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连载】儒释道学医
1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连载】儒释道学医
[复制链接]
糖糖
|
2004-11-27 14: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阴阳偏衰
阴或阳的偏衰,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所谓“精气夺”,包括了机体的精、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减退,同时也包括了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
7.2.2阴阳偏衰
六月九日笔记:邪气盛,曰实,正气衰,曰虚。
今观之,外邪入侵,必从其类。精气夺则虚,偏衰则为虚证。阳气被夺则阳衰,阴液被夺则阴衰,是为外邪之大者也。阳偏衰,阴偏盛,如此种种,是为消长也。
阳虚则阴盛虚寒,阴虚则阳亢虚热。阴阳之盛,如前所述,乃是外邪作用,而阴阳之衰,多由人体内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7 14: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阳偏衰
阳偏衰,即是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机体反应性低下,代谢活动减退,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阳气不足,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最为重要,这是由于肾阳为诸阳之本的缘故。由于阳气虚衰,阳虚不能制阴,阳气的温煦功能减弱,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亦因之而减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这是阳虚则寒的主要机理。
阳虚则寒,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因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
7.2.2.1阳偏衰
阳衰,必然阴盛,阴盛则寒,是为虚寒。多由于体内先天禀赋不足,久病缠身,阳气虚耗所致。又以脾肾阳衰为最!
肾阳为诸阳之本,固藏先天之阳,脾运化水谷而生后天之阳气。肾阳虚衰,命门之火不足,气机不畅,温煦不力,阳不制阴,则阴液虚少,体态颓痿。
阴盛则寒,是为实寒,阳衰而寒,是为虚寒。前者以寒为主,后者以虚为主。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15时23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7 15: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27 03:02pm 第 1 次编辑]
阴偏衰
阴偏衰,即是阴虚,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其滋养、宁静的作用减退。多因阳邪伤阴,热邪炽盛伤津耗液,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阴虚,虽然五脏皆可发生,但一般以肺、肝、肾之阴虚为主,其它脏腑之阴虚,久延不愈,最终亦多累及肺肾或者肝肾,所以临床上以肺肾阴虚与肝肾阴虚为多见。因为,肾阴为诸脏阴液之本,所以,肾阴不足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谓阴虚则热,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表现。阴虚内热多有全身性虚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阴虚火旺多有咽干疼痛,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阴虚阳亢多见眩晕耳鸣,肢麻,肌肉颤动等症。
7.2.2.2阴偏衰
阴衰,必然阳盛,阳盛则热,是为虚热。多因阳邪入侵体内而伤本阴,久病缠身,阴液虚耗所致。又以肝肾阳衰为最!
肾阴为诸阴之本,固藏先天之阴,肝藏血,最具后天阴液。人体之所以生长,全赖阳气推动阴液乃成。肾阴虚衰,阴液不足,内热火旺,是为虚热,假阳亢。
阳盛则热,是为实热,阴衰而热,是为虚热。前者以热为主,后者以虚为主。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15时41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8 22: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28 10:50pm 第 1 次编辑]
4.1气
原书本节论气,分为五段,今不才将前两段合并为《气的基本概念》,中间两段合并为《气的运动》
4.1.1气的基本概念
气生化万物,首先生天、生地。天气地气合而生人。人生于气,食于气,养于气。无气无以生聚,有气不至死散。
气有先天、后天之分,何哉?先天之气来源于父母,后天之气来源于水谷。先天之气便是父母天癸之精,父天母地,孕育而生儿,为儿之先天精气,呱呱坠地便藏于儿肾,儿得以“生”;后天之气便是由水谷精微所化,运游周身,儿得以“长”。先天气衰,后天可补;后天气衰,则衰弱老病。及死,必是先、后天之气皆已衰竭殆尽。
后天之气源于水谷,谓之地气;源于世间清气,谓之天气,此天地之气合而养人。水在地上流,谷从土中生,人之饮食来源于大地,入六腑循环;世间清气入于肺脏,行于经脉。于是乎,脏腑皆“食”天地之气,人得以养。天气地气,经脏腑循环,生化精微,成为后天之气,入于肾脏,成后天之精气。肾中先天精气得其滋养。由小儿大,待天癸至,先后天精气化为狭义精液,出,又得子嗣。此狭义之精,在肾内,则化先后天精气,取天癸精华,出肾则借道津液,专司生殖。
是故,后天之气较先天之气为重要;后天气中,“水谷气”较“清气”重要,此处所谓“气”者,凡涉及生殖,不才皆以为必先经过肾脏,故多加一“精”字在先,无关生殖,则不加“精”字。盖肾乃“精”之主,气不经过肾,无以为“精气”,液不经过肾,无以为“精液”,如此广狭二义之“精”,皆有论断。
脾主生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水谷,故脾胃主后天水谷气,更主后天气,乃至主气!脾胃功能对“气”的作用为五脏六腑之最。人有百病,皆气生,药有胃泰,号三九。“三九胃泰”可治百病乎?未必,不过脾胃对于气、对于人的作用,可见一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9 17: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是我昨天找到的详细答案!
