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复制链接]
糖糖 | 2004-10-25 17: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5 05:52pm 第 1 次编辑]

                          医医十病
                             
   
    人有病,医亦有病。欲医人,先医医。人病不籍医,安能去病?医病不自医,安能医人?夫人病不医,伤在性命;医病不医,伤在阴袭。性命伤,仅一身之害也;阴袭伤,乃子孙之害也。第人之为病,多在百骸;医之为病,止在一心。心存济人,则诸病不起;心专利己,则诸病丛生。约计之,其病有十。大都非冒昧,即妄诞;非残忍,即贪鄙;非陷谀,即奸狡;非卑陋,即恶劣。种种病状,皆根于心,皆根于舍人利己之心。不肖愧无越人术,徒深杞国忧。窃恐膏腴之入深,漫陈攻治之良剂。若不嫌苦口,不畏暝眩,而能细咀其味,猛吞其液,顿令荡涤邪秽,遂而超脱尘凡。亦切广救生灵,定然世受福报。又何必蝇营狗苟,病其心以邀名图利,致造孽无己也哉!
   
   畹庵 吴 楚识
   
   一、医医不学无术之病:
   
    医以生人,亦以杀人。夫医所以生人也,而何以亦杀人?惟学则能生人,不学则适足杀人。盖不学则无以广其识,不学则无以明其理,不学不能得其精,不学则不能通其权、达其变,不学则不能正其讹、去其弊。如是则冒昧从事,其不至杀人也几希矣!甚矣,业医者不可以不学也。或曰:医安有不学者哉?医必有传,或传之于师,或传之于祖若父,皆学也。抑知恃此以为学,其去学也远矣!非谓其传者不足为学,亦以所传之不足尽所学也。彼仅恃其倾耳听受之逸,必不复有心思研究之劳。且既守其一成不易之规,则必昧乎神明变化之理。一若岐伯、越人、仓公历代诸贤圣,皆不如其师、其祖若父之足信从也;一若历代贤圣垂训之书,皆不如其师、其足若父之口语为足凭也。咦!如是而谓之学,其学可知,其医可知矣。故善学者,不论有传无传,总非求得乎古昔圣贤之理不可也;欲深得乎古昔圣贤之理,则非多读书不可也。自《灵》、《素》而下,以及于近代诸书,无不细心探讨。而又参考互订,就其旨归;别其醇疵,辩其得失,弃其糟粕,取其精微,悉其源流,悟其奥义。夫然后识高理透,眼快心灵。凡遇一病,必认得准,拿得定,不为邪说所惑,不为假象所欺,不为俗说所挠;得心应手,实能起死回生,肉人白骨。以此言学,则真学也。学真而术自神矣。岂仅仅得之听受之间,守其一成之规者,遂得谓之学哉?若仅恃此以为学,则必得其偏而失其全,得其浅而失其深,得其皮毛而失其神髓,得其俗套而失其真诠,甚且以讹传讹,终莫知其非者。又且有一味世法,只教人行医,不教人知医者。但授以保名获利之方,而于人之死生置之勿问;或示以不担利害之法,而于病之缓急置而不言。而学医者遂谓道在是矣。及其临症施治,非隔靴搔痒,即傍皮切血,;非画饼充饥,即鸠酒解渴。此术之不精,由学之不足也。此不学无术之病,所宜急医者也。
   
   二、医医脉症罔辩之病:
   
    凡医人用药,须先认症,认症须先审脉。审脉明,斯认症真;认症真,斯用药当。于以疗病也,何难之有?然而难矣?凡有一症,即有一症之寒热虚实。寒与热相反,虚与实相悬。在两人,则彼与此各不相同;即在一人,其前与后亦非一辙。苟不有以辩之,其能不倒行而逆施乎?然其为寒为热、为虚为实,又不令人一望而知也。症之重者,大寒偏似热,大热偏似寒,大虚偏似实,大实偏似虚。若仅就其似者而药之,杀人在反掌间。此症之不可不辩也。于何辩之?即于脉辩之。如伤寒脉浮、洪、数、紧,按之有力者,知其症为阳邪在表也;若沉而急数,重按有力者,知其症为阳邪入里;若浮大满指,按之如丝者,知其症为阴极似阳也。又如咳嗽一症,右寸脉浮数有力者,知其症为肺有实邪也;若浮软或沉小者,知其症为肺气空虚也。诸如此类,宜细心辩之。辩之至精,斯临症无骑墙之见,用药无相左之虞,而医之能事毕矣。其奈近日医家,决不言此,但曰某药可治其病,某病当用某方。至问起所用某药某方之症为寒为热、为虚为实乎?则茫然罔辩也。其不能辨症者,由于不能辩脉也。甚矣,辩脉为尤要矣!奈何著名一世,远近推重之医,常屡告人曰:脉作不得准。呜呼,噫嘻!脉作不得准,更有何者可作得准乎?从来症之疑似难决者,于脉决之。今反云脉作不得准,是全不知脉者也。即不知脉,又何能认症?故无怪其每以竹叶、石膏、治阴症,芩、连、栀子治胃寒。甚至脉以沉迟,尤云是火;脉已将绝,尤云不可补。总缘不知辩脉,遂令流毒至此。虽昔贤亦有从脉不从症,从症不从脉之论。抑知所谓不从者,正深于从也。如沉、细、迟、涩,乃阴寒脉也,而其症却烦躁作渴,面赤身热,若以此为热症而清之则毙矣,惟补之温之。不从其假热之症,正从其真寒之症,而非真谓症有不必从者也。又如狂燥力雄,逾垣上墙,此火热症也,而其脉却沉伏入骨,若以此为阴脉而稳之则危矣,惟清之下之。不从其阴寒沉伏之脉,正从其热极反伏之脉,而非之谓脉有不可从者也。总之,从其真,不从其假。不从者,其外貌;从者,其神髓。医家苟不辩此,未有不颠倒错乱,触手乖张者,一剂之误,命即随之。此脉症罔辩之病,所宜急医者也。
   
   三、医医轻忽人命之病:
   
