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儒释道学医

[复制链接]
查看38853 | 回复335 | 2004-5-12 17: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儒释道在 2004/06/11 11:55am 第 3 次编辑]

【连载】儒释道学医
总按:
不才在网上有一个响亮的网名:西南才子
写文章喜欢用“不才”开头,医学一道,我是知之甚少。今发心向学,企望本坛前辈不吝赐教。现帖出本人自学笔记,请高手指正,本主题会随时更新。
帖子结构如下:
“如是我闻”是对我看的资料的总结
“才子按”是我确定无疑的评语
“才子批”是我的感想和疑问点
当然,即便是我确定无疑的东西,也可能是有错误的,所以一并写出,以便查证
http://www.w88.org/yixue/zyjcll.rar
或:
http://xncz.y365.com/zyjcll.rar
Email: srr945@citiz.net
QQ: 52879377
MSN: shenrenrui@hotmail.com
yahoo通 shen_rr@yahoo.com.cn
朗玛UC  80352762     E话通 120847310
我现在看的书是网上下载的《中医基础理论》
本教材共九章,我现在从第一章开始看
零四年三月底
一章《阴阳学说》
一节《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如是我闻: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才子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者矛盾;互根者互生;消长与转化者量变质变,盖马哲基本原理,故中华易学源于《周易》阴阳五行,朴素唯物主义。
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三14时45分
我已经写了十几篇读书笔记,先帖出总按,请大家鼓励一下,谢谢
原文我早在《易舒设区》发布了,还在继续,我会尽快将那里的帖子转过来的
儒释道 | 2004-5-12 17: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儒释道在 2004/05/12 05:48pm 第 1 次编辑]

一章二节《阴阳格拒》
如是我闻:阴阳格拒,真假寒热,乃是阴阳独霸于内,而外现反状。
才子批:“格”者“隔”也,“格拒”者,“抵触”也。阴阳一方,盛极一时,力量悬殊,而使得对立明显,走向极端;不见其消长转化融合,唯见阴阳分立;是故无论真假寒热,皆为失调重症,对乎?
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三14时46分
=================================
一章三节《阴阳互损》
如是我闻:“阴亏阳亏,阴阳两亏,气血两亏”。
才子批:今知阴乃“精、津、血”,阳岂非气乎?如是,阴阳两亏才是真正气血两亏。阳者,气乎?
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三14时46分
=================================
一章四节《阴阳失调》
上文“阴阳失调出现、、、和等情况,”,书中漏写,情况不明
如是我闻:四象阴阳老少,阳虚、阴虚、阳盛、阴盛对应四象少阳少阴老阳老阴。
才子按:
少阳:阳气不足故为阳虚,保内而失外,故外寒。此处原书作“外实”,疑为别字。
少阴:阴气不足故为阴虚,保外而失内,故内热。此处原书作“外实”,疑为别字。
老阳:阳气太足故为阳盛,阳益于外,故外热。
老阴:阴气太足故为阴盛,阴侵于内,故内寒。
才子批:疑阳自内生,阴从外入
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星期三0时41分
=================================
一章五节《阴阳偏胜》
如是我闻:病邪侵入人体,必从其类, 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才子批:“必从其类”乃阳愈阳,阴愈阴也!久之,阴阳相克,弱者病也。
二○○四年四月四日星期日0时9分
=================================
一章六节《阴阳偏衰》
如是我闻:精气夺则虚;阳偏衰,即是阳虚;阴偏衰,即是阴虚
才子批: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夺者,飞鸟凌空折翅;或言鸟将出手,振翅而去。此处乃是阴阳尚存而将失也。不才在本章四节《阴阳失调》中有老阴老阳少阴少阳的推断,今观五六两节,不差分毫。
少阳:阳气不足故为阳虚,保内而失外,故外寒。(阳偏衰)
少阴:阴气不足故为阴虚,保外而失内,故内热。(阴偏衰)
老阳:阳气太足故为阳盛,阳益于外,故外热。(上一节阴偏胜)
老阴:阴气太足故为阴盛,阴侵于内,故内寒。(上一节阴偏胜)
如是我闻:肾阳为诸阳之本,肾阴为诸脏阴液之本
才子批:练气功者,最惧心肾不交,走火入魔,今观之,盖肾乃阴阳之本,心主血脉,心肾不交,阴阳血脉尽失,岂有不病之理?走火入魔者,阴阳不交以至阴阳互损,阴阳溃散;经脉堵塞,外邪入侵,则如同摧枯拉朽。头脑乃百脉所汇,阴阳经脉一乱,心智模糊。久则脏腑衰竭,呜呼哀哉!
二○○四年四月五日星期一14时51分
=================================
一章七节《阴阳亡失》
如是我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才子批:阴阳关系,乃是《内经》开宗明义就讲的内容,今观之,死生不过阴阳尔。
===================================
一章八节《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才子按:原文第一节第二句号有重大漏失,不才根据下文补充完整,正确如下:
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的组织结构及概括人的生理功能,并用于说明人的病理变化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才子批:无论是人体还是病因,或是医药和医理,皆分阴阳!对症下药必分阴阳,对症实乃对证也。中医之术,以阴阳医理望闻问切阴阳人体,知阴阳病因,论阴阳病证,取阴阳药之。
===================================
第一章《阴阳学说》总批:阴阳之道,固变幻无穷。中医者,中庸之术也。阴阳中庸而去病,阴阳和合乃为易,是故阴阳、周易、气功、中医,实一家之言也。不才自2004年3月30开始发心向学我国学瑰宝中医,幸得本书,有如孤舟望岛,沙漠听湖,日夜拜读,不敢偏废。今略有小成,得其十之一二,喜不自胜,且作此文以表心迹。
中医阴阳之道,“阴阳”二字,本书开宗明义极力阐述其中真谛。如斯言,患者无非阴阳之病也。阴阳失调则偏胜偏衰,乃至格拒互损,真假寒热,及至亡失。阴阳之气旦夕生焉,人便有旦夕祸福,中医阴阳术兮,医者最喜两气中庸矣——天下无病,夫复何求?!
