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复制链接]
chunan | 2004-5-9 21: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原创][讨论]中医____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
作者: 川耗子
毛主席有一段教育军队的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占胜敌人的”。其实这句话可以套用到任何领域,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文化,文化越高,这个领域的人素质就越高,想干的事情就越容易成功。但是这段话用在中医学上好象就没有那么管用,甚至还可以这样反起来运用“没有文化的中医是神圣的中医,而神圣的中医是不能被超越的。”
一次和朋友在酒桌闲聊,酒酣耳热之际谈到了中医,朋友问我要学好中医是不是要有很高的的文化知识,我说那是当然的。朋友却说我头脑简单,他说:“中医是越没文化越神圣”。我以为朋友酒喝高了打胡乱说,他说他神志很清晰,喝了点酒后,便有李白“诗百篇”的敏捷思维。
从常理上说,要学好中医文化功底越坚实越好,因为学中医往往要涉猎除中医以外的中华文化知识(如历史的、天象的、训诂的…)以至于中医界有“医儒相通”的说法。什么是“医儒相通”能呢?一般的说法是,要成为名医必须具备很高的文化修养,文化越高,对晦涩隐匿的医学精义理解得越透彻,成名的机率就越高。同样,历史上的许多文豪诗仙,如苏东坡、白居易、陆游…等都对中医有较深的了解和研究,因为中医药学里本身就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以致于学文的很难做到不与中医药打交道。这种历史上特定的文学--中医链,使人们认定中医及其从业者需要有高品位的文化内涵和素质。
  朋友听我这么一说,大摇其头,连声说“不不不…”。朋友说:学中医不需要有任何文化,而且是越没文化在中医界的地位越高,如果一个字都不认识,那就在中医界里的地位永远不会受到动摇。你仔细想想,中医界里最受推崇的理论是什么?是《黄帝内经》所奠定的基础理论。然而黄帝所处的时代,是人类根本没有什么文明可言的蛮荒时代,文字还没有出现或者说刚刚萌芽。可以这样说,黄帝是位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不是黄帝不愿意学习,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因为没有文字,才叫他的大臣仓颉造字。可以看出,黄帝和歧伯说的那些个医理,完全是在没有文化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形成。而就是这本《内经》中的“黄帝问曰”,“歧伯答曰”,把中医的理论一下子推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至今“没有”人能超过他,动摇他。后来出了个张仲景,他不仅能识字,还官至长沙太守,文化水平也不知要比黄帝先生高出多少倍,可他的《伤寒杂病论》还是得引用黄帝的“教导”,无论如何其地位也没有《黄帝内经》那样在中医界喊得应,叫得响。唐代的孙思邈不仅通《内经》,晓《伤寒》,还对佛学、道学、儒学等极有研究,他那被后人称为医德箴言的《大医精诚》足以折射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许正是这一点,所以他的中医理论既“达不到”《伤寒》的水平,更“不能”望及《内经》的十分之一。到了清末民初,张锡纯不仅精通中医,还懂得西医,自然科学知识比起黄帝、张仲景、孙思邈、叶天仕、吴鞠通之流不知高出多少倍,而哪个要把这个张锡纯的中医水平与以上的人相提并论,那绝对是个“不懂中医”的家伙。到了21世纪的今天,知识处于爆炸时代,再看看现代的中医们,即使是那些全国的知名中医专家,尽管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IT知识、其它综合文化知识都远远胜过祖先不知多少倍,他们依然谦卑地把祖先的书称为“圭臬”、“经典”。而绝大多数普通中医,相对于祖先们,更愿意把自己放在 “半罐水”、“二百五”、“半吊子”的位置上。你看看,现在的中医生们那个不去学习(有的是自愿的,有的是被迫的)比自己文化和知识低下的古代中医生们的医书,而且,令人称奇的是,越是古老,越缺少文化知识的人形成的“学说”就越受人尊敬,说的话越是至理名言。及至黄帝目不识丁的境界时,那随便说点什么,也就成了中医界的金科玉律。套用文化大革命的一句来形容中医,真是有点“文化越高越愚蠢”,“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味道。
     听罢朋友的“高论”,循着他的思路下去,我惊惧地发现“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这个规律,不仅在中医历史上如此,现在好象也有这种趋势。在某市级中医院,我就发现在临床上病人很多的临床中医生,其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病人最多的两位,一个初中文化,一个高中文化(后来两人均读取了一个函大大专文凭)。我曾在乡镇医院工作过多年,也注意到这个现象:一些中医生的基础连高小都没有毕业,把“患者”读着“串者”,把“稚阴稚阳”念成“雅阴雅阳”,“狠抓生产”读为“狼抓生产”…可找其诊病者仍络绎不绝。这种“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的现象,主要集中在两类人身上,一是世代传承,一是传统的师徒授受。而那些受过大中专教育的很有文化层次的中医人员,在用纯中医治病方面往往就赶不上那些“低文化”的中医人员。