中华医学的根和源
这里,我为什么要提出《中华医学之根和源》这一问题来讨论呢?其原因很简单:只有“追本索源”,人们才能知道:真正的中华医学是什么的真谛。
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生存就是最根本的大事。上古世界之各民族,无一不是以“靠天吃饭”的农生产为主。而农生产的最大因素,是《天》。因此,中华民族之古天文学、气象学等的探讨和研究,并且又是全人类最早之一,最健全,也最符合客观世界的一门宇宙科学。
祖先利用东南西北为平面坐标,中间立八尺之“天竿”,利用这立体的“3D坐标”,用来观察天体各星体的位置、运转方向、以及对地球的关系。这种立体座,古人叫做“圭”。在古文献记载中,五千多年前,“伏羲氏”就利用人观察所得之结果的产物,这就是有名的《河图》,伏羲氏再根据《河图》及其“数术”,制定出《先天八卦》之图、象、数、义。用来描述天体的各星球位置,以及整个天之运作,存现在地球上的客观效应,从而《揭示出宇宙间的普遍规律》。
在上古时期,人再进一步地,运用天“圭”观察,结合大地之特性,以大地对于天体的观察,由其天地运化的结果,又产生了有名的《洛书》图,经演释推证,则产生了《易学》的较完整版本:即《后天八卦》之图、象、数、义。将先天八卦之义,应用在万事万物之中。故天文学家拉伯拉斯(Laplacc)也说:“在纪元前1100年之前,有人在洛阳所测日影,用以推算当时之黄(道)、赤(道)交角,与他自己应用天体力学精密公式所推算得,所差不过2';弧度有余”因此,拉伯拉斯对于天文学发达之早,而且正确,“深感惊震”。其实,通过圭卦的运算,所得之各天文数据,岂止黄赤交角(约二十三度半),在《内经》及其它古籍之中,中华民族也是最早计算出地球的回归年,是365日二十五刻。古时计时,为一日百刻,故完符合今日之365.25日的精确结果。与此同时,据太阳与地球运行规律,制定人类最早的二十四节气的气象指标,为发展农业和研究病因病源与气候变化的相对关系,建立了基本的“主气”之气化论等。
孔子着易《大传》一书,详细论述《易学》的精深要义,故此,将《易学》推高致人类“哲学”的高度。这就是全人类在世界观等上,形成全人类的最早的《自然哲学》观。与此基乎同时,在这一自然哲观中所产生的《中华医学》,人们则称之为:《自然医学体系》,故《内经》一书,就完全是以这一哲学理论来论述中华医学。其中,更沿用古哲学《易经》运用“取模拟象”的思辨法则,来阐发与医学有关之“天文、地理、及人事”的。故此,我只知古人是应用“取模拟象”来论述宇宙万物之变化及其规律,这远远还不够,必须学好应用《模拟》这一方法,用在学习和研讨古医学中的内容属性、辨证关系、及展转归等。故黄帝在训示雷公之时就着重地指出:“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的重要性。
经过上面之论述,人就能清楚地了解到:中华医学的根,自然是源自于古老的“自然哲学”。因于中华文化的特殊性,故在表述的词汇、演译的手法,阐述之格式等等,都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属性。关于这一点,在下在几十年的观察研习中:至今世界上,是没有语言、文化可以取代。然而,什么又是中华自然哲学的语言和表达方示呢?中华自然哲观又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呢?故这里的话题就得随之而转了。
在《易学》和古中医书籍中,我看到的是:阴阳五形、五运六气、甲己化土、乙癸同源、子午相冲,以及九宫、八卦、五方、五位、主气、客气、加临之气、司天在泉之气等等。既古老,又抽象。并且阴阳、干支、数变等无穷无尽。这些古老而玄妙的文字、卦象和数字,今人皆知之甚少,或仅只知其皮毛,其中究竟有多少意义呢?
