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对五十年中医学术的根本挑战——症与病的探讨

[复制链接]
查看10940 | 回复68 | 2004-8-2 22: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聂文涛在 2004/08/05 09:31p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这个题目看上去生硬了一些,然而这项学术工作早就开始了.以下是本人在去年发表的《中西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一书中的原文:
4.4.中医理论对健康心理问题的价值
中医对生命的认识必然会直接用来指导人们解决健康心理问题.
首先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上,对于生命的整体变化导致的局部变化,由于局部的病变是为了实现整体的平衡,所以只去纠正那种局部病变并不能使人体得到健康.这是因为此种局部的健康恢复,使整体的不平衡重新成为健康的突出矛盾,肌体必然要通过再次这样的病变来实现整体的平衡.在治疗上,中医用纠正一种体征的途径来实现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就是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并且这种方法即使在先局部后整体的病变情况下也能起到保持生命整体稳定和运行的作用.
……
这种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已经成为中医解决健康问题的一个特色,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中医对与另一种情况所曾经采取的有效措施.那就是局部病变最终导致了整体的变化,而使人体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体征,在这个时候单纯采用纠正体征的方式则是不能使人获得健康的.
中医多方治一病,而放弃对整体体征的过多考虑,多方治一病和一方对多症,就是这种情况.[/watermark]
聂文涛 | 2004-8-2 22: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五十年中医学术的根本挑战——症与病的探讨

上文中指出了两种情况和两种治疗原则.
一是立足整体,辩证施治;一是立足局部,直指病所.
由于这两种情况都应大量的存在,所以真正的中医既不一切辩证施治,也不一切只对病所.
辩证和少数人反省主张一切辨病都是错误的.
所以,五十年的中医根本主张一直与真正中医理论严重不符.
聂文涛 | 2004-8-2 22: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五十年中医学术的根本挑战——症与病的探讨

以下还是选自拙著《中西健康心理模型的解析》原文:
7.治病必求于本的追求
《灵枢 病本》:"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素问 至真要大论》:"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反映了先哲对治疗疾病所作的努力.
聂文涛 | 2004-8-2 22: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五十年中医学术的根本挑战——症与病的探讨

上文所引用的《黄帝内经》的基本主张,显然既反对一切都整体辩证,也反对一切都对准病发的即时情况.
《黄帝内经》主张过程的和动态的分析疾病,并找到致病的根源加以治疗.
聂文涛 | 2004-8-2 22: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五十年中医学术的根本挑战——症与病的探讨

