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首页
›
中医
›
理论探讨
订阅
理论探讨
下级分类:
经典探讨
|
五运六气
|
中医发展
|
理论研究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5) 太阴病篇缘何不载手太阴肺病(学术与临床)
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症候,临床表现以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盆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臑或臂内前臁痛,掌中热,小便频数或色变等为主。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2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4) 少阳病病位并非半表半里(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中“表”的概念均是指“太阳”或者“经证”,而“里”的概念则随证候之不同而不同。 “半表半里”可作为少阳病主证症状表现的表述,而不能作为少阳病的病位来概括少阳病。 “太阳病位在表,阳明病位在里”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2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3) 少阳病篇条文缘何少且简(学术与临床)
少阳病均为柴胡类证,但柴胡类证又不独见于少阳病。 柴胡汤类所治除热入血室、阳明病、厥阴病及差后劳复等 热病善后处理外,均属少阳病。 柴胡类证散在分布于太阳病篇,故在少阳病篇略而简述。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2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2) 日晡并非申酉时(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中的“日晡所发潮热”,指的是“晡时”和“下晡”。“日晡所”的“所”,是表示大约是“日晡”以后的一个时间段内,即14:15~17:15的3个小时之间—— 关于《伤寒论》中的“日晡”,大多数医家及著作都笼统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2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1) 少阳病柴胡类证新解(学术与临床)
根据少阳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少阳病大致可分为气郁证、水郁证和气水同郁证。由于气郁的程度和时间的不同,气郁证还可分为气郁证、气滞证和气结证。 少阳气郁证 少阳气郁轻者如小柴胡汤证,其成因是人体气血虚弱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2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0) “四逆”与“回逆”(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中“四逆辈”所指为何?对此,医家有多种看法。如:“四逆”是一个症状,“四逆辈”指一类方剂,是用来治疗具有“四逆”症状一类证候的。 “四逆汤”当为“回逆汤” “四逆”所指,正如《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2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9) 防汛排涝真武汤(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第82条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表证当发汗,但汗出病不解,是原有表证不解,还是汗后又产生了变证而病不解呢?根据后述症状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2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8) 表里寒热的离与合(学术与临床)
在《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凡两见,一者为中风脉浮紧,见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等症,以大青龙汤主之如第38条说“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1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7) 水逆火逆与水法火法(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中凡是治疗失误而使疾病性质或程度发生变化,统称为“逆”,所以变证的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误用汗、吐、下法产生的变证有很多,而只有误用水法和火法误治的变证,称为水逆或者火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1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6) 桂枝汤中芍药功用并非敛汗(学术与临床)
人体是一小周天,五脏犹如太阳,营卫之气犹如地球和月球,围绕五脏不停运行。营血在脉中快速流动,产生引力,吸引卫气循脉而行;卫气借脉管通行,为营血提供推动和约束能力,营卫互相作用保持平衡,称为营卫调和。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1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5) 六经病传递方式:传经与经传(学术与临床)
关于六经病的“传经”方式,在《伤寒论》中,有“传”“转属”“转系”的描述,如原文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1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4) 真假寒热与寒温表证辨(学术与临床)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本条原文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的第11条,意在区别太阳病表寒证和表热证的临床表现,但历代医家及教科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1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3) 发于阴发于阳是指风寒风热(学术与临床)
关于《伤寒论》第7条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其中的“发于阴”“发于阳”后世医家争论颇大,提出的假说也五花八门,但都不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0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2) “失溲”是小便不通(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0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1) 返璞归真读《伤寒》(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内容博大精深,其六经辨证体系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理法方药一直被后世视为圭臬。历代医家对《伤寒论》都多有研究,但其中有些关键问题还没有解释清楚,或存在争议,甚至是错误的 ...
分类:
经典探讨
2015-11-29 22:10
1 ...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 107
/ 107 页
下一页
相关分类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