几乎己漫延了全世界,但常自嘘为医学进步的先进国家,迄今尚未提出有效的对策,大陆和香港的中医界,曾提出大青叶(即蓝靛叶)和板蓝根(即大青叶的根)是抑制杀尔死病毒的有效药物,但此二味是属中医清凉解毒的药物,性质大苦大寒,对于热性体质的患者或有助益,然对于寒性体质的患者,恐不适合。
    况且中医治疗的特点,是以辨证(症候群)为依据;在辨证时更要顾及到病人体质的虚、实、寒、热四种特性。同时更须注意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都须采取中药的团队精神(多种药物组成的复方),即所谓君、臣、佐、使的配伍法则,临床时很少用单味药去治病的例子,它强调以团队的精神,治疗多种的症候,尤其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它虽然是一种病毒或病菌的感染,但在症状表现上,因每个人体质之不同,差异性很大;一个热性体质的人,和一个寒性体质的人,若被同一种病毒感染,表现出的症状决不相同,中医处方用药,即不相同,这是中医治病亦治人的最大特点,亦是中药比较没有副作用的道理之所在。杀尔死即是一个症候群,正好发挥中药的团队精神对症治疗。
    台湾中医界,最近也有人提出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或普济消毒饮来治疗杀尔死病毒的,这两个方子都是古人用来治外感病的成方,但前者必须兼有消化系统的症状,必须兼有淋巴系统的症状,二方在组成上,临床应用重点上是截然不同的。
     那么这一次的杀尔死病毒,受感染者所表现的症候群,在中医的诊断上应当是什么病呢?由卫生署和疾病管制局发布的病况看,当属中医的温病范畴(广义的热性病),温病临床上又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等五大类别。就传染途径和临床症状来看,杀尔死病毒的见症,很像温病之中的风温,即随着空气传染的疾病,中医评定典型风温的第一个先决症状是二痛,二痛即是咽喉痛、头痛,第二类主要症状是三大,即是大热、大渴、大脉,其它的兼症如喀嗽,有痰(黄痰)、喷涕、流黄涕或黄白夹杂涕,鼻塞(鼻腔发炎肿胀),口淡无味或口苦、咽干,纳呆(无胃口)胃胀闷,腹泻,便秘等等症状,随各人体质、免疫力之强弱、饮食嗜好而有不同。这次卫生署发布的主症是咽喉痛,但临床上应有例外,若平素为寒性体质者,因其体内阳能不足,则不一定有咽喉痛。
    以上这些症状,有病人的自觉症状,有医师的诊得症状,二项必须经过医师慎密个别的分析,综合的归纳;好像摄影师照相一致,摄影者把体位和光圈调整到最适切的程度,找到一个最好的焦点,然后按下按扭,才能拍下最好的影像。同一道理,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必须经过四诊(望、闻、问、切),再参考有关的生化检查,然后拟定一个处方,这个处方,就是病人最须要的,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对症下药。
    古代的医学家说:「上工十(痊)九,中工十全七八,下工十全五六。」当今的医药知识远远超过古人,治病的能力更应超越古人。只要结合辨证与辨病,SARS病毒,当是不难解决。
    至于此次杀尔死疾病的治疗处方,我想参考《温病条辨》上的病理学说,拟订一个主方,及随症加减药物,请读者参考。
  主方
  银花 三钱   连翘 三钱  桔梗 三钱     大力子 三钱
  淡竹叶 二钱  荆芥 二钱  泽兰     三钱    白芷    二钱
  桑叶 二钱   薄荷 一钱  芦根 六钱  甘草 一钱
     以上处方仅供热性病情,发烧在38度C以内,而有咽喉痛、口渴、头痛、尿黄、脉洪数等热性症状者之参考。
  如有兼症者,可视病情加用下列药物。
  一、咽喉痛重者,加元参、马勃二~三钱。
  二、头痛重者,加川芎、白芷二~三钱。
  三、全身痛者,加;羌活、川芎各三钱。
  四、咳嗽重者,加浙贝、杏仁各三钱。
  五、发烧重者,加葛根、黄芩三~四钱。
  六、胸闷或胸痛者,加枳壳二~三钱。
  如是体质较弱,症状轻微者可参考下列处方。
  连翘、杏仁、桑叶、菊花、桔梗、芦根、薄荷、甘草。
  随症加味:(1)呼吸气热者,加黄芩、麦冬。
       (2)口渴者,加、麦冬、天花粉。
       (3)下午微烧者,加元参、生地。
   这样的随症加减处方,临证时,以汤剂收效最快。此时在服药期间,忌吃煎、烤、油炸食物及冰冷饮食,宜以素食清淡为佳。

糖糖 | 2004-10-24 10: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4 11:05am 第 1 次编辑]


   內容刪除!
沙漠草 | 2004-10-24 19: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受益匪浅!
糖糖 | 2004-10-25 17: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我今天,得以上中国中医药论坛,我的网名:馨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