邓铁涛谈辨证论治
近年来,"辨证论治"成为讨论的一个亮点.有人认为无证可辨,如何辨证论治?有一位老中医居然怀疑辨证论治之价值!有人认为辨证论治应改为辨病论治.本人对此问题有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辨证论治之精神,来源古远,但加以提倡宣扬,是在解放之后,中医学院成立之初,第二版中医学院教材编写之时.郭子化副部长在庐山教材会议上提出把辨证施治之精神写入教材之中.后来经时间之推移,大多数学者同意定名为"辨证论治".这是名称提倡之由来.
  辨证论治是什么?它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是总的指导思想,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千万别把其应有的地位降低了.辨证论治的思想孕育于《内经》,发挥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提倡"六经辨证",《金匮要略》提倡"脏腑经络先后病"."辨证论治"的内涵由此奠定基础.其最主要的内容是无论"外感"与"杂病"的病证,都不能凝固地,一成不变地看待疾病,疾病的全过程是一个变动的过程.这一主导精神与《易经》一脉相承——"易"者变易也.这一观点又与中医另一个精髓论点"整体观"相结合,外感病之变化概括于"六经"整体之中,"杂病"之变化概括于"脏腑经络"之中."传变"之论,中医学并不禁锢于仲景时代,到了清代温病学说的长成,发明了"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论,从而对发热性流行性传染病的认识与治疗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前半叶达到世界的最高峰,在抗生素发明之前西医治发热性疾病,与中医之疗效相去甚远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谁掌握好辨证论治之精髓谁的疗效就好.疾病谱正在日新月异,有深厚的辨证论治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中医学者可以通过辨证论治的途径去研究新的疾病并进而治愈之.
  有人说无症可辨怎么辨证?这是要贬低辨证论治者最喜欢说的道理.其实所谓无证可辨引用最多的就是人无症状,小便检查有蛋白,红细胞或白细胞之类.这类病西医能检查出来,但目前似乎仍无办法治愈.我不会进行检查,病人拿来验单我只作参考,我运用辨证之法,却治好一些顽固之蛋白尿患者及尿有红白细胞之患者.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症,脉,舌等四诊合参加以辨证.
  从未听说有人问——无病可辨的病人怎么治?我几十年来也治疗过一些这类病人,即生化检查一切正常,体征正常的病者.例如在七十年代某人民医院请我会诊中山大学一教授,经过多种检查,不能确诊是什么病?乃名之曰"厌食症".病人一切检查正常,就是不想吃饭,吃不下饭与其他食品,乃日渐消瘦,卧床不起,声音低微.经过辨证,我认为他脾胃虚衰,宜大补脾胃,用大剂健脾益气养胃之剂治之,半月许已能行走,不到一月出院矣,到家嘱家人放鞭炮一串,以庆生还.又如我院一女职工,症见头晕,时止时作,发作晕甚,经各种检查不能确诊,我以甘麦大枣汤加减治愈.
  西医诊断不明的病多矣,为什么不曰无病可辨如何辨?!
  最近有文章拟将辨证论治改为辨病论治.我认为不妥,且无此必要.因为这个问题,早在高校二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已阐述清楚.辨证论治包括辨病,不排斥辨病,但比辨病高一筹.试阅第五版《中医诊断学》教材142页"辨证要点"中提出:①四诊详细而准确,是辨证的基础;②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辨证;③从病变发展过程中辨证;④个别的症状,有时是辨证的关键;⑤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中,详细论述了"病"与"证"的关系,并指出:如果说辨证是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这个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的话,那么,辨病不同之点是:按照辨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比较,把各种类似的疾病的特征都加以考虑,因而对病人的证候进行一一查对,查对的过程中,便进一步指导了辨证,看看有没有这种或那种疾病的特征,再把类似的疾病一一排除掉,而得出最后的结论.在得出结论之后,对该病今后病机的演变,心中已有一个梗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辨证,便能预料其顺逆吉凶;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辨病之后,使辨证与辨病与治疗原则与方药结合得更加紧密,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少走弯路之目的.
聂文涛 | 2004-8-2 22: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五十年中医学术的根本挑战——症与病的探讨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7-28 20:05:27的发言:
邓铁涛谈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之精神,来源古远,但加以提倡宣扬,是在解放之后,中医学院成立之初,第二版中医学院教材编写之时.郭子化副部长在庐山教材会议上提出把辨证施治之精神写入教材之中.后来经时间之推移,大多数学者同意定名为"辨证论治".这是名称提倡之由来.
  辨证论治是什么?它是中医药学中临床医学的灵魂,是总的指导思想,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


可见此种错误是权威学术和政治学术的结果.
聂文涛 | 2004-8-2 22: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五十年中医学术的根本挑战——症与病的探讨

