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连载】儒释道学医
1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连载】儒释道学医
[复制链接]
糖糖
|
2004-11-25 15: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请问您,为何如此讲求,五这个数字分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1-25 20: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是上古圣人的智慧,这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基础,毋须怀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6 23: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一般来说,寒证表示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热证表示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致的证候。寒热在《内经》中论述颇多,比较明确,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
寒 证
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其临床症状为: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苍白而滑润、脉迟等。其病因病机为:感受寒邪,或因阳气不足,皆能致人体温煦不足,故现恶寒、面白、喜暖;阴盛于内,津液不伤则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小液,故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阳气不足,寒湿内生,必见舌淡苔白而润;阳虚气弱,血脉则鼓动无力,脉迟。
热 证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衰,表现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其临床症状为: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其病因病机为:其病因可由外感火热之邪而致,亦可由七情郁火,或饮食积热、或房室劳倦,阴精受损,导致阴虚阳亢等引起。若阳热偏盛,则身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口渴饮冷,且小便短赤;大肠津液不足,则大便燥结;阳热亢盛,迫血流加速,故脉数。
寒证与热证关系
寒热错杂
寒热错杂,是指寒、热证同时并见。临床上一般常见有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
上热下寒: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频欲吐(上热);腹痛喜按、大便稀薄(下寒)。
上寒下热:阴盛于上,阳盛于下。症见胃脘冷痛、呕吐清稀(上寒);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下热)。
表寒里热:外受寒邪所侵,表未解而邪入里化热;或内本有热而又复感寒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表寒);气喘、烦躁、口渴饮冷、尿赤便秘(里热)。
表热里寒:外感风热而内伤生冷,或平素脾胃虚寒而外受风热所致。症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表热);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畏寒肢冷(里寒)。
寒热转化
临床上寒热的转化,一是先寒证,转为热证,寒证渐退;一是先热证,而后转为寒证,热证渐退。这种转换主要取决于正邪双方的盛衰,凡寒转热者,皆为邪盛而正气尚充,阳气旺盛,而从阳化热。如感受寒邪,开始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为表寒证。病变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化热、恶寒等症状消退,并出现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症,此即表示证候已由表寒转化成里热。凡热转寒者,多是邪热伤正,正不胜邪,阳气衰败所致。如高热者,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频频,阳随津脱,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转沉迟,说明由热证转化成寒证。
寒热真假
寒热真假,指疾病处于危重阶段,往往会出现临床征象与疾病本质不一样的情况,即热证见寒象,寒证见热象。
真热假寒: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格阴于外。症见面色晦滞,但目光炯炯有神,唇红焦燥,神昏但时烦躁,扬手掷足,气血息热,声音响亮,口气臭秽,排泄物臭秽气味、口渴饮冷、身寒反不欲衣、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沉按之有力、手足冷而胸腹灼手、舌红绛、苔焦黄黑、干燥起刺。
真寒假热: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症见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类似热证,但其热而欲加衣被,面红而肢冷、口渴而喜热饮,且饮不多、脉大而无力,并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等。
http://www.daoyi.com/tcm/html/200107/15000000418500.html
中医
http://www.daoyi.com/tcm/list2.asp?typeno=15O1O1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7 12:4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举手投足关乎万千生灵。医者若能如此,便是大医!
糖糖:【其实是:举手投足心系、关乎万千生灵的福祉,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医者若能如此,便是大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7 12: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医者贵在“大医精诚”,绝非雌黄信口。举手投足,关乎病家性命。“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举手投足关乎万千生灵。医者若能如此,便是大医!“精诚”二字,便是“从来不弄险”。技术上,精益求精,不得马虎;妙手仁心,切莫侥幸试法,只有基础牢固了,技艺精湛了,才有弄险的资本,弄险者,非冒险。冒险是“冒出去”,生死置之度外。这生死乃是病人,而不是医者。弄险虽险,仍能弄于鼓掌之间,尚在掌握中。能够弄险是需要魄力胆识和才干,这便是“精”。“诚”者“心成”也。简而言之,虽然所弄之险并非医家自己的生死,却应当在心中当成是自己的福祸。大医精诚,就是标记了“大医”的里程碑。
糖糖:请问,何谓「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7 14: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7.1邪正盛衰
7.1.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正之间又盛衰,而后虚实分焉,实者,正盛邪衰,搏于体,症多阳、热、外、上、升、发、燥、火等。
虚者,正衰而邪盛,搏于体,症多阴、寒、内、下、降、收、湿、水等。
搏之日久,则难辨雌雄!是故所谓虚实者,相对论之,而不可绝对论处,过则谬!本文初,有真假寒热辨,今日始知正邪盛衰虚实之间,也有真假,盖其搏之日久,物极反也,医者当精诚察之。
7.1.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转】者,【发】也,【归】者,【回】也!【转发】者,疾病传变日甚,【回归】者,人体康复渐安。
正久不胜邪,其病传也,变也,甚也!正衰日久,必死。顺应天道,曰昌,外邪退位,乃愈。邪去而正气不复者,谓之“后遗”盖其病日久,先后天精气伤,三焦俱损,脏腑不全,经脉多塞,阴阳虽平不健,亦非天道;再感外邪,必病,势更重。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0时23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7 14: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阴阳失调之说,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论》说的“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
7.2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乃是阴阳失却动态平衡。阴阳失调,则正气不盛,是为发病传变之内因,第一章中就有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今复论之,当有所裨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7 14: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阴阳失调之说,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和《素问•调经论》说的“阳虚则外实、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
7.2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乃是阴阳失却动态平衡。阴阳失调,则正气不盛,是为发病传变之内因,第一章中就有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今复论之,当有所裨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7 14: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阳偏盛
阳主动,主升而为热,所以阳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亢奋、代谢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来说,阳胜的病机,多指阳气亢盛而阴液未虚的实热证。进一步发展,可成为阳盛阴虚之证。
阳胜的形成,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此即是“阳胜则阴病”。
7.2.1.1阳偏盛
阳盛,必然阴虚。阴虚有二:阴相对不足;绝对不足。
相对不足,谓之【实热证】;绝对不足,谓之【虚热证】,或曰【实热兼阴亏证】【阳邪入体】或【阴邪入体而从阳化热】初,阳略盛而阴未虚,谓之阳偏盛,实热证;久则伤耗阴液,是为真阴亏,为【虚热证】。
阳偏盛,其热多在体表,盖正邪相搏于腠里内外也。八纲,多为阳、实、表、热。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12时42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1-27 14: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阴偏盛
阴主静,主内收而为寒,故在阴偏胜时,多见机体的机能活动代谢低下,热量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等阴寒内盛的病理状态。一般来说,阴偏胜,多指阴邪偏盛而阳气未衰的寒实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阳虚,则成为阴盛阳虚之证。
阴胜的形成,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遏抑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前者属实,后者则为虚实夹杂。此外,阴寒之邪壅盛,日久必伤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导致虚衰,出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减退情况,此即“阴胜则阳病”。
7.2.1.2阴偏盛
阴盛,必然阳虚。阳虚有二:阳相对不足;绝对不足,在此,很难明确区分。
阴偏盛,其寒多内生,阴盛则阳热不足,病理性代谢物孳生,究其根本,外邪阴寒湿气引动人体阴寒内盛,阳不制阴寒静湿,久则阴盛阳病。
八纲,多为阴、虚、里、寒。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13时05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