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复制链接]
糖糖 | 2004-10-26 16: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6 08:23pm 第 6 次编辑]

    內容刪除!
糖糖 | 2004-10-26 17: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6 05:24pm 第 1 次编辑]


   《ㄧ》
   此网介绍
   http://www.tcm-encyclopaedia.com/intro.htm
   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几千年来为人为维护身体健康的有效经验结晶,它以天人合一的阴阳学说为基础,创立了一套独特的经络学说及诊断用药方法,对许多疾病有着其它医学种类所不可比拟的疗效,中医学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充分发掘这个宝库,系统地总结和继承医学遗产,使之发扬光大,是时代的呼唤,人类健康的需要,也是广大中医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然而,中医古籍文献卷帙浩繁,且因屡经兵灾战祸,虫蛀火烧,毁坏散逸严重,许多书成为秘籍孤本,人们欲睹其面目而不可得;有的因抄刻错讹,面目失真,给使用者带来诸多疑团与困惑;即便是流播较广的古籍,也因其刻印方式与现代大不一致,故查找困难,使用不便。如此种种,皆给中医学的研究、普及、推广带来诸多不行。
   有鉴于此,中医药学会、电子音像出版社、宏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携手合作,经过两年多的筹划、研究,将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出《医典》系列电子光盘。
   《医典》是第一部对中医古籍进行全面系统整理而制成的大型电子丛书。它收录医学古籍804部,卷帙近万,2.8亿字,汇集了此前的历代主要中医著作,其中不乏罕见的抄本和孤本,大致涵盖了古代为止的医学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是至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中医类电子丛书,  
   将收入的800余部中医典籍,分为《本草方药大全》、《临床医术大全》、《综合医籍大全》、《医经养生大全》四大部分,内容涉及本草、药性、炮炙、鉴定、方剂,及内、外、儿、五官、针灸等临床各科;医案、医话、医论、综合医籍、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以及校注与发挥、脉学、病原学、诊断学、气功、养生等,大部分有影响的中医古籍均囊括其中,如长达800余万字的《普济方》,名贯中外的《本草纲目》等巨著均一一收录。有了它,便等于把一座中医古籍图书馆搬到了办公桌上或家中,使读者能纵观千古医学之大成而无遗珠之憾。
   参加这套电子光盘的编制者,有中医学界、电子界、出版界、实业界的百余名志士,主审者为学者专家,都是学识渊博的一时之选,从而保证了全书在选目、分类、点校方面的学术质量。
   《医典》总结了《四库全书》、《珍本医书集成》、《医学大成》等前人编篡中医古籍丛书的经验,借鉴了现代中医古籍的整理方法,它表现在︰
   一、选目专业︰《医典》汇聚了中医科研、教学、临床各方面的专家,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筛选出最精华的部分,尽可能以善本书为底本,以多种版本反复参校,纠正了前人的某些谬误,因而使收入的书籍均具有专业性。
   二、数据齐备︰所收书籍涉及到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可毫不夸张地说,它几乎将中医药学的重要的古籍都网罗在内,即便是孤本秘籍也多方罗致收入其中。且所收书籍不加删削,保持原文、原图,内容全、数据齐,是它的又一特点
  三、分类︰据现代医学分科,分为药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学及综合医学几个部分,以便读者能按需选用。
   四、使用方便︰中医古籍类的电子出版物中,重新录入是《医典》的最大特点,这使它能对单个字符进行操作,从而完成任意关键词、词、句的检索,用户只需松动鼠标,分秒之间,便可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可打印出。
   6000多个中医名词术语,800多部名著内容,1200多味中草药生态、功用及彩色图谱,1000多种临床广泛应用的中成药药方及1000多个常用方剂都能快捷地查阅到,六大部分的内容就如同一本中药大辞典,在阅读古籍遇到问题时,它可随时为用户提供帮助。
    采用光盘为载体, 2亿字如印书,以每面700字计算,它需占285700余面;如每册书以50万字算,需出版400册书。购买收藏这么浩繁的巨制,占地很多,且要一、二十万元资金,这绝非普通读者所能承受。而制为电子光盘,这都没问题,2亿字只需16张光盘即可容纳,它的价格远低于纸媒体的书籍,这样,即便是一般人也能承受。
                            医典特色
    花最少的钱、以最快的速度、请数百位古代名医到家中全面准确地回答你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现实,《医典》光盘圆你美梦,名不虚传。《医典》是第一套对中医古籍进行全面系统整理而制成的系列电子光盘。它收录医学古籍700余部,卷帙近万,2.8亿字,巨大的容量使您能纵览千古中华医学之大成而无遗珠之憾,由专家等着担任编审,选目专业,资料齐备,中医药学会监制。
   《医典》计算机从700余部古籍、28亿字中查找你要的疾病、中药、中医名词、诊疗方法等,极短时间内即可完成,还可打印,还能拷贝和粘贴,比雇用秘书帮忙快成百上千倍,而且能够节省巨额工资,确为临床、科研、教学的好帮手。
   《医典》还有强大的辞典功能,6000多个中医名词释义,1200多味中草药的彩色图谱及毒性、药理等十余个项目的说明,3000多种常用药方;它就是一部中医药大辞典,可随时为读者答疑解惑。  
   《医典》优点很多,价格却很低,获得这一医学宝库的代价仅为2000多元,有了《医典》,您不需要再购买中医古籍类的书籍,一次投资,终生受益,何乐而不为?

