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复制链接]
查看7541 | 回复75 | 2004-5-7 11: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chunan在 2004/05/11 04:14pm 第 3 次编辑]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创建中医学的先贤们在医疗实践中给中医学留下了博大精深的理论和厚重的知识积累,这是中华民族的医学瑰宝!
我们看中医学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看,才能对中医学有客观,公正的观点!
1.历史地看
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就是一段知识的积累史。你要明白你之所以能看的这么远,是因为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科学--尤其是象中医学这样历史渊远的学科,经常是在愚昧和谬误的压制下,在嘲讽和诋毁的包围中,极其艰难地挣扎着前进。
2.动态地看
任何科学文化知识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下来的。
现在的物理学家在物理方面的知识恐怕远胜牛顿百倍,可是哪个物理学家不是从牛顿的三大定理开始学起呢?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
隋代<<诸病源侯论>>
宋代<<小儿药证直诀>>
明清<<温病条辨>>
清代<<医宗金鉴>>
......都胜于<<内经>> ,但中医从<<内经>> 开始学起,是因为<<内经>>是中医学的源头,
3.辩证地看
科学总是要向前发展的,科学的发展就是作出新的探索,抛弃今天的错误、习惯和偏见。这也就是说,在今天的科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谬误、存在着不科学或伪科学、存在着偏见和误导。但偏见和错误并不能代表一门科学的成就.
中医学之所以需要发展,是因为中医学也不是完满的,也存在偏见和错误,发展中医学就是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发展中医学就是推陈出新,同样 中医学中的糟粕也不能代表中医的成就,更不能拿糟粕否定中医学
我们今天高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看古人,古人当然有不足 .
既然科学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你站在古人的肩膀上,你就没有理由将古人的不足拿到现在来讽刺挖苦!!!!!!!!这种讽刺挖苦不但帮不了中医,相反会使中医陷入一种更糟的困境!!
特别是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体系,现在还不能解释的不等于不科学,如以前认为中医的“五运六气” 不科学,是糟粕要摒弃,直到近年外国人发现人体时间生物钟说,在查考渊源时,发现中医在“五运六气” 学说中早巳论述过,这又才说这不是糟粕是科学的了,为什么非要外国人发话才承认是科学的呢?难道不值得反思?!
事物的基本特性是大自然赋予的,我们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产物,我们看待事物必须符合自然的基本原则.
chunan | 2004-5-7 11:4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chunan在 2004/05/07 10:32pm 第 1 次编辑]

chunan | 2004-5-7 15: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chunan在 2004/05/11 04:15pm 第 1 次编辑]

chunan | 2004-5-7 16: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舶来中药”与中医诊疗手段扩张 【原创】
作者: 川耗子
   中医究竟该不该用诸如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之类的现代诊疗设备,至少在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医学者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的理由是,这些东西发端于西方科学文明,与以东方文明为基础的中医原本就不是一个体系,所以,根本就无法融合贯通来应用。这种理由是乎又和我们常说的“东方文化有极大的亲和力”这句话开了个玩笑。
中医是东方文明的产物,为什么中医就不能将现代诊疗设备“亲和”为一体呢?是不能也?是不为也?从舶来药被中医药亲和为一体可以看出是不为也。
学过中药学的人都知道,中药里面有很多原自外域的“舶来品”,如番泻叶等;有的在域外还要进行初加工,如没药等。如果仅按地缘位置或学术渊源来给这些植物药定个位,我想他就不应该是中药,因为它们既不产于中国,也不发源于中医药,这如同现代诊疗设备既不肇始于中国,也发端于中医药一个道理。那么,这些药最终为什么又成了中医药大家庭的一员了呢?我想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接受了东方文明的中华文化的同化——在临床使用上接受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再从“神灯(老百姓称为‘红外线烤灯’)”看,这可是一个现代色彩很浓的现代物理治疗设备,但临床上一般都在用中医针灸经络学说来指导其使用,也就很少有人说这不是中医设备。因此,从这一点讲我们是否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不管是什么药,什么仪器、设备,也不管它的型制如何,发端于什么地方,只要能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都应是中医大药家庭的一员。也就是说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中医完全可以将现代诊设备扩张成为自己诊疗技术的组成部分。