二○○四年四月十二日星期一1时25分
===================================
儒释道 | 2004-5-12 17: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下面是电子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总序原文,粗体是我的节批[/B]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一是辨正。
[B]才子按:原文最后一句话不全,我跟据下文的内容补充了“整体”“辩证”[/B]
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B]如是我闻:中医的五个方面是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下面详细叙述[/B]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B]如是我闻:经络连接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此生理统一也。
才子批:精、血、津液为阴,气为阳乎?打通大小周天,真可百病不侵乎?[/B]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B]如是我闻: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才子批:此病理统一也
如是我闻: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了解判断其内在的病变
才子批:此诊法辨证统一也[/B]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B]如是我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才子批:此治疗统一之一例,至此,五点详备。[/B]
2、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天人合一”。
[B]如是我闻:“天人合一”
才子批:灵者灵气,枢者户枢不杜也,灵枢者,盖以灵枢喻人体乎?[/B]
季节气候以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与之相适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驰、腠理开、汗多;而秋冬季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不同。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B]如是我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长夏化,夏热、冬寒、春温、秋燥、长夏湿,又分别对应五行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B]
在昼夜晨昏的变化过程中,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研究表明,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时期急性心肌梗塞多发生在子时至巳时,而秋冬季,该病的发作多在午时至亥时。此外据观察,人的脉搏、体温、耗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激素的分泌等,都具有24小时的节律变化。
[B]如是我闻: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
才子批:会当此时,日出曰旦,日落曰夕,旦者日初升,夕者月不明,外界阴阳交替且气温较低,外来阴阳之气不足,有重病之人自身又阴阳未济,旦夕祸福是也![/B]
根据中医运气学说,气候有着十二年和六十年的周期性变化,因而人体的发病也会受其影响。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十二年或六十年的变化规律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年或12年)有关。太阳黑子的活动会使太阳光辐射产生周期性变化,并强烈干扰地磁,改变气候,从而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
[B]如是我闻:甲年多乔木,乙年多藤蔓,壬癸之年多水灾,越低级的动物受到太阳黑子的影响就越大。
才子按:嗟夫,愚长叹易理数术神奇,今观之奥妙非独周易数术也,数术中医气功三位一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才能修儒释道三家,易医气三道,真天纵奇才也![/B]
地域的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从致密。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别。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就对此有所认识,在《素问》中就这个问题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B]如是我闻: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才子按:一方水土一方人是也![/B]
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对病人作诊断和决定治疗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和考虑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有机联系,这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B]如是我闻:证者病理概括
才子批:何不作“症”耶?盖“症”者外在毛病也;“证”者概括总结之言语也。[/B]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B]如是我闻: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辨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才子批:此处症仍作诊,盖“望闻问切”中“闻问”二法言语察之;用“言”者,诊也。施治者,佛说布施也。施者仁心,治者妙手,若见以医欺人者,吾必唾之![/B]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B]如是我闻:华佗用不同方剂对待相同症状的病人。
才子批:足见华佗辨证之高明!庸医该死![/B]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B]如是我闻: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才子批:盖各外症所含之内证相同相近,则可异病同治,反之亦然。
总批:辩证统一是也!然此处“辨证”与卓绝先师所说之“辨证”,有所不同。医者,矢在匣中,发,可救人,也可杀人!庸医名医一念之间,妙手更须仁心。脏统一腑统一脏腑统一,乃至经络连接人体各部,人统一。阴阳五行三才八卦者,天人合一。证与诊皆人言,先贤致理五千言由嫌多,我辈日后行医,日出千言救万人,岂可随意哉?戒之戒之![/B]
二○○四年四月一日星期四0时8分
此乃《中医学基本理论》一书开宗明义的要旨,今读之,作节批,请大家指点[/B]
===================================
儒释道 | 2004-5-12 17: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现在
开始研读《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并参看《内经讲义》,过两天再去找好一点的内经译本。(这个与上次的电子教材差不多,只是丰富些例子,用词精确些)
上次看到电子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阴阳学说》结束,准备看第二章《五行学说》现在开始以看印老师的书为主,该书把《阴阳、五行学说》合并在一章内完成。又有《序论》为第一章,所以现在是看第二章第二节《五行学说》
2.2.1《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节批◎
2.2.1.1《五行特性》
如是我闻: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才子批:爰者于也,土有益于稼穑,固曰“土爰稼穑”。从者屈从守旧,革者改革开放,曲、从、革、直,此金木性也。水火生克,一上一下,一炎一润是也!
2.2.1.2《五行属性推演规类》。
才子按:《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20页有图表,五行分别对应不同的季节、方位、气候、生化、色泽、滋味、音律、脏腑、五官、形体、情志、声音、病态
才子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有论述五行各对应关系内部关系的,皆辩证统一也!
