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连载】儒释道学医
1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连载】儒释道学医
[复制链接]
儒释道
|
2004-9-19 14: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连载】儒释道学医〉
————第一卷〈中基篇〉》结束语
二○○四年五月间,某学姐知我苦学《中基》,有意考较:“何谓三因制宜?”不才初不能答,殊不知此乃《中基》之末,不把印会河、张伯讷的这本教材学完,读烂,不能明此理。今终能滔滔!悲哉!壮哉!八万九千字,可谓荡荡!多乎哉?不多也!吟诗一首,略寄情怀:
儒释道甲申仲夏阅毕《中基》有感于家中
浩浩荡荡八九千(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因制宜成终章(平平仄仄仄平平)
区区我把《中基》阅(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笔精诚无人双(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四年七月十五日星期四15时44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9-19 21: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今日阅毕终章,先是欢喜,后来却又伤感。站在高冈之上,擎精诚剑,遍寻对手而不能得!微风抚过,只有艳阳下自己的影子,似乎同样拿起剑挥舞着,才使得我不能忘却曾经的披荆斩棘,挥汗如雨。
我听到了两个声音,一个是感叹与赞许,还有一个是轻蔑的笑声……
我想到了,我是一个客人,逃避虎狼的追捕而来到一个村庄,却还要看主人家的眼色;(脉色为主,时色、面色为客)我是一个将军,时而甲明枪利,耀武扬威,(以将军之体,喻经络系统)时而冲锋陷阵,欲罢不能,(将军之怒)满身的血污,映衬着那张醉卧沙场的笑脸,道一声“孤胆!”(五月廿五日秉烛读书,自喻孤胆将军);或者我只是一个士兵,赋闲在家里时种种地,或者修修营房,战时,我就要冲到第一线,挖战壕筑碉堡,保卫国家;(营卫之气的比喻)不,我是三军统帅!看吧!我军与敌军在周旋,往来反复,硝烟弥漫炮火连天,忽得一场大雨,所有得将士都带着泥泞战斗,更显悲壮!(六经传变,寒热往来)。
或者我只是我自己,要是问我学了《中基》,会了什么?我会说:“中基者阴阳五行也,其所别于术数者,临床考较”——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谢谢网上各位网友,尤其是精诚社区的各位老师,没有你们,不才不会有今天的这些感受,或许连这个文章都会不了了之。我站在高冈之上又如何?自谓孤单将军又如何?独创奇经九脉又如何?给上中大开补中益气汤去甘草重柴胡又如何?一炮二炮又如何?高手眼里,我究竟如何?
老实说,我没学到什么东西,我就是学了两个字——【阴阳】
可笑吧?上午有湖南中大的学妹对我说,她们放假了,她正在预习下学期的《中药》,我对她说:“再看一遍《中基》吧”。精诚社区五积散老师看了N遍《中基》,刘力红师兄(我一向叫他师兄的)说:应该多看几遍《内经》,呵呵我不如他们,我只看了一遍《中基》,仅此而已!!
《中基》,不过阴阳尔!什么营卫生会、六经传变、二十八脉、气滞血瘀、灵兰秘典,全是狗臭屁!去他爸爸老婆的《上古天真》,那玩意儿实在天真之致!
嗳!
中医怎么学?
读一遍《中基》,写个八万九千字的狗臭屁文章,然后去看日出日落!