同理,即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药”,如果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就不应该再是中药的范畴了。比如,西医药人员在表述“参麦针”的功效时,常常说它可以“抗休克”,显然,这里的“参麦针”就不再是中药了,因为,在中医药理论中没有“休克”这一理论依据,所以,从中医药理论的角度来衡量,“中药参麦针”也就不可能有“抗休克”的作用。而西医药理论研究表明:“西药参麦针”确又有“抗休克”的作用,它却对“益气养阴固脱”这一说永远也无法搞清。基于这种理由,我们指责西医药人员乱用“中药”就非常幼稚可笑了,因为人家本身用的就是西药。同样,我们如果用中医药理论来衡量维生素C,它“味甘酸,性微寒,具有养阴生津、活血祛淤的临床功效。当然,维生素C就是中医药人员眼中的中药了,在这个理论规范下使用它,如果西医药人员指责中医药人员乱用“西药”同样是毫无道理的。
由此推及到设备的使用也应是一个道理,如果我们能用中医药理论来指导现代诊疗设备的使用,那么,这些设备就应该视为中医诊疗设备,中医的诊疗技术手段也就会因此得到迅速扩张。有的人可能认为这种想法有点异想天开,但我觉得中医要提高和扩张自己的诊疗手段,这条路非走不可。传统的中医诊疗手段和技术非常单一、局限,基本上还固定在人体自身耳闻、目睹、手扪、鼻嗅的主观感觉的判断上,然而,人的认知和感知都是很有限的,可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全然不顾及这一点,毫无根据的无限度扩大人的主观认知和感知水平,总是让存在于客观之外的现代诊疗技术手断和中医药临床脱节,最终使中医走进了“无证可辨”的死胡同。由于无证可辨,中医对自己所产生的疗效要么说不清道不明,要么不能自圆其说,陷进了无限的尴尬之中。仅这一点就向我们说明,扩张中医诊疗技术手段是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发展的“逼”然。
如上述所,传统中医药诊疗技术手段向现代技术手段扩张,主要是认识上的差异导致文化上的不融合。如果我们赋予现代设备以相应的文化内涵和中医药的理论灵魂,他自然也就成了中医药的诊疗技术手段和方法了。我不太懂西医,可不可以用这种思路去进行探索呢?比如,对水肿病的诊断,中医特别强调对尿液的观察,不过在很多情况下如果用肉眼观察,尿液根本就“没有”什么变化,是“正常”的。但是当把这些“正常”的尿液放在显微镜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可能又是蛋白、又是白细胞、又是红细胞,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来:确定出尿液里含多少数量的蛋白、白细胞、红细胞就是属“澄澈清冷”的尿液,超过这个范围就是“混浊浓稠”的尿液,稍有中医药理论的人都知道前者为虚、为寒、为阴,后者为实、为热、阳。这种诊断结论不就是由现代诊疗设备超越人体主观感知,给辨证论治提供出来的辨证依据吗?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简单、极粗浅的例子,作为一种方法它却又不失为一种思路。然而,要彻底实现这一目标,中医药理论必须要和现代科技互动、互配,因为,中医药理论并不象有的人说的那样博大精深,相反它还相当幼稚朴素,要完全用其指导所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显然还差距甚远,从这个角度讲,要全面实施和实现这项工作是极其漫长、艰难和浩繁的,不过沿着这个思路研究下去,我想又是能够行得通的。我坚信,总有一天中医会在自己全新的理论指导,名正言顺地把一切现代技术“亲和”成为中医药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保护中华民族健康的漫漫长路上再展昔日雄风。
作者单位及通讯址: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路111号)  张毅
邮政编码:629000
chunan | 2004-5-7 16:4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愚昧为何总与中医(药)为伴??<讨论>(转贴)
作者: 川耗子
2003年5月11日早上7:00央视综合频道在《东方时空》节目中,播放了一则以破除迷信,战胜“非典”为主题的新闻,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湖北某农村,有这样一个信息在村民中相互传递着:有位哑童突然开口说话了,他讲出了一些能防治“非典”的“秘招”,而其中有一种最令村民所推崇:们把苍术、艾叶、菖蒲三味中药写在红纸上包好,连同这三味中药挂在门前,据说比吃什么药都管事。值得玩味的是他们为什么不挂西药或其它什么的?
这种荒唐事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人嘲笑过,曹植在《说疫气》中就曾说到:“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压)之,亦可笑也”。这些村民的作派和两千多年前的“愚民”的做法是何其的相似啊!既然曹氏已经作了无情地批驳,我也就赖得再去慷慨陈词了。
几乎在同一时期,首善之地的北京有家啤酒厂也隆重推出了一种叫“板蓝根”的 啤酒,这自然想利用民众“中药板蓝根可以预防‘非典’”这一心理来扩大商机。尽管后来这个厂家遭到当工商部门的查处,同样值得玩味的是“可以预防‘非典’”的西药也不少,为何人家偏要用中药来做这个品牌?