    谚云:医家有割股之心。若是,则医之爱惜人命也至矣。安得有轻忽人命者哉!然观于今而叹其言之不验,或是古昔之言而于今不符也?如夏谚所云:游豫休助。而孟子叹之曰:今也不然。则所谓医有割股之心,亦尤夫夏时之谚也,今岂其然哉!若观今时之医,不惟无割股之心,若并无援手之意。病家殷勤延医,竭心力,费资财,希冀医能疗疾以安生。而医人若漠不相关,守定故智,以缓不切肤之药,每味与以三、五、七分,否则与清凉反药一剂,便怀利而去。绝不踌躇审顾,以期药之得效,病之得生。迨缓药渐死,或反药立死,又绝无引咎之心,愧悔之意。异日他家延治,又复如是是真以人命为戏也。其残忍惨刻,不较之屠人而尤加烈哉!推其故,皆原于传授之讹,习俗之误,利欲熏心之害。闻名医之传人曰:药性勿厚,药数勿重,气薄剂轻,庶易于解手。是名教人以用药不必中病矣。为之徒者,是忍视起死也,非轻乎人命而何?习俗之弊,尤为可笑。谨遵名医妙决,谓病重切不可为人担利害,只与轻轻数味,仍留原病还他。嗟嗟!延医用药,原为去病。若仍留病,何贵乎医?既留病,则必不能留命。若留一轻病,必渐加重;若留一重病,必渐至死。还他者,听其从容自死之谓也。可以生而必不救之生,本不死而欲坐待其死,其轻乎人命为何如?至于利欲之熏心,不待较而知之也。学医之初,原欲籍此为谋生计耳,岂真是菩萨心,而欲以此救世哉?故见夫享虚名而得厚实者,必尤而效之。彼名医一概用轻微,即学其一概用轻微;名医一概用清降,即学其一概用清降。以为名医之所以致富者在此,吾能学之致富足矣。若必舍此而别求真能活人之法,非愚则迂。所以愈遵轻药易解之师传,共安于留病还人之习尚。一任急来,我惟缓受。所以往往有可生之机,必不用切当之药以相救;明明见相反之药,一惟随声附和以妄投。只恐失一己之名利,遂不顾人之死生。此轻忽人命之病,所宜急医者也。
   
   四、医医遵守时套之病:
   
    天下事,莫便于套,而亦莫害于套。医而涉套,则至便而尤至害也。夫病人之医,犹望岁也。诚能用药切当,起死回生,以赴病家之望,岂非莫大之阴功。奈之何以宽容不切之套应之,使病轻致重,病重致死,宁不杀他人以造己孽乎?无如今之医有不得不从事于套者,何也?有人焉,脱套用药以治人,必相与诽谤之,谗间之,使病人不敢服其药,使其道不得行而后快。若医者果立志救人,不图利己也,则固以道自重,不肯稍自贬屈,思所变计。无如业医者,皆以利己为事也。欲利己,则必效他医利己之法。欲效他医利己之法,自不得不同流合污。从事于众所共习之套,其套维何?其视病在影响之间,其议论为庸众所共之,为妇人、女子所共晓;其用药则不寒不热,不补不泻,又或宁寒无热,宁泻无补,气薄味淡,而又所用无多,不忧暝眩。所以为时俗之所喜,为时流之所尚。斯能合乎时宜,入乎时派,且能趋时而得名,行时而获利,故共推为时套。时哉,套乎!苟不遵而守之,何以享厚实而肥身家乎?如或不尔,即是背时之医。欲认真治病救人,徒为他人争死活,而不能为一己争财利也,岂计之得哉?此医之所以不得不遵守时套也。况时套之学,学也至易。不必费心思之劳,不必多研究之苦,不烦按脉切理,不顾生死利害,不待读书讲求,不待深究药性、详查病情,只学一二最易入俗之语。凡视一病,便云是火。或病人自以为虚,则云虽虚却不可补;或云只宜平补,不可过补;或云只宜清补兼施,不可稳补。只此数语,便以投病人之机,动旁人之听矣。而于药则单择轻飘无力,及清降损真者,共计不上三十余种,便足横行一世。凡治一病,即此三十种中,每种各少许,无论寒热虚实、男妇老幼及轻浅危笃者,悉以此投之。正如戴宽大之帽,不必各合人头。又如咀屠门之肉,何须真充人腹。至若参、芪、归、术等项,稍有益于元气者,概行删去不用。诚恐味厚之药,一有不当,即县弊端,招人指责,以致失名失利。不若轻清之味,微微用之,虽不见功,亦不即为害,而孰知其大害存焉。邪炙不能为之攻,正衰不能为之辅。甚至虚寒已极。尤云有火宜清;危笃已极,尤云平守勿急。由是病人命登鬼录,而医人则病入膏腴矣!此遵守时套之病,所宜急医者也。
   
   五、医医药似对症之病:
   
    甚哉:“似”之一字,为害非浅也。夫似则大远则不似者矣!岂非其似者之犹胜于不似耶?抑知不似之害,人易知;似之为害,人不易知。孔子曰:“恶似而非 ”者,不恶其非,而恶其似而非,良有已也。盖一于非,则人犹见其非,而非者可以改图;似,则人将信其是而莫辩其非,而非者终不知返,此似而非之为害甚于不似而非之为害也。若医之用药,坐此病者不少矣。夫医之权衡,在于用药。药之妙用,期于对症。在医人用药,安有不以为对症者哉?无如今之所谓对症者,正其不对症也。如人身有一病,即有一味药对之;人身有十病,即有十味药对之。逐味按之若无一味不对症也。识者从旁观之,却笑其无一味对症,何也?徒得其似故也。如发热,则用柴胡、黄芩、羌活、干葛之类。似也,至其热之为外感乎?为内伤乎?为阴虚、为中寒乎?不问也,但曰:此退热对症之药也。如头痛,则用川芎、藁本、菊花、秦艽之类,似也。至其头痛之为风寒乎?为血虚乎?为虚阳贯顶乎?阴症头痛如破乎?不问也,但曰:此止痛对症之药也。如腹胀,则用枳壳、大腹皮、厚朴、罗卜子之类,似也。至其胀之为食滞乎?为脾虚乎?为寒凝气结乎?阴水成鼓乎?不问也,但曰:此宽胀对症之药也。又如口渴,则用麦冬、花粉、知母、石膏之类,似也。至其渴之为实热乎?为虚炎乎?为阳邪入胃乎?为阴邪入肾乎?抑气虚无津,肾水不上升乎?不问也,但曰:此治渴对症之药也。如此之类,不胜枚举。彼所谓对症者,大都类此耳。岂知古人用药,中多变化,有似乎不对症而实对症者,不仅在形似之间也。其用药之法,有如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者,若用上药治上,下药治下,则似而非矣;又有从阳治阴,从阴治阳者,若以阳药治阳,阴药之阴,则似而非矣;又有通因通用,塞因塞用者,若以通药治塞,塞药治通,则又似而非矣。此皆貌似而实非者也。如阳虎貌似孔子,若徒取其貌之似,则阳虎亦大圣人矣!孰知其为大奸大恶也乎?药之似对症而实与症相反者,亦犹是也。无如业医者,不求其真,但求其似。以真者人不知,似者人易晓。故一得其似,而医人遂自负其明,病人遂深信其似,旁人无由见其误,他医亦莫得指其失。此“似”之一字,易于欺人,易于惑世,易于入俗,易于趋时,易于见售,易于盗名,易为人信而不为人疑,易为人喜而不为人畏。讵知其药与病全无涉者,此一“似”;药与病正相反者,此一“似”也;药不能去病反增病者,此一“似”也’药期以救命而适以送命者,此一“似”也。“似”之为害,可胜言哉!此药似对症之病,所宜急医者也。
   
