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理论探讨
订阅

理论探讨

探析中药“十八反十九畏”(交流探讨)
中药“十八反、十九畏”,乃古人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总结出的其性味功能的相反畏恶(如“神农”尝百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祖国医学在用药上的安全,其功不可灭。然而,因受历史的局限,中药“十八反、十九畏 ...
分类:    2015-11-28 18:08
医家应重视伏邪的致病作用(交流探讨)
二、杂病伏邪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中风后常见、多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智能缺陷。中风发生系气血逆乱所致的危急重证,若及时采取急救措施,病情多能由重转轻,由危转安。但在治疗过程中如用药不当则 ...
分类:    2015-11-28 18:06
内脏结构非对称特征中的太极规律(交流探讨)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田进文 解放军322医院石巧荣 生命运动小到手性分子物质,大到内脏的解剖结构,不对称性是最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太极图是表征统一体内非对称性的一个典型,是对阴阳对立统一、互根互 ...
分类:    2015-11-28 18:06
论仲景治痰湿证巧用甘草(传统医学)
甘草是张仲景常用的药物,在257首经方中,有130余方用甘草,而且在痰湿病证诸方中也常见有甘草的配伍应用,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23方中,有10方用甘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13方 ...
分类:    2015-11-28 18:02
“循证论治”与中医诊疗新模式(交流探讨)
近年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在国际临床医学领域里得到迅速发展。它的核心思想是对患者的医疗保健措施作出决策时,要尽责、明确、明智、果断地利用当前的最佳证据。其兴起,标志着临床医学将从 ...
分类:    2015-11-28 17:58
脾胃气虚与升降失宜(传统医学)
脾胃禀承土性,但其职不同,胃主纳且降浊,脾主化且升清;其性也异,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二者纳化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主化育。由于二者位居中焦,能上引下联,斡旋其中。此如《医圣心源》所言:“ ...
分类:    2015-11-28 17:56
大实有羸状 至虚有盛候(传统医学)
朱炳林s:%u-, 百拇医药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是经验之谈。辨证论治,必辨虚实。一旦出现“大实”或“至虚”局面,多为生死存亡之际,辨之尤难。试读下列医案—— ...
分类:    2015-11-28 17:54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传统医学)
“温药和之”的含义[m, http://www.100md.com 温,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义,沈明宗在《沈注金匮要略》中说“……温药和之,即助阳而胜脾湿,俾阳运化,湿自除矣”。和,指温之不可太过,应以和为原则 ...
分类:    2015-11-28 17:54
中医五脏概念的形成和内涵(学术与临床)
中医五脏不是解剖生理概念,是一个初级问题,中医初学者就必须明了;然而又是一个高层次问题,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又是怎么形成的?很难作答。现行《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虽然也写明了五脏是一种功能性概念,但如何 ...
分类:    2015-11-28 17:53
守神 养生祛病的关键(学术与临床)
《太平经》与《内经》神比较 神是一个生命完成的最终表达,所谓“得神者昌”。同样,神的没有获得或丧失,则意味着精(气)与形的结合没有成功,或再次失去,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终结,故云“失神者亡”。 《内经》“七损 ...
分类:    2015-11-28 17:45
“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析义(学术与临床)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对于此文之解释,历代注家多有不同,如王冰将“四维”注为“筋骨血肉”,张介宾则注为“四肢”等。 笔者认为,诸家皆不符合经文本义,而弄清“气” ...
分类:    2015-11-28 17:45
理法与临床系列之(42):“药邪”非只医之误(学术与临床)
在重庆名医王辉武老先生的《老医真言》一书中,有一文谈药邪,颇有同感。摘录如下: 中医之邪是一个广义的病因概念……用药不当称“药邪”,饮食不当称“食邪”……张子和的《儒门事亲》一书就明确提出“药邪”,说 ...
分类:    2015-11-28 17:45
理法与临床系列之(41):“六经钤百病”解(学术与临床)
五脏能统百病,六经也可以统百病,这两者都是人体结构的分类体系,两者相对独立。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可以有不同的“分科”方法,五脏体系、六经体系同样可以“分科”归类人体的问题。 六经是把整个人体分成六个立 ...
分类:    2015-11-28 17:42
理法与临床系列之(40):由“初中末”三法谈起(学术与临床)
前贤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书中提出:“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初治之道,法当峻猛者,谓所用药疾利猛峻也——缘病得之新暴,感之轻,得之重,皆当以疾利猛峻之药急去之。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为病得之非 ...
分类:    2015-11-28 17:41
理法与临床系列之(39):发热是机体自身愈病的反应(学术与临床)
如果某一天,当大家都能认同发热不都是“病”,医学发展可能会被改写。 什么是病呢?病是人体失常问题的外在反应。如果失常,却不能反应,是好事?还是坏事? 医学只是要解决失常时人体的过激反应,但如缺乏认识的高 ...
分类:    2015-11-28 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