   此网还有《试用医典》栏
   
   糖糖:当我看见这样的网站,内心好快乐!我不是它的专业推销人,可是,我不禁要说:它是我以前到现在,接触的所有中医网络数据上,感觉最好!
《二》
我向您推荐:中医文言文XML数据库
   
    您先上此网,再按《好康到相报》
    在《好康到相报‧生活便利屋》栏中,您最不能看,就是此网:《自由时报电子新闻网》,此网页中,有太多,《反对现代中国》的声音,不仅如此,连爱读传统文化的人,也被这些人,视为批判对象!您看了,就是完了!

    再按《好康到相报‧中医相关》
http://www.cgu.edu.tw/CM/cmweb/cm.htm
         就能找到:中医文言文XML数据库
此网并有:
中医文献字符串检索
中医文献字符串实时在线检索 (OnLine Search)
快速中医药文献字符串检索页(GUEST BOOK)
中医药文献字符串检索5000个字符串
中医药文献字符串难字(古字)对应表

中医文言文方药名词定义:
新方八阵数据检索 (360方)
古方八阵数据检索(2000方)
景岳全书本草正从
黄帝内经
四大家 (下载)
古方八阵药物检索

中医古籍详细分类导览:
黄帝内经导读 (FTP)
刘河间导读 (FTP)
张子和导读 (FTP)
李东垣导读 (FTP)
朱丹溪导读 (FTP)
张景岳导读 (FTP)
 
中医文言文专书专著导览
 
2000年2月  千金方方剂  重点整理网页(共2367方)
2000年3月  河间六书方剂  重点整理网页(共519方)
    我向您推荐一网站:《好康到相报‧中医相关‧中医之钥》
    虽然,《中医之钥》,并不是句句都不能质疑,但是,从此书,就能至少看见:一般人《我也在内》,常常听见的西医病名及西医治疗!
《三》中医档案区
   http://www.tacocity.com.tw/pbcm/cmed.html
  
小中医 | 2004-10-26 20: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中医如我如窥管,欲别生死实为难。只求登得仲景堂,好将丹心启后贤。----------对中医特爱好的我的无奈
糖糖 | 2004-10-26 21: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您为何不采取行动,来解决您的无奈?
糖糖 | 2004-10-29 10: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9 07:47pm 第 5 次编辑]

     现在,sesame在其它论坛上,攻击中医了!「芝麻坚持,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非只中医所有,西医也有整体观念, 而且更加精确、细致,更加证据确凿,请各位中医不要意淫了!」《西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我之所以不愿说哪个论坛,是因为,您现在该以专心学中医为重,不该以与sesame等人继续辩论!
    我必须对您说,医学八号楼‧中医一栏,简直就是批判中医的聚集,过期药品的《考西医研究生》帖子,当然进入了此栏!怎会有这些人?!您不必再理会了!还是专心学好中医!
phenix | 2004-10-29 10: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仅为争胜、不以明理为目的的论辨,没有什么意义。
糖糖 | 2004-10-29 19: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31 02:35pm 第 6 次编辑]

  一.
(一)中医学的课程体系,没有突出中医特色
   现在中医学的课程体系,仍旧是仿照西医学的教学模式设立,基础理论课与临床理论课的接上现象与重复现象共存;几经波折而勉强维持下来的中西医课时6:4的比例, 出现了面面俱到,不能突出重点、不能保持中医特色的弊端。
(二)中医教材,“一代不如一代”
    1.现在中医所谓的六版规划教材,其错误和不当之处更是俯拾皆是
    2.六版中医的教材编写,将原本精炼简略的编得繁琐重复,将原本系统整体的割裂得支离破碎,内容惟恐不杂,种数惟恐不多,划分惟恐不细,其结果无非是页上的编写人数扩大了,印刷用的纸张油墨增加了,系统科学的联系打乱了,重复的内容更多了,这正是中医院校教科书“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源。
                  (三)
    1.宇宙是无限,大千世界是极端复杂,即使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也包含着无限的多样性、层面性和可能性。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科学了解活动和科学成果,包括基础自然科学,可能而且应当形成不ㄧ的科学体系。
    2.中西医给了学生,难免会产生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 ,结果。在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尚无突破性进展,没有找到最佳结合点的今天,将两种从理论、技术应用都全然不ㄧ的理论强行汇通,只能是汇而不通,结果是非驴非马。众多有志于中西医汇通的前辈们的惨败,就足以说此路不通。
     3.在某种意义上说,西医在中医临床的介入,导致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的退化。 现代临床中医师往往被西医病名牵着鼻子走,一见到炎症,马上就想到清热解毒,一 说是心梗,就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这样的辨“症”论治,渐渐失去,是中医的精华。
   