在全盘革新的西化之中而被清除;在“文革”之中,更被当成传统玄学、形而上学等旧文化残余被批判。故在今日的“中医大学”中,仅点缀式的介绍一下了事。为什么?因为不了解。即了解不到《气运学说》是中华医学的核心,不了解中医《气运学说》之根,是沿于中华古自然哲学。
对于自然哲学的《易经》、对于因此而产生在中华医学的《气运学说》,各医家都非常重,如王冰、张隐庵、陈修圆等大医家,都是以深研这一学说之重要的学术理论为荣。故各大医家都一致说,《易经》以及《气运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离开了这一学术宗旨,就不能是中医。故孙思逊总结道:“不明易经,不可以为大医”。而在《内经》中也多处指出,“不明天文、地理和人事”,是不可以传授中医学。
中华古代自然哲学,因建立在古天文学的基础上。故用来观察和计算天体与大地关系的主要工具“日圭”。其中竿为“天干”,地上之影,则称为“地支”。人观测计算到天天地的阴阳运变之数据规律,故得出《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的总体术数。故在《内经》中,一再提到:要“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网领。故天干是“以天应地”,以五为制,故随其阴阳之双性,立甲乙两丁.....十干为数;又以“地支法天”,故立子丑卬.....十二支为数,分其阴阳,则符以六为节。并因此具有记载说,应用干支的六十个组合来纪述年、月、日、时,最早是由夏以前始。中华民族不以“数序”纪年,而用六十花甲纪年,其中包含着中华古天学“观察到太阳、月亮、地球以及宇宙各星球总的运动变化规律”是以六十年为一周期的”如今年则为“壬午”年,即岁运为“木”,而“木气则为全年之大运,而年支在午,这同时又标示今年司天在泉及四间气之客气加临等等。故在诸气的交错参合之中,寻求出不同年运及不同段的不同气候变化、不同疾病流行泛滥等(现今之人类人为的对于大自然破坏因素,如今所谓之温室效应等并未在其中)交变规律。
故此在中医学中,纳甲法、干支法等术语,配合阴阳五形、五运六气等广泛地用来指导和阐述医学上:脏象法天,阴阳应象等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各病因、病源、病机、病机转归、以及人体本身之生理生态关系和变化转归等等。
故此,整个中华医学,都是建立在以《易学》理论为中心的基础之上。并且皆以“天之气化运变”为主,构成并着天地间万物的运动的变。因而,易学及《气运学说》则成为中华医学理论的核心。故在中华医学之中,“阴阳五形”和“五运六气”学说,则成为了中华医学的核心理论。其中,在天地《五运六气》的运化及生化规律中,中华医学和易经一样,认为:天之六气,地之五运,其天地之气运交变,是一切运化的根本。故《内经》中,一再强调:六经是由六气运化所衍生之三阴三阳,故经言:以气为本,以阴阳为标。并在标本二气之间,有从本;有从标从本,又有不从标本而从“中见之气”等论。故在中医学中,皆以“人之六气,皆以气化为本”的定论。比如在《内经‧六微旨大论》中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故在每一气中,则有本气、中气和标气三足相连而立。而六气之中见之气,即是与本经气互为表里的经气等等。这些理论,致今在临床上,对于病位、病因、病机变化,以及如何建立相对应的治疗方案,都仍然是有着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对于一论述,我日后将会在《气运学说在临床医学中有应用》中,以临床实际辨证为例证,来阐述和论证)。
一九七七年春,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面《太乙九宫占盘》,具《文物》杂介绍:“太乙九宫占盘的正面,是按八卦和五属性(金、木、水、火、土)排列的。九宫的各名称和各宫节气的日数,与《灵枢经‧九宫八风篇》篇首图完全一致。小圆盘的刻划则与《河图》、《洛书》完全符合”。
既然中华自然哲学观和中华医学观都一致以五运六气运化之《气运学说》为根本,故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离开了中华医学的阴阳五形和五运六气之《气运学说》这一最根本之灵魂,就再也不是中华医学,如南怀瑾指出的那样,就是“中医学中的左道”。
拭观今日的各大“新中医学者”的著作中,根本看不到关于《气运学说》这一学说的影子,能见到的则是換过,以尽量“符合现代医学观点”、而是完全脱离中华医学的《气运学说》的新中医学说。
从中华医学由最古老的医籍《内经》开始,直到“新文化运动”以前任何医书、医案或者医按等论述中,其理论核心,表述方法等尽皆如是。五千多年来,不论医学上的进展和创新,其文化理论及其表述形式或方法,都是以中华医学在人类医学中,所独有的文化属性,以及表述形式来阐述。
故不论在人类科学的多元性;人类文化的各地区的特殊性、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阶段性”等等各方面的科学观的进程中,以自然哲学观及其中华医学的根本理论和法则,其所表现出来之科学性,理论、实践性、其客观存在的时空性等,都是不可抹杀或取代。事实总是事实,这就是叫做“客观存在”的科学属性。
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无数先贤用毕生心血,共同建立起来的神圣庄严的《中华医学》瑰宝。对于在学术观点中之不侔者,你可以保留和阐述其自己的观点,让人们在实践中验证。但是,作为黄炎子孙,我是决不允许这一般不学无术者,換去这庄严的中华民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敬请各位指正是幸!