   六、医医曲顺人情之病:
   
    医有为病人之喜近,为旁人所称扬,为群医所款洽,而实为医人之大病者,曲顺人情是也。病人何尝知医,遇病辄疑是风、是火;病人安知药性,对医自谓宜散、宜清。医人欲得病人之欢心,不必果是而亦以为是,未必相宜而亦以为宜。其曲顺病人之情有然也。或旁有邻居亲友来探问者,意念非不关切,医理未必精通。然每每自负知医,往往自出己见。但知病起何日,始于何因,,便相医人拟为何症;未知病是真相,抑是假象,轻象医人增减方药。而医人遂极口赞其高明,不敢自出主意。未举方,先谦恭请教;即举方,又依命增删。其曲顺旁人之清有然也。近医以随波逐浪为良法,以同流合污为趋时。前医用药有害,亦必不议其非;数医议论未善,闻其言亦必附和为是。不求病家有实效,只顾众医无间言。
   是以千病一方,千医一例。无论缓急,总无敢异同。其曲顺医人之情,又有然也。夫其所以曲顺病人之情,旁人之情,医人之情者,何也?盖医人意欲取赀于病人,苟拂其情,则病人必谓是坚持独见,不通商量,由是推而远之,而主顾失矣;医人欲籍吹嘘于旁人,苟拂其情,则旁人皆议为偏执骄傲,不肯虚心,从兹望而却步,不复为之荐举矣;医人更欲互相标榜于医人,苟拂其情,则皆恶其攻人短,表己长,谗言布散,则声名减而财利去矣。此所以不得不曲顺人情也。然吾为医计,果能学识高,道理明,而又认症真、用药当,实能起沉疴、救危命,何妨特立独行。每制一方,用一药,如山岳之不可动摇。依用则生,不依用则死。如或病人疑畏,亦必剖心沥血,为之晰其疑、解其惑,使病人感悟,信服立效。在病人方称感不已,旁人自叹服不遑,医人即怀嫉妒,亦无从肆其萋斐之言。将不求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利自归。又何必委屈周旋以图主顾、希荐举、避谗谤哉!无如医人未必能具卓然之见也。惟无卓然之见,而又恐获罪于人,失利于己,所以随风倒舵,唯唯诺诺,阿谀顺从,徒效妾妇之道,使人喜其谦和,忘乎司命之责,听人受误致死也。此曲顺人情之病,所宜急医者也。
   
   七、医医轻药保名之病:
   
    曩常见病家危急之际,竭忱尽力,延请名医。名医用药不效,又更一名医。其方药大都相似,皆系极轻浮无力者,每味三五分,合成一剂,共计不过三钱有零。以病不能除,命不能挽,心窃疑之,得非名医不能用此种药,非此种药不能成其为名医乎?乃亲友多为之解曰:此名医保名之妙用也。盖其医至今日,其名已成,其利以盈,更何所求?若复认真用性重之药,设一有误,岂不失名?所以只用轻轻数味,留其原病,不至医坏,则无过可指,而其名乃得不损。余闻之,不禁叹曰:有是哉,名医之无良一至此哉!病家延请之时,举家仰望,竭力支持。药赀之费几多,酒席之费几多,舆从工食之费几多,其为费亦不轻矣。在素封之家,不难措办;若寒俭之家非借贷即质典,总为救命计耳。而医人于此,不一念及,只期保名以为己,不想竭力以救人,不亦忍乎?抑思病家费如许心力,费如许赀财,岂请尔来保名乎?或是人子忧其亲,或是父母爱其子,哀痛迫切,跪拜求救。而名医绝无矜怜之心,只照寻常故套,予以不痛不痒之药少许,甚至有虚寒将绝之际,犹与以清润数味而去。病家茫然不知,只以此药出自名医,便捧为拱壁,珍若灵丹,急急煎服。其病尚缓者,服之不见功,则越日又复迎请;其病势甚急者,服之随逝,则曰名医自然不差,此药何得杀人,当是数尽,命自难保耳。嗟嗟!不保病人之命,而独保医人之名,此心安可问哉?切名医之计亦左矣。如果为名,则何不出其真实学问,审定病情,不可救则已,如可救则以重剂救之。况名医久为人推服,用药人必不疑。人所不敢用、不能用者,毅然用之,使病者起,危者安。人更啧啧称之曰,真医圣也,真药王也,此真名不虚传,高明迥出时流者也。岂不名益彰著,远近播闻。又何待兢兢乎恐药重有误,以为保名计乎?若用药有误岂犹得为名医乎?又岂不用药以救命乃得保名,能用药以救命反令失名乎?吾不能为之解也。或谓名医亦非专为保名,故意不肯用药。盖其所习惯者,此种不痛不痒之法,原非有真问、真胆识,故不能用药,不敢用药耳。世俗素重其名,欲为回护,故以保名之说,曲为之解也。此论良然,然欲为其全无保名之念,则又不可。彼始之浪得其名者,此伎俩;后之终保其名者,仍此伎俩。曾见名医嗔其子弟,偶用一二味厚之药,辄痛叱之曰:用此味厚之药,设一有误,岂不丧名!若是则名医实欲以此保名,而非他人代为之解也。呜呼!但欲自保其名,而不念病势之危急,人命之死生。良心丧尽,阴袭大伤。虽令阳受虚声,窃恐阴遭谴罚;名纵得保,而其不能保者多矣。此轻药保名之病,尤宜急医者也。
   
   八、医医吝惜药料之病:
   
