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理论探讨
订阅

理论探讨

论《黄帝内经》身体观范式(下)(学术与临床)
研究《黄帝内经》的身体观,不能脱离《黄帝内经》诞生时期的语言环境,也不能脱离产生那一语言的时代思想潮流。这里的“身体”包括了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身体”指血肉形躯之身,广义的“身体”则是统摄了形 ...
分类:    2015-11-28 21:15
论《黄帝内经》身体观范式(上)(学术与临床)
●人和人更本源的差异体现是人的身体,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本源。从这一本源出发,追溯中医发展的本源,或许我们对中医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判断。@0/$'6, 百拇医药 ●身体的定义是随研究者的兴趣而变化的,需要我们 ...
分类:    2015-11-28 21:15
浅议肝藏魂,动为用(学术与临床)
《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白虎通》指出:“魂行不休也,少阳之气,故动不息”,唐容川更明确指出:“肝之清阳,即魂气也。”均谓“肝藏魂”即肝脏内寓少阳之气,其参与人体精神意识活动,并通达人体周 ...
分类:    2015-11-28 21:05
肝虚亦可传脾(学术交流)
历代医家都认为,肝实才能传脾。如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解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时所云:“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故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肝虚者,直补本官,以防外伤之端。”从 ...
分类:    2015-11-28 20:51
“三阴三阳”是“兼三才而两之”(学术交流)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一分为三”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既不能把阴阳学说中的阴阳平衡作为“一分为三”的立论 ...
分类:    2015-11-28 20:50
“半表半里”衍生于八纲(学术交流)
有人认为“半表半里难以从属于八纲”(见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7月26日“《伤寒论》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证辨症结合的有机体系”一文),那么它从属于何者?从何而来?其概念是什么?这对于理解仲景医学特点乃至六经实质甚关 ...
分类:    2015-11-28 20:50
缘何“百病生于气”(学术与临床)
气,本是中国古代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周易·系辞》说:“天地氤氲,万物化生。”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被引进医学领域,用于解释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在中医学中逐渐形成了气的基本概念。认为气是构成人体 ...
分类:    2015-11-28 20:30
浅谈“冲任不能独行经”(学术与临床)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乃奇经八脉中的两条经络,在月经产生与行止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不能独行经。 月经之产生始于肾气盛。《内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经以时下,故有子。 ...
分类:    2015-11-28 20:29
理法与临床系列之⑩ 以史为鉴 善秉“无为与有为”(学术与临床)
从治国看“无为与有为” “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主张顺其自然。作为治国方针在汉朝初年起到了休养生息的作用,形成了“文景之治”。 与“无为”相对的是儒家、法家思想的“有为”。汉朝初年经过休养生息后,开始处理 ...
分类:    2015-11-28 18:19
重探五行思想的起源建构(全文)(学术与临床)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宇宙演化哲学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将五行学说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思想基础之一,但一直以来,由于学术界对五行学说思想内涵认识的混乱,使得其在中医学中的价值作用也受到质疑。所以,重新 ...
分类:    2015-11-28 18:19
清浊是《内经》的基本概念(学术与临床)
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清浊是经常被使用的词语,几乎与寒热、气血、阴阳一样属于基本概念,是含义十分丰富的“元概念”。但过去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在《内经》中,清浊用来表示不同的生理现象,书中也 ...
分类:    2015-11-28 18:19
《内经》论五脏之通运(学术与临床)
在运用《内经》藏象理论诊治疾病时,要把五脏作为纲,其通运之象作为目,纲举则目张。临床中要把握好五脏与自然界五运六气之关系,把握好人体脏腑与各组织器官的内在联系,才能做到运筹帷幄,胸有成竹,用药时事半而 ...
分类:    2015-11-28 18:19
通管学说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学术与临床)
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认为人体是一个由脏腑、组织、器官组成的,由各系统管道、管腔、管囊联络的管道网络系统,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正因为人体有如血管、淋巴管等管道的存在,才能维持人 ...
分类:    2015-11-28 18:19
潮热与海潮(学术与临床)
潮热,在《伤寒论》中首见于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潮热 ...
分类:    2015-11-28 18:18
冷眼看"火神"(学术交流)
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清代末年,伤寒派医家郑钦安更以善用姜、附的独特风格享誉巴蜀,近人如重庆补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陆铸之先生更有" ...
分类:    2015-11-28 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