二○○四年七月十五日星期四17时00分——太阳下山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9-19 21: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参考书目
《图解黄帝内经素问》——刘越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图解黄帝内经灵枢》——刘越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内经讲义》——王洪图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第六版通用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等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第五版通用教材
《中医诊断学》——邓铁涛等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第五版通用教材
《内经》——杨旭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即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复习应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导丛书
《一百天学中医诊断》——吴鸿洲等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一百天学针灸》——张仁等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张伯臾医案》——严世芸等整理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杏林夜话》——王礼贤著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思考中医》——刘力红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二版
《上海常用中草药》——本书编写组上海市出版革命组1970年5月第一版
◎◎◎下三册电子书籍网上下载,仅以此感谢诸位网友支持◎◎◎
《黄帝内经素问电子版》
《黄帝内经灵枢电子版》
《中医基础理论电子版》
◎◎◎下三册获赠于山东省中医药大学赵永山老师,赵师同时赠我《如何修正佛法》、《净土资糧》,在此一并感谢◎◎◎
《伤寒论语译》——任应秋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年12月版此书原【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过,后来改为【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
《长沙方歌括》——清 陈修园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年5月第一版
《三指禅》——清 周学霆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
《针灸穴位挂图》——张敬德出品北京科技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下四坛,连载本贴九万字,跪谢诸位网友斑竹坛主支持!◎◎◎
北中大——医天地论坛http://www.etiandi.com/index.asp
大医精诚社区——精诚论坛http://www.dyjc.net/cgi-bin/leobbs.cgi
中国健康网——中医论坛http://bbs.healthoo.com/list.asp?boardid=44
中医久久论坛http://www.tcm99.com/bbs/
◎◎◎下四坛,也曾有过不少经验交流◎◎◎
上中大——易舒社区http://eshu.52web.net/
广中大研究生部——天启论坛http://www.tiankey.com/cgi-bin/ubb/ultimatebb.cgi
湖南中大——歧黄生声论坛http://www.qhstu.com/bbs/
中国中医药论坛http://www.cntcm.org/cgi-bin/leoboard.cgi
◎◎◎下二站,有不少参考价值◎◎◎
中国针灸网http://www.zhenjiucn.com/
大众医药网—文献资料—中医词典http://www.windrug.com/index3003.php
◎◎◎另外◎◎◎
最后隆重感谢【金山】公司,我常用盗版的金山词霸查阅资料,希望金山公司能够再接再励,把古汉语词典做得更好,并把防盗版做的更好。
◎◎◎不写了,再写就超过九千字了。
二○○四年七月十五日星期四18时18分——月亮出来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9-19 21: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全文毕,最后修改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0-21 00: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补充:这是从易舒论坛上转载
3.4脏腑关系——无非阴阳之道耳
3.4.1脏间关系——五行生克为根本,气、血、精、津、液贯穿始终
3.4.1.1心肺