    医人用药,有如用兵。兵不备,不能御敌;药不备,不能御疾。不能御敌则国危,不能御疾则命危。医故司命者也,凡御疾之药,无论贵贱,皆不可不备;备而善用之,善用之而又不吝不惜,乃可谓之良医。良者,善也;良医者,善于治病之谓也。又曰:良,良心也;医有良心,不虚受人财,不忍伤人性命者也。若今之医殊不然,药性即取其至轻,药料即取其至贱。惟是土产之物,每斤只值数分,每剂所值不过数文钱者,信手乱投; 若药料稍贵,每斤以两计、以钱计者,概置不用。即或不得已而用,所用不过二三分。而此二三分,犹不出自囊中,必另使病家自备。若他药虽贵无复有贵于人参者,且所用不过二三分,能值几何,亦必另病人自备耶?在病家何能预备,势必取之于市中。市人无疗病之责,只有取利之方,每以假借之物充之。病家不知审择,不辩真伪,增入剂中。其数既轻微,其质又低假,岂能应手奏效耶?不但此也,乡落无药肆之处 ,又须奔走道途,向他方采买,在病缓者,尤可缓图;若病势急者,不独低假不灵,亦切时日难待,往往有谋得药至,而人已不保者,此皆吝惜药料之罪也。若医果贫瘠,情有可原;乃有医已致富,而仍然吝惜不肯少用者,此其心果何心也?余常与人曰:欲精医术,先端心术。心术端则心存不忍,不忍自不贪,不贪自不吝。无问贵贱,凡当用之药,必备而用之。即多用之,屡用之,而皆不惜。救一富贵人命,吾固无所亏;救一贫寒人命,吾固有所快。彼贫者于求药无赀、求生无路之际,吾以药生之,我所费无几,而彼所生甚多,宁不快然于心乎?彼贫人即不能报,冥冥中必有代为报者,而况仁人君子之心,报与不报,具非所计也。此则真良医也。真有良心而又善用药以救人者也!如或不然忘其为活人术,而但以利为事,较镏铢,争毫末,一切假贵之药,吝惜工本,概不备用,而使缓急莫济,危困莫苏,虽不失利,却已失德。失利则失之东隅,旋收之桑榆;失德则不及其身,即及其子孙,良可畏也!此吝惜药料之病,所宜急医也者。
   
   九、医医妒忌谗谤之病:
   
    尝读《诗》至“巷伯”之章,有曰:取彼谮人,投畀豺豹。豺豹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因思《诗》三百篇,类皆温厚和平之语,虽怨而不怒,独此诗恶之深,怒之至,痛切言之,而绝无温厚和平之气,何也?良以彼谮人者,即妒忌谗谤之人也。以妒忌之心,肆谗谤之口,其为祸至烈,其为害至无穷也。斯人也,在朝则排斥忠良,在家则离间骨肉,处乡里则党邪攻正,处朋友则复雨翻云。或损人财物,或破人身家,或坏人行止。种种恶戾,其害无穷,然尤未即令人死。若在医道中,其害直令人死,何也?从来学识高明者,心愈谦虚;学识卑陋者,心多妒忌。妒忌者,恐高明之医功高而利厚,于己遂成冷淡生涯。故簧鼓其舌,颠倒是非,以惑乱人之听闻,使病人不趋彼而趋此,则其利可夺。若是则不过为利见耳,何尝欲令人死,而不知人之死实由之。余亲见夫妒忌而谗谤者矣,窥病家有欲延某医之意,彼即预为谤之,谓某医切不可近,某医之药切不可尝。言之醇切似是一片盛心,遂令病家畏而终止,而病由之渐深矣。迨病家既延某医,则又谤之曰:虽取效于目前,必遗祸于后日。后日一复,不可复救。有明达者,不为所惑,得收全功;若愚昧者,闻而惊惧,改途易辙,使已成之功复败,得救之命复倾。则是谗谤于未延医之先者,阻病人求生之路也;谗谤于既延医之际者,绝病人救死之药也;谗谤于取效之后者,复令生者归于必死之途而后已也。嗟嗟!彼即无活人之术,而又使病人无求生之路,无救命之药,而归于必死之途。其恶可胜诛哉?故曰:在医道中直令人死,其害为犹大也。夫所以为此者,无非欲损人益己耳。究之在人未必损,而在己亦未必益。彼活人之功昭昭耳目,虽一二人谤毁之,其如千百人称道之。即庸众之流,一时为所惑,久之窥破伎俩,方将讪笑之,吐骂之。虽复巧言如簧,讵复听之?徒然自丧其心,自作其孽,使人见而鄙之。其品益卑,其行益污,秽恶腥闻,真为豺豹所不食,有北所不受也。独不知有昊将何以处之耶?更有人焉,言甘如蜜,心毒如蝎。其妒忌之意隐而不彰;谗谤之言,曲而不觉。此不令人知其妒忌谗谤,而实深于妒忌谗谤者,均为诗人所深怒而欲取而投畀焉者也。此妒忌谗谤之病,更不可不医者也。
   
   十、医医欺哄诈骗之病:
   
    医之中有其品至下,其为病至深而莫可救者,欺哄诈骗是也。夫医之为道,贵诚笃端方,奈之何有欺哄为事、诈骗为心者?原其人,道不足以活人,人皆弃之。门前冷落,衣食迫肤,百计图利,利足不至,因而思一骗之之法。骗则不得不欺,不得不哄,不得不诈,是欺与哄与诈皆所以为骗之地也。患此病者,犹之瘫癞痈疽,至秽至恶,人不常有,亦未尝无。姑就目击者言之:有病本轻浅,不药亦将自愈者,若人故为凶恶之言,使病人畏死而求治之念切;又夸以举世罔知,惟己独能,使病人欣喜而仰赖之心专。由是议定厚赀,一药而愈,便自居功,怀利而去。此虽计端,却未杀人,其罪尤轻也。乃有病势危急,旦夕就毙,神仙莫救者,诸医尽辞,一医独任。力言包好,否则甘罚。病家喜出望外,不复惜财。骗财到手一剂而毙。此原是必死之人,犹非特杀,其颜虽厚,其罪尤可原也。若夫命介生死之交,全赖得当之药以生之。而若人不识病情,不顾利害,动云保治。巧言蛊惑,议酬若干,先付其半;大言不惭,孟浪用药,使可生者不生。此真骗其财而又杀其命者也。更有他医服药有效将渐次收功者,或已痊愈偶尔又复者,而若人巧说以夺之。或云前药不可再服,再服必将有害;或云前药补早,尚须清开,然后用补;或云服参太多,必将发作为害,亦以药解之;或云前药太温补,致有火起,只宜清补兼施。百种簧口,使病人疑惧,顿令弃彼从此,去生就死。又暗使旁人吹嘘,得财瓜分,共相夸奖,使病家深信而不疑,遂慨然先出财,后受药。孰知药与前医相反,人即与世相违矣。此皆骗财杀命,罪不容诛者也。又有一种骗法,凡治一病即要病人合丸药,以丸药无从辨认,可任其欺哄故也。病人索方,则云此祖传密妙,从不传方;且多珍贵之物,即与方,亦无从觅药,惟议价代制。富者索以数十金,贫者亦勒以七八金。得财到手,仅以钱数一斤药应之。愚人多坠其术中,待悟破时人与财已两亡矣。然后怨恨而吐骂之,有何益乎?又有一种以丸药骗人者,不论病之轻重,只论药之贵贱。定例上料几两,中料几两,下料几两。富人则锘以用上料;贫人亦劝以用中料,必不能,亦必勒以用下料。世岂有富病恰当用贵料药,贫病恰当用贱药者乎?其如妇人女子,不明此理,多为所哄,遂多伤命。各种骗法,有身受而切恨者,有旁观而窃笑者,而骗人之医恬然不觉也。余非敢悬照孽镜,预使奸恶无遁形;第愿燃昏衢灯,欲使沉迷登觉路己而。极知此一种病,最为难医,然非必不可医。释氏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乃知佛不难成,惟屠刀难放下耳。苟能刮骨涤肠,痛自攻治,放下欺哄诈骗之心,立便为端方诚笃之品。品高者道自高。能见重于人,必无亏于己。又何俟日夕劳劳,弄巧反成拙哉!妙药妙方,和盘托出。如讳疾忌医。不谅婆心,但嗔苦口,狂言吐骂,掷地咆哮。则当正告曰:人事昏乱,深入膏腴。纵有灵丹,不能下咽矣!
http://www.cntcm.org/cgi-bin/topic.cgi?forum=2&topic=2127&show=25
糖糖 | 2004-10-25 19: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5 07:50pm 第 1 次编辑]