  其实,这种“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的现象,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引起了一些人士的关注。初当被文学界称为“厚黑教主”的四川自贡自流井人氏李宗吾先生,在其所著的《厚黑学》里面就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宗吾先生自幼体弱多病,长期与中医药有不解之缘,加之先生文学水平极高,所以对中医药多少有些感悟。及至年长,先生脚杆上生了臁疮,屡治不爽,终至危及生命,在成都一起读书的同窗学友将其抬到某场镇一位颇有名气的中医外科医生那里去治疗,医生用野菊花嚼烂敷患处,很快就治愈了那些个讲得头头是道,满口之乎者也们治疗不好的臁疮。而据那里的人说,这位隐居僻俚,没有见过多大世面的“郎中”“书未曾多读”,只是跟着他的“师傅”背了几年“(药)褡裢子”,以至于宗吾先生发出了:我等尚不如这位“未曾多读书”的先生学习起中医来容易。   
为什么中医会出现这种“文化越低等,理术越高明”的这一反常“规律”呢?我以为,这与中医间医术密而不喧,口口秘授,注重实用,轻蔑文理有很大关系。然而,令人痛心的,正是由于中医(特别是纯中医)这种“趋低文化”的特点,使中医很多有特长的绝招难以用文字的形式传递下来,很多行之有效的东西也因此而失传,给中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或许有人要问:万里长城绵延数千年,无言无语无思维,可我们中国人一直把它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崇拜的是我们赋予给万里长城的众志成城,抵御外侮的那种民族精神,绝不是让人所有人都去景仰构筑万里长城的理论参数,秦砖汉瓦的烧制工艺,砌制万里长城的技术过程,更不可能叫后世的工匠依样画葫芦,不能丝毫超越长城的模范去修造城墙。想想我们对古代中医是怎么崇拜的吧——理论万古不能移,技术世代不能变,咬文嚼字,以经诠经,从来就没有想到从精神实质上对其内涵加以提炼和升华。
  其实,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黄帝内经》,并不是形成于黄帝时代。中医把一个活跃在蛮荒时代,毫无文化可言的祖先推崇为中医理论基础的奠基偶像,本来是完全且可以理解的,这如同建筑行业把鲁班推崇为自己待业的偶象一样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建筑师们把理论和技术停留在鲁班的时代,绝对建造不出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等蜚声中外的著名建筑。然而,中医却不然,对黄帝这一偶象的崇拜,从一开始到现在,其理论和衍生出来的技术都是“尽善尽美”的,万世不能逾越的,这实在是让人不可思议。也很难想象,在这种学术价值取向的导引下,中医怎能逃得出被历史淘汰悲惨厄运。
注:本文所指的“文化”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文化,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
邮政编码:62900
电子信箱:zy0525@vip.sina.com
chunan | 2004-5-9 21: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艰难的中医____上篇   习惯势力
作者: 川耗子
大凡被称为“国粹”的,都是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精华之所在。中医是“国粹”,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然而,就是“国粹”这一殊誉,有如镣铐一般,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羁绊着中医药的发展步伐。
在世人眼中,中医既然是“国粹”,那就应该保持亘古不变的原质原态。还有被称为“国粹”的京剧、国画、武术也遇到同样的偏见,京剧永远不能改变京腔京韵,国画一刻也不能脱离徽墨萱纸,武术就是和刀枪棍棒打交道。然而,从哲学的角度看,国粹也好,精华也好,不变是相对的,变才是绝对的,应该说早在十九世纪上叶,许多中医有志之士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关键是怎么个变法,那是各有说辞,难成一致。不知大家看过电影《神鞭》没有,片中主人公二狗从祖辈那里继承了绝世武功____发辫功,当地称之为“神鞭。二狗就是凭借这只神鞭,惩治地方恶霸玻璃花,打败倭寇小日本。然而,在义和团的一次抗英战争中,二狗的神鞭被英军的炮弹炸断,他痛不欲生,心灰意冷,从此隐逸山林。若干年后,玻璃花已是北伐军中的一个队长,二狗突然出现他眼前,看到腰别两只乌黑手枪,一溜光头的二狗,曾因饱受神鞭之苦而郁积成怒火的玻璃花,不无挑逗地说道:“咋啦,神鞭没有了?今天来试试?!”二狗冷冷的答道:“老祖宗再好的东西也得变。鞭剪了,神留着。再难的东西咱也得玩,这一玩,还得玩到家。”话落手起,玻璃花的帽子早已飞上天空,枪声再响,帽子已稳稳地被子弹粘在了树干上。此情此景,玻璃花只有跪地求饶的份。这就是二狗的变法___神鞭变神枪。电影毕竟是电影,有的情节肯定有夸张,但二狗说的“鞭剪了,神留着”则是很有点哲理的,我们姑且称之为“二狗哲学”。二狗头上的鞭虽剪了,神却留在了手上,没了那根长辫子,依然是身怀绝技,不受人凌辱的二狗。这就是“二狗哲学”给二狗带来的好处。