五行火克金,心上而肺下;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所谓肺朝百脉,朝者垂拱。血行于脉赖心力,借肺气之力,无百官垂拱,则孤君在野,有气力襄助,推波助澜血脉乃畅。所谓宣发肃降,乃是水谷精微入脉,随脉游走全身。肺气入脉助血行,及至体表,气与精微又生卫气,人乃安。肺气者,又称宗气,为诸气之宗,卫气之祖。宗气何以生卫气与诸气?赖血行百脉!气为阳,精津血液为阴,阴阳相依,万物乃生。
3.4.1.2心脾
五行火生土,心母而脾子。心主行血,脾主统血、生血。行而不统,谓之散,血行脉外;统而不行,谓之塞,血散血塞,皆为病也。脾又主生气血,生而不行,则死;无生,又无以行。心脾皆主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3.4.1.3心肝
五行木生火,肝母而心子。心肝宝贝是也!何哉?行血、藏血是也。心所行之血,脾生、肝藏。藏者,厚积而薄发。肝藏血,为血库,行血方能源源不断。肝虚库空,血行无援,无以为继,久则心血虚亏。心血行,则肝得疏泄,血库不至盈溢
3.4.1.4心肾
五行水克火,肾上而心下。人体内,心为上阳火,肾为下阴水。火居于上,下乃安;水居于下,上乃顺。有卦上水下火,如水之灭火,既济。若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号曰心肾不交。卦有未济,火在水上,有水而火不灭,其灾重也!是故心肾不交最为危急,不才闻得练气功者,最惧心肾不交,阴阳逆转。
===================================
3.4.1.5肺与脾
五行土生金,脾母而肺子。脾者,水谷精微生发之地,精微入血得宗气推行,方能运转全身,谓之升清。故宣发肃降的基础乃是脾脏生化精微,津液疏布运转。再者,无肺之宗气调通水道,脾之精微津液,生而无用,运而无门,升而无方。
3.4.1.6肺与肝
五行金克木,金上而木下。肺属阴金而肝属阳木,体位肺上而肝下。肝主疏泄,何哉?调畅气机、情致、脾胃。肝本在下,气机上疏濡养肺,而肺之宗气肃降滋润肝。
3.4.1.7肺与肾
五行金生水,肺母而肾子。肺调通水道,肾藏精、主水、纳气。所纳者,肺肃降之宗气,而后水生、精旺,宗气又生精矣。升发肃降调通水道,若无水,则通而无用,降而无果;水道不通,则肾水无以出,精气无以生。
===================================
3.4.1.8肝与脾
五行木克土,肝上而脾下。肝之疏泄有三,其一即是条理脾胃。何哉?肝藏血,脾之水谷精微须有气血充盈,方得运化,进而散布全身。肝之强弱,血库之虚实,乃精微运化之根本。
3.4.1.9肝与肾
五行水生木,肾母而肝子。所谓肝肾同源,藏血藏精是也。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气血液相辅相成。肝主疏泄,肾主封藏,疏通封堵,泄出收藏。肝主疏泄,将气血疏泄入脏腑,尤指肾脏,肾脏封藏之物无非津、精、血、气。气血来于肝脏,藏之,精生。
3.4.1.10脾与肾
五行土克水,脾上而肾下。肾藏元精,为先天之本;脾统血且生化精微,为后天之本。常言道“先天不足后天补”,今察之,所言正是脾肾关系。所谓“补”便是先天精气需要后天精气的濡养,方能充盈成熟,而后有天癸。脾主升清,便需肾阳给予温煦。
===================================
3.4.2腑间关系
六腑关系密切,“传化物而不藏”乃其总纲。所谓“传”,便如同接力,虚实交替,循环反复。于是便有先后顺序。所谓“化物”,乃是化食物水谷为精微,进而成气、血、津、精、液。此“化”功依附于“传”功,不传不得化!“化物”乃六腑同功,而不再分主次。传化之间,便是六腑要义,六腑关系便在于传之先后交替,化之共同努力。
3.4.3脏腑表里关系(合论,不再照书分五段论述)
脏腑者表里、阴阳、顺逆、刚柔、主次也、五行皆然。凡病之传变,在脏则首传其腑,在腑则首传其脏,察病,辨证,治疗也然,盖阴阳者中医之大观!
===================================
3.5补论
脏腑经络,中医之重点,脏腑实在可见而经络缥缈不见,故不才以为:大医脏腑理论功底深厚与否不但可以表现出其人中医整体造诣,而且是最佳的管窥之处。“不遗余力,更上层楼”乃我做补论的动机。
《中基》一书在心脏,讲述心包络,在肾脏之后讲究命门说,不才与此并未涉及。心包络等到《经络》一章详加论述时,定会有更高的见地。命门一说,不才偏向于“左肾右门”学说。何哉?两肾有差异者极多。又泌尿与生殖有异,常不能合论,右肾命门说,乃是主张左肾主泌尿,右肾主生殖。
当然,二者不可分离。何哉?仅有一肾者,仍能泌尿,尚可生殖,不过苦楚些罢了。故右肾命门说中有云“右肾非正脏”不才是批判的。两肾大同小异,其异,简而言之便是“所主”略有不同。心、肝、脾皆主血,重点不同,曰传、藏、统;而三藏均能生化血液,不过多寡有别而已。心、肝、脾形态各异,功能大异而小同,故称之为三脏;今左右肾脏亦如此,不过泌尿、生殖重点不同而已,大同而小异,为加辨别,呼右为“命门”足以,不必另设异一脏呼之。
嗟夫!古人作学问锱铢必较,往往便为一二差异而生门派见地,为求“自保”,常将小小差异浓墨重彩之,“右肾命门说”,便是一例。为强调其理论,更呼之曰“右肾非正脏”,徒标新立异而已。今不才在此,取其精华,去其顽劣,仍不敢言自成一家。尚有“三焦精气神、月经为奇经”之论在前,不才自觉脏腑造诣以高于一般学生。
今日劳动节,乃是不才学医一月之期,能有微功,也属不易。
回想之,一月间自学医,三进书城购书,五处论坛灌水,七星高照读《经》,久久难以忘怀。不才在诸家论坛,又有《大医国手》一文流传,首发“北中医论坛”次发“易舒社区”又发“久久论坛”“中国健康网”“大医精诚社区”,五坛具备,用心虽不敢称良苦,仍知其间脾肝心肺交杂,或号之曰“甜酸苦辣”兼备。
大医国手,要想成为大医,必须成为国手,国学高手是也,非独围棋九段。不才自修儒释道三家以来,有些事情已经不计于心,释家放下便成佛,我今放下很多,投身中医。对外,仍自谦“兴趣耳”,心有“大医”二字足以!