     (四)中医研究生教育--“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理论和实验见长的代表新时代中医形象的人才辈出,此时真正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临床医疗人才则越来越少。
     1.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硕士不硕”、“博士不博”
    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入校,围绕其研究方向开设课程,依照其论文选题阅览资料,而在不到一年的以外语、计算机、统计学为重点的基础及专业课学习,就进入了选题、实验、做论文的程序,虽然部分经过短暂的临床实习,也多以西医为主,中医的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成了点缀。基础研究生或是临床研究生,论文也多以实验性选题为主,这既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时髦。且由于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也往往是对某方治疗某病的机理进行浅尝辄止的探讨,实验的低层次重复、数据的随意改动、结论的苍白无力,使其成为一种无效的验证性研究,同样走在中医科研的误区中,对于中医的深刻内涵则不了了之。
    2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中不中,西不西”。
    从硕士研究生开始,中医理论的充实已经成为次要,如何运用西医学的理论来验证中医理论是否正确、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中药的有误疗效,成为研究生以及导师的学与导的目标,将中医这些不争的事实,因此这些原因,研究生教育层次越高,离开中医的特色就越远,一些中医老专家,甚至说“中医研究生教育只是培养了大批为小老鼠治病的医生”。
     3.中医界不研究经典研究“新三论”,搞动物实验蔚然成风。在中医药高等院校,除了文献专业,中医的硕士、博士不做动物实验就不能毕业,而某些从不看经典,连《内经》篇题都读不通,《伤寒论》有多少条都不知道的中医博士,只要英语学得好,实验做得符合“现代化”方向,照样“进军”博士,成为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的“顶级”人才。失去了中医理论根基的“现代化”,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怎么会有生命力?!
    4.花了5年时间,或者8年时间,如果再读博士,那就是11年的时间,尽管花了这么多时间,可是相当多的人对中医还没有一个基本的信念,也就是说,很多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还没有入中医的门。
     5.刘力红教授还谈到:“在中医博士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看中医经典了。如果哪一位博士的案头放上一部《黄帝内经》,那是要被笑话。博士的案头都是些什么书呢? 都是分子生物学一类的现代书。博士这个群体无疑是个高层次的群体,所以读些现代的书是理所当然。但是作为中医博士为什么不愿读中医书尤其不愿读经典呢?我想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在心目中,中医只不过如此,经典只不过如此。”
     6.著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裘沛然教授(以下简称裘老)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中医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对中医没有信心,就是因为没有学好中医,对中医学的精髓一无所知。其实,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治好的很多。本来,中医院校的目的是要培养高级中医师,最低要求是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可是现在,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中医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还是要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可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
     7.“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 广东省中医院的一位师承弟子难过地告诉记者:“前些日子,别人委托我看了一些博士生答辩的论文,我说不出话来。我只能说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这是铁一样的现实!
      8.全国著名老中医、湖北中医学院的李今庸教授(以下简称李老)告诉记者:“中医药学的生命是临床疗效。一些人以牺牲中医临床疗效为代价,来换取对中医药学发展毫无裨益的动物实验结果,培养的博士生不能用中医看病,因而不愿看病,还名之曰‘研究型人才’。”
      9.“硕士、博士论文的数据大多是假”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还谈到一种可怕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情况是,现在硕士、博士论文的数据大多是假。没有人敢保证自己的论文没有水分,水分太大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也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硕士、博士的论文数据是造假。”那么,中医院校的硕士、博士们为什么要给论文编造假数据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告诉记者:“几千年来,中医都是从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可是现在中医界讲究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验证中医,行不行得通呢?行不通。可是现在的情况就是行不通还要行。那么学生怎么办呢?只好造假。”
   留学生李博安谈到:“中医界硕士、博士的这种严重的数据造假现象,和中医政策的导向有关系。政策导向就是要求中医研究生的实验结果必须是阳性的。这对中医界影响很大。因为在学校和医院,不管是升级、升职,还是申请经费,如果实验结果不是阳性的,就很困难。”
    二.中医科研成果 --“几十年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都没有”
    几十年过去了,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下,中医理论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1.肾阳虚证的研究、脾的研究,虽然其初期结果曾激励了不少中医人,但是,接下来的深入研究却一直迟滞不前,进展缓慢;
    2.经络实质的研究应该是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深入最广泛,然而迄今为止还仅限于各种假说并存,未有定论;
    3.中药复方的研究,难点重重,关键性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中药西化“变异”出的 “毒副作用”,却一次又一次在国内外被炒得沸沸扬扬;某些中药虽然远离了“粗、大、黑”的外貌,但其应用已与中医的辨证论治严重日遠,不过是在药典里增加了一味“西药”而已……中医现代化陷入了歧路彷徨的困境之中。
    4.“几十年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都没有” 目前,评估中医疗效和科研成果的整套评价体系是来自西医,造成评价体系与中医学体系相脱节的情况,如以动物模型为核心的中医实验体系的建立。这给的中医学术和中医教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6.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把简单模仿西医当成学术创新,就是导致中医的学术水平在一个低层次上重复。尖锐地指出:“比如说活血化瘀,现在很多人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去研究,成果是:无病没有瘀,无药不化瘀。可是这种研究就完全失去了中医活血化瘀的内涵,其实是把中医活血化瘀的内容给抽象掉了,偷换掉了。 中医的活血化瘀本来是非常高超、微妙,要辨人、辨部位、辨脏器……,非常入细入微。可是这样一种研究的结果是把原本非常精妙细微的活血化淤弄成了没有内容,把中医活血化瘀的内涵降为一个很低的水平。这种研究是不成功,甚至于导致滥用和治疗方向的错误。”
    7.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告诉记者:“中医院校的硕士生做实验做到细胞水平,博士生做实验做到基因水平,这种中医还是中医吗?这种中医到临床能看好病吗?实验室里的老鼠能检验中医的成果吗?比如说对中医的一味药进行中药提纯。这味药在整体上却没有毒性,疗效很好。提得越纯、越细,毒性就越明显,疗效就越低。那么是以疗效判定药的好坏,还是以纯度判定药的好坏?而现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是以纯度为标准判定药的好坏,这恰恰说不能用西医这一套标准评价中医。可是,我们中医科研的经费却全都浪费到老鼠身上去了。所谓的科研成果其实都是泡沫。
   三.
   用西医统帅中医,从政策,管理到教学,临床全盘西化,只要用西医统帅中医,一切按西方,中医完了是早晚的事.
   1.中医现代化成了崇尚西方科学,同时对自身采取漠视甚至排斥的态度,使中医走上了唯西方科学是从,简单模仿西医的所谓“现代化”之路。以西方科学方法来判定中医的科学性,行得通吗?如果继续以西方科学作为中医现代化的标准,结果只能是中医(理论)完了