(暂谈及此,还是以具体病案病例为基础,就具体之病、脉、证、治,来作中医学的探讨!)
古今谈撰写
http://bbs.hkhf.com/topic.asp?topic_id=576&forum_id=61&cat_id=24&show=9
糖糖:河图与洛书,学者的说法可能很多!现在有两种说法了!您的确是个真正的中医学家!请问:如何了解气运学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9 17: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29 05:25pm 第 1 次编辑]
西方医学专家一直都在寻找“非典”一证的源头,香港离广东比毗邻,广东病发在先,故找到广东去似又没有了下文。更因以下原因而无法继续再追查下去了:1 ‧因为世界其它各个地方的非典患者,根本未去过疫地,也未接触过来自疫地的其它患者;2‧其它疫的病毒基因秘码排列有异。当然,可以看作病毒变种论。
然而在中华医学的运气学说中:像“非典”一证疾病的源头,应该在『天』。这正是人类医学中,在中、西医学之宏观论和微观论的本质区别。这不是单纯地外因论,是外感病的外因中心论。是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
今日肆虐的“非典”一证,就其病证、病机来看,应属于中医学中的外感瘟疫热病范畴。故此,“非典”一证,它不但具备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转归的普遍规律,更具备了热证疫病的特殊属性。北京中国中医药管理局防治技术中心的专家们之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注一]
中医之运气学来论,除了每年四季不变之按太阳对地球的光照规律,皆分为岁运(主运)和主气(六气),再以天体各星球之运变而着用在地球上的规律表现,中医运气学中,个天,除了岁运为主运之外,还有客运(一年之中分为五运)和客气(司天在泉主气和左右加临之四间气共六气),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运六气之说。
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不以小学生都知的1、2、3、4、5等之类的自然数序纪年,而专以六十干支纪岁,其中所包含的天文、气候、病因、体气,以及星相学家的命理、运程等等,都在其中了。
但是,对于外感疾病来说,特别是瘟疫流行之年,自《内经》中,就有明确地结论出这一律,这就是有名的:『必先岁气,勿伐天和』的五运六气学说总示。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在论治温疫证的宝贵经验中,首先强调的辨治基础,也就是『必先岁气,勿伐天和』的论证。
故此,若论运气,自然要以岁运谈起了。今年则岁在癸未,其岁运属火(岁运又叫大运)。其中癸为阴,属不及之火而属少阴。故今年一皆以火主岁运。而今岁客运之初运,由大寒至春分后十三日,仍为火运主令。而其本年主气,之气为风木,二之气为君火,三之气为相火。如木火同气而论,即今年大暑以前之半年,都当是以火行令。再加上司天之间气加临(今年上半年,也是君火和相火加临),这就为今年火邪克金定下了气候病因学的基本属性。故此,《内经》云:今年在『未』,合“太阴湿热司天,二之气,其病瘟疠大行”之论,则中医学之五运六气,即早就论及了今年瘟疫盛行之天运规律(天及间气之析从简)。或说运气学说太过形上宏观,人或指以僵化,然则在下辨证立方,皆宗此说。
至于火运不及,肺金反辱等胜等复郁发之病机变化,则导致出整个疫证综合性之病理变化了。这里就不用再说了。
[注一]http://hk.ktop.com.tw/topic.asp?
