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下面是电子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总序原文,粗体是我的节批[/B]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古代,受到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方法,多以“取类比象”的整体性观察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一是辨正。
[B]才子按:原文最后一句话不全,我跟据下文的内容补充了“整体”“辩证”[/B]
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B]如是我闻:中医的五个方面是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下面详细叙述[/B]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B]如是我闻:经络连接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九窍。此生理统一也。
才子批:精、血、津液为阴,气为阳乎?打通大小周天,真可百病不侵乎?[/B]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B]如是我闻: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才子批:此病理统一也
如是我闻: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了解判断其内在的病变
才子批:此诊法辨证统一也[/B]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B]如是我闻: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才子批:此治疗统一之一例,至此,五点详备。[/B]
2、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故曰:“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天人合一”。
[B]如是我闻:“天人合一”
才子批:灵者灵气,枢者户枢不杜也,灵枢者,盖以灵枢喻人体乎?[/B]
季节气候以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与之相适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驰、腠理开、汗多;而秋冬季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不同。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B]如是我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长夏化,夏热、冬寒、春温、秋燥、长夏湿,又分别对应五行
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B]
在昼夜晨昏的变化过程中,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研究表明,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时期急性心肌梗塞多发生在子时至巳时,而秋冬季,该病的发作多在午时至亥时。此外据观察,人的脉搏、体温、耗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激素的分泌等,都具有24小时的节律变化。
[B]如是我闻: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
才子批:会当此时,日出曰旦,日落曰夕,旦者日初升,夕者月不明,外界阴阳交替且气温较低,外来阴阳之气不足,有重病之人自身又阴阳未济,旦夕祸福是也![/B]
根据中医运气学说,气候有着十二年和六十年的周期性变化,因而人体的发病也会受其影响。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十二年或六十年的变化规律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年或12年)有关。太阳黑子的活动会使太阳光辐射产生周期性变化,并强烈干扰地磁,改变气候,从而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
[B]如是我闻:甲年多乔木,乙年多藤蔓,壬癸之年多水灾,越低级的动物受到太阳黑子的影响就越大。
才子按:嗟夫,愚长叹易理数术神奇,今观之奥妙非独周易数术也,数术中医气功三位一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才能修儒释道三家,易医气三道,真天纵奇才也![/B]
地域的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从致密。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别。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就对此有所认识,在《素问》中就这个问题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B]如是我闻: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才子按:一方水土一方人是也![/B]
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对病人作诊断和决定治疗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和考虑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有机联系,这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B]如是我闻:证者病理概括
才子批:何不作“症”耶?盖“症”者外在毛病也;“证”者概括总结之言语也。[/B]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B]如是我闻: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辨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才子批:此处症仍作诊,盖“望闻问切”中“闻问”二法言语察之;用“言”者,诊也。施治者,佛说布施也。施者仁心,治者妙手,若见以医欺人者,吾必唾之![/B]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B]如是我闻:华佗用不同方剂对待相同症状的病人。
才子批:足见华佗辨证之高明!庸医该死![/B]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B]如是我闻: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才子批:盖各外症所含之内证相同相近,则可异病同治,反之亦然。
总批:辩证统一是也!然此处“辨证”与卓绝先师所说之“辨证”,有所不同。医者,矢在匣中,发,可救人,也可杀人!庸医名医一念之间,妙手更须仁心。脏统一腑统一脏腑统一,乃至经络连接人体各部,人统一。阴阳五行三才八卦者,天人合一。证与诊皆人言,先贤致理五千言由嫌多,我辈日后行医,日出千言救万人,岂可随意哉?戒之戒之![/B]
二○○四年四月一日星期四0时8分
此乃《中医学基本理论》一书开宗明义的要旨,今读之,作节批,请大家指点[/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