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首页
›
中医
›
理论探讨
订阅
理论探讨
下级分类:
经典探讨
|
五运六气
|
中医发展
|
理论研究
溯本求源读《内经》(7) 天干与五季的标记(学术与临床)
十月太阳历,是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减去尾数后的360日等分为十个月,并且运用十天干予以标记的历法。一年分为五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大特点。十月历有天、月、行、年时间要素。即一年360天分为十个月,每月36天,每两个月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4
溯本求源读《内经》(6) 五十而复大会(学术与临床)
《灵枢·营卫生会》:“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3
溯本求源读《内经》(5) 五行生成数(学术与临床)
《内经》大凡涉及“数”的术语,除了蕴涵人们熟知的数目、数量、序数等内涵之外,常常有“河图”“洛书”数理所表达的时间、空间、序列,以及存在于不同时间、空间、序列之中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及其状态之内涵。像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3
溯本求源读《内经》(4) 始于一,终于九(学术与临床)
《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3
溯本求源读《内经》(3) 七损八益(学术与临床)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3
阳密乃固尤为重要(学术与临床)
人体阴阳必须保持相互平和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必须明确的是,人体阴阳的平和协调,其关键又在于阳气的固密。 《生气通天论》原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明确指出,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3
人体气血盛衰与日月盈虚相应(学术与临床)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3
《内经》中的恒动观思想(学术与临床)
《内经》认为,整个自然界包括一切物质及整个人体生命活动,都是永恒地运动而无休止的。它把物质运动归纳为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把物质运动的形式概括为升降出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上天,浊阴归地,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3
经典探微之读《内外伤辨惑论》(10) 升阳复脾 尿闭自解(学术与临床)
下面是李东垣的一则自治病案。重在说“法”。 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乘阳,而上气短,精神不足,且脉弦,皆阳气衰弱,伏匿于阴中故耳。 癸卯岁六七月间,霖雨阴寒,逾月不止,时人多病泻痢,乃湿多成五泄故也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3
经典探微之读《内外伤辨惑论》(9) 升阳益胃汤升清降浊祛湿热(学术与临床)
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干舌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欲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气,名之曰升阳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2
经典探微之读《内外伤辨惑论》(8) 清暑益气汤兼顾补升泻(学术与临床)
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2
经典探微之读《内外伤辨惑论》(7) 参脉象别方证(学术与临床)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也。 白芍药、甘草相伍,即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原方治疗“脚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2
经典探微之读《内外伤辨惑论》⑥ 详解补中益气汤(学术与临床)
补中益气汤。 黄芪劳役病热甚者一钱,甘草炙,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以上各三分。 这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本来面目。 方中黄芪、炙甘草用量最大,各用5分,不足2克。劳役病热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2
《内经》论“喘”十辨(学术与临床)
喘为临床常见病,但很多医生疗效欠佳。笔者认为研读《内经》,梳理有关“喘”的理论,可对此病的认识更加全面。 《内经》“喘”字,约有二义。一指喘促病证,常称“喘息”、“喘逆”、“喘喝”、“喘鸣”、“喘呼”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2
经典探微之读《内外伤辨惑论》(5) 内伤之伤皆在胃气(学术与临床)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胃者,水谷之海。”出自《素问·五藏别论》。“饮食入胃”以下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16:42
1 ...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 107
/ 107 页
下一页
相关分类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