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复制链接]
finder | 2005-2-8 01: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呵呵,干吗这么费劲呀?西医固然有缺陷,可是什么事情都需要完善。我们作为中医,我们可以不以西医为用,可是也不用贬低呀。这样好象对中医没有什么太积极的作用。况且中医讲究中庸之道,对么?
孙清连 | 2005-7-11 14: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好不容易找到!
杨一一钦 | 2005-7-13 11: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分析的很对,你如不懂建立在阴阳,五行上的中医是不可能了解人的.
孙清连 | 2007-2-13 13: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蚤休 | 2007-3-1 23: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西医也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中发展的
gotohell | 2007-7-14 22: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药,这东西,无论中西,使用不当,都是毒药.LZ把西药的问题说的不错,但为什么不总结一下中药呢,我辈大部分是来学习中医的,如果能把中药使用不当的情况说清楚,那不是更适合我们学习吗?
nameask | 2007-7-15 14: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西医的科学性在于它可以内部的分析自己的错误,逐步改进它,渐渐大家都了解它,就象一个民主,所以它是有生命力的。一个国家,一个思想,到了不接受别人的批评,只知道骂街,是没有长久的,哪怕能够象封建王朝姑且几千年,接受改变的事实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多分析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的差距,如何改进,比花时间在这里遮羞好的多。
蒋新民 | 2007-7-21 14: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痰浊和瘀血”及“天灸保健”的“经络”提示
                              7/21/2007     蒋新民
痰浊和瘀血都是人体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我非常赞同这个论点。许多文献可有,我摘些也兼谈论在《经络图示仪》的釆用时的特征这对说理中医辨冶有用!
“ 中医学对血瘀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其后历代医家,对活血化瘀的研究均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不论国际或国内,从总体上看,继承有余,创新略显不足。能否对血瘀有更深层的认识,能否对活血化瘀法的研究有所突破,从而为众多的疑难杂病的诊治开拓出新途径与方法,多少年来,一直为广大医家所关注。多年来,笔者查阅了许多文献,通过临床实践,对“痰”和“血瘀”、“痰”和现代相关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了血瘀发生的同时必有痰浊的生成,化痰即可活血化瘀。现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 痰浊和瘀血都是人体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的病理性产物
1.1 中医对无形之痰和瘀血的认识 痰证研究,历代学说纷繁。然而无形之痰究为何物?如何生成?中医学早有精辟论述。前人云:“痰,乃人之津液”,“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此论表明正气不足或气机不畅,气血失于清顺,难于按固有规律运行,故曰“津液不循常道便成痰浊” [1] 。
古人对瘀血,有内结为血瘀,污秽之血为血瘀,久病入络为血瘀,离经之血,即“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为血瘀” [2] 等说法。有人高度概括为“血行失度为血瘀” [1] 。可见瘀血和痰浊都是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迫使津液不循常道的病理产物。