                   医中百误歌(摘)

医家误,辨证难,三因分证似三山,三山别出千条脉,病有根源仔细看。
医家误,脉不真,浮沉迟数不分清,却到分清浑又变,胸中了了指难明。
医家误,失时宜,寒热温凉要相时,时中消息团团转,惟在沉潜观化机。
医家误,不明经,十二经中好问因,经中不辨循环理,管教阳证入三阴。
医家误,药不中,攻补寒温不对证,实实虚虚误非轻,举手须知严且慎。
医家误,伐无过,药有专司且莫错,引经报使本殊途,投剂差讹事辄复。
医家误,药不称,重病药轻轻反重,轻重不均皆误人,此道微乎危亦甚。
医家误,药过剂,疗寒未已热又至,疗热未已寒更生,劝君举笔须留意。
医家误,失标本,缓急得宜方是稳,先病为本后为标,纤悉几微要中肯。
医家误,舍正路,治病不识求其属,壮水益火究根源,太仆之言要诵读。
医家误,昧阴阳,阴阳极处没抓拿,亢则害兮承乃制,灵兰秘旨最神良。
医家误,昧寒热,显然寒热易分别,寒中有热热中寒,须得长沙真秘诀。
医家误,昧虚实,显然虚实何难治,虚中有实实中虚,用药东垣有次第。
医家误,药姑息,症属外邪须克治,痞满燥实病坚牢,茶果汤丸何所济。
医家误,药轻试,攻病不知顾元气,病若怯时元气伤,似此何劳君算计。
医家误,不知几,脉动症变只几希,病在未形先着力,明察秋毫乃得之。
医家误,鲜定见,见理真时莫改变,恍似乘舟破浪涛,把舵良工却不眩。
医家误,强识病,并不识时莫强认,谦躬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
医家误,在刀针,针有时宜并浅深,百毒总应先艾灸,头面之上用神灯。
医家误,薄愚蒙,先王矜恤是孤穷,病笃必施真救济,好生之念合苍穹。
医家误,不克己,见人开口便不喜,岂知刍荛有一能,何况同人说道理。
医家误未已,病家误方兴,与君还细数,请君为我听。
病家误,早失计,初始抱恙不介意,人日虚兮病日增,总有良工也费气。
病家误,不直说,讳疾试医工与拙,所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
病家误,性燥急,病有回机药须吃,药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
病家误,不相势,病势沉沉急变计,若在蹉跎时日深,恐怕回春无妙剂。
病家误,在服药,服药之中有窍妙,或冷或热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
病家误,最善怒,气逆冲胸仍不悟,岂知肝木克脾元,愿君养性须回护。
病家误,苦忧思,忧思抑郁欲何之,常将不如己者比,知得雄来且守雌。
病家误,好多言,多言伤气最难痊,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
病家误,染风寒,风寒散去又复还。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盗贼更摧残。
病家误,不戒口,口腹伤人处处有,食饮相宜中气和,鼓腹舍哺天地久。
病家误,不戒慎,闺房衽席不知命,命有颠危可若何,愿将好色人为镜。
病家误,救绝气,救气闭口莫闭鼻,若连鼻子一齐扪,譬如入井复下石。
两者有误误未歇,有恐旁人误重迭,还须屈指与君陈,好把旁人观一切。
傍人误,代惊惶,不知理路乱忙忙,用药之时偏做主,平时可是学岐黄。
傍人误,引邪路,妄把师巫当仙佛,有病之家易着魔,到时昏迷永不误。
更有大误药中寻,与君细说好留神。
药中误,药补真,药材真致力方深,有名无实何能效,徒使医家枉用心。
药中误,失炮制,炮制不工非善剂,市中之药未蒸炒,劝君审度才堪试。
药中误,丑人参,或用粗枝或小参,蒸过取汤兼灌锡,方中用下却无功。
药中误,称不均,贱药多兮贵药轻,君臣佐使交相失,偾事由来最恼人。
仍有药中误,好向水中寻,劝君煎药务得人。
煎药误,水不洁,油汤入药必呕哕,呕哕之时病转增,任是名医审不决。
煎药误,水频添,药炉沸起又加些,气轻力减何能效,枉怪医家主见偏。

http://www.cntcm.org/cgi-bin/topic.cgi?forum=11&topic=294&show=25
糖糖 | 2004-10-25 20: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5 08:14pm 第 3 次编辑]