精诚国手,记于家
二○○四年五月一日星期六23时27分
4《气、血、津液》
才子久闻“气、血、津、精液”之名,今日于《藏象》之后,研读本章,更有感触,然有一忧——先入为主。最惧先前错误观点左右当前的学习。上章本名《藏象》,我视之,却如同《脏腑》,何哉?不识气、血、津、精液,不识经络,是故识藏而难以识象。如今方知中医学习刚刚开始,敢不提心吊胆?
气生化万物属于阳,液滋载万物属于阴。血者血液,津者津液,血液属阳而津液又属阴。血液属阳,故多载阳气,津液属阴,故多载水谷精微,两者同为液,相对于气,又同属于阴,故血液载气载精微,津液载精微载气,此乃不才拙见,以堪后效。
精者,又有广狭之分。狭者近乎天癸精液,广者,则为精气。精气者,气中之精,统摄气、血、津液。
===================================
4.1气
原书本节论气,分为五段,今不才将前两段合并为《气的基本概念》,中间两段合并为《气的运动》
4.1.1气的基本概念
气生化万物,首先生天、生地。天气地气合而生人。人生于气,食于气,养于气。无气无以生聚,有气不至死散。
气有先天、后天之分,何哉?先天之气来源于父母,后天之气来源于水谷。先天之气便是父母天癸之精,父天母地,孕育而生儿,为儿之先天精气,呱呱坠地便藏于儿肾,儿得以“生”;后天之气便是由水谷精微所化,运游周身,儿得以“长”。先天气衰,后天可补;后天气衰,则衰弱老病。及死,必是先、后天之气皆已衰竭殆尽。
后天之气源于水谷,谓之地气;源于世间清气,谓之天气,此天地之气合而养人。水在地上流,谷从土中生,人之饮食来源于大地,入六腑循环;世间清气入于肺脏,行于经脉。于是乎,脏腑皆“食”天地之气,人得以养。天气地气,经脏腑循环,生化精微,成为后天之气,入于肾脏,成后天之精气。肾中先天精气得其滋养。由小儿大,待天癸至,先后天精气化为狭义精液,出,又得子嗣。此狭义之精,在肾内,则化先后天精气,取天癸精华,出肾则借道津液,专司生殖。
是故,后天之气较先天之气为重要;后天气中,“水谷气”较“清气”重要,此处所谓“气”者,凡涉及生殖,不才皆以为必先经过肾脏,故多加一“精”字在先,无关生殖,则不加“精”字。盖肾乃“精”之主,气不经过肾,无以为“精气”,液不经过肾,无以为“精液”,如此广狭二义之“精”,皆有论断。
脾主生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水谷,故脾胃主后天水谷气,更主后天气,乃至主气!脾胃功能对“气”的作用为五脏六腑之最。人有百病,皆气生,药有胃泰,号三九。“三九胃泰”可治百病乎?未必,不过脾胃对于气、对于人的作用,可见一斑。
不才在此又有联想,西医重胃,而中医重脾,此间种种,有待日后勘正,不过当今时代,“三九胃泰”一定比“三九脾泰”好卖!