邓铁涛再谈辨证论治
有人以为用专方专药治病就不是辨证论治,这是误会.专方专药用在辨证之后,治疗用药有大方,小方,奇方,偶方,复方,专方专药是论治上的取舍.试举例言之.如张锡纯倡用鸦胆子以治痢疾.《医学衷中参西录》卷三曰:"沧州友人滕玉可,壬寅之岁,设教乡村,于中秋下赤痢,且多鲜血.医治两旬不愈.适愚他出新归,过访之,求为诊治.其脉象洪实,知其纯系热痢.遂谓之曰:此易治.买苦参子百余粒,去皮,分两次服下即愈矣.翌日愚复他出,二十余日始归.又访之,言曾遍问近处药坊,皆无苦参子.后病益剧,遣人至敝州取来,如法服之,两次果愈.功效何其神哉.愚曰:前因粗心言之未详,苦参子即鸭蛋子,各药坊皆有."先父读其书,不知鸭蛋子为何物,乃去函烦为代购,始知就是鸦胆子.试用之治痢疾多验.方法单用鸦胆子一味,去壳选其子粒饱满完好者(破烂者不取),以滑石粉为衣,治疗痢疾每用20~50粒,开水送吞服,疗效甚佳.我于30年代曾患痢疾,服20粒,3次而愈,未再复发.粪便中发现有成粒鸦胆子排出.后之研究者,认为鸦胆子对阿米巴痢疾有特效.鸦胆子治痢,价廉效高,应予推广.辨证论治进入微观,应是一种进步,不能因此推翻辨证论治.
  有人认为要经常转换方药才是辨证论治,这也是一种误解.证变则方亦随之变,证不变则效不更方.当然若对慢性病,服药时间较长,根据患者的证情,加减一二味,亦每每有好处,但治疗之大原则未变.
  最近参加一次学术报告会.我校热带病研究所报告其研究成果之后,有人提问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算不算辨证论治?大概提问者认为疟疾是一种病,治疗用一种药,便与辨证论治无涉.其实不然,热带病研究所研究人员以中医为主体,他们用的是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深入到微观世界进行辨证论治,就算有西医的内容也纳入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之中.面对一个疟疾病人,首先辨别是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恶性疟还要辨是不是脑型疟等等.李国桥教授还对脑型疟的患者进一步辨证,抽取病人皮内之血,以有无发现原虫来断定病人的昏迷之轻重,预后之良恶.该成果已被载入英国牛津大学医学院的教科书之中,这是中医发现的辨证方法.至于治疗,他们还有论治之成就.如早期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复发率很高,最后经研究,7天疗程,便不复发.这一成果为国际卫生组织所肯定,维护了青蒿素的疗效.后来为了缩短疗程,运用中医复方的理论,制成青蒿素复方治疗疟疾的3日疗法.此法已在越南推广应用.据说最近他们又在这一基础上,改进复方,成为1天疗法,即用药1天即愈.这种治法思维源于中医之方剂学理论.又如他们对脑型疟患者原虫发育26~32 小时,大滋养体期之昏迷,与原虫发育38~48 小时,裂殖体破裂期昏迷之病人,治法不同.这不就是辨证论治的深化与发展吗?
  我校脾胃研究所,多年来应用唾液淀粉酶活性负荷试验及木糖吸收试验,作为脾虚证的客观检查指标,并得到同行的肯定与采用.我们八十年代承担国家"七五"攻关研究课题——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西医认为重症肌无力是神经内科病.我通过辨证理论认为本病乃脾胃虚损之证.除了根据重症肌无力患者233例的系统观察,对58个中医证候做了频率分析以证明此病属脾胃虚损之外,又采用唾液淀粉酶及木糖吸收试验,以30例患者与20例正常人进行2项试验同步观察,结果表明患者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经治疗后患者2项指标又明显上升.运用这样的检测试验,证明我的论断不误.
  中国中医研究院原院长唐由之教授,以中医的针拨套出术为毛主席治疗白内障,效果良好,受到称赞.他现在研究非手术治疗白内障,需要有一个对白内障病程进退的检测仪器,于是参考地质学检测岩石灰色度的仪器,根据眼科检测的需要制成晶体图像灰度计.这一仪器为白内障的辨证论治添砖加瓦.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借助于新科技而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千万不能因为有所提高,即拿过来否定中医的理论.把中医学禁锢在一百年前的模样.中医与西医一样,正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但中医药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不能走拿西医理论改造中医,以现代化之名去化掉中医之路,否则将成为中华宝贵文化的败家子,成为炎黄子孙的千古罪人!
聂文涛 | 2004-8-2 22: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五十年中医学术的根本挑战——症与病的探讨

以下是引用聂文涛在2004-7-28 20:08:49的发言:
邓铁涛再谈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与实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借助于新科技而不断深入不断提高.千万不能因为有所提高,即拿过来否定中医的理论.把中医学禁锢在一百年前的模样.中医与西医一样,正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但中医药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不能走拿西医理论改造中医,以现代化之名去化掉中医之路,否则将成为中华宝贵文化的败家子,成为炎黄子孙的千古罪人!