              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孙真人之祝医者曰:「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嗟乎!医之良,尽于此矣。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目无乱观,忌心勿起,贪念罔生,毋惮疲劳,检医典而精求,对疾苦而悲悯,如是者谓之行方。禀赋有厚薄,年岁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缓急,风气有柔强,天时有寒热,昼夜有重轻,气色有吉凶,声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运气有太过不及,知常知变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须辨,当慮人命至重,一旦差讹,乌容不慎,如是者谓之心小。补即补而泻即泻,热斯热而寒斯寒,抵当承气,时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析理详明,勿持两可,如是者谓之胆大。四者似分而实合也。世未有详谨之十,执行法以伤人;灵变之人,败名节以损已;行方者智必圆也。心小则惟惧或或失,胆大则药如其证,或大攻,或大补,似乎胆大,不知不如是则病不解,是胆大适所以行其小心也。故心小胆大者,合而成智圆;心小胆大智圆者,合而成行方也。世皆疑方则有碍乎圆,小则有妨乎大,故表而出之。

             节选自《医宗必读》
http://www.cntcm.org/cgi-bin/topic.cgi?forum=11&topic=10&show=75
糖糖 | 2004-10-25 20: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31 10:57am 第 2 次编辑]

     用药一道,关乎生死,原不可以执方,亦不可以执药,贵在认证之有实据耳。实据者何?阴阳虚实而已。阴阳二字,万变万化。在上有在上之阴阳实据,在中有在中之阴阳实据,在下有在下之阴阳实据。无奈仲景以來,识此者固有,不识此者最多。([眉批]医不执方药,在平日求至理而探玄奥。一得上中下阴阳实据,用药即不误人。病家知此理法,延医入门,以此审其高下,决其从违,《万病回春》立说之功不浅。此先医医,而医病家,具见良工心苦。)其在不识者,徒记几个汤头,几味药品,不求至理,不探玄奥,自谓知医。一遇危证,大海茫茫,阴阳莫晓,虚实莫辨,吉凶莫分。一味见头治头,见脚治脚。幸而获效,自夸高手。若不获效,延绵岁月。平日见识用尽,方法使完,则又借口曰:病入膏肓,药所难疗。殊不知其艺之有未精也。更有一等病家,略看过几本医书,记得几个汤歌药性,家人稍有疾病,又不敢自己主张,请医入门开方去,又或自逞才能,谓某味不宜,某味太散,某味太凉,某味太热,某味或不知性,忙将《本草备要》翻阅,看此药能治此病否。如治与病合则不言,不与病合则极言不是,从中添减分两,偶然获效,自矜其功,设或增病,咎归医士。此等不求至理,自作聪明,每每酿成脱绝危候。虽卢缓当前,亦莫能治,良可悲也。更有一等富贵之家,过于把细些小一病,药才入口,稍有变动,添病减病,不自知也,又忙换一医,甚至月延六七位,每每误事。不知药与病有相攻者,病与药有相拒者,岂即谓药不对证乎?何不多延数时,以尽药力之长哉。
   予观古人称用药如用兵。有君臣,有佐使,有向导;有缓攻,有急攻,有偷关;有上取,有下承,有旁取;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诸法。岂非知得药与病有相拒相斗者乎?予愿富贵之家,不可性急,要知病系外感,服一三道发散药,有立见松减些者。气滞、食滞、腹痛、卒闭之症,服行气消导开窍之品,有片刻见效者。若系内伤虚损日久,误服宣散、清凉、破气、滋阴等药,酿成咳嗽白痰、子午潮热、盗汗骨蒸、腹胀、面肿、气喘等症,又非三五剂可见大功。所以古人治病,有七日来复之说,或三十剂、五十剂,甚至七八十剂,始收全功者矣。
   最可怪者,近之病家,好贵恶贱,以枸杞、龟、鹿、虎胶、阿胶、久制地黄、鹿茸等品,奉为至宝。以桂、麻、姜、附、细辛、大黄、芒硝、石膏等味,畏若砒毒。由其不知阴阳虚实至理,病之当服与不当服耳。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无奈今人之不讲理何,故谚云:参、芪、桂、地,至死人无过;桂、附、大黄,治好人无功。溯本穷源,实由于不读仲景书,徒记几个幸中方子,略记得些各品药性,悬壶于市,外著几件好衣服,轿马往来,目空一世。并不虚心求理,自谓金针在握。仔细追究,书且点不过两篇,字且画不清几个,试问尚能知得阴阳之至理乎?东家被他桂、附治死,西家被他硝、黄送命。相沿日久,酿成此风。所以病家甘死于参、芪、桂、地之流,怕亡与姜、附、硝、黄之辈。此皆医门不幸,亦当世之通弊也。
     予愿业斯道者,务将《内经》,《难经》,仲景《伤寒》、《金匮》,孙真人的《千金》、《翼》诸书,与朱、张、刘、李并各贤医书,彼此较量,孰是孰非。更将予所著《医理真传》并此《医发圆通》,留心探究。阴阳务求实据,不可一味见头治头、见咳治咳,总要探求阴阳盈缩机关与夫用药之从阴从阳变化法窍,([眉批]医学骨髓,尽此一语,学者潜心。)而能明白了然,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久之,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随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观陈修园先生《三字经》,列数病十条,俱言先以时方治之,不效,再求之《金匮》,明是知道近日医生之胸中也。然时方如四君、六君、四物、八珍、十全、归脾、补中、六味、九味、阴八、阳八、左归、右归、参苏、五积、平胃、柴苓、逍遥、败毒等方,从中随证加减,亦多获效。大多利于轻浅之疾,而病之深重者,万难获效。修园所以刻《三字经》与《从众录》之意。不遽揭其非,待其先将此等方法用尽,束手无策,而后明示曰,再求《金匮》,是教人由浅而深,探求致理之意也。窃以《金匮》文理幽深,词句奥古,阅之未必即解其至理,诚不若将各证外感内伤阴阳实据,与市习用药认证杂乱处搜出,以便参究。愿与医生共入仲景之门,共用仲景之法,普济生灵,同登寿域,是所切望也。
http://www.cntcm.org/cgi-bin/topic.cgi?forum=11&topic=31&show=25
                  医法圆通
http://www.cntcm.org/cgi-bin/topic.cgi?forum=11&topic=306&show=0
糖糖 | 2004-10-25 21: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9 00:45am 第 1 次编辑]