2.2.1.3《五行生克乘侮》
才子批:乘者上凌下,侮者下辱上。乘侮者,一是克甚,二是反克,皆生克变化之道也,然皆偏激,五行不合,阴阳不调是也,如木弱,则金乘之,土侮之,又土金相生,其木真苦也!阴阳易失调,五行也易失调,所谓崆峒七伤拳,一练七伤,七者皆伤,如是而已。
二○○四年四月十九日星期一21时58分
=================================
2.2.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才子批:以五行分人体脏腑器官与各生理部分,联系外界的自然世界,外界为客,体内为主,然外界对人体有滋生制约的作用。体内有五脏传变,传变又分阴阳生克乘侮主次顺逆,母病及子,子盗母气者生道;他实乘我,我虚他乘者乘道;他虚我侮我实侮他者侮道,乘侮合而为克道。生道顺,母病及子乃母生子、上凌下,亦顺,故病微邪,子盗母气乃是顺中有逆,微邪略重。克道逆,乘道克乘克、克上克,故贼邪甚重;侮道克除克,虽仍为克,毕竟轻矣,可谓贼邪略轻。如是我闻:“万事乘除总在天,何必愁肠千万结”——盖除者此消,乘者彼长也。若有金乘木病,又金本克木,金乘金,其金倍长,凌于我,苦甚,贼邪重也!若再逢“他实乘”,则彼金又长,为重中之重,外逢金秋金岁,更兼八字金旺者,终成死病!又若木侮金病,侮道者除也,此消者也,金除金仍为金,又金本克木作保,其金得存,故较金乘木病为轻。
及诊,内外呼应,天人合一。藏象是也。望五色,闻五声,问五味,然后内切于脉者,医道也。脉色为主,时色、面色为客,时者季节昏晨也。主客之间便有善恶之名,顺逆之分。主客大同者“能和脉色,其病万全”是也。主客不同而相生者,有如路人遇虎狼,避于主人家,主人生之,有惊无险,其主曰善;若主客不同而相克者,避于主人家,主人反驱之以自保,则必为虎狼食,其主曰恶。故脉色顺生面色为轻,反之则重。
及治,其法有二,生乘之法乃虚补母,实泻子,克侮之法乃抑强扶弱凡此种种皆辩证唯物主义,且须以实践较微。阴阳五行者气也质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也。
二○○四年四月十九日星期三4时03分
儒释道 | 2004-5-12 17: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3《藏象》
题解:
藏者脏腑,象者现象。脏腑主储积,收藏;腑者府也,《说文》有云:“府,文书藏也”,可见脏腑一家是也。《书·尧典》有云:“象恭滔天”,象即是人体外貌。
脏腑有别,脏藏精气,满而不能实也;腑传化物,实而不能满也。实则脏气塞,满则腑不通,是为病也!脏腑相依,虚实互补,对应五行,外合五体、五官、五志、五声、五变、五液、五华,即是藏象合一也。上帖有五行对照表,此处不再赘述。除此之外,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乃是思维意志与脏腑相关联,故此治疗精神疾病,非独西医所能为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乃是《藏象》总纲!脏腑相依,体内体外休戚相关,此“藏象学说”真意,非西医“器官学说”所能及也!
=================================
3.1《五脏》——心、肺、脾、肝、肾
3.1.1心脏
对应上表:心为火,对应:徵音、苦味、赤色、南方、暑气、夏季、血脉、舌窍、喜志、笑声、忧虑、汗液、其华在面,并主藏神。有手少阴心经联络手太阳小肠经,故心脏之腑为小肠。
心主血脉,主血、主脉,盖心在体则为脉,血在脉中行,心气充足,则血脉通常,川流不息,面色较好,喜笑颜开,神形兼备,舌体红活容润,柔软灵活乃至觉察五味,口齿伶俐。
心也主神志,或曰神智,所谓“心神不宁”“神智不清”,心不宁则神不定是也。心液为汗,盖汗血同源。
心乃君主帝王,盖心乃五脏之首,“哀莫大于心死”是也,心主血脉,人即为血肉之躯,其躯也赖血之濡养,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乃是心主喜志,闻喜则心悦,血脉柔和,精神倍长。
=================================
3.1.2肺脏
对应上表:肺为金,对应:商音、辛味、白色、西方、燥气、秋季、皮毛、鼻窍、悲志、哭声、咳嗽、涕液、其华在毛,并主藏魄。有手太阴肺经联络手明阳大肠经,故肺脏之腑为大肠。
肺主气息,主呼吸。盖肺上通于鼻窍,外和皮毛玄府,风与气,皆从此入于肺,悲志哭声乃至咳嗽鼻涕,皆是气从肺出,泄于口鼻耳。病多风生,故肺为“娇藏”,首当其冲而为华盖。气之进出即是呼吸,肺主一身之气,必主一生之呼吸,呼吸定,生命尽!可叹娇藏之脆弱,人类之渺小,还要争什么权势,夺什么钱财,天下无病,我无忧矣!
肺气出入于鼻,而周游全身,为宣发、为肃降!
人多风病,岂无制乎?制者,卫气也!以气制气,妙哉妙哉!肺之宣发,先将浊气排出,再将水谷精微发散周身以濡养皮毛,卫气乃成!“攘外必先安内”是也,排浊第一,濡养第二,及至毫毛腠理得其真气,卫气终成。肺不宣发,则如国之无卫、京之无戍,一击必破!
肺之肃降,一是外气经鼻、贯喉、入肺;二是精气下降,得以濡养脏腑,华盖之下尚有王侯将相;三是呼吸道通,乃至大小周天通也!气功者,实肺功也!