1.2 痰血同源、痰血同瘀,是化痰活血的理论根据 《内经》曰:津注入脉管,变化而赤是谓血。水是津液的主要成份,气机调畅,津液化生为血液。病理状态下,津液溢出常道成痰,故前人有“痰血同源”之说。若血流瘀滞,致血液生理功能不良或完全丧失,最终将变成对机体无用,甚至有害的痰浊,这种早期的相对瘀血还是血,与晚期的瘀血,已变成痰浊的痰血瘀阻状态,有时是很难截然分开的,故又有“痰血同瘀”的论断。可见化痰降浊法,在不同时期,实际上就是活血化瘀。由此可见,瘀血和痰浊,实为同出而异名之物。[实为机体代谢之物、近代有体内自由奇废物积存之说]
2 瘀血和痰浊同存
血行失度为瘀,已为医家所认可。当血行失常时,也正是津液不循常道,或现代医学所称的轴流和缘流发生紊乱之时。故当血瘀发生的同时,又是逐步向瘀浊转化的过程。反之,当津液不循常道成痰之时,必然有血行失度,所以痰浊与瘀血,在现代医学中的变化亦可窥见一斑。
根据1986年制订的血瘀证国际诊断标准,试验室依据:(1)微循环障碍;(2)血液流变性异常;(3)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性降低;(4)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释放功能亢进;(5)血流动力学障碍。以上各项,可做为诊断血瘀的依据。笔者对30例中医属“痰症”的患者,行外周微循环检查,提示27例(占90%)有不同程度较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而30例健康者仅7例(占23.3%)有程度较轻的微循环障碍,P<0.001,有明显差异。然而,津液不循常道和血行失常与现代医学提示的以上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相吻合的。

2.1 血液流变学异常中的瘀血和痰浊 根据痰瘀同源的认识,血瘀造成一系列的生理紊乱,导致血液流变学异常,使轴流和缘流失去常道。特别是血小板聚集性、粘附性和释放功能的异常,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加和变形能力的减低和丧失,都能明显地造成血瘀。而血液在流动过程中的异常,其最后结果,导致津液代谢失常 [1] ,津液不循常道和血行失度,引起瘀血和痰浊。
2.2 免疫性疾病中的痰浊和瘀血 《医学纲目》称“痰之病……浑身燥痒,搔之则瘾疹随生,皮毛烘热,色如锦斑。”这些描述与免疫性疾病中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类同。由于血管受组织胺的刺激而扩张,津液渗出到细胞外(津液不循常道)成痰饮,导致一系列病变,最后出现湿热相蕴的痰浊—风团,而色如锦斑,则内定有充血和瘀血表现。
3 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化痰确能活血化瘀
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第2期,发表了李以义的《血脉通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其以海藻、贝母等化痰药为主,对7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治疗并与以丹参片为主药治疗的31例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消除心绞痛,改善缺血性心电图,降低ⅧRAg和全血粘度等项目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并提出血流在运行方式、状态、性质、成分、比例、速度、方向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即可表现出血行失度和津液不循常道,提出治痰就是治瘀,化痰即可化瘀。从痰和血瘀关系出发,运用化痰降浊,同样可收到活血化瘀的良好作用。
据1988年国际血瘀证会议制订标准,高脂血症符合血瘀诊断。在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第1期,发表了笔者用益气化痰,降浊化瘀的《康寿口服液治疗脂质代谢紊乱疗效分析》,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显效率86.67%,总有效率93.33%的良好效果。故笔者认为用痰血同瘀理论,采 用痰瘀同治,对许多瘀血证可取得比单用活血化瘀方法更明显的疗效。临证体验瘀血与痰浊为患,单用活血则瘀血难去,若配以化痰、行痰之品方能痰血并除 [1] [将高脂血症符合血瘀诊断用降浊化瘀法是对的、在《经络图示仪》的测图上、其手足7、手2的测井上以右边测点发生正常“降”的功能阻滞、而造成气血“左升右降”的“右”测井的失衡而表现出。其相应的扩展测点如“风池、百会、前顶、左右承光穴”的测点会有轻穴质Q点出现。从降浊化瘀来寻药施治针对高脂血症是对的。]。
4 瘀血和痰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阶段,便不可避免地突然发生质变,这种飞跃的变化就使原来的物质变成了一种新的物质,瘀血和痰浊的演变过程自然也体现了这一规律。