    可是中医界的一些领导和学术领头人仍然顽固地坚持着这样一条不归路,还要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脱胎换骨改造中医”。一位中医界著名学者就宣称:“所有的努力就是要把中医学纳入到现代科学的体系之中,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它,用动物实验验证它……”。一位中医药大学的校长还扬言“中医现代化没商量”。
    四.中西医结合---造就了一批批中医不通,西医不精的半成品 -- 培养了一批批中医学的掘墓人
     1.中医和西医应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经过长期的努力,使二者在高层次上实现统一,形成超越中医和西医水平的新医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以西方科学(包括西医学)为准绳研究、判定和中医中药,却成为五十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所走过的路。
    2.中西医结合的结果,造成了一批批中医不通,西医不精的半成品,也产生了一批中医学的掘墓人,用一知半解的中医学和西医学,来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或 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来阐释并未真正理解的中医理论,这种现象在中医所谓的高层次人员中更为显著
   真正有志于中医的学子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一位从中医药大学毕业不久的硕士这样总结自己的学习生涯:“3年研究生学习的最大收获是‘走出校门,跳出正规’”。也就是说,走出已经学不到中医的中医药大学,到民间参访明师寻求真知;跳出已经“走入歧途”(裘老语)的中医正规教育,到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了解中医的正道。
   2 .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就是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也不知花费了多少,得出个什么结果呢? 中医的理论学说是有道理。完了!没有一个把中医几千年的成果否决了,都证明中医是对。几十年来,每年花费多少个亿,多少大学、多少研究所、多少研究院参加进去搞,搞来搞去,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医是有道理。
   3.老中医焦树德教授(以下简称焦老)告诉记者:“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其实就是用西医替代中医!”
   4.邓老的一段话意味深长:“我信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的都要把中医的工作办好,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移。尽管大家诚心诚意想办好中医,可是如果方向错了,就要遭到失败。
   http://www.37c.com.cn/community/forum/showtopic.asp?TOPIC_ID=71071&Forum_ID=26
糖糖 | 2004-10-29 19: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请看看,西医经一百多年的动物实验结果!
    这是来自于西方的翻译文章!我没有很反对西医,但是动物实验,请看看,西医经一百多年,动物实验的结果!
     82.活体解剖,为医药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量的贡献?
    人类,与其它动物,在生理上是不一样。因为,一种动物,对于某种疾病、药物或疗法的反应,与另一种动物的反应,是不一样!
    虽然,两个最主要的杀手——癌症和心脏病,仍旧是可预防,但是,一百多年来的动物实验,并未能,在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方面,提供了巨量的突破。
    经动物实验,而有的疫苗接种法,已被证实,对于白喉、天花、小儿麻痹症、百日咳和破伤风的生病率,并没有效果。在疫苗接种,刚开始实施时,用水卫生的改进,卫生与营养学的不断进步,这些疾病,已经开始逐渐减少。不管有没有实施疫苗接种,生病率,持续以一致的速度降低。
    受到动物实验的误导,输血,被耽搁了200年才得以施行。角膜移植术,则被耽误了90个年头。如果当时,取几内亚猪,作试验的话,那就永远,不会有青霉素了,因为,它会使那些猪死亡。
     84. 活体解剖,是确保一种药物,能安全使用于人类的唯一方法?
     以下的这些药品,都是经过动物实验,但是,却导致了悲剧性的结果:
                  心得宁(Eraldin)
           会导致胃病、关节疼痛。
                  奥普人(Opren)
   使3500位服食人,遭受严重的副效果,皮肤、眼睛、循环系统、肝和肾都受到伤害。有70人死亡。
                  福乐松(Flosint)
                    致使7人死亡。
                  奥斯莫新(Osmosin)
           650位患者产生副效果,20人死亡。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导致致命的血液功能紊乱。
                  反应停(Thalidomide)(一种镇静剂,现已被禁用。)
           在全球范围,导致约1万名,新生儿先天缺陷。
                  克清诺(Clioquinol)
           导致3万名患者瘫痪,几千人死亡。
                   青霉素(Penicillin)
          对人体来说是抗生素,但却能杀死几内亚猪。
                  洋地黄制剂(Digitalis)
           对人类来说是一种心脏病药,但却会使狗,产生高血压。
                   氯仿(Chlorophorm)
            人类的麻醉剂,狗类的毒药。
                   吗啡(Morphine)
             能使人镇静,却会使猫和老鼠癫狂。
                   阿斯匹林(Aspirin)
     使老鼠、猴子、几内亚猪、猫和狗的幼仔,出现先天缺陷,但对人却没有效果。