宣发肃降最易理解,不过呼吸而已,一呼一吸,生成卫气,阳气乃生!
肺气宣发,腠理开,汗液出,卫气成也;肺气肃降,肾经气养,始忧尿液,一上一下,皆“金生水也”;调通水道、气道,其为肺者,功实不小!
气血气血,气尚在血之前,何哉?盖气朝百脉,主治节。气朝百脉者,“气非血不合,血非气不运”。节者,度也!治节者,治疗之法也!肺主气,主卫气,主御病,便主治病,气血和合则健,气血两亏则亡!故肺朝百脉、主治节!
=================================
3.1.3脾藏
对应上表:脾为土,对应:宫音、甘味、黄色、中央、湿气、长夏、肌肉、口窍、思志、歌声、呕哕、涎液、其华在唇,并主藏意。有足太阴脾经联络足明阳胃经,故脾脏之腑为胃。
脾主运化,运者运送,化者消化。脾能运化水谷与水液,水谷者,重在谷又非独五谷,乃所食之统称也;水液者,重在水又非独清水,乃所饮之统称也。运化之中,又重在“化”而不在运。何哉?夫饮食人所摄,饮食精微人所需,饮食糟粕人所弃,需何弃何皆“化”功也,化之,运之,才得饮食精微,天地濡养!不才在此先论“运化水谷”四字精义,若谬,则以下皆谬,不堪用也,望高手指正!
脾胃升清降浊,即是“运”功。升清则精微入血脉,周游全身,降浊,则邋遢下茅坑,五谷轮回。脾升清而统血,盖血虽心肝所生,然血中之精,来自脾之升清,血中之气来自于肺之肃降,精血即足,血脉乃畅,心肝始无病矣。
故脾主运化水谷,升清统血。其功消化,濡养万物,其腑乃胃,于是乎,涎、口、唇皆同其属“土”。脾又主肌肉四肢,何哉?此人体四末,非水谷精微不得生焉!
=================================
3.1.4肝藏
对应上表:肝为木,对应:角音、酸味、青色、东方、风气、春季、筋膜、目窍、怒志、呼声、握力、泪液、其华在爪,并主藏魂。有足厥阴肝经联络足少阳胆经,故肝脏之腑为胆。
肝属木,其如乔木者,蒸蒸日上,子平中,又以甲寅之木最为刚强,故曰肝乃刚脏,将军之官。肝如乔木之生发,故主疏泄。疏者疏通,如木之上长泄者发散,如枝叶开张。其功有三:调畅气机,调畅情志,促进消化。
所谓调畅气机,乃是肝主生发,肺主肃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使得肺所肃降之精气,得以濡养全身
所谓调畅情志,乃是肝主木,木能生火,肝生发之气血,受益于心,气血顺情志畅!
所谓促进消化,乃是肝主生发,脾主升清,胃主肃降一升一降,安能平和?赖肝耳!所谓木旺乘土,乃是肝气犯脾胃也。所谓肝胆相照,实肝胆互为表里,左右消化是也。
前已述及,心肝生血,其实,肝主藏血,肝属刚属升,肝最易阳亢,血为阴液首,故需藏血以制肝阳上亢,更兼木气生发,方能通血脉。
肝为将军,故最易发怒,肝为血脉祖宗,故凡心动,则血脉动,肝亦动,如此,眼泪出焉,故肝开窍于木,在液为泪。又肝在体为筋,肝血充盈,才能养筋,指甲又是筋之末端,最易辨别筋膜盛衰,故肝血与筋、指甲关系密切。
=================================
3.1.5肾藏
对应上表:肾为水,对应:羽音、咸味、黑色、北方、寒气、冬季、骨骼、耳阴、恐志、呻声、战栗、唾液、其华在发,并主藏志。有足少阴肾经联络手足太阳膀胱经,故肾脏之腑为膀胱。
肾主水,乃是人身阴液汇聚处,故藏精。所谓精、气、神人身三宝也。故肾得以藏精纳气,精气足,方能“灵通变化”,应付世间俗务。不然便患得患失,呻恐生焉,遇变则栗,及至失禁。
肾主精,又胎儿之体,精血所化,故肾主生殖。肾主生髓何哉?人之生长,骨之变化最少。偶伤皮毛,则不日而愈,虽伤及肉,不过数日苦楚,唯伤及筋骨,则虽有夹板绷带也要月余方见好转,是因骨最具精血,最不易受伤,伤则为“贼邪”,苦甚!
故肾主骨髓。髓汇于脑,两耳贯脑,耳为肾之窍也。又儿出于阴,前后阴也是肾之窍也。脑髓之上,乃是头发,发为肾化是也!又肾乃阴液汇聚之所,阴液者津精血,练气功者,要“舔颚生津”,所练精气,得以检视,实则是唾之多少也!
又齿乃骨之末,骨健则齿坚,观齿可知骨知肾,乃至知人,余尝闻前奴隶主有买卖奴隶者,独检其齿而择之,如是而已。今行文将终,不免锝暇,一叹奴隶主势利小人;二叹社会主义之优越,使我有幸结识此种玄理,三叹我泱泱中华瑰宝之奥妙!
呜呼,行文将终,我虽久作台前略感疲倦,然我今闻锝如此《藏象》教义,杏林之中,又进一步,中医一道,爱之更甚!