如此看来,中医,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也应该变,也可以变。但在小农经济思想盛行的国度里,传统的意识如同汪洋大海,如果整体不具备“二狗哲学”的环境,仅靠中医界自己具备的“二狗哲学”来“剪鞭”“留神”,这犹如一叶小舟行进在汪洋大海里,那只能颠覆在波涛翻滾的社会传统定式的潮流中。
先来看看中药剂型改革的窘况。中药的剂型改革是一个老大难问题,照理这是一个不难解决的问题,西医生用的很多药物的成分都是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因此,从技术角度看是不成问题的,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中医药界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做了不少有益尝试,还取得了诸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不少等剂改成果。这些把“鞭”变为“枪”的中药,在社会上的被认可程度又如何呢?用“非常糟糕”来形容,是一点也过分。有位学历颇高的知识分子到中医院点名要吃中药,医生考虑到他出产差的时间比较多,便给他开了些银柴冲剂、银黄注射液等之类的现代型中药,这位老兄就不断地给医生提醒:“我要的是中药,不是西药哦!”医生很是费了一番口舌,才让他释开心中的疑团。类似这位老兄的情况,把改良过的中药当成西药,在临床上可以说比比皆是。我曾拿着一只参麦针在门诊随机抽找了21名病人,问他们这是中药还是西药,仅有一位大学生说是中成药,其余的人都认为是“西药”,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许多在基层从中医药工作的同行,不知是对传统的式样特别厚爱,还是被传统的定势禁固了思维,也把改良型中药称为“西药”。
这个现象反映出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中华文化的强烈排他性,造成了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依附和眷恋,绝对不能容忍她的变样走形。而说中医是“国粹”,恰恰就是因为她比较完整地继承体现了中华母体传统文化的内涵实质,所以必然造成社会性的对中医形和质的文化心理锁定——传统及正宗。一旦超出这个锁定的范围____那怕是一点点外形上的变化,就会立刻遭到社会整体性排斥,使任何一种变革都变得极其艰难复杂,中医药当然也不例外,明白了这点道理,不仅仅给中药为什么一变脸就成了“西药”找到了答案,还为中医药界的许许多多怪象现揭开了謎底。
能够支持上述观点的另一个现象是,中医院在现代医疗设备的使用上,一致遭到医学界和社会“朝野”上下的普遍非议。有一所市级中医院,每年都要召开两次医德医风监督员座谈会,而每次会议只要主持人介绍到中医院有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等现代医疗设备时,总会有人満脸惊诧:“怎么?中医院也有CT?!”。总会有人善意地告诫:“希望加强对现代医疗设备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那语气中明显地充満了不信任与不理解。由于这些东西在中医院的运用,超出了社会对中医的文化心理锁定范围,因此,在他们心中,什么CT呀!X光机呀!等等都只应是西医院使用的,中医院用这些就是离经叛道,就不能称之为中医。就连我们中医界自己也很难跳出社会对中医锁定的心理文化范畴,也在给中医院引进现代医疗设备设障碍,带枷锁。这表现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院评定等级时,强调重点在于中医的特色保持上,对现代医疗技术、设备的引进基本持放任态度,这从分值分布的比重明显畸轻上可以说明这一点。
反过头来再看看西医,他来自西方,西方特有的文化不仅使国人开了眼界,也使国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精彩的世界很奇怪。然而,这一切都来自西方文化的兼容性。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西医流入国门后,很快就被国人的好奇心理锁定在前沿、兼容的文化范畴,所以,西医吸收包括中医在内的其它学科领域的文化成果,在社会看来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一位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要用西药,西医生给他用了一支鱼腥草注射液针,病人一般不会提出质疑。如果一位消化不良的病人要吃中药,中医生给他用了多酶片,轻则可能病人要责难,重则可能要吃官司。再如,X线、激光、CT这类科技成果,最早出现在军事领域,根本就与医学不搭界,后来被引进到医学领域中。可西医享用这些成果顺情顺理,中医一享用这些成果就总有人说三道四。我就不明白,科技成果既然是人类的共同的财富,其最终目的都是造福于人类,为什么对待同时行进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种医学的态度就迥然有别呢?这就是国人对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不同文化心理锁定所表现出的现实范围差别。