          86. 只有在必需的情况下才会作动物实验?
   有约1万8千种,受许可的药物,根据规定,所有这些药物,都必须,在动物身上做试验。而根据世界健康组织(WHO)的报告,其中仅有约200种左右的药物,是人所真正必需的,其余,只是一样药品的衍生,都是被大型制药公司,生产用于赚钱。
    把才智倾注于,那些替代性方法的研究中,例如:能使科学家获取微量物质、在人体内,所产生之效果的高科技解析技术、能推测出,一种新药疗效的程序,和疾病起因的计算机,和传播的流行病学研究!
  


糖糖 | 2004-10-30 17: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30 06:37pm 第 1 次编辑]

      我向您推荐:SARS的中医医治
http://dyjc.net/cgi-bin/topic.cgi?forum=3&topic=1232&start=0&show=350
糖糖 | 2004-10-30 17: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30 06:28pm 第 3 次编辑]

     仲景把方剂与辨证紧密结合,而且立方精而不杂,其用药之精要,药物配伍之严谨,学医人莫不奉为圭臬,所以尊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其中的方剂就成了经方!   
        
       (一)药精效宏,配伍严谨
    选药精良,配伍严明是仲景制方两大特点。在选药方面,药味偏少,用量有度。论中单味方5首,2-6味的80首,7-10味25首,11味以上的3首。以2—6味最多,其中3—4味者有45首,占全部方四成以上。这种“精”是在经典理论指导下,临床实践的科学结晶。如以《内经》“寒者热之”的理论创制四逆辈,四逆汤用附子、干姜、甘草是其代表方。仲景按照“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寒淫于内,治以甘热”的理论原则,用辛热的姜附,急挽垂危之阳,此时配伍甘草,以甘温益气,补正安中。共奏四阳救逆,起死回生之功。
     在剂量方面,仲景根据《内经》“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十分注重随病情而适量增加药物份量.如四逆汤类方中,附子因病情轻重而用“一枚”“一枚大者”“二枚”或“三枚”,干姜有用“一两”“一两半”“三两”的。又如四逆汤倍用干姜变成了通脉四逆汤,借助干姜温阳守中,使温里作用更强,以达到回阳通脉之目的,适用于证情较四逆汤证为重者。更有方剂药味相同,剂量改变,就使原方的整体作用大相径庭,如桂枝汤加重桂枝的份量就变成桂枝加桂汤,调和营卫变平冲降逆之剂,若加重芍药之量则变为桂枝加芍汤,由治太阳中风变为治太阴腹痛之方了。
     伤寒论方可谓八法俱备,针对六经病变之主证、兼证及变证。一般来说,主证不变,主方亦不变,兼证,则以主方随证加减。虽有113方,但主方不多,药仅87昧,并以主方主药为杠杆,灵活加减变化。如治疗太阳病取桂枝、麻黄为主,组成桂枝汤、麻黄汤,以桂枝汤加减的方剂有22首,以麻黄汤加减的有14首,针对寒邪袭表。少阳病取柴胡为主,组成大、小柴胡汤,以此加减的有7首,针对邪在半表半里。阳明病取石膏、大黄为主,组成白虎汤、承气汤,以白虎汤加减的3首,以承气汤加减的9首,针对邪己化热在里。三阴病取人参、附子、干姜为主,组成理中汤、四逆汤、真武汤等,以此加减的共21首,针对虚寒在里。其它如泻心汤类、桅子鼓汤类、五苓散类均为兼证而设。根据法因证设,方因法立,以法统方,证辩法亦变的原则,形成了以一方加减多变,换方顺应证候,加减遵循法度的方药运用规律。
      (二)寒温并用,攻补兼施
    临床上,单纯的阴证或阳证,固然不少,但疾病往往是错综复杂,阴阳并病,寒热夹杂之证,屡见不鲜。对于这类病证,仲景深谙调整阴阳平衡的奥义,寒温并用,运用自如。如黄连汤治疗胃热肠寒证,以大苦大寒之黄连配以大辛大热之干姜,佐以桂枝通阳下气,既能助黄连治上热气逆之呕吐,又能助干姜治下寒气滞之腹痛,再加人参、大枣;炙甘草培补中土,为寒温互用,甘苦并施之方。还有于一派寒凉药中少佐温热药者,如附子泻心汤,不但因证兼阳虚,加附子以温阳祛寒,而且附子佐三黄,意在开发怫郁结滞,并能防止三黄之苦寒损伤阳气,故兼有增效与防弊的作用。桃核承气汤中佐以少量桂枝,辛温行气,气行乃血行,助桃仁大黄以逐血散邪。在一派温热药中少佐寒性药的方剂如大青龙汤,于大剂辛温发散药中加石膏,清解闭郁于经之邪热;桂枝加大黄汤中,大黄泻实导滞,针对太阳病误下脾络受伤,腹部大实痛。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祛邪当不忘扶正。“邪”与“正”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扶邪是为扶正,扶正亦为祛邪。根据具体情况,或先祛邪扶正,或扶正祛邪并用。《伤寒论》中单纯祛邪之方较少,仅34首。大多是攻补兼施,或以扶正为主,少佐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少佐扶正。由于寒邪易伤人阳气,故论中多用人参、大枣、炙草扶正,若化热伤阴,亦有用生地、当归与阿胶益阴。仲景尤其重视胃气,如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在大剂寒凉药中用粳米顾护胃气,加人参补益气阴,以免苦寒败损胃气,大热伤及气阴。又如服桂枝汤及三物白散后啜热粥,均为鼓舞胃气或免伤胃气而设。调胃承气汤之用甘草,以其性缓留大黄、芒硝泄中土之热,同时也可达到驱邪而不伤正的目的。