二○○四年四月廿七日星期二0时52分
儒释道 | 2004-5-12 17: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3.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腑者府也,广纳博收是也。
六腑者,何哉?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也。又有七门,曰飞、户、吸、贲、幽、阑、魄!六腑七门,西医称之为“消化道”,此道由上而下,故曰“降”,运而不塞故曰“通”。在人体主“运化物而不藏”,其功为运。有别于五脏者,“运而不藏”!故主“动”而不主“静”。可充之,实之、排泄之,唯独不可止滞之。满而不动,谓之塞也!偏之移之皆为病也!
=================================
3.2.1胆
胆者体之旦,如日初升。胆为中精之腑,其为精者,盖胆之余气,聚入胆,散至胃。所谓土得木而达,乃是肝胆脾胃互为表里,相互依存。诸腑皆运转化物,胆独传送肝精胆汁,故为奇桓也!肝主条畅舒泻,肝损则胆伤,肝胆照也!
=================================
3.2.2胃
胃又称脘,体之碗也,最受盛水谷者也。其状有三,贲幽之门守其端。其为脘者,必主受纳腐熟,其为腑者,功在通降。最受水谷,故为“水谷之海”,号曰“太仓”。水谷生气血,生之道,必先死,其为死者,号曰“腐熟”。如蛇之吞鼠,在口尚活,入口至胃,生死相隔,其门曰贲,入胃不死不得以生精微。即死,其鼠幽幽然,出胃而入小肠,其门曰“幽”,如是而已。精微即生,五脏六腑得其濡养,故胃为五脏之本,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又脾胃互为表里,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何哉?脾上达于心而胃下济于肠,脾脏升清,精微入血脉,胃腑降浊,糟粕出阑魄。
=================================
3.2.3小肠
肠者肉易也!胃最受盛,而肠最化物,盖易者,变化也。肠通长音,其形见长。化水谷,非一日之功,曲折回转,水谷始化。小长始于幽门,终于阑门,阑者拦也。入幽门者非生物,出阑门者非食物。何哉?已成化物也!食者人之良也,食物仅在小肠。食之良萎,赖小肠以分,号曰“泌别清浊”欲辨清浊,需赖水力,故曰“小肠主液”;即其分化,则吸收精微排泄糟粕。此小肠之化水谷也。
=================================
3.2.4大肠
大肠者,其为肠也,较前乃大。大肠传导糟粕,出于肛门。传导者,上传下导,始于阑门终于魄门是也。较之前,重在化水而非化谷。
=================================
3.2.5膀胱
膀胱者,贮尿器官。其为贮者,非藏也!何哉?膀胱六腑之一,主动不主静,主化尿不主生尿。虽贮,终不得久也。腑者实而不满,其满则溢,嘘嘘生焉。久满不溢,积毒不出,是为病也,非独膀胱若此,诸腑皆然。
=================================
3.2.6三焦
焦者,火炼则佳。不才初闻三焦之名,乃是金大侠《倚天屠龙》中有曰“三焦俱散魂飞扬”,三焦之烈,可见一斑。然,金先生终非大医,所谓三焦,识之为西医“内分泌器官”,其可怪也吁?自《难经》始,三焦便成医家一大悬念。不才初学,本无资格妄议菲薄,然少年不狂何人狂哉?斗胆试言之:
三焦者即为六腑,便是“传化物而不藏”;即非奇桓之腑,众位大可不必以为玄妙至极,且听我慢慢道来
中医西医,皆有脏腑,西医更称为“组织、器官、系统”中医之脏腑并非某一组织、器官、系统,而是将功能相近的人体部分视为一脏、一腑。故有胆敢为三焦妄定位置形态,意欲雷同西医者,实误我中医也!
不才此言,即是“三焦”无形论!
无形则无象,无一无二亦无三,三焦焉得其名?三焦者上中下,分化之法非位置形态,而是功能!
如是我闻: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佛有三宝?佛、法、僧;人有三宝:精、气、神。不才拙见:三焦者精、气、神也!上焦为气,下焦为精,中焦即为神。何哉?
上焦升发气;下焦输导精,且精由足生,主下而不主上;中焦即为神,此神力乃使上下贯通精气相通,是为升降之枢。
上焦升发气,下焦输导精,中焦运转神,皆是《中基》理论。不才概括之,而非妄言之。
三焦者即为一腑,必主舒泻而不收藏,盖三焦上出百会,下达海底,中间循环输导。精气神使能生生不息。其形不可定,而范围又广,故号曰“第一大腑”;其形在心脑诸脏腑之外,所谓“亢龙有悔”,心脑人之最贵,尤不能制,是为“孤腑”也。
有人或疑三焦之与卫气。其虑不假。然三焦功效乃是升气,运神,输精,非独藏肾精,生卫气,故卫气非腑,而三焦是也!
肾藏精故为脏,三焦运精,故不为脏而为腑
三焦即在心脑之外人体之内,循环反复,便不能以“奇桓”论之。
如此,三焦精气神,为一大腑,有言胆为六腑首者,能不惭愧?