血瘀的发生有早晚之分,如血小板早期受血液中外来ADP的诱导,可发生Ⅰ相聚集反应,这种聚集是轻微的、可逆的,经过适当的化痰活血,即可解聚。但是即使在Ⅰ相聚集时,由于它的生理功能下降,而且又影响其它成分的运行,故实际上也是一种早期的痰浊,即中医讲的“新痰”。随着病变的继续发展,血小板本身的破裂,血小板内的ADP等活性物质被释放而出现Ⅱ相聚集,这种聚集为不可逆性,形成绝对的痰浊,即“老痰”。由此可见,量变如得不到控制,则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质变,血瘀生成后继续发展,则可形成痰浊。
总之,血瘀和痰浊都来源于津液,二者在一定范围内或某些发生发展阶段可以说是同物而异名,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同在。二者又常常是相互促进,故有“痰血同源”、“痰血同瘀”和“痰瘀同治”之论点。临床和研究亦表明 [2] ,通过化痰降浊治疗,同样可以治疗某些瘀血性的疾病。而质量互变规律更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发生质变。瘀血到一定阶段,就再不具备血的性质和功能,故在瘀血的某一阶段已变成了另一种的物质—痰浊,故运用化痰降浊治疗是适当的。这为部分采用活血化瘀治疗无效的疑难杂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根据,从理论和临床实践,从哲学规律,再一次证明血瘀发生的同时,必有痰浊形成,化痰即可活血化痰。”
我有个旧文:《用《经络图示仪》防治结核,坚持不懈简而有效》摘些以探讨:“为确保国务院下发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总体目标及工作指标的实现,卫生部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我国结核病控制的阶段目标,即:2006~2010年全国发现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人200万;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和结核病死亡率在1990年的基础上各下降一半。
用《经络图示仪》防治结核,坚持不懈、简而有效这是从自助式针灸的功效『 K.C.F 』方法来强壮体质,从而来提高结核的治愈率、缩短了疗程、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愈后也不易复发为宗旨、自助式针灸的功效『 K.C.F 』方法是以采用的西药抗结核药物治疗被称为化学疗法,是西医现代结核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后的补充。(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如果不坚持服药或断断续续服药,不但不能治愈肺结核,而且容易形成耐药性)
自助式针灸的『 K.C.F 』方法如下:
  1.因西药抗结核药物治疗被称为化学疗法用药伤肝、应常用《经络图示仪》查足2肝经、用药期间常左b点穴质若右足2也有b.q点时要保肝治疗、左b.q时仅用如肝奏乐之西药有效、尤其爱打呃时!用《经络图示仪》『 K.C.F 』足2肝经、也有轻调作用、用振动式轻压蹭该井区、产生断断续续的刺激性、为平衡调补至测后该皮肤区有点发痕斑丘状,当『 K.C.F 』接触皮肤测治区时即有强烧灼感时用『 K.C.F 』的正极泻之、(用振动式轻压蹭该区,在断断续续的刺激性下使原接触皮肤测治区时即有强烧灼感减弱、致用《经络图示仪》查该经区时左右相对平衡为好。反之接触皮肤测治区时没有强烧灼感时、应用『 K.C.F 』的负极补之,使该测点出现测后该皮肤区有点烧灼感並发痕斑丘状为有效。每天可早起床和晚睡时做一次、可用每测治点2-5分钟、可左右侧互换测之数次。
   2. 为了提高结核的治愈率、缩短了疗程、降低了患者的治疗费用,愈后也不易复发为宗旨。经常性用《经络图示仪》『 K.C.F 』拆分头每天可早出起床晚归睡时做一次,测治有增强免疫力的双胳膊肘尖区和沿下到手背腕区(即手少阳三焦经从肘尖到外关穴这段皮肤区)全用在断断续续的刺激性下使原接触皮肤测治区时产生有强烧灼的发痕斑丘状。足部以胃经的足三里下的俗称足迎面骨的区域(用振动式轻压蹭该区,在断断续续的刺激性下使原接触皮肤测治区时产生有强烧灼感的低阻刺激点、出现好些疹状点区並有发痕斑丘状点。该区有排毒作用、过去有内毒的链疮腿的部位就是内毒外现。现以应用『 K.C.F 』的负极补之,使该测点出现测后该皮肤区有点发痕斑丘状为有效,达到促内毒分解。早晚调之(调整时间多点)方便有效。
3.腰眼处的命门穴区和肾俞穴区,隔日或几天用《经络图示仪》『 K.C.F 』拆分头用振动式轻压蹭该区、(用负极在断断续续的刺激性下使原接触皮肤测治区时即产生强烧灼感)感到刺灼发盪疼、以后也发痕斑痂。非常壮体!可配合手腿区用之。千万别怕这点疼感、不疼不管用,这个『 K.C.F 』作用将使人的『四维网络』即 C.F.X 发生波动、达到非药物疗法之目的。绝无戏言!!”为此袪“痰”之法很多但我摘以下网文,若能熟用受益无穷!
