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理论探讨
订阅

理论探讨

从五脏角度理解心肾相交机理(交流探讨)
刘 刚 北京中医药大学02级医院管理专业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气通于肺,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雨气通于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面两句似乎没有太大的关联,但仔细一 ...
分类:    2015-11-29 09:13
脏腑学说钩玄(交流探讨)
张效霞 王振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 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建国后,中医基础理论学界吸取前苏联B.T,华格拉立克教授“在中医的概念中,认为脏器不仅是形态学上的一个单位,而且是一个机能单位”(《中医杂志 ...
分类:    2015-11-29 09:12
仲景论盗汗未必尽属阴虚(交流探讨)
辨盗汗证机如天王补心丹治疗心阴虚盗汗,六味地黄丸治疗肝肾阴虚盗汗,百合固金汤治疗肺阴虚盗汗,益胃汤治疗脾胃阴虚盗汗,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论盗汗证机则未必尽属于阴虚。 其一,太阳温病证。如134条:“头痛 ...
分类:    2015-11-29 09:12
《伤寒论》与《内经》辨治方法不同(交流探讨)
冯世纶 中日友好医院 《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下简称《伤寒论》)是不同时代的两部中医古籍,《内经》前而《伤寒论》后。两书皆同源于古代的医经,也即以《易》学、阴阳、五行、六气、卫气营血 ...
分类:    2015-11-29 09:12
《内经》乾坤大《伤寒》六经小 《伤寒杂病论》与《内经》辨证体系的比较(交流探讨)
冯世纶 中日友好医院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论》)是中医药学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著作,要继承和弘扬中医,首先要认清两书的主要学术特点和内涵。而由于历史诸多原因 ...
分类:    2015-11-29 09:12
《伤寒论》研究视角的“负效应”(交流探讨)
张胜忠 河南省南阳市张仲景博物馆 《伤寒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成就的最高峰,它奠定和开拓了中国医学理论体系、临床诊疗体系,使它的思想能量、实验能量、经典能量的释放周期具有无与伦比的久远性。 一、《伤寒论》 ...
分类:    2015-11-29 09:12
“真邪离合论”启示录(交流探讨)
周东浩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院 曾读《素问·离合真邪论》,言邪气在经之“真邪离合”,颇有深义,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 1.“真邪离合”的含义 “真邪离合”中的“邪”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当指来源于体外遵循一定的途径次 ...
分类:    2015-11-29 09:12
《内经》五脏概念研究(下)(交流探讨)
烟建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二、五脏概念的学术解读 古人探索人体生命活动,是为解释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机理和规律,以解决疾病防治的实际问题。依人类普遍思维逻辑,在外的生命现象,其根源在于内。《内经》的五 ...
分类:    2015-11-29 09:12
《内经》五脏概念研究(1)(交流探讨)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在《内经》中,它是生命活动的主体。《灵枢》有〈本脏〉篇,即以脏腑为本的意思。而五脏又是脏腑的主体,被称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中枢。因而学习与研究中医,首先要掌握五脏概念。所谓“差之毫 ...
分类:    2015-11-29 09:10
由柴胡桂技汤治“支节烦疼”体会“少阳主骨”(交流探讨)
刘永臣 内蒙古开鲁县中医院 患者左××,女,58岁。2003年5月8日初诊。患骨质疏松症10年,一直腰酸背痛。5月7日不慎骑自行车摔倒,当即腰部偏左侧剧痛,10多分钟后始勉强爬起。回家后自服高钙片、乙烯雌酚、骨折挫伤 ...
分类:    2015-11-29 09:10
解读中医藏象(交流探讨)
张大明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一、脏腑概念具有解剖学基础 中医脏腑形成之初,应是解剖概念。通过对早期文字的研究,可以证明这一点。金文“心”字之形不仅表现出解剖器官心脏的外形,而且表现出内部的结构,心房与心 ...
分类:    2015-11-29 09:10
阴阳构筑中医辩证逻辑体系(交流探讨)
任秀玲 内蒙古医学院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由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思维方法指导建构的具有一定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体系。科学家们在建构科学理论体系时,最常采用的是形式逻辑的公理化方法和辩证逻辑的矛 ...
分类:    2015-11-29 09:10
《金匮要略》煎服法体现顾护脾胃观念(交流探讨)
《金匮要略》载方205首,所载之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妙,疗效卓著,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医方之圣”。每于方后,对药物的炮制、煎煮、服法等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蕴含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
分类:    2015-11-29 09:09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问题(交流探讨)
对中医理论的概念进行研究,是一个紧迫的课题,并应首先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整理、规范化及内涵的发展性研究 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应首先开展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概念的整理研究,因为中 ...
分类:    2015-11-29 09:09
症状的量化分级是病证规范化的前提(交流探讨)
中医诊断疾病的传统模式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取的病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参考体内外各种因素(如体质、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对病人当前的“整体反应状态”给予概括(即得出“ ...
分类:    2015-11-29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