二○○四年四月廿八日星期三22时25分
儒释道 | 2004-5-12 17: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3.4脏腑关系——无非阴阳之道耳
3.4.1脏间关系——五行生克为根本,气、血、精、津、液贯穿始终
3.4.1.1心肺
五行火克金,心上而肺下;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所谓肺朝百脉,朝者垂拱。血行于脉赖心力,借肺气之力,无百官垂拱,则孤君在野,有气力襄助,推波助澜血脉乃畅。所谓宣发肃降,乃是水谷精微入脉,随脉游走全身。肺气入脉助血行,及至体表,气与精微又生卫气,人乃安。肺气者,又称宗气,为诸气之宗,卫气之祖。宗气何以生卫气与诸气?赖血行百脉!气为阳,精津血液为阴,阴阳相依,万物乃生。
3.4.1.2心脾
五行火生土,心母而脾子。心主行血,脾主统血、生血。行而不统,谓之散,血行脉外;统而不行,谓之塞,血散血塞,皆为病也。脾又主生气血,生而不行,则死;无生,又无以行。心脾皆主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3.4.1.3心肝
五行木生火,肝母而心子。心肝宝贝是也!何哉?行血、藏血是也。心所行之血,脾生、肝藏。藏者,厚积而薄发。肝藏血,为血库,行血方能源源不断。肝虚库空,血行无援,无以为继,久则心血虚亏。心血行,则肝得疏泄,血库不至盈溢
3.4.1.4心肾
五行水克火,肾上而心下。人体内,心为上阳火,肾为下阴水。火居于上,下乃安;水居于下,上乃顺。有卦上水下火,如水之灭火,既济。若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号曰心肾不交。卦有未济,火在水上,有水而火不灭,其灾重也!是故心肾不交最为危急,不才闻得练气功者,最惧心肾不交,阴阳逆转。
===================================
3.4.1.5肺与脾
五行土生金,脾母而肺子。脾者,水谷精微生发之地,精微入血得宗气推行,方能运转全身,谓之升清。故宣发肃降的基础乃是脾脏生化精微,津液疏布运转。再者,无肺之宗气调通水道,脾之精微津液,生而无用,运而无门,升而无方。
3.4.1.6肺与肝
五行金克木,金上而木下。肺属阴金而肝属阳木,体位肺上而肝下。肝主疏泄,何哉?调畅气机、情致、脾胃。肝本在下,气机上疏濡养肺,而肺之宗气肃降滋润肝。
3.4.1.7肺与肾
五行金生水,肺母而肾子。肺调通水道,肾藏精、主水、纳气。所纳者,肺肃降之宗气,而后水生、精旺,宗气又生精矣。升发肃降调通水道,若无水,则通而无用,降而无果;水道不通,则肾水无以出,精气无以生。
===================================
3.4.1.8肝与脾
五行木克土,肝上而脾下。肝之疏泄有三,其一即是条理脾胃。何哉?肝藏血,脾之水谷精微须有气血充盈,方得运化,进而散布全身。肝之强弱,血库之虚实,乃精微运化之根本。
3.4.1.9肝与肾
五行水生木,肾母而肝子。所谓肝肾同源,藏血藏精是也。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气血液相辅相成。肝主疏泄,肾主封藏,疏通封堵,泄出收藏。肝主疏泄,将气血疏泄入脏腑,尤指肾脏,肾脏封藏之物无非津、精、血、气。气血来于肝脏,藏之,精生。
3.4.1.10脾与肾
五行土克水,脾上而肾下。肾藏元精,为先天之本;脾统血且生化精微,为后天之本。常言道“先天不足后天补”,今察之,所言正是脾肾关系。所谓“补”便是先天精气需要后天精气的濡养,方能充盈成熟,而后有天癸。脾主升清,便需肾阳给予温煦。
===================================
3.4.2腑间关系
六腑关系密切,“传化物而不藏”乃其总纲。所谓“传”,便如同接力,虚实交替,循环反复。于是便有先后顺序。所谓“化物”,乃是化食物水谷为精微,进而成气、血、津、精、液。此“化”功依附于“传”功,不传不得化!“化物”乃六腑同功,而不再分主次。传化之间,便是六腑要义,六腑关系便在于传之先后交替,化之共同努力。
3.4.3脏腑表里关系(合论,不再照书分五段论述)
脏腑者表里、阴阳、顺逆、刚柔、主次也、五行皆然。凡病之传变,在脏则首传其腑,在腑则首传其脏,察病,辨证,治疗也然,盖阴阳者中医之大观!
===================================
3.5补论
脏腑经络,中医之重点,脏腑实在可见而经络缥缈不见,故不才以为:大医脏腑理论功底深厚与否不但可以表现出其人中医整体造诣,而且是最佳的管窥之处。“不遗余力,更上层楼”乃我做补论的动机。
《中基》一书在心脏之后,讲述心包络,在肾脏之后讲究命门说,不才与此并未涉及。心包络等到《经络》一章详加论述时,定会有更高的见地。命门一说,不才偏向于“左肾右门”学说。何哉?两肾有差异者极多。又泌尿与生殖有异,常不能合论,右肾命门说,乃是主张左肾主泌尿,右肾主生殖。
当然,二者不可分离。何哉?仅有一肾者,仍能泌尿,尚可生殖,不过苦楚些罢了。故右肾命门说中有云“右肾非正脏”不才是批判的。两肾大同小异,其异,简而言之便是“所主”略有不同。心、肝、脾皆主血,重点不同,曰传、藏、统;而三藏均能生化血液,不过多寡有别而已。心、肝、脾形态各异,功能大异而小同,故称之为三脏;今左右肾脏亦如此,不过泌尿、生殖重点不同而已,大同而小异,为加辨别,呼右为“命门”足以,不必另设异一脏呼之。
嗟夫!古人作学问锱铢必较,往往便为一二差异而生门派见地,为求“自保”,常将小小差异浓墨重彩之,“右肾命门说”,便是一例。为强调其理论,更呼之曰“右肾非正脏”,徒标新立异而已。今不才在此,取其精华,去其顽劣,仍不敢言自成一家。尚有“三焦精气神、月经为奇经”之论在前,不才自觉脏腑造诣以高于一般学生。
今日劳动节,乃是不才学医一月之期,能有微功,也属不易。
回想之,一月间自学医,三进书城购书,五处论坛灌水,七星高照读《经》,久久难以忘怀。不才在诸家论坛,又有《大医国手》一文流传,首发“北中医论坛”次发“易舒社区”又发“久久论坛”“中国健康网”“大医精诚社区”,五坛具备,用心虽不敢称良苦,仍知其间脾肝心肺交杂,或号之曰“甜酸苦辣”兼备。
大医国手,要想成为大医,必须成为国手,国学高手是也,非独围棋九段。不才自修儒释道三家以来,有些事情已经不计于心,释家放下便成佛,我今放下很多,投身中医。对外,仍自谦“兴趣耳”,心有“大医”二字足以!