同仁堂的老药:礞石滚痰丸熟知者甚多,熟运其妙者少。结合对血瘀和痰浊都来源于津液之理我摘文:礞石滚痰丸刍议(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马 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该文摘说了许多我想说之话为此谈些议论以示中药运用得当、方可:药成无方   方成无药 妙不可言!
该方出自元代医家王隐君所著《泰定养生主论》隐君名珪,字均章、君璋,号中阳,又号逸人、洞虚子,今江苏常熟人。其早年被征召为官,中年后回到故乡,隐居于虞山,善岐黄之道,远近闻名,求治者众,时称“王隐君”。
  隐君认为,痰可由先天遗传而来,称为“禀赋痰证”;也可由后天因素,如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引发;或由其他病理变化影响转化而成。总之,“髓、脑、涕、唾、液、精、津、气、血,同出一源,而随机感应,故凝之则为败痰。”体内一旦有痰生成,可导致周身多种病变。“痰生百病”,特别是“痰生怪病”的说法,实倡导于隐君。在痰证的治疗上,主张因痰而致病者,先调其病,后逐其痰;但对实热老痰和顽痰怪症,则力主攻逐。隐君认为,痰是病之标,又可成为病之本,痰不去则病不除,故创制“滚痰丸”,专治实热老痰及顽痰。“滚痰”者,旨在治病求本,斩草除根。
  此方由酒蒸大黄、黄芩、青礞石(与焰硝同煅)及沉香四味药组成。大黄、黄芩皆苦寒之品,既以清热,又具荡涤之功。沉香行气,取“人之气道贵乎顺,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之意。青礞石质坚而重,经火硝煅后,尤能攻逐陈积伏匿之痰。从原方剂量看,大黄、黄芩各八两,礞石一两,沉香五钱,可知其意在泻火逐痰,适用于热痰胶结所致的诸般病证,组方合理,用药简洁,洵为治痰名方。
  方中青礞石的炮制方法极为特殊,以“礞石一两捶碎,用焰硝一两,放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本草纲目》将本方收录于“礞石”条附方下,记载了“礞石、焰硝各二两,煅过研飞晒干”的炮制方法,并对这一制法的深刻含义进行了阐述。时珍云:“礞石气平味咸,其性下行,阴也沉也,乃厥阴之药。肝经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成痰,壅塞中上二焦,变生风热诸病,故以此药重坠。制以硝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诸症自除”;“硝石属火,味辛带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升上,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治诸热病,升散三焦火郁,调和脏虚寒……煅制礞石,则除积滞痰饮……礞石之性寒而下,硝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
  滚痰丸立法准确,组方严谨,疗效显著,故为后世许多医家所推崇,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尤其对一些疑难怪病有奇效。如已故中医名家何绍奇曾讲:“用此丸治疗肺炎,早期与麻杏石甘汤同用,中晚期与竹叶石膏汤同用,可使发热顿挫,咯喘减轻,促进炎灶吸收。亦用以治疗某些“怪病”。如一人自诉舌冷如冰,屡用温热药无效;另一人自诉额头发热,如火烧汤灼,叠进寒凉无效;—人舌根发麻,用息风化痰药无效;一小孩抽搐、烦躁、秽语,用西药镇静剂无效,皆用此药在一、二周内治愈。又常用此丸治疗用半夏厚朴汤治之无效的梅核气患者,盖半夏厚朴汤本为湿痰、郁痰而设,此为痰火,故非此清火涤痰之剂不可建功。亦可用于打鼾、睡中挫牙……此外,尚可用于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肝火挟痰所致之头痛,痰火所致之失眠或多寐、癫痫、眩晕、瘰疬、痰核等多种疾病。”痰之为病,随气升降,致病广泛,变化多端。因此,临床运用滚痰丸时一定要抓住“痰热胶结”这一根本病机,见舌红,舌苔垢腻而厚,脉滑数有力者,尽可用之。然本方毕竟是苦寒攻逐之剂,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更不可常服,对于身体虚弱者,亦当慎用。
  隐君尝云:“余尝用一药,以愈诸痰,不可胜数矣。”明代张景岳曾对此提出过批评,其云:“善治痰者,唯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然则治此者可不辨其虚实而欲一药攻之,如王隐君所论内外百病皆生于痰,悉用滚痰丸之类?其亦但知目前之利而不知日后之害哉。”景岳此言确为明达之论,但正如何梦瑶《医碥》所云:“痰,标也;所以致痰者,本也。治病固当求本,然须看痰势缓急,缓则治本固也。若痰势盛急,度难行散,非攻无由去者,虚人可标本并治,攻补兼施。若势甚紧急,则虽虚人亦当先攻后补,如中风之用三生饮、控涎丹是也。当此咽喉闭塞之时,不吐去其痰,立即堵塞而死矣。昧者乃畏其虚而不敢用,独不畏其死耶。夫人之虚,莫虚于中风者矣,犹必先攻后补,乃于寻常虚人,反畏之耶?”何况顽痰“停积既久,如沟渠壅遏,瘀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疏通,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决无是理”。痰病既多而变化颇繁,痰火尤多急证,何氏之言,确为有阅历者。当然以滚痰丸一方而通治诸痰,则是欠妥的,虚实须分,寒热当断,虚痰、寒痰、湿痰、燥痰等,即非其所宜 。[此药药店有多以水丸、不可老用、点到而止。]