从这些现象上,我们必须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与其它自然科学相比较,为什么愚昧总“喜欢”与中医(药)为伴?
愚昧和无知是迷信的行为反应。如果说湖北村民的荒唐之举是缺乏文化和科学知识的迷信心理使然,啤酒厂抓住民众的愚昧想法,由利益驱动使然,而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科学知识丰富”的中医师们的庸俗做法,无疑是主动在向愚昧和无知“招手”,有意无意地在葬送着中医的科学生命。
我们不能责备因历史局限性,使中医不可避免带有那个时代的一些封建迷信东西,因为中医不可能脱离中华文化超然自生。但我们却不能容忍因迷信的东西,使中医变得“特色”更为突出____那就是愚昧和无知与中医永远剪不断,理还乱。
时至今日,社会上依然还有不少人在用愚不可及的迷信手腕来粉饰中医:说什么用饮食疗法治愈癌症,凭目测诊断人的病变部位所在,用切脉来推知人的事业兴衰,吃屎延寿(让处女吃特定食物,再将其大便收集起来处理后,当保健食品用。美其名曰“金弹子”),吞精强身(喝童子的精液)……。更令人不解的是,最近的一些中医英特网站上,也有诊脉可以确定人体内肿瘤的具体位置;用《易经》推测出在今年6月底前,中医全面界入对“非典”的治疗;9月左右,全国“非典”大定(疫情扑灭)的帖子……。发表这些言论的人,有对中医一知半解的“半罐水”,也有自诩精通理论的“中医家”,更有一些“狗咬摩托,不懂科学”的专职封建迷信人员。 虽然鱼龙混杂,但有一点却是极其地一致___无一不是打着中医的幌子来给自己的说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不管是迷信还是科学,要想在社会上求得生存,都必须有一套令人信服的说理工具。由于在中华土地孕育出的各种文化和技术,有着共同的文化母体____中华文化。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中医(包括军事、地理、占卜、武术、风水……等)和巫术在理论渊薮上同出一辙的历史事实。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太极八卦、天人相应……,尽管在这些理论渊薮上医巫以后各有自己的理论特点形成而最终导致其分道扬镳,然中医师在治病过程中,巫师在作法决疑时,仍然抹不掉同源的理论痕迹,时至今日概莫能外。这样一来,迷信也就和中医有点混淆不清,退一步是迷信,进一步就可能是“中医”了。而许多江湖骗子,迷信传播者,正是利用迷信和中医的这种模棱两可,扑朔迷离的现象,把中医的科学功效说成是施展法术的结果。而一些二、三流的中医师又喜欢用迷信色彩的东西,给中医包裹上神秘的外衣,动辙“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情源”,“世代祖传,包医百病”,“得歧黄真谛,让死人复生”,一副虚无缥缈的仙风道骨之相,偏要给原本简明而科学的中医制造出些深奥难知,神秘莫测的东西来,让后生们永远地探赜索隐,“合情合理”地催生出一大堆“博大精深”的理论来,从而赚取愚昧和无知者对中医的盲从和景仰,中医自然也就充满了浓郁的迷信色彩。一些人也就在这种色彩的掩护下,开始借中医之名行迷信之实,也就有了骗子、不学无术者以愚昧和无知者为媒介,来与中医“接缘”的怪现象,这就是愚昧为何常与中医为伴的深层次原因。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虽来自中华文化母体,但应该还有区别于中华文化母体的学术思想。《孙子兵法》逐渐成为世界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逐渐超出了朴素唯物辨证法的说理范畴,风水学之所以成为风靡世界的建筑地缘学,是因为完善了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建筑与地质地貌关系的不足……。如果中医的理论不发展,永远靠吸吮中华文化母体的乳汁来成长,必然导致出亦巫亦医的怪胎,中医和愚昧也就只会相伴永远。
作者单位及通讯址:四川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路111号)
电子信箱:zy0525@vip.sina.com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  张毅
chunan | 2004-5-7 16: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自我从属是条死路[原创][讨论]转贴)
作者: 川耗子
自我从属是条死路
——读邓铁涛《中医药大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
2003年10月29日《中国中医药报》在第五版上发表了邓铁涛的《中医药大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以下简称“《路》文”)一文。笔者怀着景仰之情通读了两遍,原以为80多岁的中医泰斗能给中医的发展指出一条康庄大道,结果越读越让人失望,不觉让人感到心寒起来。通篇文章除了痛斥中医存在被“西化”的危险外,全都是在给中医药评功摆好,说到中医药的不足,全部都是“客观”原因所致。由于整个文章全都被“中医并不是落后的,有些是超前的”的定式思想所左右,这就决定了中医药只能沿着传统的老路走下去,既然是老路,这条老路能走得通吗?我看有点玄。