精诚国手,记于家
二○○四年五月一日星期六23时27分
儒释道 | 2004-5-12 17: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4《气、血、津液》
才子久闻“气、血、津、精液”之名,今日于《藏象》之后,研读本章,更有感触,然有一忧——先入为主。最惧先前错误观点左右当前的学习。上章本名《藏象》,我视之,却如同《脏腑》,何哉?不识气、血、津、精液,不识经络,是故识藏而难以识象。如今方知中医学习刚刚开始,敢不提心吊胆?
气生化万物属于阳,液滋载万物属于阴。血者血液,津者津液,血液属阳而津液又属阴。血液属阳,故多载阳气,津液属阴,故多载水谷精微,两者同为液,相对于气,又同属于阴,故血液载气载精微,津液载精微载气,此乃不才拙见,以堪后效。
精者,又有广狭之分。狭者近乎天癸精液,广者,则为精气。精气者,气中之精,统摄气、血、津液。
===================================
4.1气
原书本节论气,分为五段,今不才将前两段合并为《气的基本概念》,中间两段合并为《气的运动》
4.1.1气的基本概念
气生化万物,首先生天、生地。天气地气合而生人。人生于气,食于气,养于气。无气无以生聚,有气不至死散。
气有先天、后天之分,何哉?先天之气来源于父母,后天之气来源于水谷。先天之气便是父母天癸之精,父天母地,孕育而生儿,为儿之先天精气,呱呱坠地便藏于儿肾,儿得以“生”;后天之气便是由水谷精微所化,运游周身,儿得以“长”。先天气衰,后天可补;后天气衰,则衰弱老病。及死,必是先、后天之气皆已衰竭殆尽。
后天之气源于水谷,谓之地气;源于世间清气,谓之天气,此天地之气合而养人。水在地上流,谷从土中生,人之饮食来源于大地,入六腑循环;世间清气入于肺脏,行于经脉。于是乎,脏腑皆“食”天地之气,人得以养。天气地气,经脏腑循环,生化精微,成为后天之气,入于肾脏,成后天之精气。肾中先天精气得其滋养。由小儿大,待天癸至,先后天精气化为狭义精液,出,又得子嗣。此狭义之精,在肾内,则化先后天精气,取天癸精华,出肾则借道津液,专司生殖。
是故,后天之气较先天之气为重要;后天气中,“水谷气”较“清气”重要,此处所谓“气”者,凡涉及生殖,不才皆以为必先经过肾脏,故多加一“精”字在先,无关生殖,则不加“精”字。盖肾乃“精”之主,气不经过肾,无以为“精气”,液不经过肾,无以为“精液”,如此广狭二义之“精”,皆有论断。
脾主生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水谷,故脾胃主后天水谷气,更主后天气,乃至主气!脾胃功能对“气”的作用为五脏六腑之最。人有百病,皆气生,药有胃泰,号三九。“三九胃泰”可治百病乎?未必,不过脾胃对于气、对于人的作用,可见一斑。
不才在此又有联想,西医重胃,而中医重脾,此间种种,有待日后勘正,不过当今时代,“三九胃泰”一定比“三九脾泰”好卖!