    (三)炮制严格,煎胀有度
    仲景对药物的炮制十分讲究,《伤寒论》中就有2O多种炮制方法,每一种炮制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有的药物炮制则列为常规。如桂枝去皮,麻黄要去节,杏仁去皮尖,生姜要切开,大枣要掰,半夏需洗,芒硝冲化,附子要破片,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蜀椒要出汗,豆鼓要绵裹等。炮制的目的或为减其毒性,或为增其疗效,或为服食方便等等。有的药物则因病情需要而有不同炮制方法,如甘草,一般均需炙用,但用于少阴咽痛则生用;附子除用于阴寒极盛虚阳外亡需回阳救逆时生用之外,用于阳虚内寒,水气泛滥,寒凝筋骨或风湿痹痛等,均需炮用。
     仲景根据病情的需要、药物的药理特性,并结合患者的体质状况,对方药的煎服法有许多具体规定,示人规范。就方药煎法来说,除一般加水煎之外,尚有①分煎法,如先煎、后下、分煎,去滓再煎。②特殊溶媒煎法,如用甘澜水、潦水、清浆水、麻沸汤、苦酒,或水酒合煎,水蜜合煎等。③煎煮丸散法,如理中丸,以沸汤和丸,研碎温服。④药散分冲法,如五苓散、白散以白饮和服。桃花汤中赤石脂一半与他药同煎,一半为末,少量分次冲服。⑤浸渍取汁法,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三味以沸水浸渍绞汁。从单味药物来看,根据不同需要,也可有多种不同煎煮法,如大黄,在大陷胸汤中要先煎,使药性和缓,适用于病位偏上,上则宜缓治的大结胸证。在大承气汤中需后下,一举泻下肠中燥实之邪,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在抵当场中则与它药同煎,取其味厚力全,共奏泻热破结行瘀之功,用于下焦蓄血证;在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宜以麻沸汤渍之,以其清淡轻扬,治疗热痞证。
    中药的服用,自《伤寒论》开始,在精辟的医理指导下,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服药法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①分次服:论中一剂汤药一日内可分为2次、3次、5次、6次服用,其中分2次服用的30方,分3次服用的65方(占58%),由此可知,一般情况,中药的服法以每日2—3次为常法是有深意的。②顿服:一次足量煎服,取其快速获效,为急救用药而设。③昼夜服:此种服药法可使药物在体内保持连续不断之效力,如黄连汤的“去滓,温服,昼三夜二”。④含咽法:可使药物持续作用于病变的局部,如半夏散及汤、苦酒汤,直接达到散结除痰、消肿止痛的目的。⑤一药两服法:如桃花汤中赤石脂,一半入煎剂,一半为末冲服,以增强收涩之力。
    服药的护理及对病情的观察,仲景也开了先河,如服桂枝汤,“啜热稀粥一升余”,养胃气,资汗源,助药力以达解肌祛风之功效。服十枣汤后的“糜粥自养”有扶正祛邪之效。三物白散之“不利,进热粥一杯,过利不止,进冷粥一杯”。进热粥以助温下,服冷粥则能抑制巴豆辛烈峻破之性。服桂枝场、麻黄汤温覆取微汗,不可令如水流离,以助卫阳,有利于发挥药效,但又不可过汗,损伤正气。而表实证之人体质较强,故不必啜粥。还有通过服药后的观察,了解和判断病情,如214条“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又如服大青龙后“取微似汗”是可愈之兆,“汗多者,温粉粉之”,以及服十枣汤后,“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是指导进一步的处理。服瓜蒂散后“得快吐乃止”;服桂枝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病证犹在者,更作服”,教人得症则止,不可过服。服茵陈蒿汤后“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这是正常反应,必“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我们于临床中,经常遇见因过服汤药而生别症,或药量不够疗效不佳,或属正常用药反应的患者就诊,因此熟悉《伤寒论》方的药反应很有必要。
                 三、《伤寒沦》方的临床