有文讲“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现代医学对于生命曲线的公式是健康-亚健康-疾病。中医学理论认为生命曲线的公式是未病-欲病-已病。已病就是已经发生了疾病,积极防治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如果人们对于什么是未病、什么是欲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则更有益于身心健康。中医“未病”一词由来已久,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谓“未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其范围也有所扩充。含义大致有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即病防变,三是已病早治。未病即健康。人体要维持健康的状态,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除了躯体的完整和健全外,还包括心理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正常。这种状态,中医称为“阴阳平和”,即属于未病的范畴。表面上看似健康的人,突发重病,而且难以回生,这绝不是偶的,潜伏在体内的变化,往往被人们忽视了。这种状况在我们的亲好友中间常有发生,惊讶之余深思一下,这实质就是现代医学所说亚健康。“欲病”之说,源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在书中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意思是说从事医生职业的人,最好的医生善于在人们身体健康之时担心生病,注重养生,保持健康。中等水平的医生要善于抓住将要生病而还没有发生疾病之时,担心疾病的发生而注重欲病早调,避免疾病的发生。一般水平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然而待疾病发生了才诊治就困难了。欲病之病,正如孙思邈所说:“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千金要方》)。”意思是说很多人的痛苦在于身体不适,精神和体力今不如昔,一定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避免疾病的困扰。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自认为可以自愈,过不了很久,就发展为顽固之疾了。这种侥幸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欲病之病,在外表上虽然有不适的症状表现,仅仅是“苦似不如平常”,医生又不足以诊断为某一种疾病。西医所说的亚健康的概念也是如此,全身不适,勉强坚持工作,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又都未见异常。欲病之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孙思邈这位大医学家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调理的方法很多,如调治心态,运动健身,关键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调。欲病预防在先,孙思邈认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千金要方》)。”在五脏没有虚损,六腑尚未衰败,气血运行还未紊乱,神气犹未涣散,病势处于轻浅阶段时,及时服药调理,每能痊愈。突出了欲病先防的实质,强调了顺应自然的整体观念,重视通过药物调动体内正气的作用,呼应了前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法论》)”的说法。如果说错了对未病的预防,那么,对欲病的预防良机,千万不能再错过。发展到“五脏已虚,六腑已竭,血脉已乱,精神已散(《千金要方》)”时,疾病已成,五脏六腑功能衰败,气血运行紊乱,精神气耗散,服药救治也不一定都有效,即使保住了生命,其生命的质量也就难保证了,即没有希望恢复到健康的状态了。预防的含义,以往陈旧的概念是指主动顺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和病后调养,避免复发的具体方法。预防的位置在已病之前或者已病之后。现在新的观念,应该是主动适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在未病的情况下积极防御,避免发展到欲病状态,而且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主要就在于此。预防的位置大步前移,前置到未病之前,前置到欲病之前,如果发展到已病状态,或者病后的恢复,再重视预防,实在是太晚了吧!” 此文是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  张淑敏 的网文就此耒结合“瘀血和痰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中医认识在《经络图示仪》的应用中引出的提示,以证明中医对痰证和“治未病”的宏观认识,以及“内经”早有论述的“阴阳二十五种人”的按体质判病也就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真实唯物的可研究可据此可操作性的中医指导而实施中医、据此造福患者,实乃中医之强项,远比西医从基因学观点来解释“一方水土一方人”要简而实用!扬中医 “治未病”之强项,实乃强国益民之佳策,遭别有用心之伎俩毁誉。正说明中医之神奇、北京灵枢经络诊断技术研究所扬中医之瑰宝、挖掘经络现象用于武装中医、为中医发展添置力量、随着第二代《经络图示仪》的推出、将有更好更多的例症来解释中医精典!普及中医文化,为世人服务!中医的独特性将使人类在抗御疾病上显出最佳“仁术”。