===================================
4.2.2气的运动
气有五能:推、温、防、固、化。何哉?气主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脾脏生化水谷精微而为后天气,又主升清;且肺脏升发肃降清气,此“升清”“升发”“肃降”皆是气的运动,运动后才有新陈代谢,故曰推动。
气属阳,推动之后便是温煦脏腑经脉,乃至人体。所谓温煦,温便是煦,温静而煦动。何哉?人有体温,而赖气血煦之。
所谓防御,便是卫气。卫气统领人体防御体系,之前论及肺脏功效,无不称颂营卫之功。不才以为营静而卫动,如同甲士。甲士出以卫国,归而营居,动静之间,国无忧矣。气实则热,气寒则虚,甲士久居营内或久出塞外,其兆不祥。
有防御怎无固摄。防外固内,御敌摄贼,谓之防御固摄。固摄者营,防御者卫。营实而国力强,卫勤而敌难犯,辩证统一。
气有此推动、温煦、防御、固摄,人体方能“生、长、化、收、藏”,合称“五化”。即是气化之功,或曰“新陈代谢”。故气为人体诸运动之祖,诸变化之宗。人体“五化”若不合时宜,不与自然界五化同步,必然生病,故曰百病皆是气生。
===================================
4.2.3四种气
气有四,号:元、宗、营、卫。
4.2.3.1元气
“元”者“原”、“始”、“真”。元气乃是气之“原、始、本、真”。及母孕有胎,元气生焉,元气足,则儿生,号曰“先天气”。此气藏于肾,即是“先天精气”,及其成长,后天精气培植先天精气,元气乃壮。元气散,必死无疑。元气大伤,不死也残废!是故元气乃是人生存生长之本。
4.2.3.2宗气
又称胸中之气,何哉?宗气来自于肺所存世间清气。“朝百脉”之后,宗气入膻中气海,统摄心包,故曰胸中之气。不才于肺脏一节,夸赞宗气乃是诸气祖宗,凡一切与心肺有关的气的活动,都与宗气有关。宗气推动心脏搏动,气血运行而生营卫之气。若元气在肾,则宗气在心肺矣。
4.2.3.3营卫之气合论
上已述及,营卫之气由宗气生,营内卫外,内营气在血脉,外卫气在皮毛凑里。内则阴,号称营阴;外则阳,号称卫阳。营气既在血脉,必主血脉推行、精微传送。是故精微在则营气在,精微去则营气去。脾主生精微,也主升清,便是这个道理。脾所生之气,便是营气。营气又称荣气,盖营气足,则血脉畅,精微昌,欣欣向荣。营气在血脉。
如此,卫阳之气也由宗气精微所生,除去元、宗、营三气归于心肺血脉肾脏之外,身体其余各部位之气,皆为卫气。越是靠近体表,卫气越是活跃。号曰“慓疾滑利”是也。上所言“内外”实则脉之内外也。则濡养脏腑之功,非独营气,卫气反有重要作用。卫气养脏腑,守表里,司腠理。
===================================
如此,营卫动,而宗元静。元气偶生“小气”,号曰“经络之气,脏腑之气”。有此杂气,人体气机变换繁多矣。今观之,前论多有谬误,盖识阴阳而不识五行,识五行而不识脏腑,识脏腑而不识经络、气机。不才在挫折错误中成长,渴望有一前辈指点,可少走弯路,多多实践,总不该笼中捉鸡吧!
