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复制链接]
竹叶清心 | 2004-6-22 16: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氯氮平的致死性心肌病和心肌炎

  美国FDA在1989年9月(被批准日期)至1999年12月间收到了28份与氯氮平有关的心肌炎和41份心肌病的报告。此外,这些病例中分别有18和10例出现死亡预后。在心肌炎病例中,死亡病例接受氯氮平治疗的时间比存活病人的时间长(中位时间为4对2周), 并且服用的剂量较高(中位时间为450对225mg/天)。相反,在出现心肌病的病例中,死亡和存活病例的服用时间和剂量都相近。
FDA的官员估计,在氯氮平治疗的头一个月因心肌炎而死亡的发生率为321/百万人-年,远比以前报告的背景发生率4/百万人-年高。他们也提到,致死性心肌炎的风险不限于治疗的第一个月,它在病人整个服药期间都可能存在。氯氮平在严重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仍占有相当地位,但医生需了解心肌炎和心肌病的风险。
转载合作伙伴《三九健康网》
竹叶清心 | 2004-6-22 16: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浅谈红霉素鲜为人知的不良反应

  红霉素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感染药物之一,加之红霉素还可用于治疗其他许多疾病,因而倍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红霉素的一些常见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胆汁郁积性黄疸,以及静滴时引起的静脉炎等),已为许多人所熟悉。对于红霉素一些较少见的特殊不良反应,也应引起大家的重视。现将其概述如下:
  肝脏毒性:国内已有静滴红霉素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大片坏死,呈现严重肝脏毒性反应的案例报道,估计用药者为特异性体质和红霉素使用剂量过大的缘故,需引起注意。
  耳毒性:红霉素引起的耳毒性反应多见于老年患者,出现短暂的中度以上单侧或双侧感音性耳聋,停药后1~3天可恢复。红霉素引起耳毒性可能与药物蓄积导致血药浓度过高有关。
  哮喘发作:已处于致敏状态的患者,当再次服用红霉素后,可能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物质,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水肿、分泌物增加、诱发哮喘发作。这类药物性哮喘经停用红霉素,给予扑尔敏、强的松、氨茶碱联合治疗,可于1~2天恢复正常,但患者应避免再次使用红霉素。
  精神性障碍:可见于静滴红霉素患者,出现言语紊乱、躁动不安、谵妄症状,但无高热、寒战、休克等输液反应表现,若立即停药,症状可很快消失。
  关节炎综合症:见于连续用药后的两周内,出现四肢关节疼痛、活动障碍或有轻度红肿,风湿或类风湿实验室检查正常。若停药后一周内上述症状消失,则可考虑为红霉素所致药物性关节炎综合症。
  其它:红霉素还可引起低血糖反应、周围神经炎、白细胞减少及过敏性休克等特殊不良反应。
  总之,上述红霉素的特殊不良反应临床均少见,如果不了解,有时易造成误诊。因此,切不可掉以轻心。
医药经济报
竹叶清心 | 2004-6-22 16: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非甾体抗炎药可致老人心衰?

  澳大利亚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证实,老年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s(小剂量阿司匹林除外)后,其因充血性心衰(CHF)而住院的几率将增加2倍。原有心脏病病史者,这个比例还会更高。
  为了确定服用NSAIDs(不包括阿司匹林)是否会增加老年患者因CHF住院的几率,研究者将365名因充血性心衰而首次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与658名年龄相似、未患CHF的住院病人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发现,在前一个星期服用了NSAIDs的患者,其因CHF而住院的几率是对照组的2倍(比值比OR为2.1)。另外还发现,在研究组中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因CHF住院的几率是无心脏病史患者的1.6倍,是对照组患者的10.5倍。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其所服NSAIDs的剂量与因CHF住院的几率呈显著性正相关。同时,如果NSAIDs因代谢缓慢而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则患者因CHF住院的几率也会因此而增加。
  研究者认为,因CHF住院的老年患者中有19%是因为不当使用NSAIDs,所以,有心脏病史的病人在应用NSAIDs时应格外谨慎。当然,这一发现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验证。(陆志城)
医药经济报
竹叶清心 | 2004-6-22 16:5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不良反应的种类