                              善于治学
  治学之道,一是勤,二是恒,三是精,四是博。勤,就是勤奋读书,医家们都强调背诵,认为对经典著作的背诵是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再则是勤问,勤于总结;恒,就是坚持不懈,著名医家几乎都是自学一生,手不释卷;精,就是精研细读,反复揣摩,尤其是对经典著作,强调宁涩勿滑;博,就是涉猎广泛,能精通各種學問,旁及各家著作,112名医家仅资料中记录的学习书目即达200多种。从其学术构成而言又有以下特点。
                      熟谙经典
  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医家张山雷即主张学习中医应从经典入手,看《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必须于此精研有得,打好基础,阅读后世各家著述,才能有所依据,有所底蕴。其学术基础无一不以经典著作为根本。无论是跟师、自学、科班出身,或是由流及源,即先从背诵《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即四小经典)开始,或是由源及流,都曾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旁及各家为其川
  很多医家都阅读过的书籍就有:《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丹溪心法》、《脾胃论》、《格致余论》、《景岳全书》、《类经》、《医宗必读》、《内经知要》、《证治准绳》、《医门法律》、《医方集解》、《本草从新》、《证治汇补》、《温热论》、《温病条辨》、《成方切用》、《成方便读》、《临证指南医案》、《医宗金鉴》、《医学心悟》、《本草备要》、《四言脉诀》、《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类证治裁》、《本草经疏》、《柳选四家医案》、《兰台轨范》、《杂病源流犀烛》、《笔花医镜》、《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张氏医通》、《沈氏尊生书》、《济阴纲目》、《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等。通过对医家著作的学习,丰富学养,从中受到启迪并进行创新。如岳美中教授说:“治重病大证,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这正说明了医家,通过学习前人之长而为己用的特点
                      学以致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就在应用于临床,而在临证中常常会遇到新的问题,大医的成长正是因不断的充实与提高,在看見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彭静山说:“治病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治病,两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这是其最深的感受。著名医家都能做到学以致用,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再通过向书本学,向民间学,吸取各种有用的经验,提高临床疗效。郭士魁在对冠心病的研究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反复临床实践,在查阅文献中,看到一治牙痛验方“哭来笑去散”而受到启发,终于研制出宽胸丸,使中医对心绞痛的疗效有了明显地提高。岳美中在总结他的学医过程中介绍,其开始只是学习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不久临床中发现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转学温病,再到钻研《伤寒论》继而涉猎《千金方》、《外台秘要》,正是通过他的实际应用,体会出:“仅学《伤寒》易涉于粗疏,只学温病易涉于轻谈。”的感受。所以说医家的学术,正是在学以致用中得到了充实。
                   精勤不倦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记述张山雷先生毕生好学不倦,他在晚年仍手不释卷”;陆渊雷“精天算、经学、小学、熟读诸子地理、化學、数學、善书法,曹炳章“对天文、地理、生物、理化、西医理论均有研究,一生爱书,以至‘书富家贫’”;程门雪先生常以“徐灵胎目尽五千卷,叶天士学经十七师”为铭 
 
                            勤于实践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著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实践而言,医家又有以下特点:
                 勤于实践
  医家在中医学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精湛的医术,都是其寻求古训、立足临床的结果。中医强调“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医临床的规律。《褚氏遗书》中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这里的“博涉”、“多诊”、“屡用”都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而“知病”、“识脉”、“达药”都是医家通过实践获得的本领。岳美中自称其成长过程中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培养出读书的能力和习惯;一是几十年未脱离过临床”;王伯岳在其成功经验中写道:“歧黄之道,渊博精湛,蕴藏真知,旨趋微妙,自成体系,故其治学方法,亦与一般科学有所不一。苟非参透经义,临床验证,则必难登堂入室而味其腴膏也”;贺本绪的经验是:“学贵有恒,实践第一”;沈仲圭强调学中医须“十年读书,十年临证”。有许多医家,虽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仍坚持临床,持之以恒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成为临床大家。

                     精于临证为其巧
  中医治病取效的关键在于“治病求本”,而“求本”的要求就在于细致分析,得其要领。医家的高妙之处,往往就在精于临证,王伯岳总结其经验时提出治病九要:“一曰明理,二曰识病,三曰辨证,四曰求因,五曰立法,六曰选方,七曰配伍,八曰适量,九曰知变”,体现了其临证时的细微之处;这些都体现了医家,在临证过程中善于思考、匠心独运的特点。
                    融会古今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換,中医临床水平的提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著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自为机杼
  中医在数千年来,因临床医家各自的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有了各种不一的流派,如张元素擅长脏腑辨证;李东垣在师承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而生”,形成了独特的脾胃学说;朱丹溪学承罗知悌,为河间学说的第三传弟子,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觀感,创立了滋阴学说。医家在各自的师承学术觀感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特长,自成机杼。如施今墨擅用对药,蒲辅周善治温病,魏长春喜用花类药。这些都表示,临床大医之所以称为医家,多有自己的独自特长,术有专攻,而成为医家。
  
糖糖 | 2004-10-25 21: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5 10:22pm 第 3 次编辑]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 琦
                           
                        善于治学
  治学之道,一是勤,二是恒,三是精,四是博。勤,就是勤奋读书,医家们都强调背诵,认为对经典著作的背诵是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再则是勤问,勤于总结;恒,就是坚持不懈,著名医家几乎都是自学一生,手不释卷;精,就是精研细读,反复揣摩,尤其是对经典著作,强调宁涩勿滑;博,就是涉猎广泛,能精通各種學問,旁及各家著作,112名医家仅资料中记录的学习书目即达200多种。从其学术构成而言又有以下特点。
                      熟谙经典
  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不开经典著作。医家张山雷即主张学习中医应从经典入手,看《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必须于此精研有得,打好基础,阅读后世各家著述,才能有所依据,有所底蕴。其学术基础无一不以经典著作为根本。无论是跟师、自学、科班出身,或是由流及源,即先从背诵《药性赋》、《汤头歌》、《濒湖脉诀》、《医学三字经》(即四小经典)开始,或是由源及流,都曾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旁及各家为其川
  很多医家都阅读过的书籍就有:《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丹溪心法》、《脾胃论》、《格致余论》、《景岳全书》、《类经》、《医宗必读》、《内经知要》、《证治准绳》、《医门法律》、《医方集解》、《本草从新》、《证治汇补》、《温热论》、《温病条辨》、《成方切用》、《成方便读》、《临证指南医案》、《医宗金鉴》、《医学心悟》、《本草备要》、《四言脉诀》、《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类证治裁》、《本草经疏》、《柳选四家医案》、《兰台轨范》、《杂病源流犀烛》、《笔花医镜》、《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张氏医通》、《沈氏尊生书》、《济阴纲目》、《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等。通过对医家著作的学习,丰富学养,从中受到启迪并进行创新。如岳美中教授说:“治重病大证,要注重选用经方;治脾胃病,李东垣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这正说明了医家,通过学习前人之长而为己用的特点
                      学以致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就在应用于临床,而在临证中常常会遇到新的问题,大医的成长正是因不断的充实与提高,在看見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彭静山说:“治病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治病,两者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这是其最深的感受。著名医家都能做到学以致用,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再通过向书本学,向民间学,吸取各种有用的经验,提高临床疗效。郭士魁在对冠心病的研究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反复临床实践,在查阅文献中,看到一治牙痛验方“哭来笑去散”而受到启发,终于研制出宽胸丸,使中医对心绞痛的疗效有了明显地提高。岳美中在总结他的学医过程中介绍,其开始只是学习了《医学衷中参西录》,不久临床中发现有许多问题不能解决,转学温病,再到钻研《伤寒论》继而涉猎《千金方》、《外台秘要》,正是通过他的实际应用,体会出:“仅学《伤寒》易涉于粗疏,只学温病易涉于轻谈。”的感受。所以说著名医家的学术,正是在学以致用中得到了充实。
                   精勤不倦
  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哲、天文、地理、四时、物候等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19000余卷宝籍,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的精力。
     记述张山雷先生毕生好学不倦,他在晚年仍手不释卷”;陆渊雷“精天算、经学、小学、熟读诸子地理、化學、数學、善书法,曹炳章“对天文、地理、生物、理化、西医理论均有研究,一生爱书,以至‘书富家贫’”;程门雪先生常以“徐灵胎目尽五千卷,叶天士学经十七师”为铭 
 