这种差别反映出来的客观表现是全社会对中医的歧视和偏见,对西医的包容和趋同,这一问题靠中医本身已是无法解决的。解铃还需系铃人,社会不健全的文化心理锁定造成对中医的歧视和偏见,必须由社会承担起矫治义务。社会必须把中医从“国粹”的圣坛上请下来,不要用传统的文化心理使中医人为地孤傲于其它学科之上而“跌不下”身价。试想,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整体仍然把中医定格在某个时代的“国粹”的心理文化范畴框架中,不以谦逊的态度从“国粹”的高巅之上走下来,让她主动(有时还需要社会推动)融合到现代科技潮流中去,而是让她自己在社会习惯势力的逆流中苦撑硬熬,要走出困境那真是难之又难。
chunan | 2004-5-9 21: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葬送中医的危险思维[原创]
葬送中医的危险思维[原创]                  

川耗子     

这段时间一些很有级别的中医学者、专家、教授在媒体上就中医的继承和发扬问题发表了许多意见,我注意观察了一下,主张继承在先的占了绝对优势,比如有位专家是这样思维的:“一定要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见《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6月16日第五版)。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思维。
中医说继承不外乎就是要我们这些中医的后人要把前人的医风、医术、医理等全面接受下来,我想这是完全和非常必要的。但是要我们继承首先必须是要有可继承的东西,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需要继承的东西应该是极其丰富的。问题是就目前而言,对这个宝库中的很多东西我们还处在挖掘阶段,许多东西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是怎么回事,要做到全面准确的继承在目前是不可能的。经络学说该不该继承,绝对该继承,三焦理论该不该继
承,回答也是绝对肯定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到现在都还不知道“经络”究竟是什么,“三焦”的性状怎么样。我们只能推出若干个可能,无数个假说,是继承三张的?还是接受李四的?类似这样的问题中医还很多。如果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继承这些东西,我们就必须等待挖掘结束,考证清楚后来进行继承,否则的话,我们的继承是急功近利,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而要把这些东西考证清楚则需要相当漫长的日时。
与中医学几乎同时起步的希腊医学似乎更注重“发扬”,通过对所获得知识的“发扬”,再反过来挖掘那些特别深奥、争议又比较大的理论和经验,进而对其进行全面准确地继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两种医学在起步时,两种社会文化背景基本相似,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上也基本相同,比如恩培多贝勒(公元前493?—前443?)就认为水、火、土、气化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四根”,与《尚书》中说的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
“五元素(五行)”的思维观念模式完全相同。但是以后希腊文化的前瞻意识,使许多学者不断发扬出“原子学”、“四因学”……等对物质世界认识上的不同观点,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推动着希腊医学在内的西方自然科技一步步走向今天,最终成为世界范围内认同的一种医学学科。
而中国文化强调“尚古顺旧”、“继承在先”,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是否符合古人的标准,做什么学问者都必须引经据典,要超出古人必须要先继承古人,由于阴阳五行涵盖的内容纵横广宽,我们一时半会儿挖掘不完,一直到现在也根本继承不了,所以到现在如果有人要问中医药理论核心是什么,我们依然会毫不含糊的回答: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所以,即使有的学者有创新的欲望,有发展的渴求,有腾飞的企盼,人家一句“不知天有多
高地有多厚的狂人,碗里的还没吃出味道来,又去想锅里的”,即使再狂的人听了这话也会“清醒”起来。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是,只怕等我们把“碗里的味道吃出来”时,“锅里的东西”恐怕早就被别人舀光了。如果整个中医界都是这种风气,中医今后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认为,继承不单单是对古今的衔接,更不应看成是古人用成就来对后人进行威慑,我们必须承认古人的历史功绩,客观地看到古人很多学术思想对后人有很多有益的启迪和帮助,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神化古人的能力,四大经典我们挖掘了几千年,继承了几千年,继承这些书的心得体会用车载斗量,汗牛充栋来形容我想一点也不为过,可我们都继承了