topic_id=2683&forum_id=90&cat_id=24&whichpage=1
[注二]一年有主岁之气,如今年癸未火运为一年的主运。同样,癸未年尚有客运,将一年分为五运。如今年癸未例,今年初运,仍以火运为名,二运为土运,按相生五形排序。司天在泉二气,各主半年,但司天有左右二间气,在泉也有二间气,一共仍是六气。与一年六主气相比,主气年年不变,司天在泉及四间气,则按地支之数,六数轮回。即子与午同。丑与未同。如如逢子、午之岁,即为阴司天,丑未之岁,自是太阴司天。在泉、间气略。因此,一年之中,即有五运和六气,再配合一年亡常气,主宰着大地每年的气候变化。这是外感病必须学的基本理论。不然,就连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的第一章都看不明白。
--------------------------------------------------------------------------------
各位: 在中华医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是指人的内在运化,是与天的运化一致。这就叫做“取象比类”。这是天的运化气变规律,是主控宇宙万物的根本。而人体的运变规律,就要合天,古人称《脏象法天》。故内经中一再强调学中医一定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中知人事。如果连天、地的五运六气的运气规律都不懂,请问怎么去比类?脱离了五运六气的理论,就只会滑向:以单一的脏腑学说,去迎合西医的局部解剖学的“生理学理论”这就是今日新中医的本质核心。(这一道理,那些不中不西的中医,自然明不起了。)
故不明五运六气,又如何可以深入地去学习中华医学呢?这里先作一点介绍:中医学中的《五运六气》,是言五运在前,而六气在后。比如今年『癸未』,癸为天干,以天干之[癸],排在前;而地支之六气,其[未],则在后。故其为《癸未》二字,是巳言明今年的《运与气》的属性。这就是《五运六气》的来历和含义。即“戊癸化火,今『癸』为火主一年之运,叫主运。而凡『未』之年。则按地支一、六之合,所立之司天在泉之六气规律。即今年为“丑未”的未,属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这里请各位注意其先后次序。即[癸]在前而[未]在后。因为古人对于先后排列,是有非常重要的主次区别。
《内经》云:“先立其年,以明其气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故《内经》一再强调:《必先岁气,勿伐天和》。这岁气,是指『岁运』所主之气。即所谓之五运。即今年是以『癸』定其『火运』。蒲辅周先生也一再强调观察和辨治瘟疫肆虐的属性,应以《必先岁气》的观点。
以今年的岁运情况,《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里面有这样描述:「癸未、癸丑岁,上太阴土,中少征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按:】陈医师这里所引之文,是讲“司天、在泉之气”。
盖在一年四季之固定的六气,叫主气。如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等等,年年不变。今言之司天和在泉之气,是每年不同,六年一轮的转换。叫做《客气》。这是参予该年气候变化的依据。比如:今年癸未之未未,即指今年当为:“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而参合今年火运而生的气候运变的变化学说。司天主上半年;在泉主下半年。这就是上文中:上太阴(湿)土(司天),中少征火运,下太阳(寒)水(在泉)之义。另外,在司天和在泉二气的左右,尚有四个“间气”加临。如今年癸未年,上半年的左右两个间气,是少阴君火和少阳相加临。中医论述气机,最重升降枢机之说,故即左升右降的特性等。因而今年上半年是火热主之令。故此,六气之司天在泉和四间气,又不可与五运之岁运、客运相混。而五运和六气加在一起,就是这《名垂环宇》的五运六气的运气学说。翻译成现代语,意思是:
癸未,2003年是癸未年。
上太阴土 ——2003年上半年的主气是,太阴湿土司天。(雨化)
中少征火运 ——2003年主运是火运。(火化)
下大太阳水 ——2003年下半年的主气是太阳寒水在泉。(寒化)
预测全年是湿气为主,挟热,挟寒。
邪气化度也,灾九宫 ——南方是湿温,寒湿病多发地区。
【按:】在九宫八卦图中,按洛书理数之分,九为离宫,叫“上天宫”属方。故香港广东在中原的南方,为今年灾九宫的中心。
雨化五 —— 五是湿的正化数,意思是2003年的气运是以“湿气” 为主。
【按:】五为中宫,即招摇宫。是病,邪必伤土而湿化。雨化五之谓。
火化二 —— 二是火的生化数,表示“火气” 并不旺盛。
【按:】今年虽为火运之年,是因太阴湿土两化参合之故,而呈火运不足之年。然请进一步细参:太阴司天的左、右间气,为君火和相火加临而主升降。再加火运之主是主全年运,其首运亦主火运;而主气之中,初之气为木,木火同气;二之气君火;三之气相火等主令。故癸未之岁,上半年因火运,而多湿热。即雨、湿之热化火化。