  副作用(Side effect):副作用是指在治疗量时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都轻微,是可逆性的机能变化。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药物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治疗时利用其中一个作用,其它作用就成了副作用。如麻黄碱治疗支气管哮喘时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可使病人失眠。
  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一般是在超过极量时才会发生。有时也可由于病人的遗传缺陷、病理状态或合用其它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可在治疗量时出现中毒反应。因服用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称为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因长期服用后逐渐发生的毒性,称为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毒性反应在性质上和程度上都与副作用不同,对病人的危害性也较大。每个药物都可出现其特定的中毒症状,药物的毒性反应是可预期的。
  变态反应(Allergy):它是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称为变态反应。如微量青霉素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反复应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对于易致过敏的药物或过敏体质的病人,用药前应进行过敏试验,阳性的反应者禁用。
  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这是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如长期用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时,由于许多敏感菌株被抑制,而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受到破坏,以至于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如抗药性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大量繁殖,引起葡萄球菌伪膜性肠炎或白色念珠菌病等续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这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生物效应仍残存。如服用长时间作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仍有困倦、头昏、乏力等后遗作用。少数药物如大剂量呋喃苯胺酸(速尿)、链霉素等偶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目前认为胎儿在开始发育的3个月内,有丝分裂处于活跃阶段,胚胎发育分化最快,最易受药物的影响,故在怀孕的头三个月内应特别谨慎。除非迫切需要,一般以不用药物为宜。
竹叶清心 | 2004-6-22 16: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糖皮质激素的少见副作用

  下面是近年来发现的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的几种少见副作用。
  心绞痛 激素所致心绞痛的机理可能是由于激素快速进入人体内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兴奋α-受体,导致血管收缩,冠状动脉阻力增加,发生心肌缺血。
  急性胰腺炎 激素能增加胰腺分泌和胰液粘稠度,导致微细胰管阻塞,胰腺泡扩大及胰酶溢出,同时激素可导致高脂血症及全身感染等因素而引起急性胰腺炎。
  炎固醇肌病 大量使用激素可导致蛋白异化亢进、肌肉萎缩和纤维化,出现对称性肌张力低下,主要是下肢近端肌肉的严重受侵,难以蹲位站起是其特征。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长期使用激素引起脂肪肝及高脂血症,来源于中性脂肪的栓子易粘附于血管壁上,阻塞软骨下的骨终末动脉,使血管栓塞造成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
  肺动脉栓塞 激素具有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和使红细胞、血小板增多之作用从而凝血因子增加。因此,长期使用激素,在治疗中一旦出现气急、咯血或休克者,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精神异常 激素可增强多巴胺-β羟化酶及苯乙醇-N-甲基转换酶的活性,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合成,去甲肾上腺素能抑制色氨酸羟化酶活性,降低中枢神经系统血清素浓度,扰乱两者递质的平衡,出现情绪及行为异常。
  胆道出血 长期使用激素可诱发动脉硬化,使血管内膜肿胀及增殖,上皮细胞脂质沉着,弹力组织破碎产生血管脆弱症及坏死性血管炎。因此,长期使用激素者,一旦出现右上腹痛、黄疸及黑便,应警惕胆道出血的可能。
竹叶清心 | 2004-6-22 16: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研究发现抗抑郁症药可能导致内出血

  新华网伦敦10月8日专电 加拿大科学家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一种广泛应用的抗抑郁症药有可能会导致人内脏出血,而且对老年人这种危害尤其严重。
  
安大略省渥太华医院的医生经过研究发现,这种名叫SSRIs的抗抑郁症药物容易引起老年人内出血。他们是在调查了31万年龄在65以上的抑郁症患者之后得出上述结论的。这些病人在1992年至1998年间都曾服用这种药物,结果有近千人出现了内出血症状。而且药效每增大一个等级,出血的可能性就会增加10%。
  
