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31 02:35pm 第 6 次编辑]
一.
(一)中医学的课程体系,没有突出中医特色
现在中医学的课程体系,仍旧是仿照西医学的教学模式设立,基础理论课与临床理论课的接上现象与重复现象共存;几经波折而勉强维持下来的中西医课时6:4的比例, 出现了面面俱到,不能突出重点、不能保持中医特色的弊端。
(二)中医教材,“一代不如一代”
1.现在中医所谓的六版规划教材,其错误和不当之处更是俯拾皆是
2.六版中医的教材编写,将原本精炼简略的编得繁琐重复,将原本系统整体的割裂得支离破碎,内容惟恐不杂,种数惟恐不多,划分惟恐不细,其结果无非是页上的编写人数扩大了,印刷用的纸张油墨增加了,系统科学的联系打乱了,重复的内容更多了,这正是中医院校教科书“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源。
(三)
1.宇宙是无限,大千世界是极端复杂,即使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也包含着无限的多样性、层面性和可能性。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科学了解活动和科学成果,包括基础自然科学,可能而且应当形成不ㄧ的科学体系。
2.中西医给了学生,难免会产生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 ,结果。在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尚无突破性进展,没有找到最佳结合点的今天,将两种从理论、技术应用都全然不ㄧ的理论强行汇通,只能是汇而不通,结果是非驴非马。众多有志于中西医汇通的前辈们的惨败,就足以说此路不通。
3.在某种意义上说,西医在中医临床的介入,导致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的退化。 现代临床中医师往往被西医病名牵着鼻子走,一见到炎症,马上就想到清热解毒,一 说是心梗,就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这样的辨“症”论治,渐渐失去,是中医的精华。
(四)中医研究生教育--“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理论和实验见长的代表新时代中医形象的人才辈出,此时真正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临床医疗人才则越来越少。
1.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硕士不硕”、“博士不博”
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入校,围绕其研究方向开设课程,依照其论文选题阅览资料,而在不到一年的以外语、计算机、统计学为重点的基础及专业课学习,就进入了选题、实验、做论文的程序,虽然部分经过短暂的临床实习,也多以西医为主,中医的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成了点缀。基础研究生或是临床研究生,论文也多以实验性选题为主,这既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时髦。且由于资金等因素的制约,也往往是对某方治疗某病的机理进行浅尝辄止的探讨,实验的低层次重复、数据的随意改动、结论的苍白无力,使其成为一种无效的验证性研究,同样走在中医科研的误区中,对于中医的深刻内涵则不了了之。
2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中不中,西不西”。
从硕士研究生开始,中医理论的充实已经成为次要,如何运用西医学的理论来验证中医理论是否正确、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中药的有误疗效,成为研究生以及导师的学与导的目标,将中医这些不争的事实,因此这些原因,研究生教育层次越高,离开中医的特色就越远,一些中医老专家,甚至说“中医研究生教育只是培养了大批为小老鼠治病的医生”。
3.中医界不研究经典研究“新三论”,搞动物实验蔚然成风。在中医药高等院校,除了文献专业,中医的硕士、博士不做动物实验就不能毕业,而某些从不看经典,连《内经》篇题都读不通,《伤寒论》有多少条都不知道的中医博士,只要英语学得好,实验做得符合“现代化”方向,照样“进军”博士,成为中医与现代科学结合的“顶级”人才。失去了中医理论根基的“现代化”,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怎么会有生命力?!
4.花了5年时间,或者8年时间,如果再读博士,那就是11年的时间,尽管花了这么多时间,可是相当多的人对中医还没有一个基本的信念,也就是说,很多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博士毕业生还没有入中医的门。
5.刘力红教授还谈到:“在中医博士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看中医经典了。如果哪一位博士的案头放上一部《黄帝内经》,那是要被笑话。博士的案头都是些什么书呢? 都是分子生物学一类的现代书。博士这个群体无疑是个高层次的群体,所以读些现代的书是理所当然。但是作为中医博士为什么不愿读中医书尤其不愿读经典呢?我想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在心目中,中医只不过如此,经典只不过如此。”
6.著名老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裘沛然教授(以下简称裘老)毫不客气地指出:“现在中医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对中医没有信心,就是因为没有学好中医,对中医学的精髓一无所知。其实,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治好的很多。本来,中医院校的目的是要培养高级中医师,最低要求是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可是现在,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中医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还是要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可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
7.“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 广东省中医院的一位师承弟子难过地告诉记者:“前些日子,别人委托我看了一些博士生答辩的论文,我说不出话来。我只能说这些毕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这是铁一样的现实!
