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网 首页 中医理论探讨
订阅

理论探讨

浅谈“经水出诸肾”(学术与临床)
“经水出诸肾”是《傅青主女科》中一句名言,是傅氏长期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积累的结晶,体现了他调经的基本观点——重肾补肾。这一观点给予后世很大的启发,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经水出诸肾 ...
分类:    2015-11-29 09:37
风痰证之探析(学术与临床)
“风为百病之长”,“百病皆由痰作祟”,风痰作为临床常见的痰证之一,可见于许多肺系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古人有“风痰多奇症”之说,冯楚瞻《锦囊秘录》谓:“若夫寒痰、湿痰、热痰则易治,至于风痰……则难治也。 ...
分类:    2015-11-29 09:37
谈随证治之辨证论治的原创思维(学术与临床)
《伤寒论》以六经病八纲辨证高度抽象化的理性具体为证据随证治之 《伤寒论》针对外感温热病及疫毒传变的不同阶段、层次与形式强调以科学的抽象概念演绎具体化的脉象及其他神色形态之象为证据,如三阴三阳六经病定位 ...
分类:    2015-11-29 09:37
再论寒温统一(学术与临床)
寒温之争由来已久,寒温之分利少弊多,寒温统一势在必行。 寒温之争,促进了外感病学的发展 1.开辟了百家争鸣、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东汉张仲景根据《内经》等基本理论,创立了六经分病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外感病学的 ...
分类:    2015-11-29 09:36
百病始生 脾胃为本(学术与临床)
研读《灵枢·百病始生》、《金匮要略》和《脾胃论》,深刻认识到:疾病发生,正虚为本;脾胃虚损,百病由生;治疗疾病,扶正固本,注重脾胃为先。 疾生病传,正虚为本 《灵枢·百病始生》将病因分为三类,一是天之风 ...
分类:    2015-11-29 09:36
“阴火”为气虚生郁所致 ——兼与陈国丰先生商榷(学术与临床)
近日,读了陈国丰先生“阴火实指本寒标火证”一文,我认为,陈先生没有交待清楚虚和火之间的确切关系,而对他的阴火为假象的观点,我也持相反观点。若不把《脾胃论》与《内外伤辨惑论》结合起来读,就不可能看到李东 ...
分类:    2015-11-29 09:36
《黄帝内经》的九种凝固句式(学术与临床)
《黄帝内经》为祖国医学理论之渊薮,其受到了战国秦汉时鼎盛文风的影响,文词华美,句式丰富,意味深邃。笔者试从一偶谈谈其中的九种凝固句式,以资一反三。 1.有所、无所 由特殊指示代词“所”作动词“有”、“无” ...
分类:    2015-11-29 09:36
“阴火”实指本寒标火证(学术与临床)
李东垣首提“阴火”一词,在《脾胃论》中出现40余处,但“阴火”到底指什么,后来医家见仁见智,争论不休。而笔者认为,“阴火”是“本寒标火证”。 “阴火”众说纷纭 1.阴火就是阴虚火旺 阴平阳秘,阴阳互根是人体 ...
分类:    2015-11-29 09:36
“肺为贮痰之器”辨(医案医话)
关键词 肺为贮痰之器 胃 医话 “痰”,为津液凝聚而成。究其原因系膏粱厚味,酿成湿浊,“聚于胃”,导致水州(脾胃)传输不利,不能运化水谷为精微,而成为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即所谓“痰因食(湿)致”,“脾(胃) ...
分类:    2015-11-29 09:36
《灵枢》“解结”新解及临床发挥(学术与临床)
《灵枢》是《内经》重要的一部分,其文简、意博、理奥,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尤其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笔者从数十年的教学、临床及科研中总结出了《灵枢》中存在的一条重要规律,即“ ...
分类:    2015-11-29 09:36
《四诊心法要诀》数脉浅析(学术与临床)
数脉首见于《内经》: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日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并未以数脉言热。“迟冷数热”之脉从《难经》开始,但历代医家各有所见,寒热参半,均无一定论。吴谦在《四诊心 ...
分类:    2015-11-29 09:36
小议“肾主纳气”(学术与临床)
“肾主纳气”,说明肾与吸气功能有关。所以然者,由于肾合命门,命门为“呼吸之门”,“元气之所系”。从经络来讲,“肾上连肺,肾脉上贯膈,入肺中”。再则,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因此,呼吸出入之气,其主在 ...
分类:    2015-11-29 09:35
元气的“始合布散终”规律浅识(学术与临床)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素问·六节藏象论》更指出:“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深刻揭示着元气运动的基本规律。 经文整体的意思大约为:元气升降出入 ...
分类:    2015-11-29 09:35
论“阳主阴从”(学术临床)
金元时代朱丹溪创“阳有余阴不足”论,至明代张景岳已四百余年,其被部分医家奉为圭臬,却不知此论亦有不足。其认为阴易损故不足,殊不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最易伤阳。正如 ...
分类:    2015-11-29 09:35
识“而”辨证(学术与临床)
严器之在《注解伤寒论》序中说:“《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笔者久耽《伤寒》,于其“而”字,似有一得。 笔者所说“而”字,乃指作为连词,联接两症状者,如“头项强痛而恶寒”,“无汗而喘”等。其用法有仅 ...
分类:    2015-11-29 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