故此,在今年上半年内,虽因有太阴湿土司土司天,但总以火热为主(指上半年)政。而二七为金;是火克金故也。同时,所为火化二,其九宫之第二宫,名为玄委宫。而在属性之中,二七为金,又当在上半年出现火克金之变。故名火化二。
寒化一 —— 一是寒的生化数,表示“寒气” 并不隆盛。
【按:】寒化一,言一为一宫,叫叶蛰宫。而今年下半年,为太阳寒水在泉主气,故显火运不足而转寒化。一宫为坎水,即云今下半年,则多为五土必转湿化寒化,而多寒湿之病。
可简单理解为:
上半年应热不热,湿热之气偶尔挟寒(胜气作用) 。
下半年应寒不寒,寒湿热之气偶尔挟热(复气作用) 。
【按:】陈医师是以上半年司天,下半年在泉而论,综合起来,可以预测2003年(广东、香港) 将有大量湿温,寒湿病变发生。主以“必先岁气”,上半年为阳多为湿热,而多从热化火化而克。而下半年转阴,则从寒水而湿化寒化,故会多寒湿之症。总之,虽云司天和在泉之气,在一年之中,作用不小。但一年之主运之气,才是一年之本。是不要将癸未同或倒置。或许是偶然碰巧,这次SARS疫病流行,邓铁涛教授称之为「伏湿」发病。
【按:】癸未非典肆虐,不是巧合。瘟疫流行,是气象医学的根本。加上今人之臭氧层破坏,球温效应,今年之火运和湿土热化火化在上半年更为显著。这是《灾九宫》的必然规律,而克二七的天理病机。──以上是摘录陈超平医师引、文,由在下加按补充。
故在下在设立预防非典之方时,即参上述运气之说:主以清火(君火、相火,更参叶氏所指“直须凉血散血”)利湿而宣肺气(见前方)其中因今年太阴湿土主今,而未温肾或滋水。即本于此。故大别于其它『苦辛』或『辛凉』之清肺热方。现时过境迁,兹公诸于此,敦请诸公资证指教是幸。
古今谈敬上
http://bbs.hkhf.com/topic.asp?topic_id=2791&forum_id=90&cat_id=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1-29 2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楼上的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30 10: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30 11:18am 第 3 次编辑]
感谢紫极先生提供:
今治癌之法,以我中医无能,而从西医化疗。癌未杀尽,正常体细胞死过半也。癌病真死于癌症少,死于并发证与医误者多矣!不论体虚否,仍继续化疗之。多则六七,少亦四五。且我所医病号,多是让我进行升白。药未尽而死于化疗途中。西医仍收取巨额医疗费用,使得家破人亡。终得出癌证乃绝症,不可医之,医亦无咎论。使今世人谈癌而色变。呜呼!为医者父母心,岂不痛心哉!!!
此并非说西医化疗无用论,乃医德不存也。为医者当把人当人看,不可作机器观。治癌之法,病之初,或手术,或化疗,乃必须也。但当适可而止。为中医者行中道也!化疗一二次了,不可再三再四,视体之强弱,病之大小而调治。补虚切忌留邪。减病人苦痛,病又何难为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30 10: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30 03:19pm 第 1 次编辑]
感谢紫极先生提供:
何谓横死?
病轻时无药,至病重时晚矣!此横死在已。
及看病遇医,所用非法,辟如疼痛止疼麻醉等,只作表面工夫,即授以非药,实不应死,而便横死。观今之世,死于此甚多矣!此非横死于病,而死于医。
信现代诸不可治之症说,若今世之癌证等,此皆医者妄说祸福,病者便生恐动,拿财觅祸,横死于惊吓。
如非典时,杀生为因,疫证为果,即多横死。
请乞福佑,欲冀延年,如今之世所求众多保建品,维生素之类,诸壮阳药之类,愚痴迷惑,信邪倒见,遂令横死。
贪图享受,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放逸无度,精气横为非人所夺,不死亦死。
水火无情,兽伤,坠崖,皆非内外因致死。
饮渴所困,不得饮食、病者食水不得下咽,而便横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30 11: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1/30 11:03am 第 1 次编辑]
感谢紫极先生提供:「观今居世之人亡,寿终正寝者十之一,天灾人祸者,十之二,死于病疾者,十之七。病疾不能自医,必委之于医,初病即入膏肓,万不及一,因自误小病不医而转不治者,十之一,余皆医所误也,误之又误,至于医刃不见血, 岂不痛哉!且为医经济,唯钱是图,失大医精诚之志,视人命如草芥,一人之病亡,一家之败落!呜呼!为医者父母心,岂不痛心哉!!!」
紫极先生的话,也是我心中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