些什么呢?顶多不过就是其它学科有个什么成果出来,我们就颇为自豪的说,几千年前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就做了。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几千年前那只能是祖先的荣耀,我们有什么可自豪可骄傲的?如果两千后,我们的后代说21世纪时,我们的中医祖先就有了现在这
种先进理论和技术,那才真正是我们骄傲和自豪时候。
尽管我们对中医药的挖掘继承已有几千年的历程,没有取得多少令世界科技界刮目相看的成果,但我始终相信中医药宝库里的的确确有许多我们目前尚无法知晓的宝藏,我甚至不怀疑可能还蕴藏有引发医学革命的重要动力和源头。但继承如考古,我们不可能等到把所有的问题搞清楚了,完全继承了才去说发展,几千年前,知识的更新数百年一次,到现在三、五年就会更新一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命,知识更新的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面对这种情形,我们等得起吗?除非中医永远自甘成为历史老人。
我觉得中医应该继承和发扬齐头并行,而且发扬更应摆在优先位置。继承必须要先挖掘,我坚决反对全国中医都去进行什么“经典”大温课式的所谓继承。几千年,许多圣贤神人搞了一辈子继承也不能望其经典之项背,难道我们还要奢望让全国绝大多数普通的中医去通过对经典的“大温课”来达到继承的目的?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精、知识广、层次高的专业队伍去对传统中医宝库进行挖掘,待有成果挖掘出来,再在中医界大力推广并加以继承。
我们的事业靠谁来发展?靠谁来发扬光大?靠的是全国的中医们,他们的重心应放在理论体系创新、治疗方法(技术)创新、意识思维创新上。如果人家在奔未来,你却一味去钻历史,两相背道而驰,差距只会越来越远,因此,“先继承,后发扬”的论调当休矣!毕尽发展才是中医兴盛的硬道理。

电子信箱:zy0525@vip.sina.com
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和平路111号)


chunan | 2004-5-9 21: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惧变的中医之一【讨论】
变则生生不息,不变厄运当头
作者: 川耗子
唯物主义史观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发展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果处在历史空间的事物不能适应历史发展潮流,迟早会被历史所唾弃。中医为什么“历经千年,推而不倒”?就是因为在变化中因应了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群众的医疗需要。中医为什么在1840年以后名存而不兴盛?就是因为它的变化远不不如1840年以前那样能满足历史发展的需要。仅管我们至今还把《内》、《难》、《金匮》、《伤寒》视为中医理论千古不变的真理,然而,春秋战国,东西两汉的中医水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唐宋时期的中医水平相提并论,因为,后者所处的历史时期比前者的生产力水平要发达得多,社会环境也全然不同,疾病的发生当然也就打上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烙印,人们对医疗的需求相对说来肯定就要“苛刻”得多,为适应这一历史发展特点,这个时期自然也就有了诸如滋阴、补土、攻下等为代表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产生,这些方法虽源于《内》《难》,但其学术思想已远远超出了它们的理论范畴。如果到现在,还有哪一位中医师至今依然用葱管来导尿,用鹅羽来探吐即使他是中医界的泰斗,也必然遗为当今中医界的笑柄。可谁又能否认,在发明这一技术的时代,它又是最先进的治疗手段啊!如果哪一位中医师现在还把根据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开发出来的中医电脑诊疗系统(尽管它还不十分完善)称为荒唐,肯定要被我们认为是缺乏现代知识一族,而这要是在一百多年前,一定会被中医的卫道士们视为离经叛道,异端邪说,他们会问,机器怎么能代替人脑呢?
这就是变,是历史的发展逼着我们变,没有这一变,中医必然是不推自倒的结局。
chunan | 2004-5-9 22: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下面引用由灵犀2004/05/09 09:13pm 发表的内容:
真是满罐不荡半罐叮当,看了这些文章后我只是觉得你既不是工匠又不懂科学,甚至连科学史哲学史都没读过,你极尽嘲讽揶揄糟贱中医之能事显得你浅薄而又好卖弄学问。
同意你的看法,"满罐不荡半罐叮当';';,半罐是浅薄,叮当是卖弄学问
chunan | 2004-5-9 22: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历史地,动态地,辩证地评价中医学!

创建中医学的先人们在医疗实践中给中医学留下了博大精深的理论和厚重的知识积累,这是中华民族的医学瑰宝!
评论中医学要历史地看,动态地看,辩证地看,才能有公正的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