                            勤于实践
  中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著名医家无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实践而言,著名医家又有以下特点:
                 勤于实践
  医家在中医学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精湛的医术,都是其寻求古训、立足临床的结果。中医强调“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医临床的规律。《褚氏遗书》中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这里的“博涉”、“多诊”、“屡用”都是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而“知病”、“识脉”、“达药”都是医家通过实践获得的本领。岳美中自称其成长过程中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是培养出读书的能力和习惯;一是几十年未脱离过临床”;王伯岳在其成功经验中写道:“歧黄之道,渊博精湛,蕴藏真知,旨趋微妙,自成体系,故其治学方法,亦与一般科学有所不一。苟非参透经义,临床验证,则必难登堂入室而味其腴膏也”;贺本绪的经验是:“学贵有恒,实践第一”;沈仲圭强调学中医须“十年读书,十年临证”。有许多医家,虽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仍坚持临床,持之以恒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成为临床大家。

                     精于临证为其巧
  中医治病取效的关键在于“治病求本”,而“求本”的要求就在于细致分析,得其要领。医家的高妙之处,往往就在精于临证,王伯岳总结其经验时提出治病九要:“一曰明理,二曰识病,三曰辨证,四曰求因,五曰立法,六曰选方,七曰配伍,八曰适量,九曰知变”,体现了其临证时的细微之处;这些都体现了医家,在临证过程中善于思考、匠心独运的特点。
                    融会古今
  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換,中医临床水平的提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运用该方治疗肾炎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创新的特点。
                  自为机杼
  中医在数千年来,因临床医家各自的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有了各种不一的流派,如张元素擅长脏腑辨证;李东垣在师承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而生”,形成了独特的脾胃学说;朱丹溪学承罗知悌,为河间学说的第三传弟子,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觀感,创立了滋阴学说。医家在各自的师承学术觀感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自己的特长,自成机杼。如施今墨擅用对药,蒲辅周善治温病,魏长春喜用花类药。这些都表示,临床大医之所以称为医家,多有自己的独自特长,术有专攻,而成为医家。
http://www.cntcm.org/cgi-bin/topic.cgi?forum=11&topic=67&show=125
    它的题目,其实是:「为何,这些人能是著名医家?」而「著名」两字,都被我删去了!我以前就告诉您:「您该去追求,能有张仲景的实质,而非将首要,放在:追求能有,张仲景的名声!」
  
糖糖 | 2004-10-25 22: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不才六岁,熟读《三百千神合壁》」,请问您,何谓神合壁?
糖糖 | 2004-10-25 22: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谈学习《内经》
                      岳 美 中
     初学《内经》,第一步:只有把《内经》的难字难句弄懂,能够讲通,才能理解它的含义。这第一步工作,并不容易,一般得有老师指导。例如“炅”字,音“鬼”,又读作“炯”,形容火炎上貌,若不如此,“炅则气泄”即无法理解。
     第二步要求深入,深放要靠背诵。象《上古天真论》、《生气通天论》、《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咳论》、《痹论》、《疟论》、《调经论》等名篇及书中警句,或谈理论、或谈病证,都得细细地背过,天长日久,才有体会。如《异法方宜论》,讲东南西北中五方地土不ㄧ,疾病不一,治法自当有别。这一篇理会深了,对不同地域的疾病,治疗就会心中有数。
      一部《内经》,主要讲人的生理病理。从四时以定五脏,从生理谈到病理,这是《内经》最大的特点。例如《内经》上讲“壮火食气”,食气就是耗气;“少火生气”,少火就是阳气。少火譬如春季的温暖,春天温暖,生长万物,叫做少火。壮火譬如夏季的暑热,夏月暑湿流金,能够食气,叫做壮火。故人若保持“春天”的生气,病即易愈,一旦由少火而为壮火食气,病即危殆。因此可见,少火系指生理,壮火系指病理,两句话既讲生理、病理,也包含诊断、治疗。医者使人体春气常在,生机自然不息,俗话说春意盎然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懂得这种生理病理,才能学好《内经》。
     又如《内经》上“亢害承制”一语,十分科学,论生理病理细致入微。亢则害就是壮火,是为病理,但一经承,亢即制,是为生理。譬如水克火,火就不至于过旺;金克木,木就不会太过,这就是承乃制。
    《易经》说:“大哉干元,万物资始。”“大哉坤元,万物资生。”没有冬天的霜冻,就没有春天的生气,资始资生,阴阳互根,万事万物,靡不具备。在自然界如夏热没有秋凉承制,必然为疠为害。有热就有寒,无冻不成春,四时气候,春夏秋冬就是亢害承制。其间道理,无非“阴阳”二字,而生理、病理均括其中,所以我主张中医应研读《内经》,而不主张单学生理、病理、解剖,只有从这个上面去悟,才是真正的中医。

     http://www.cntcm.org/cgi-bin/topic.cgi?
糖糖 | 2004-10-25 23: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0/25 11:48pm 第 1 次编辑]

    gggxk :实践是理论永远不能替代,实践只有通过与病人的亲密接触,才能得到,关心病人,病人把病情,仔细向医陈述,建立亲密的医患关系,把病治好,写下心得,才能验证理论,得到经验!
儒释道 | 2004-10-25 23: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的一点感慨——兼与瑜萱女士讨论

【三百千神合壁】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神童诗
合集:《三 百 千 神 合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