    伤寒方深得广大临床医家所喜用,一千七百多年而不衰。有人统计过,《伤寒论》中25个主要方剂,治疗现代医学有明确诊断的传染病计15种,感染性疾病29种,内、外、妇、儿科病证41种,皮肤病10种,五官科病6种,共计101种,这表示了伤寒方在临床运用的广泛性。为了更好地运用伤寒方,提高临床疗效,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以伤寒之旨,指导临床
    《伤寒论》是仲景长期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论文所述各种病证大都能在临床上得到印证,因而掌握此文所述的六经证候的辨治,是运用伤寒方的先决条件。凡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论中某方证的脉证相符,审其病因、病机亦符合原文精神,即可处以原证的方药。如遇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嗽,脉浮紧的病例,便可使用麻黄汤。有时病机、脉证与原文相符,但病程不一致,用之亦能取效。如蒲辅周先生治疗一例发热病人,虽病已两年,反复不愈,但脉证仍与麻黄汤证相同,他断然用该方获效。
     疾病的痊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临床上立即奏效,很快治愈者固然有之,但也有立法正确,而疾病依然,证不变则治不变,故宜守方施治。如第12条桂枝汤后注明确指出:“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乃服至二三剂”。有时甚至脉症有变,而病机实质未变,病变的主要矛盾末发生变化,仍当以原法治之。如第25条“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仍“与桂枝汤如前法”。根据论中明训,临证要有一定的识别力,遇此情况,则贵在守方不易。
    失治误治,或疾病本身固有的演变规律,导致疾病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则方药选遣应随之而变。如“食谷欲呕”不止,系中焦虚寒,浊阴上逆所致,当与吴茱萸汤温中祛寒,降逆止呕本无疑义,但若“得汤反剧者”,则应更方易法,制定新的治疗措施。
    仲景用药少而求精,如果一个症候群里,只有一个主要矛盾,那么就选一味主药为君,如果有两个突出的主要矛盾,就选二味主药为君,如柴胡桂枝汤。临床常需合方投治,如某青年男子,先以肢冷、畏寒、心悸、脉迟为主证,已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使病情有了好转,后又出现胸胁满闷不舒,此时效不更方,在使用前方的此时合用四逆散。投药迅速取效,不久诸症悉除出院。
                (二)伤寒与金匮,相互参用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原为一本书,许多方剂是互用。据统计,两书互用68方,其中一致的39方,略有不一的29方。就桂枝汤而言,在《伤寒论》中用以治太阳中风及杂病之发热、自汗,所谓“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而《金匮要略》用本方治心胃火旺之吐血衄血,即所谓“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临床用之治疗一切火热迫血妄行之血证。尤其是胃炎、溃疡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多用且疗效甚佳。就煎服法而言,大黄黄连泻心汤在《伤寒论》用麻沸汤渍之,取其无形之气,不具有形之味,分温再服,气味俱薄而不取其泻下。《金匮要略》将三药共煎,顿服之,取其降火止血。可见煎服法不同,作用有异,当留尽观察。
    许多病证,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均有论及,从这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便可全面掌握。如以对黄疸的治疗,综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所载方剂能说是形成了整套的治疗体系。其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属解表退黄利湿法,以湿热于里,并见外邪之发黄;桅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属清利退黄法,用于湿热熏蒸之发黄;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属通下退黄法,用于热盛兼实之发黄;小柴胡汤属和解退黄法,用于兼有寒热呕吐之发黄;茵陈附子干姜汤(据证选方)届温化退黄法,用于寒湿发黄;小建中汤属补虚退黄法,用于虚黄;抵当场属逐瘀退黄法,用于瘀血发黄;瓜蒂散属涌吐退黄法,用于酒疸欲吐发黄。以上归纳在汗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内,于此便能把握经方治黄全貌,决非清热利湿一法能概括。
    (三)学习温病学,圆通活用
    温病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学习温病大家的著作,对伤寒方的发展和灵活运用有极大帮助。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共记载204首方,其中经方37首,由经方衍化而成的54首,共91首,况且书中第一方乃是桂枝汤。以攻下法为例,《伤寒论》以苦寒泻下为主,《温病条辨》中则有了宣上泻下的宣白承气汤,开窍攻下的牛黄承气汤,扶正助运的黄龙汤,滋阴润下的增液承气汤。这些方剂都是伤寒方三承气汤的发展,温病学家在临床实践中创用它们,位下法的内容更丰富,更能适应的不同个体体质与千变万化的病情。又如《伤寒论》中茵陈蒿汤用茵陈6两,栀子14枚,大黄2两,是一首清热重于攻下的方剂。《瘟疫论》用该方治疗疫黄,则重用大黄,变攻下重于清热,认为“胃实为本,是以大黄为专攻,……设去大黄而服山栀、茵陈,是忘本治标,鲜有效矣。”通过临床观察,证明重用大黄对重症肝炎、难治的黄疸确有显著疗效。
