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是治病理论,还是致病理论?人类健康的出路何在?!!!
药源性肝损伤及管理
多年来,肝毒性是药物被从市场撤回、被限用或被拒批的最重要的原因。在950年代,异丙烟肼(iproniazid, Marsilid) 很可能是迄今上市过肝毒性最高的药品,但此期间也发现异烟肼会引起严重的肝毒性(约为用药人群的0.1%)。苯恶洛芬 (benoxaprofen, Oraflex)、替尼酸 (ticrynafen, Selacryn)、溴芬酸 (bromfenac, Duract) 和曲格列酮 (troglitizone, Rezulin) 全都因为肝毒性而从市场撤出,而异丁芬酸 (ibufenac)、哌克昔林 (perhexiline)和地来洛尔(dilevalol) 都在世界范围销售,但从未被美国批准过。肝毒性使许多药品的使受到重大限制,包括异烟肼、拉贝洛尔 (labetalol)、丹曲林 (dantrolene)、非尔氨酯 (felbamate)、匹莫林 (pemoline)、托卡朋 (tolcapone) 和trovaf-loxacin。在大多数场合下,这些药的肝毒性都是上市后一段时间才被发现的。
而在此之前,既没有动物又没有人使用的经验可以用于识别它们的肝毒性潜能。虽然大多数药物确实使转氨酶升高超过对照组,同时大多数药物也出现为数不多的伴有胆红素升高或黄疸。
现在售后监察可以在数月内发现严重的肝毒性(如溴芬酸、托卡朋、曲格列酮、trovafloxacin),这与过去耽搁多年(如异丙烟肼、异烟肼)形成鲜明对比,但显然最好是在药品上市之前发现。
对各种潜在损伤信号的预测能力(灵敏性、特异性)评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各种程度的转氨酶升高(3倍、5倍等等)及其频率(2%、3% 等等)和伴有胆红素升高的血清转氨酶升高(一种特别麻烦的组合,似乎占了严重损伤的10% 左右)。这种形式最近也在地米洛尔 (dilevalol, 未被美国批准)、溴芬酸和曲格列酮中观察到,并有可能用以预测最终严重损伤率。对这些售前损伤信号的界定是法规和公众健康管理的重任。
而对此作出决定的管理部门、制药业界和社会团体必须依据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利弊平衡。否则它将对一些研究和新药开发产生负面影响。面临的挑战是在一种药品被撤出市场之前,保证有关肝毒性的怀疑或指控必需有说服力的证据支持,明确因果关系。此外,还需对各种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的战略作出评价。
转载合作伙伴《三九健康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