一切都立足于整体辩证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正如邓老指出的那样,如果把《黄帝内经》的中医拿来,实际上就是让中医回到了一百年以前的道路上去了.也就是回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医那里去了.
而我一直主张复兴《素问》的基本生命哲学主张,所以必然从心里往外不承认这五十年的学术.
聂文涛 | 2004-8-2 22: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五十年中医学术的根本挑战——症与病的探讨

当前中医界最流行的观点,那就是中医一定要辩证.这本身没问题,问题在把辨症当成了诊断的目的,也就是说诊断的结果(最高目标)是认症.甚至主张诊断的结果就是确认是阴虚体征,阳虚体征或者且他体征.辩症只是一个过程,它的目的在于求本,所以《内经》说:"治病必求于本".假使我们已经知道了本,那么在进行辨证就变得毫无疑义了.这个问题很大,我们先从一些临床数据开始分析.
一,冠心病到底哪种"症"的比例最大?
1,假如读者看到这样的临床结果,是否可以认为心冠心病多是阴虚症.
心脉宁方
[功能主治]功能益气滋阴,补肝益肾,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
[处方组成]丹参8克,生首乌4克,制黄精4克,干葛根4克,葡萄糖25克,加水制成输液,为静脉滴注1日量,20天为一疗程.
[临床疗效]治疗42例,同时设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组30例,本方显效15例,改善12例,无效15例;对照组显效5例,改善10例,无效15例.本方疗效优于对照组.
[处方来源]解放军94医院徐伊亭.
2,假如读者看到以下的临床资料,那么一定会认为冠心病大多为阳虚症.
健心灵
[功能主治]功能益气活血,祛寒通阳治通,主治冠心病.
[处方组成]黄芪45克,党参30克,丹参30克,片姜黄9克(或郁金9克),玄胡9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处方来源]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
3,假如读者看到以下的临床资料,那么一定会认为冠心病大多为气虚症.
[功能主治]功能补益肺气,举陷升提.
[处方组成]生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5克,桔梗5克,升麻3克,水煎服.
[临床疗效](1)治疗冠心病37例.多数在服药6—9天获效.(2)治疗冠心病25例,显效17例,改善6例,无效2例.
[处方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4,假如读者看到以下的临床资料,那么一定会认为冠心病大多为血虚症.
[功能主治]功能和血止痛.
[处方组成]当归50克,芍药50克,茯苓60克,白术60克,泽泻50克.上药共为细末,每服3克.
[临床疗效]常能取得良效.
[方剂来源]《金匮要略》.
5,假如读者看到以下的临床资料,那么一定会认为冠心病大多不是虚症,尤其是突发心绞痛,应多是肝经实火.
龙胆泻肝汤
[处方组成]略.
[临床疗效]治疗10例,结果:服药后症状减轻,心电图恢复正常.
[方剂来源]《局方》.
6,假如读者看到以下的临床资料,那么一定会认为冠心病大多不是虚症,也不是热症(肝火),应多是伤寒少阳症.
小柴胡汤
[处方组成]略.
[现代临床]治疗41例,服药5剂后,疼痛均明显减轻,服药20—28剂,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改善.
[方剂来源]《伤寒论》.
以上资料见《中国历代名方集成》,《中国秘方大全》.如此众多大家,见解大相径庭,而疗效又都比较确切.那么辨证是否还有用?
这些资料说明,把中医理解成一切都整体辩证是绝对有问题的.
而一切都整体辩证实际上是五年来最一致的口径,
奇哉!
聂文涛 | 2004-8-2 22: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对五十年中医学术的根本挑战——症与病的探讨

所以很多临床资料都证明一切整体辨证是错误的.我只是随便举一例而已.
明白了统计学的基本道理,可以到处查阅这种数据.
我们总不能说五十年来临床专家的观察资料毫无参考价值吧?那样就更彻底的否定了这五十年的学术了.
我们也不能说中医的临床资料证明统计数学是错误的数学吧?那是绝对笑话.
哪位学院派的老师能给我一个解释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