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首页
›
中医
›
理论探讨
订阅
理论探讨
下级分类:
经典探讨
|
五运六气
|
中医发展
|
理论研究
重新审视与界定浊(学术与临床)
●“浊”作为《内经》中的基本概念,有其明晰的内涵。与“湿”相比,浊源于谷而湿源于水,浊厚滞而湿清稀,浊偏居中而湿多居下,浊多致血脉病证而湿偏发肌腠肢节病变,湿宜清利而浊当芳化,但浊之内涵又广于湿,兼融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9
《内经》的睡眠理论(学术与临床)
●心所藏之神有重要的作用。若心不藏神则神失安宁,营卫运行失常,跷脉推动无力,影响到脾、肺、肝、肾的功能,则人体正常之寤寐无从谈起。 ●寤寐主要赖于卫气与营气循行相会,并与外界阴阳变化相关,营气卫气阴阳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9
“辨证”与“辨病”(健康关注)
单纯强调辨证论治是不够的,难以体现中医诊疗体系的全貌,还需要辨病论治和对症治疗。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比较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这是中医的精髓。但是,单纯辨证论治是不够的,也难以体现中医诊疗体系的全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9
《内经》“神明”观(学术与临床)
“神明”一词,《内经》曾多处应用,计《素问》14次,《灵枢》2次,且专有《八正神明论》篇。然考其含义,则各随自然界与人体特性之异,乃有不同划分。 其论自然界“神明”者,《气交变大论》外,《生气通天论》有“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9
《内经》的“终始”观(学术与临床)
《素问·天元纪大论》谓:“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 对于本经文的阐释,方药中教授在《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大论讲解》一书中认为:此段着重指出对客观规律了解的全面性。所谓“始”,即开始;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9
七情对五脏的影响(健康关注)
七情是内伤杂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致病,而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突然或持久,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8
《内经》的“天地”观(学术与临床)
查《内经》所言,则“天地”有二说:其一指天为高空,古称太空,今谓天空或空中。因人居于上下天地之“气交”之中,故以人居之所而分,其上则为天,其下即为地。《阴阳应象大论》曾给以明确诠释:“清阳上天,浊阴归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8
《内经》的“动静”观(学术与临床)
“动静”,《五运行大论》有专门论述:“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动静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8
《内经》谈影响情志的十种因素(学术与临床)
中医学的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七种情绪,又称“七情”,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中国古代有关情志的学说并非只有中医一家,儒家也有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指的是人的七种本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8
从现代科学看中医精气神(学术与临床)
编者按:精、气、神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百姓也常常把精、气、神怎样看作人体是否健康的评价标志。赵国求研究员和王平博士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对抽象的精、气、神的概念予以诠释——“精”是生命物质,“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8
气虚生热探源
气虚怎可生热?从阴阳学说分析, 气属阳,阳虚当生寒,何来之热?阳虚阴盛时,阴盛格阳,可见真寒假热之证。然气虚毕竟不是阳虚,气虚乃阳虚之渐,因而气虚是不会产生阴盛格阳的假热证的。中医基础理论论述气虚生热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8
痰瘀互生络病成
古人对于经络的认识来源于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内经》曰:“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这就是中医学中的唯象理论,也就是常说的“取象比类”。“经”“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7
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学术与临床)
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此语在补益阴阳方面一直为后世医者所重视而指导着临床实践,以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7
试谈《伤寒论》保“胃气”的学术思想(1)(中医中药)
【中图分类号】R2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2720(2009)15-0664-03 【关键词】伤寒论;保胃气 祖国医学对“胃气”的认识由来已久,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7
《内经》《难经》相互羽翼 ——有感于《析经解案——理论与临床》(学术与临床)
《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就其内容而言,与《内经》没有必然的学术源流关系,自三国东吴太医吕广对其首开研究之河至今,在近两千年间,约有150余家对其进行了深刻研究。在众多的研究者中将《内经》、《难经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7
1 ...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 107
/ 107 页
下一页
相关分类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