“《路》文”作者不仅坚信“中医很多理论是宏观的,也是超前的”,并且认为有些“超前”是以千年作为计算单位的。“象西医知道‘脾’有免疫功能才几十年,……。而中医1700多年以前就知道了脾有免疫功能,那是在张仲景时代。张仲景提到‘四季脾旺不受邪’,……。”这种自以为很有力而实际上近乎荒唐滑稽的例证,正是中医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心态的经典表现。
实事求是地说,在张仲景时代的1700多年前,根本不可能知道脾有免疫功能,只有承认有先知先觉的唯心主义者,才有这种无知的说法。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既然1700多年前中医就知道“脾有免疫功能”,为何中医历史上只有“四季脾旺不受邪”而无“脾主免疫”的记载和说法?“《路》文”作者或许要辩解:“四季脾旺不受邪”就是指的“脾有免疫功能”。如真是这样,我就不明白,就在“《路》文”里面,该作者还谆谆教导我们“中医跟西医不是一个理论体系”,反复告诫“全国的中医院都存在西化倾向”,可是“《路》文”作者为什么一涉及到对中医理论“有利”的新学说就要向西医靠拢?就要一定认为“脾不受邪”是西医认定的免疫功能功能呢?如果承认“脾不受邪=免疫功能”,岂不就承认中医原本可以用西医的理论来指导和解释?既然可以用西医的理论来指导和解释中医,“《路》文”作者为什么又对“专家提倡要用‘脑主神明’,取代中医的‘心主神明’这些改造中医的思潮”深表忧虑呢?这真是一个逻辑混乱,前后矛盾的思维过程,在这种思维和逻辑主导下铸就的中医发展之路,实在是一条险之又险的灭绝之路。
明明中医是“四季脾旺不受邪”,偏要说“脾是免疫功脏器”;明明中医是“心主神明”,偏要说成是“脑主神明”;明明中医是心痛,偏要说成是“胃溃疡”;中医在治病时明明应该辨证论治,偏要象某传染病医院的院长治白喉那样把治疗白喉的方药“筛选成四味药,做成水剂,每一瓶药可以治疗一例,”……,这就是中医近几十年一些非常可笑的“哲学”和作派。我们退一万步讲,几千年以前的中医“的确具备”了一些现代医学理念,为什么在只有几十年的新理论产生之前,中医就不敢理直气壮地说“脾主免疫”,“脑主神明”,“胃溃疡”,“对病下药”……?而每次总是在别人的新理论出来后,跟在人家后面高声叫喊“我们几千年前就有了”?难道这就是“《路》文”作者所说的我们的中医“有些理论是超前的”?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超前呢?我认为这是一种“自我从属”性的超前。所谓自我从属,就是自觉自愿地把中医摆在被宰割,被领导的位置上。这种“自我从属”性超前的特征是:既要维护中医的形象,又力图使中医披上“时髦”的外衣;既要固守中医的传统理论,又不得不“低眉弯腰”,出让中医的特色去迎合别人的新理论,新学说。于是就出现了说到中医的不良之处时,我们就说人家不懂中医;人家出了成果,我们就会说中医很早就占先了,心甘情愿,自作多情地与人家混为一体,成为人家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下的“奴隶”。
原以为学贯古今,名甲杏林的“《路》文”作者会有一个清醒认识,殊不知也会有此糊涂。我倒真希望这种糊涂是 “《路》文”作者大“智”若愚的行为策略。
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路111号) 张毅
chunan | 2004-5-7 16: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中医,你拿什么证明你?(转贴)
作者: 川耗子
  每每中西医之争时,中医常常说不能用西方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来证明中医的科学性。也就是说,科学的标准不是以西方科学的论识论、方法论所认定的“科学”为唯一标准,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论、方法论所揭示的物质、自然规律,也应该是“科学”的标准之一。基于中医界的这种认识,要用西方文化为基础的“科学”来阐释中医药的科学性,往往不被中医界所接受。虽然中西医都在解释医学的机理,但偏要用西(中)医的理论特点来解释中(西)医的机理,这多少有点象在阐释人体生命机能时,偏要用女(男)性的生理机能特点来解释男(女)性的生理机能一样让人感到尴尬和可笑。说实在话,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用西方的“科学观”来阐释(更多的时候是否定)中医的科学性这一做法,我是持坚决反对态度的。道理极其简单,因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而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用任何一种科学观去解释对方的科学性,必然会给对方的科学观造成伐戮和学术生存上的歧视。