近日天气热己到“入伏”中医利用天灸法并把此列入医保报销,市人响应 中医天灸法受人欢迎 就此我摘些网文来讨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6期第23卷李晓泓 田阳春 李学武
《天灸 古今研究 概述》  
天灸属灸疗中的非火热灸法。又名自灸。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贴敷于 “穴” 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红赤,甚至发泡如同艾火灸燎。它是一种借助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 发经络调整气血的治疗方法。本法从治病形式上看与穴位药物贴敷法十分相似,或者说在广 泛的意义上它们同属一种中医外治法。因此在全国第六版《刺法灸法学》规划教材中将天灸 并入穴位药物贴敷疗法中。天灸法因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深受历代医家推崇,至今仍在延 用,对于许多顽症痼疾的疗效可谓独树一帜,难以取代。随着近年来现代医学透皮吸收和经 皮给药研究的深入,重新思考天灸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对进一步开发并创新这一古老方法有着非常意义。
  1 文献整理
  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方法。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其上载有:“NC166,… …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NC166 蛇咬伤的方法。《神农本草经 》中有:“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普 济方》中载有:“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顷发泡,揭去 。”总之这种将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古代十分盛行。其中《神农本草经 》《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不 仅应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肌肉皮肤的外疾,还治疗内症。如《肘后备急方》有:“治寒热 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太平圣惠方》中有:“治阳黄, 面黄,全身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等 等。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 ,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 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 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正可谓“外治之 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 ,无牵掣,无沾滞。”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 外出之品为引。”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 是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2 临床应用概况
  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 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成药饼外敷 肺俞、膈俞等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有效率高达94.90%。施氏[2]用发泡膏外敷 中极、关元治疗妇人 痛经82例,总有效率达90.25%。耿氏[3]用轻粉加蒜泥天灸阳溪穴治疗风火牙痛1次 痊愈,效 果十分可靠。龚氏[4]用雄黄、斑蝥、麝香等药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 达95.93% 。刘氏[5]用天灸饼三伏天敷肺俞等穴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总有效率达83.20%。 朱氏[6]用 斑蝥鸡矢膏治疗各种痹证止痛效果较理想。杨氏[7]用药灸神阙穴治疗女子肾虚不 孕症150例 ,效果亦较好。杨氏[8]用保真膏外敷肾俞穴可明显改善老年男性肾虚症状。刘氏 [9]用杜仲 膏贴穴治疗寒湿腰痛200例效果亦十分明显。总之,虽然天灸疗法会造成局部皮肤较强的刺 激,甚至发泡形成轻度皮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法的更广泛应用,但由于它对某些顽症 痼疾有着奇特疗效,仍使许多医生和病人愿意选用该法。
  3 研究现状及思考