8.全国著名老中医、湖北中医学院的李今庸教授(以下简称李老)告诉记者:“中医药学的生命是临床疗效。一些人以牺牲中医临床疗效为代价,来换取对中医药学发展毫无裨益的动物实验结果,培养的博士生不能用中医看病,因而不愿看病,还名之曰‘研究型人才’。”
9.“硕士、博士论文的数据大多是假”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还谈到一种可怕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情况是,现在硕士、博士论文的数据大多是假。没有人敢保证自己的论文没有水分,水分太大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也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硕士、博士的论文数据是造假。”那么,中医院校的硕士、博士们为什么要给论文编造假数据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告诉记者:“几千年来,中医都是从临床实践中发展起来。可是现在中医界讲究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验证中医,行不行得通呢?行不通。可是现在的情况就是行不通还要行。那么学生怎么办呢?只好造假。”
留学生李博安谈到:“中医界硕士、博士的这种严重的数据造假现象,和中医政策的导向有关系。政策导向就是要求中医研究生的实验结果必须是阳性的。这对中医界影响很大。因为在学校和医院,不管是升级、升职,还是申请经费,如果实验结果不是阳性的,就很困难。”
二.中医科研成果 --“几十年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都没有”
几十年过去了,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下,中医理论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1.肾阳虚证的研究、脾的研究,虽然其初期结果曾激励了不少中医人,但是,接下来的深入研究却一直迟滞不前,进展缓慢;
2.经络实质的研究应该是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深入最广泛,然而迄今为止还仅限于各种假说并存,未有定论;
3.中药复方的研究,难点重重,关键性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中药西化“变异”出的 “毒副作用”,却一次又一次在国内外被炒得沸沸扬扬;某些中药虽然远离了“粗、大、黑”的外貌,但其应用已与中医的辨证论治严重日遠,不过是在药典里增加了一味“西药”而已……中医现代化陷入了歧路彷徨的困境之中。
4.“几十年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成果都没有” 目前,评估中医疗效和科研成果的整套评价体系是来自西医,造成评价体系与中医学体系相脱节的情况,如以动物模型为核心的中医实验体系的建立。这给的中医学术和中医教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6.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把简单模仿西医当成学术创新,就是导致中医的学术水平在一个低层次上重复。尖锐地指出:“比如说活血化瘀,现在很多人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去研究,成果是:无病没有瘀,无药不化瘀。可是这种研究就完全失去了中医活血化瘀的内涵,其实是把中医活血化瘀的内容给抽象掉了,偷换掉了。 中医的活血化瘀本来是非常高超、微妙,要辨人、辨部位、辨脏器……,非常入细入微。可是这样一种研究的结果是把原本非常精妙细微的活血化淤弄成了没有内容,把中医活血化瘀的内涵降为一个很低的水平。这种研究是不成功,甚至于导致滥用和治疗方向的错误。”
7.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博士告诉记者:“中医院校的硕士生做实验做到细胞水平,博士生做实验做到基因水平,这种中医还是中医吗?这种中医到临床能看好病吗?实验室里的老鼠能检验中医的成果吗?比如说对中医的一味药进行中药提纯。这味药在整体上却没有毒性,疗效很好。提得越纯、越细,毒性就越明显,疗效就越低。那么是以疗效判定药的好坏,还是以纯度判定药的好坏?而现在所谓的中医现代化是以纯度为标准判定药的好坏,这恰恰说不能用西医这一套标准评价中医。可是,我们中医科研的经费却全都浪费到老鼠身上去了。所谓的科研成果其实都是泡沫。
三.
用西医统帅中医,从政策,管理到教学,临床全盘西化,只要用西医统帅中医,一切按西方,中医完了是早晚的事.
1.中医现代化成了崇尚西方科学,同时对自身采取漠视甚至排斥的态度,使中医走上了唯西方科学是从,简单模仿西医的所谓“现代化”之路。以西方科学方法来判定中医的科学性,行得通吗?如果继续以西方科学作为中医现代化的标准,结果只能是中医(理论)完了
可是中医界的一些领导和学术领头人仍然顽固地坚持着这样一条不归路,还要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脱胎换骨改造中医”。一位中医界著名学者就宣称:“所有的努力就是要把中医学纳入到现代科学的体系之中,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它,用动物实验验证它……”。一位中医药大学的校长还扬言“中医现代化没商量”。
四.中西医结合---造就了一批批中医不通,西医不精的半成品 -- 培养了一批批中医学的掘墓人
1.中医和西医应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经过长期的努力,使二者在高层次上实现统一,形成超越中医和西医水平的新医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以西方科学(包括西医学)为准绳研究、判定和中医中药,却成为五十多年来“中西医结合”所走过的路。
2.中西医结合的结果,造成了一批批中医不通,西医不精的半成品,也产生了一批中医学的掘墓人,用一知半解的中医学和西医学,来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或 用一些时髦的理论来阐释并未真正理解的中医理论,这种现象在中医所谓的高层次人员中更为显著
真正有志于中医的学子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一位从中医药大学毕业不久的硕士这样总结自己的学习生涯:“3年研究生学习的最大收获是‘走出校门,跳出正规’”。也就是说,走出已经学不到中医的中医药大学,到民间参访明师寻求真知;跳出已经“走入歧途”(裘老语)的中医正规教育,到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了解中医的正道。
2 .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就是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也不知花费了多少,得出个什么结果呢? 中医的理论学说是有道理。完了!没有一个把中医几千年的成果否决了,都证明中医是对。几十年来,每年花费多少个亿,多少大学、多少研究所、多少研究院参加进去搞,搞来搞去,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医是有道理。
3.老中医焦树德教授(以下简称焦老)告诉记者:“强调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其实就是用西医替代中医!”
4.邓老的一段话意味深长:“我信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的都要把中医的工作办好,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移。尽管大家诚心诚意想办好中医,可是如果方向错了,就要遭到失败。
http://www.37c.com.cn/community/forum/showtopic.asp?TOPIC_ID=71071&Forum_ID=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