  古人云:“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中医的科学观之所以成为西方科学观的伐戮和歧视对象,是因为能证明自己科学性的中国传统科学观在西方科学观面前显露出严重的缺陷。中国传统科学观的主要精髓实质是“格物致知”,其大意是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感性体验,达到理性上的升华,这在当时本是一种很先进的科学论识论、方法论。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求实致用”的致思方式,最终使中医最核心的宏扬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由“格物致知”渐趋重“格物”轻“致知”,直至发展到只“格物”不“致知”,中医也因之成了只重临床实践,忽视基础理论的“工匠(技术)型”科学,从而根本找不到能证明自身科学性的方法和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别人斥责我们不科学时,我们虽力图证明我们自身的科学性,但我们又拿不出一种方法和标准来证实这一问题,不得不把求助的目光转向到西方科学观的方法和标准上来。于是乎,我们在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等等方面,就能看到一种极其矛盾的现象,当西医说"心不可能有思维功能"时,我们会毫不含糊的说,西医又在用他们的科学观强*中医的科学观,而另方面我们又在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激素等等西医科学观形成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科学观所认识的“肾”(类似的例子我在《中医药科研的尴尬》一文中举了很多)。也就是说,我们已经陷入了既痛恨用西方科学观形成的西医理论来“西化中医”,又情不自禁地热衷于用西医标准和方法来指导中医的理论创新和科学研究的两难境地。之所以会陷入这种两难的尴尬,是因为,前者担心在西方科学观的影响下,使中医最终被“西化”而消亡,后者尽管在用“西方科学标准”执中医的牛耳,但它的确会催生出很多能让中医界产生“快感”的“中医科研成果”来。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快感”过后,往往是中医进一步的疲惫和虚衰。如此这般,我又不得不问:中医,你拿什么证明你的科学性?

作者单位及通讯址: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路111号)
邮政编码:629000
电子信箱:zy0525@vip.sinna.com
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  张毅
chunan | 2004-5-7 17: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这个贴子最后由chunan在 2004/05/11 04:16pm 第 2 次编辑]

chunan | 2004-5-7 17: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第51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 川耗子(2003-01-09 20:20:47.0)  赞成:0票, 反对:0票  

我主要是发现了中医存在的问题,倒也不是投降。你看中医号脉是号的动脉,可是西医传到中国以前,中国人没有动脉和静脉的区别概念。几千年了,中医不知道大脑是思考的机器,一直以为是心脏在思考。几千年研究,把人的骨头当成了360块,小周天之数。你说,中医到底是研究还是没有研究人体?还有,我知道,中国古代没有卫生的概念,旧中国一定是不讲卫生的。如果连人体到底是如何组成的都不知道,还能说是科学的医学吗?
来源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1623102&pg=1

chunan | 2004-5-7 17: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第55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 川耗子(2003-01-09 21:10:01.0)  赞成:0票, 反对:0票  

我看楼主的文章如果是批评一种文风,倒也是一篇好文章。但是,中国人历来就有讽刺和谴责文学,而且那样的文学形式在中国历史上起到过传播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推动作用。所以讨论问题不在乎用什么文体,而在于说出的观点是否有合理的地方。那些看似引经据典的东西,不见得就一定站的住脚,那些只是在文风上做文章的言论就更不见得有多大的说服力。
我还要举现代化的例子,过去人们说的陆地运输工具,必然要想到轮子。如今的磁浮列车不用轮子了,是前人做梦也想不到的,这就是科学前进的结果。我想,中医如果还是靠千百年的典籍说话,总有一天会成为博物馆里的文物。其实那些楼主引证的老外的研究,可以说也是考古性质的,不然,那么伟大的科学家都说话了,为什么中医还没有被他们的国家和人民接受?

来源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1623102&pg=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