二○○四年五月五日星期三1时50分
4.2血
4.2.1血的基本概念
血乃人体第一液,血肉之躯是也。无血,无以生肉,人体诸端,皆赖血生,血虽阴液,却略属阳,血有滋养之功。血脉血脉,血在脉中。血不在脉中,谓之出血,如同人之出府,盖脉者血府。
前已述及,脉中有营气津液,血正是营气津液所生,如同血之父母。上推之,皆源于脾胃所运化之水谷精微。故曰脾脏统血。不才斗胆中焦为神,心藏神,心主血。又肝脏属木藏血,肾脏属水藏精,水生木,精血生焉。肺气肃降,而后营气津液化合而生血。是故五脏六腑皆与生血有关,脾胃又最甚。血脉通达脏腑,生生不息。
===================================
4.2.2血的运动与功能
血的功能,主要是心主血,心者脏腑之首,统摄人体,于是血便统摄人体活动。血的生化,诸脏腑皆有贡献,于是血的功能就是对脏腑回报他的滋养功力。滴水之恩永泉向报,血的滋养功力,不仅在于脏腑,并且在于五脏相对应的“腑、体、官、志、声、变、华、液”等。乃至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血对于“精神、意志、魂魄”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血的运行在脉中,而又通达体表,所谓“营卫之气如环无端”,就是血从脾胃生发,在脉中流动,受到营气推动,到达脏腑五官五体等,最后到达体表,受到卫气的阻拦,回归于心。
此节略略,血志大观。
二○○四年五月六日星期四22时56分
===================================
4.3津液
4.3.1津液的概念与功效
津液者,津也、液也。何哉?今夜合论而为人体诸般胜利活动之所需水液,虽然不包罗血液,但是却与血液有关系,该关系在后节详述。我们所知泪、汗、涎、涕、唾,皆可为津液。津与液又有不同。津清稀,多在体外,在体内则入血脉,主流动滋润;液稠厚,多在体内,入脏腑奇桓,少流动,主濡养。其病有别:“伤津”、“脱液”。于是乎人体正常的体液排泄,都属于津液的运动,滋润濡养是也。
===================================
4.3.2津液生成、输布、排泄
在《素问•经脉别论》中系统论述了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血液一样,都关系到人体各个部分,主要区别在于津液的必须排泄,而血却未必。总之就是以脾胃中焦为枢纽,上升下降,上文所提及的脏腑功能中,所有与“水”有关的,便是与津液有关。盖津液者人体水液总汇。总而言之,津液生成,有赖于水谷精微的生化和运送;津液的输布,有赖于“散精、上输”“调通水道”(似乎又与精液、精气有关);津液排泄,有赖于五液的发散。津液的运动关乎气机,运血靠营气,而运津液,依赖三焦之气,便是全身之气。
===================================
嗟夫,予初学中医,略知脏腑,今日始知气血津精液。前者脏腑功能,不过用以运行气血津精液而已,遂感叹中医博大精深。不才鲁莽,意欲自创观点理论,今视之,纵有良言,不过沧海一粟,况谬论乎?前之谬误,已颇多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才学《中基》,偶涉《内经》,本以为可知中医大概,今日方知悬壶小技,非一日之功,杏林森森,非一人之力,不才学医路途漫漫,景色艳艳,非医攻博,其志更坚!