    有人持门户之见,把叶天士看成是时方的代表,人为地把时方与经方对立起来,这是毫无必要,也是甚为有害。叶氏虽是温病学家,但很善用经方,如用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自汗、盗汗、虚痢、胃痛、失精、虚人外感、咳嗽、腹痛、胁痛、时常发疹等。又如五泻心汤加减化裁治痞证、呕吐、反胃、关格、胃病、湿热痢疾、吐蛔及湿热郁阻中焦的肢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为黄芪建中汤治虚劳提出具体指征:(1)久病消瘦;(2)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喘促短气,容易汗出;(3)脉虚无力:(4)有操劳过度史:(5)阴虚内热者忌用。足见叶氏运用仲景方学有渊源,功底深厚,不惟理法严谨,且圆通活变,别具匠心,诚为后学之楷模。
    (四)难症察病机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疑难杂证,与论中某方证的证候不一致,但仔细观察与分析病情,却能找到它们一致的病机,用该方往往收到意外的疗效。如《岳美中医案》中记载:“曾治一季姓之十岁孩子,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口,伏在肩上,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如无知觉状,其父代诉,孩子病已三天,每到午时(11—13点)。夜半子时(23一 l时)左右即出现这种症状,呼之不应,但过一小时,即醒起如常人,延医诊视,不辨何病,末予针药。我见症状及聆听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症。不久,得出子时是一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阴阳交替之际,而该孩子这两个时辰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象,则治疗应于此着眼,但苦无方剂,不久,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之剂,姑投以二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二剂,已霍然如恒状,明日拟上学读书云。”大家知道原文230条:“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是阐述服小柴胡汤后病情向愈的病理机转,说明该方有疏利三焦气机的作用。笔者曾治一例,形寒发热三天,咳嗽气逆,左胁挛痛,全身骨楚,胸闷恶心,胃纳呆滞,口渴不欲饮,舌苔白薄,脉弦数。西医诊断为渗出性胸膜炎。中医诊断为悬饮,属三焦气化不益,上焦失于宣降以通调水道,致饮停上焦,用小柴胡汤加葶苈子,三剂热退。咳逆胸痛大减。湛江名老中医王挚峰治一妇女,因颈淋巴结核,服雷米封数天,竟出现癃闭,溺时点滴而出,量少,大便难,胸膈胀闷不舒,隔日呕吐一次,呕后始舒。转请中医诊治数日亦末效。遂请王老会诊,诊其脉弦,苔黄而润,断其证届三焦不能气化,决渎失职,水停中脘,以小柴胡汤加北芪,三剂而愈。上二例说明三焦失枢可有咳嗽气逆或小便不利,均用小柴胡汤加减获效。此外,诸如肝经郁热之乳房疾病、耳病用小柴胡汤;阳虚而致的鼻衄、便血、尿血、二便泄漏不止、妇女漏经、带下等体液的“遂漏不止”用桂枝加附子汤;血虚寒凝之手足肩腰疼痛、腹痛、痛经、寒疝等用当归四逆汤等,都是通过病机推演的方法把某一经方应用到原文并没有谈到的病证治疗中,从而大大拓展了经方的运用范围。
    (五)实践出真知
    为在临床实践中用好伤寒方,当然要熟悉《伤寒论》的原文、方剂组成、剂量、煎服法和功效主治,也须对有关方剂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如论中苓桂类、承气类、泻心汤类、姜附类等方剂,应该逐一辨析,鉴别它们的异同。然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伤寒方的具体运用,并不断积累经验。如204条:“阳明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见于临床,病在胃,尚未及大、小肠,仅仅是胃气上逆引起之呕多,如急性胃炎之属热性者,不可用承气汤类攻下,而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半夏(大黄轻用,同煎)可获良效。若为中焦阻塞、腑气不通引起的频频呕吐,像肠梗阻一类的疾病,非但不可攻之,反而必须用大承气汤峻猛攻下。
    对于某些方剂,在理论和药物配伍的分析上,很好理解,但到临床如何具体运用,不易掌握。如五苓散与猪苓汤,共属利水剂,但共中有异,应予区别。两者之异在于五苓散用术桂通阳化气以行水,猪苓汤则以滑石、阿胶以滋阴清热。有人指出两方的具体运用在于:五荟散治病在肾,虽小便不行銷,而少腹不满、决不见脓血;猪苓汤治病在膀胱尿道,其少腹必满,又多带脓血。这确是经验之谈。我和我的同事们在病房治疗肾炎少尿浮肿,多用五苓散,而治疗泌感则用猪苓汤。用于心衰水肿,如为风心,多属阳虚,用五苓散,如为甲亢,多属阴虚,则用猪苓汤。又如炙甘草汤中以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等阴药为人参、桂枝、生姜等阳药的5倍量,是一首寓通于补,尤重滋懦沃润之方。针对阴损及阳,血失气运的心动悸、脉结代之证。临床运用此方当本着阴阳相兼,养心复脉之旨,审其心阴、心阳虚损之轻重,脾胃受纳之能力,权衡巧取阴药与阳药的用量重寡,或随症略作加减,始能达到预期效果。如地黄常需用至9O至120克之多,但若伴有胃纳呆滞者就要减其量,或酌加健脾醒胃之品。 (作者:熊曼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