  这一研究结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英国医学杂志》上。
竹叶清心 | 2004-6-22 16: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易引起腹痛的药物
  临床上药源性腹痛并非罕见,约占用药副作用的20%。一般情况下,药源性腹痛不一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对某些疾病的患者往往可使病情恶化或出现新的合并症,如胰腺炎、伪膜性肠炎、药物性胃炎、溃疡及出血等。导致药源性腹痛的药物种类较多,且与用药途径有一定的关系,尤以口服药对消化道的直接刺激或/和毒性作用较易引起腹痛,因此,不能不引起广泛的重视。
  广而言之,凡是能刺激胃肠道,到胃肠功能紊乱的药物,或引起腹膜炎和腹腔脏器损害的药物,一旦用药不当,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和其它合并症。具体情况如下:
促使肠蠕动加快的药物
  抗胆碱酯酶药物如新斯的明、毒扁豆碱、酶抑宁等,抗高血压药物中的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剂如酚妥拉明、妥拉唑啉等,脑垂体后叶素及吗啡类药物等,都具有不同程度使胃肠道蠕动加快,甚至引起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可由此引起腹痛、便急及胆绞痛等急性腹痛症状。
引起肠蠕动减弱的药物
  抗高血压药物中的神经节阻滞剂如美加明、六羟季胺,抗胆碱药如阿托品、氯丙嗪、三环抗抑郁剂、苯海拉明等,如果长期或过量用药,都能引起肠道平滑肌松弛,蠕动变慢,导致腹胀、腹痛、便秘甚至麻痹性肠梗阻。
中毒性肝炎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并不少见,抗生素中的四环素、土霉素、氯林可霉素,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及解热镇痛药等,由于长期应用,其毒性作用可使肝区不适或出现肝区痛,应及早发现,及早处理,以防严重的后果出现。
胰腺炎
  长期过量应用利尿剂如速尿、双氢克尿塞、氯噻嗪和抗高血压药中的甲基多巴以及皮质激素等,可于用药数周后引起急性胰腺炎发生,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上腹部压痛,但肌紧张不明显,重者可出现休克,因而用上述药物期间,遇有急性腹痛应想到药源性胰腺炎。
胃肠道损伤、出血
  长期或过量服用解热镇痛药如消炎痛、阿司匹林、保泰松及氯化钾等,有可能引起胃肠平滑肌痉挛、粘膜出血、糜烂、出血等而致腹痛、呕血或便血,因此,使用这些药物时剂量宜小,时间不宜过长,并注意于饮后服药,必要时配合抗酸药同服,以减少胃肠道严重不良反应。
血管痉挛
  某些药物如麦角胺、二甲麦角新碱等,大剂量应用可收缩血管,累及肠系膜等动脉而使血管痉挛,致肠管缺血而发生腹痛、腹胀、重者发生休克甚至死亡。对这些药物应慎重应用,注意剂量宜小,间隔时间宜长。
腹膜炎
  有资料报告,16例患者应用心得宁两年以上,每日200-400毫克,出现了腹痛、呕吐、消化不良、肠梗阻等症状,检查证实为腹膜炎,原因不清楚。但提示若长期应用心得安,要有间隔且剂量应小于每日200毫克。
《中国医药报》韩咏霞
竹叶清心 | 2004-6-22 16: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药物可引起营养不良
  对营养不良症,人们往往容易从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等饮食因素中寻找原因,却常常忽视药物性营养不良的因素。其实,用药不慎也是引起营养不良的重要因素。长期大量使用某种药物的病人,若出现明显的营养不良症状,应该积极从药物上追根溯源。
  有些药物作用于肠道,阻碍食物消化吸收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脂肪性腹泻、蛋白丢失、维生素缺乏、水盐代谢紊乱等。如新霉素、氨期水杨酸钠等可引起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导致巨细胞性贫血。新霉素还可使肠道内的脂肪和钾、钠、钙、磷等元素的排除增加。四环素、阿司匹林等可使维生素C从尿中排泄加速。长期服用碘胺药及某些广谱抗生素会抑制肠道内正常菌群的生长,而导致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缺乏。石蜡油可影响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D、K的吸收。卡那霉素、多粘菌素、杆菌肽等可导致肠道吸收不良而发生腹泻。
  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可刺激胃肠壁上皮细胞,导致胃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汤及出血,出现缺铁性贫血及维生素C、叶酸吸收障碍。如消炎痛、保泰松等解热镇痛药可引起胃肠粘膜糜烂、浅表溃疡而致出血。长期大量使用强的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引起胃肠道出血或使原患溃疡症加重或出血。利血平、氯化钾、胍乙啶等均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多,易发生胃溃疡及出血。