二○○四年五月六日星期四23时56分
===================================
4.4气血津液的关系
气血津三液,生于脾胃水谷精气,一体同源。三者相互依存制化。
===================================
4.4.1气与血
气阳而血阴,故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帅者生化、运行、统摄。
===================================
4.4.1.1气生血
血在脉中生,在脉中行,脉中原有营气津液,源于水谷精微而生血。食物入脾胃,化为营气与水谷精微,进而生化血液,此皆“气化”之功。气旺血强,气虚血弱,乃至气血两虚,两亏。
===================================
4.4.1.2气行血
血阴静,气阳动,血非气不行。气行血行,气滞血淤。此气,尤指心气。心主行血,既是心气行血。更兼肺气宣发肃降肝气疏泄条达。肺气宣发肃降,朝百脉,气血相通。肝气疏泄,尤以条畅气机为重,肝主藏血,不条畅气机无以藏血;肝之疏泄,调节脾胃消化功能,更能促进生血。所谓察言观色,乃是气色血色统一观察,方知心理活动,健康状况。气闭血塞,则胀痛,气血逆行则大病将至。久闻有考场神慌意乱者,情急之下,气血攻心,胃出血事小,晕厥当场事大。此皆气行血之结果。
===================================
4.4.1.3气摄血
摄者固摄,气有固摄作用,上已述及。血行赖气推,然皆在脉中行,约束之力,便是摄。
“防外固内,御敌摄贼,谓之防御固摄。固摄者营,防御者卫。营实而国力强,卫勤而敌难犯,辩证统一。”前几日初学本章,妄议气之运动,今观之,所谓“固内”便是营气生血,所谓“御敌摄贼”当作“御贼摄血”,防御外贼邪风,固摄体内津、精、血。
气功:推、温、防、固、化!今日更上一层楼。盖气为血之帅。
===================================
4.4.1.4血载气
气最不宜“脱”何哉?脱者,浮散无根。久脱必散,气散则死。血虚气衰,血脱气逸。气推行血,气化血,温煦固摄血,但气不附血津,则无以立足,正如子母相依,休戚相关。此乃“血为气母”。
初学阴阳大观,朦朦然,不知真意,今知阴液阳气相辅相成矣。
===================================
4.4.2.气与津液
津为阴液,与血同,故上述气生血、行血、摄血,血载气,皆可移为津用。胃游溢精气,脾运化水谷。津液由脾胃之气所生。所谓“气津两伤”就是这个道理。津液受到气的推动,脾胃之气的升清降浊、肾之精气蒸腾气化。肺气宣发肃降,津液才能到达体表,化为六液排出(外加尿液)。“气虚”“气滞”则“津液停滞”——气不行水是也;“津液停滞”,以至于“气机不利”——水停气阻是也。气与津,荣损一致。行气方能利水,气久塞,则水久不利,及至泛滥,号曰“肿”也。津载气,一如血之载气,阴阳相依是也。气能随血脱,也能虽津脱,“吐下之余必无完气”是也。
===================================
4.4.3血与津液
血与津液皆阴液也,滋润濡养。不才窃以为血又略属阳。津血同源,既是两者皆生于脾胃水谷精微,又皆赖气生。津液人脉则“变化而赤为血”,津血一体矣。津液常在脉外而血常在脉内,失血,津可补。唯失血过多,则津补之如杯水车薪。尚有“津亏用血补”,之法。然“补道”终不如“生道”,血亏重则津补无益;津亏甚则血补无效;有如东西墙争。补气,生津血才为正道。
二○○四年五月八日星期六12时04分
不才今有此叹,乃是纵观“阴阳”“藏象”“二液”三章,连横昔日所学杂家,这才有话要说:三章其实合一,医理了然。
愚所谓“二液”者,实则气、血、津精液也。三者相互依存制化。气阳血阴,气煦血濡;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帅者生化、运行、统摄。阳气功在推、温、防、固、化!血母载气子,血虚气衰,血脱气逸,久脱必散,气散则死。津血同源,既是两者皆生于脾胃水谷精微,津与血类同,变化而赤为血。窃以为气也可为津帅。气能随血脱,也能虽津脱,“吐下之余必无完气”是也。
论及气道二液,不能不谈及三焦。
三焦内外,气又有四,元、宗、营、卫是也。
水谷精微生化血液津液,却源于脾胃。纵观之,五脏六腑之功,无非经营气血津精液也。心主血脉,并主行血。所谓精气神,心主神,上达精气下统脏腑。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条畅气机,条畅情致,条畅脾胃促进津血生化。脾升清,运化水谷水液而生化、统摄津血。肺主呼吸之气,宣发肃降,并调通水道、朝百脉、主治节,津血乃畅。肾主水、纳气,主阴液,藏精元。六腑者“六辅”辅助五脏,三焦对应心包,使得元气水液通行。三焦乃是气的通道,三焦有名无形,其功效皆赖脏腑,若脏腑主静,则三焦主动,“有名而无形”是也。上述三焦专题中,愚已述及三焦者:上、中、下、气、神、精。肺主气,心藏神,肾藏精,其“主”其“藏”,近乎“静止”;而三焦之功,近乎“运动”。
三焦运动通道枢纽,其中水气运化,水者津精血。气又有四,元始、宗祖、营内、卫外。七窍五官,气机、水液、水谷出入汇聚之所,故眼、耳、鼻、舌、口为脏腑“末梢”。及至面唇爪毛发,号曰五华,化者花也。对应甘心脾肺肾,有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五变:握忧哕咳栗;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华:爪面唇毛发;又有: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等。今观之,无非阴阳五行之术为气血津精液服务。
