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 理论探讨经典探讨
订阅

经典探讨

仲景为何以杏仁代麻黄(学术与临床)
●仲景明言“见病知源”,“源”即是病本,“见病知源”即辨证求本之意。机械地按仲景书中举出的有限例子来“方症对应”是非常不可取的。 ●药,指药物本身固有的功能;用,指药物临证的具体运用。研究中药功效应分 ...
2015-11-29 22:47
《伤寒论》厥阴篇为何在最后?(学术与临床)
《内经》及后世著作皆谈疾病的最终病理阶段是少阴肾,至少阴当为病情危笃阶段,即所谓“穷必及肾”,但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对于六经病是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为顺序进行论述的,因此 ...
2015-11-29 22:47
《伤寒论》“脾约”症诊治用药辨析(药学研究)
【摘要】《伤寒论》“脾约”一症是指胃有热则逼迫津液偏渗,而见小便数多;小便多,脾阴伤,跌阳脉则见涩象。浮涩相搏,即胃热盛与脾阴亏相并见,胃强而脾弱,脾输布津液的功能被胃热所约束,使津液不能还入肠道,肠 ...
2015-11-29 22:47
“医圣”的由来(学术与临床)
清代尊仲景为“圣人”,明清将仲景与孔子并提 我国古医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类经》、《脉经》等医著中,多处用“医圣”一词,根据所查资料,最迟在南宋、金代已有尊仲景为“大圣”、“ ...
2015-11-29 22:47
仲景方药贵乎和(学术与临床)
方药治疗在于借助药物气味的阴阳偏性来调整人体阴阳之气的偏颇,使脏腑气血阴阳盛衰归于平衡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是后世医家形容“和”法的至理名言。张仲景在他所著的医家经典《伤寒杂病论》中,方药的配伍处处 ...
2015-11-29 22:47
论张仲景治眩晕之法(学术与临床)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眩晕又称“癫眩”、“冒眩”、“眩"或“冒”,共有9处条文涉及此症,整理成篇,以飨同道,以希临床勿忘仲景之法。所列标明条数者,皆出自《伤寒论》,其他则出自《金匮要略》。 阳 ...
2015-11-29 22:46
《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学术与临床)
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六经,是解读伤寒论的前提,是学习经方的基础。有许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以及“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等 ...
2015-11-29 22:46
有了张仲景,不再学华佗?(学术与临床)
张仲景与华佗都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也都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时期,但是没有史料说他们互相认识,更没有说他们之间有过医学交流。尽管如此,他们既然同时生于那个时代,必定会面对相似的医学难题,比如伤寒病的流行 ...
2015-11-29 22:46
阳气为经方独特概念(学术与临床)
对于《伤寒论》笫46条的“阳气重”、第27、29、30条的“无阳”、“亡阳”,后世注家多以阳热解,其实此是经方独特的理论概念,通过论中诸条内容分析即可明了。 1.从“阳气重”可发汗看:对比第27条、46条、48条可知 ...
2015-11-29 22:46
论《伤寒论》的六经理论(学术与临床)
六经为《伤寒论》的精髓,既是分病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然而,由于六经理论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因此,就一直存有争议。 六经分病理论缺乏系统性与合理性 东汉张仲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 ...
2015-11-29 22:46
仲景治黄疸思路及对后世影响(学术与临床)
黄疸作为病名始于岐黄,而善于仲景。仲景在《伤寒论》之太阳、阳明病篇中论述外感病邪入里化热,瘀而发黄,并制方四首以治之。在《金匮要略方论》设专篇以阐述黄疸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与预后判断等。就仲景对黄疸 ...
2015-11-29 22:46
仲景原著反字析(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有87条、97处运用“反”字,是仲景原著运用率较高的字之一。笔者以为,它既是古代一种行文笔法,在述证、言脉、论治等方面起到了某些特殊作用;又是仲景夹叙夹议,突出辨证论治的具体表现。 ...
2015-11-29 22:45
《伤寒论》潮热证解(学术交流)
潮热见于《伤寒论》三阳篇,后世注家多注解为:“发热定时增高,如潮水之至,涌作有时”。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则认为:“潮热,有人解释为定时发热,是错误的,潮热,乃其热如潮,形容热势汹涌。”并指出:要正确理解 ...
2015-11-29 22:45
《伤寒论》第27条新解(学术交流)
《伤寒论》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历代医家对此条的认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87年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书《伤寒论》认为“本条文字过简,述证欠明, ...
2015-11-29 22:45
《伤寒论》第52条探微(学术交流)
《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此条文和现在教材所讲的脉数为热,浮数为表热,似当用辛凉法治疗,若用麻黄汤之辛温法,不太适宜。 从观各注家的解释来看,柯韵伯言:数者,急也,即紧也。《 ...
2015-11-29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