===================================
4.1.2气的运动
气有五能:推、温、防、固、化。何哉?气主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脾脏生化水谷精微而为后天气,又主升清;且肺脏升发肃降清气,此“升清”“升发”“肃降”皆是气的运动,运动后才有新陈代谢,故曰推动。
气属阳,推动之后便是温煦脏腑经脉,乃至人体。所谓温煦,温便是煦,温静而煦动。何哉?人有体温,而赖气血煦之。
所谓防御,便是卫气。卫气统领人体防御体系,之前论及肺脏功效,无不称颂营卫之功。不才以为营静而卫动,如同甲士。甲士出以卫国,归而营居,动静之间,国无忧矣。气实则热,气寒则虚,甲士久居营内或久出塞外,其兆不祥。
有防御怎无固摄。防外固内,御敌摄贼,谓之防御固摄。固摄者营,防御者卫。营实而国力强,卫勤而敌难犯,辩证统一。
气有此推动、温煦、防御、固摄,人体方能“生、长、化、收、藏”,合称“五化”。即是气化之功,或曰“新陈代谢”。故气为人体诸运动之祖,诸变化之宗。人体“五化”若不合时宜,不与自然界五化同步,必然生病,故曰百病皆是气生。
===================================
4.1.3四种气
气有四,号:元、宗、营、卫。
4.1.3.1元气
“元”者“原”、“始”、“真”。元气乃是气之“原、始、本、真”。及母孕有胎,元气生焉,元气足,则儿生,号曰“先天气”。此气藏于肾,即是“先天精气”,及其成长,后天精气培植先天精气,元气乃壮。元气散,必死无疑。元气大伤,不死也残废!是故元气乃是人生存生长之本。
4.1.3.2宗气
又称胸中之气,何哉?宗气来自于肺所存世间清气。“朝百脉”之后,宗气入膻中气海,统摄心包,故曰胸中之气。不才于肺脏一节,夸赞宗气乃是诸气祖宗,凡一切与心肺有关的气的活动,都与宗气有关。宗气推动心脏搏动,气血运行而生营卫之气。若元气在肾,则宗气在心肺矣。
4.1.3.3营卫之气合论
上已述及,营卫之气由宗气生,营内卫外,内营气在血脉,外卫气在皮毛凑里。内则阴,号称营阴;外则阳,号称卫阳。营气既在血脉,必主血脉推行、精微传送。是故精微在则营气在,精微去则营气去。脾主生精微,也主升清,便是这个道理。脾所生之气,便是营气。营气又称荣气,盖营气足,则血脉畅,精微昌,欣欣向荣。营气在血脉。
如此,卫阳之气也由宗气精微所生,除去元、宗、营三气归于心肺血脉肾脏之外,身体其余各部位之气,皆为卫气。越是靠近体表,卫气越是活跃。号曰“慓疾滑利”是也。上所言“内外”实则脉之内外也。则濡养脏腑之功,非独营气,卫气反有重要作用。卫气养脏腑,守表里,司腠理。
===================================
如此,营卫动,而宗元静。元气偶生“小气”,号曰“经络之气,脏腑之气”。有此杂气,人体气机变换繁多矣。今观之,前论多有谬误,盖识阴阳而不识五行,识五行而不识脏腑,识脏腑而不识经络、气机。不才在挫折错误中成长,渴望有一前辈指点,可少走弯路,多多实践,总不该笼中捉鸡吧!
二○○四年五月五日星期三1时50分
儒释道 | 2004-5-12 17: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4.2血
4.2.1血的基本概念
血乃人体第一液,血肉之躯是也。无血,无以生肉,人体诸端,皆赖血生,血虽阴液,却略属阳,血有滋养之功。血脉血脉,血在脉中。血不在脉中,谓之出血,如同人之出府,盖脉者血府。
前已述及,脉中有营气津液,血正是营气津液所生,如同血之父母。上推之,皆源于脾胃所运化之水谷精微。故曰脾脏统血。不才斗胆中焦为神,心藏神,心主血。又肝脏属木藏血,肾脏属水藏精,水生木,精血生焉。肺气肃降,而后营气津液化合而生血。是故五脏六腑皆与生血有关,脾胃又最甚。血脉通达脏腑,生生不息。
===================================
4.2.2血的运动与功能
血的功能,主要是心主血,心者脏腑之首,统摄人体,于是血便统摄人体活动。血的生化,诸脏腑皆有贡献,于是血的功能就是对脏腑回报他的滋养功力。滴水之恩永泉向报,血的滋养功力,不仅在于脏腑,并且在于五脏相对应的“腑、体、官、志、声、变、华、液”等。乃至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血对于“精神、意志、魂魄”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血的运行在脉中,而又通达体表,所谓“营卫之气如环无端”,就是血从脾胃生发,在脉中流动,受到营气推动,到达脏腑五官五体等,最后到达体表,受到卫气的阻拦,回归于心。
此节略略,血志大观。
二○○四年五月六日星期四22时56分
儒释道 | 2004-5-12 17: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4.3津液
4.3.1津液的概念与功效
津液者,津也、液也。何哉?今夜合论而为人体诸般胜利活动之所需水液,虽然不包罗血液,但是却与血液有关系,该关系在后节详述。我们所知泪、汗、涎、涕、唾,皆可为津液。津与液又有不同。津清稀,多在体外,在体内则入血脉,主流动滋润;液稠厚,多在体内,入脏腑奇桓,少流动,主濡养。其病有别:“伤津”、“脱液”。于是乎人体正常的体液排泄,都属于津液的运动,滋润濡养是也。
===================================
4.3.2津液生成、输布、排泄
在《素问·经脉别论》中系统论述了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血液一样,都关系到人体各个部分,主要区别在于津液的必须排泄,而血却未必。总之就是以脾胃中焦为枢纽,上升下降,上文所提及的脏腑功能中,所有与“水”有关的,便是与津液有关。盖津液者人体水液总汇。总而言之,津液生成,有赖于水谷精微的生化和运送;津液的输布,有赖于“散精、上输”“调通水道”(似乎又与精液、精气有关);津液排泄,有赖于五液的发散。津液的运动关乎气机,运血靠营气,而运津液,依赖三焦之气,便是全身之气。
===================================
嗟夫,予初学中医,略知脏腑,今日始知气血津精液。前者脏腑功能,不过用以运行气血津精液而已,遂感叹中医博大精深。不才鲁莽,意欲自创观点理论,今视之,纵有良言,不过沧海一粟,况谬论乎?前之谬误,已颇多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才学《中基》,偶涉《内经》,本以为可知中医大概,今日方知悬壶小技,非一日之功,杏林森森,非一人之力,不才学医路途漫漫,景色艳艳,非医攻博,其志更坚!
二○○四年五月六日星期四23时56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