嗟夫,《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精液》三章,三位一体。今观之,后一章《经络》也是一体同源。三章《病因》《病机》《防治》,又为一整体,前者重在论人,重在论病。
愚尝谓西医把人当机器,及诊,必先用机器设备检测,然后论断。中医把人和万物都归结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找到病因,查看病机,然后才能论断诊治。不才今学《中基》前四章,妄言过半,实则不足三分之一也。何哉?中基有三部分,一是人体,二是疾病,三是防治,今人体部分尚缺《经络》;疾病部分《病因》、《病机》未学,防治部分《防治》一章以及《中基》总纲一章。我一月前所作《第一章节批》实则盲人摸象,囫囵吞枣也。
为了寻找“大医精诚”的里程碑,我才刚刚开始,路还长了!
二○○四年五月十二日星期三17时30分
===================================
5.1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组成
5.1.1经络的概念
经脉络脉合称经络,皆为气血津精液之通道,脏腑肢节赖以为系。如此,便是经,经者,径也,经脉旁出而为络脉,合称经络。经脉主内而络脉主内。经脉主循环,相对封闭;络脉主分散,网络全身。
===================================
5.1.2经络系统的组成
上已述及,经络“内属于脏腑,而外络于肢节”。经者,正经分属五脏六腑,外加心包(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共计正经十二,奇经八脉号曰“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正经连脏腑通气血;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十二正经。正经便是常经,气血运行之处,气血满溢,则流入奇经。另有十二经别隶属经脉。十二经别乃是十二正经之延续发展,起于四肢而循行于脏腑深部,上行于颈项浅部。其阳者,出于本经,入于本经,其阴者,出于本经而入于本经对应之阳经。故此经络表里相通更甚矣,堪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者,计有十五别络为其首,更有孙络、浮络相称托。十五者,何也?正经十二对应十二别络,任督二脉有别络,更有一络,号曰“脾之大络”。别络加强表里经脉的统一。络者多主外,故别络加强十二正经在体表的联络(深处联络似乎交给了十二经别。)浮络多在体表,故曰“浮”,主毛发皮肤;孙络最小,主溢奇邪、通营卫”。
十二正经之气居散络结于筋肉,所赖者十二经筋。其通达于筋肉者,有如十二正经之“筋”,故曰“十二经筋”。筋肉即成,余者皮毛,分属十二正经,号曰“十二皮部”
二○○四年五月十九日星期三0时15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1-15 16: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送给 ddvv 兄弟
你期待的东西,抱歉现在才上传
我的学医笔记全文 txt格式 请先解压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ddvv
|
2004-11-15 22: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谢谢大哥,收到了,希望大家都能从分享中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3 10: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中医基础理论》
http://www.lym999.com/topic.asp?page=1&topic_id=4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3 10: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23 10:22am 第 1 次编辑]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主要是因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
一章二节《阴阳格拒》
如是我闻:阴阳格拒,真假寒热,乃是阴阳独盛于内,而外现反状。
才子批:“格”者“隔”也,“格拒”者,“抵触”也。阴阳一方,盛极一时,力量悬殊,而使得对立明显,走向极端;不见其消长转化融合,唯见阴阳分立;是故无论真假寒热,皆为失调重症,对乎?
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三14时46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3 10: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摘录:【阴阳之气旦夕生焉,人便有旦夕祸福】:会当此时,日出曰旦,日落曰夕,旦者日初升,夕者月不明,外界阴阳交替且气温较低,外来阴阳之气不足,有重病之人自身又阴阳未济,旦夕祸福是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