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首页
›
中医
›
理论探讨
订阅
理论探讨
下级分类:
经典探讨
|
五运六气
|
中医发展
|
理论研究
三焦的实质及其临床意义(传统医学)
敖海清 吴丽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405) 原载于《江苏中医药》2004年第25卷第2期 在祖国医学的藏象学说中,“三焦”的概念历来最具争议。自《内》、《难》以来,有关“三焦”的实质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息。纵观这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50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续)(传统医学)
2.3脾的五味补泻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高士宗云:“苦为火味,故能燥也。” 但若单言苦为火味,便以水火相克简单看待苦能燥湿,笔者觉得仍属牵强,我们试以临床实际用药验证之。祛湿药不外乎几类:苦温燥湿、清热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50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传统医学)
摘要: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正确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源头之一,对指导临床灵活遣药制方有着深远的意义。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探究《内经》,曾对其有所研究。本文试从张元素的学术角度去阐发此理论,望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50
仲景方书与《神农本草经》比较(传统医学)
作者:杨大华 江苏省东海县石榴镇卫生院 指导: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煌 仲景方书是指《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这两本书,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都是中医学的经典名著。关于两者的成书年代谁先谁后,作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50
宣肺利水 下病上治(临证心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 (100029) 原载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9月第5期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特色之一,也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精髓。体现在治法上,则常常是病在外治其内,病在上治其下,病在下治其上。如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50
寒温沟通论膜原(下)——辩证的统一
刘英锋 刘新亚(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级博士生 广州510405) 指导:陈瑞春(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330006) 指导:熊曼琪(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 510405) 原载于《江西中医药》2003年7月第7期 摘要:分析和探讨了膜原的生理实质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50
寒温沟通论膜原(上)——历史的回顾
刘新亚 刘英锋(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330006) 指导:陈瑞春(江西中医学院 南昌330006) 原载于《江西中医药》2003年6月第6期 摘要: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颇令人费解的膜原证治,从其学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对各家之说进行了比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49
辨死(交流探讨)
1、水火失根之外热内寒上热下寒误做真热治以寒凉者,从局部到整体慢慢死。(时下之中医清热西医消炎多属此类。最初表寒里热,经过清热凉血引邪深入,最终表热里寒,坎卦变成离卦,封蛰变为浮越,终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49
揆度阴阳(交流探讨)
揆度阴阳 愤笔疾书新“伤寒”,仿仲师序作新论。 论曰: 余每览于古,有之为医者,未尝不以养生为要,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养名于杏林之中。 又有道德修为之人,依道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49
三七生批《临证指南》席姓医案(交流探讨)
席姓。脉左数右缓弱(水亏不能涵木之象),阳根未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言不虚也),阴液渐涸(木泻水气),舌赤微渴(水不济火),喘促自利溲数(火逆于上,水气不藏),晡刻自热神烦,呓语(阴不能敛阳下降,反成火侮金之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49
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几种思维方法(交流探讨)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高效方。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汤头歌诀》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苦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发热曷能康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49
刘渡舟谈“方证相对论”(交流探讨)
凡是学习《伤寒论》需要讲求方法,然后得其门而入,才能做到登堂入室,事半而功倍。因此,对学习来讲,就有远近之分,难易之别了。记得子贡说过,“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伤寒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49
从《伤寒论》书名谈起(刘渡舟)(交流探讨)
从《伤寒论》书名谈起 作者:刘渡舟 《伤寒论》原名叫《伤寒杂病论》或叫《伤寒卒病论》。此书问世不久,就因兵火洗劫而散佚不全。后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使此书得以传至今日。到了宋朝嘉三年(公元1057年)八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48
廖厚泽谈六经(交流探讨)
《伤寒论》“六经”的概念 廖厚泽 六经是经络论、脏腑论、标本论、逆从论……等概念的具体应用,四诊八纲无不以经络论作为论证基础。柯琴说六经非经络之经,其说非是。 六淫之中人也,从皮部以致内舍脏腑,内外相感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48
“天人相应”的藏象学基础
刘力红 赵琳 (广西中医学院 南宁530001) 原载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年10月第5期 藏象是中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脏腑的生理病理,也是天人相应关系的重要基础。有关这一点,我们从《素问》讨论藏象的篇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7:48
1 ...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 107
/ 107 页
下一页
相关分类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