  天灸的研究是伴随着透皮吸收和经皮给药的研究而深入的,虽然目前仍无法全面解释它 治病机理的内涵,但已开始有了很可喜的进展。一般认为天灸作用途径是从两方面体现的,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等 等。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 ,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 ”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 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 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正可谓“外治之 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 ,无牵掣,无沾滞。”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 外出之品为引。”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 是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2 临床应用概况
  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 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孙氏[1]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巢?仅可以治 疗胆绞痛,而且还发现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李氏[6]在进行天灸 防治绝经 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天灸可对去卵巢大鼠的骨代谢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的程 度上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提高骨骼抵抗外力的强度。可见天灸疗法不 单纯起到激发经络腧穴的作用,还有一定量的药物经皮吸收进入体内达到局部和全身的治疗 作用。
  药物的经皮吸收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 类新制剂[10]。我国于1985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西药经皮给药制剂 开始投入 使用,中药透皮制剂的研究虽然较慢,但毕竟已起步。人们预测随着新型透皮促进剂及现代 技术的应用,中药透皮吸收制剂具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从文献资料分析看,透皮吸收制剂 的研究已较深入。由于药物透过皮肤受到相当大的阻力,难以使药物达到所需的治疗剂量, 因此近年来人们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促渗剂、药物载体方面等等。马氏[11]认为表皮 的角质 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氮酮具有促进透皮吸收的作用。魏氏等[12]在观察阿魏 酸的透皮 吸收时发现:角质层是阿魏酸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去除角质层的渗透系数为完整皮肤的12 倍。另有研究证明[10]皮肤屏障通常在皮肤发生病变或被破坏时变得薄弱而药物分 子的渗透 阻力大大下降。天灸疗法就是一种对穴区皮肤有较强刺激的方法,经过天灸后,局部多呈充 血潮红或起小泡,类似炎症。在此种情况下,天灸药中的有效成分是否更容易被吸收,是值 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般而言药物通过皮肤渗透是个被动扩散过程,所以随着皮肤表面药 物浓度的增加,渗透率也会提高。但皮肤吸收过程会饱和,在固定面积的皮肤上吸收剂量是 有限的[10]。天灸所用中药的有效成分虽然通过穴区有所渗入,但吸收量毕竟有限 ,是否能 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值得探讨。近年来日本和美国[13,14]在研究灸疗的作用机理 时发现: 灸刺激可诱导施灸局部的肌肉产生热休克蛋白。施灸可增加对含有热休克蛋白的纯蛋白衍生 物有特异反应的淋巴细胞的数量,故认为施灸部位产生的热休克蛋白是作为一种免疫原而激 活了免疫[15]。天灸的药物刺激是否也使施灸局部产生了类似的免疫原激活了免疫 ,或者产 生某种特殊的新物质,是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这将对揭示天灸作用原理的本质产生重要 的影响。当然天灸用药的药性及渗透率、天灸贴药的时间、天灸取穴的特异性等诸多因素亦 对天灸作用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天灸疗法是一种十分古老而独特的方法,至今,临床还在应用该法治疗某些疑难 病症,效果显著。但毕竟该法属于一种轻度皮损伤性疗法。虽然正常天灸的发泡仅涉及表皮 层,泡愈后不留疤痕,但部分患者接受起来仍有顾虑。深入研究天灸的作用机理,充分利用 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尤其是借着透皮吸收制剂研究的启发,将天灸法获取疗效的核心东西挖 掘出来,并依此改良天灸方法,把天灸方法变成一种更易被患者接受的、疗效肯定使用方便 的方法,使天灸这朵中医灸疗古老的奇葩绽放出创新的光芒,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更 大贡献。”
此法为何特效神奇、非政策力量而是中医学在对经络认识应用上莸得的“实惠”而不是迷信。利用《经络图示仪》的K C F 方式健身也有“天灸”异曲同功之妙!祥情可参阅  www.jingluo.cn   网上有关栏目了解更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