  一些药物可损害肝细胞,阻碍肝脏代谢、合成、转化等功能,影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和利用,出现代谢性营养不良。如长期使用洋地黄容易导致肝脏积蓄药物残毒而慢性中毒。抗癫痫药苯妥英钠或苯巴比妥可破坏维生素D的代谢,干扰钙的吸收利用,而引起佝偻病或骨软化症。四环素、肾上腺素及某些抗肿瘤药物可抑制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功能,而引起脂肪肝。雷米封、利福平、丙咪嗪、异唑肼、呋喃坦啶等容易直接损害肝细胞,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干扰机体内其它物质的合成,或使体内微量元素的动态平衡失调而产生营养不良症。如双氢克尿噻能促进钾、镁、锌的排泄而致缺乏症。抗酸的药氢氧化铝、氢氧化镁可与食物中的磷酸生成不能吸收的磷酸盐,使一些长期服用这类抗酸药的病人出现一种磷缺乏症,骨骼疼痛甚至发生骨软化症。据报道,过量服用这类抗酸药,可引起病人低血磷及继发性的低血镁及继发性的低血镁,产生惊厥。
  防范药物性营养不良的根本措施在于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有病一定要遵照医嘱,在使用某些药的同时,适当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及其它营养物质。还应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必要时可减少、调换或停服药物,切忌擅自加大用药剂量和延长用药时间,以避免民生药物性营养不良。(付晓荣 )
中国医药报
竹叶清心 | 2004-6-22 16: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慎用可能引起视力受损的药
  药物副作用的最常见表现是在胃肠道、。药物引起的眼部不良反应往往不为人所知,因此也容易被人们忽视。甚至有的眼科医生还误将有些药源性眼病当作原发性眼病治疗,结果收效不佳。
  那么神经系统及皮肤等方面,哪些药物可引发眼部不良反应呢?临床观察发现,解热镇痛药和抗生素是较多导致药源性眼病的两大类药物。易引起眼损害的常用药物有:
  吲哚美辛(消炎痛) 服用时可造成眼部不适,主要有中毒性弱视、角膜炎、角膜基质混浊、睑球粘连及玻璃体出血等。
  布洛芬 眼部不良反应主要有视力下降、色弱、中毒性弱视等。
  乙酰水杨酸 其主要副作用有中毒性弱视、幻视、皮质盲、眼球震颤、散瞳过敏性结膜炎、低眼压等。
  保泰松 主要可导致中毒性弱视、视网膜出血等。
  青霉素 在眼部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幻视、一过性视力障碍等。
  氯霉素 主要可引起视神经炎、共济失调、幻视,连续1个月使用可引起中毒性弱视、视神经萎缩等。过敏病人滴眼可导致过敏性结膜炎。
  链霉素 除发生急性中毒性弱视外,还可引起突发性球后神经炎或渐进性视神经萎缩等。
  四环素 可引起暂时性近视、复视、眼球运动障碍、视乳头水肿。
  磺胺类 是比较常用的一类抗生素。本品在眼部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结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炎等。
  多粘菌素B 本品可用于绿脓杆菌等引起的创面、眼、耳、气管等部位感染。但也可造成眼部不良反应,主要是复视、眼球震颤等。
  呋喃妥因 本品应注意的不良反应是幻视、眼肌麻痹、球后视神经炎。
  异烟肼 除引起急性中毒性表皮松懈症外,还可引起视神经炎及视神经萎缩等,但这种损害停药后可以恢复。
  氯丙嗪 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中毒性视网膜病变,如出现类似色素性视网膜炎、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等。
  乙胺丁醇 有报道认为可引发球后视神经炎、视网膜出血、视野缩小、红绿色分辨减退,严重者可丧失视力。尤其是大剂量使用时,眼损害发生率可高达30%,肾功能差者更容易发生上述损害。(蒲昭和)
中国医药报
竹叶清心 | 2004-6-22 16: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拜斯亭再次敲警钟

  
  新快报讯(记者李晓晖) 针对国家药监局上周五提醒患者立即停用降血脂药"拜斯亭"一事,有关专家指出:该事件继去年PPA风波后,再次向人们敲响了安全用药的警钟。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学主任医师陈鲁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仅知全世界有34例因服用拜斯亭不当而致死的病例,但详情尚不知道,如患者的情况、致死的药物剂量是多少等等。他说,目前国外使用的是0.8毫克/粒的拜斯亭,而国内的是0.3毫克/粒。
  陈说,目前国内还有其它汀类药物在使用,汀类药物与吉非贝齐药物合用,都有可能导致横纹肌解的危险,关键在于医生对药物的了解及对病人的指导,但薄弱环节往往就在这里---医生只重药物之间协同治疗的作用,而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急需完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广东省药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谭载友教授指出,"拜斯亭"事件再次表明: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非常重要。他说,一种新药上市前所做的临床实验一般只要求1000例,特殊情况下可增加到3000例,而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一般仅为万分之几,所以这个阶段还难以发现不良反应的影响。因此,药品上市后必须继续对其不良反应做监测,不良反应太大的就要撤出市场。可惜的是,虽然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的立法问题已经谈了很久,但至今还未出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