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连载】儒释道学医
1 ...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连载】儒释道学医
[复制链接]
糖糖
|
2004-12-9 14:5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2/09 04:14pm 第 1 次编辑]
「身病好医,心病难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9 22: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2/09 10:47pm 第 1 次编辑]
我记得,以前的易经老师对学生说:「作易者,有忧患乎!」《此句让我印象很深》请问易经撰人,有何忧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2-10 15: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易经的作者,用无上智慧,创作了世上最可学的理论体系
就怕后人无德,乱学,滥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10 17: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请问:学易经,无德会如何?您说「乱学」:「学易经,会有规则可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2-10 21: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乱学自然学不到真本事,结果呢?将来拿出去用,只能害人——滥用!
所以 真师传真道 非人勿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10 22: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易经不是人人可学?请问是怎样的人,才能学易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10 23: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请问:「中医也会对一些疾病,不予治疗」,为何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2-11 11: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如果是一个对传统文化丝毫没有感觉的人,不仅不适合学中医 ,就连看《易经》这样的经典都是及其困难的。
研究传统文化,当从热爱中国历史开始。
人生得意一百年 会当纵横九万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11 22: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2/11 10:38pm 第 2 次编辑]
转载:【习医有五法:诵解别明彰】
在《内经》这部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曾作了精辟的阐述。此即《素问•着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
(一)诵
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诵读。诵读可使学子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广泛和概略的了解,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关键或重点必须熟读牢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背诵原文警句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可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准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如果药物的性能功效、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读牢记,那还能学好中医?当然强调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编写的许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许多中医专家学者,在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例如有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至今仍能背诵,令人惊叹!亦足见吴老早年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
晓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必须深入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对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并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考方式。因此中医理论的不少概念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学习时对内容的概念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并对其之难点、疑点作出分析与解释。
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除了必须对教材要勤读、勤写、勤思、善思而外,还应从自学是以学生单方面活动为主的特点出发,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书和阅读参考书籍与资料,例如《辞源》、《简明中医辞典》及有关方面编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助于这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对深入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子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
(三)别
即分开、区别之意。自学者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方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使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的共性,以益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总体了解和全面理解;又能鉴别分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便于抓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个性,抓住特点”十六个字来概括。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对比,归类鉴别,就能达到区别异同,以强化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区别主次掌握要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内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
(四)明
即在诵、解、别的基础上,能够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精微,明确其义理,谓之“明”。自学成才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他读书治学的经验时曾提出,读书要由“厚”到“薄”。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就会感到书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 “厚”到“薄”,正是贯串于从诵、解、别到明的全过程。而所谓“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书本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的结果和标志。
(五)彰
《着至教论》所谓之明而能彰,是指学员能够通过诵、解、别而明了的医学理论,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取得显着的效果,并再进一步有所阐发,此即谓之“彰”。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中医学既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古人的医疗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能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对它的若干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经,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能更进一步丰富充实与发展中医学的理论。
而对于未曾涉足于临床的初学者,即使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亦须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如随师抄方、临床见习等,使理论尽可能多地与实践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实际的锻炼。
综上所述,《素问•着至教论》所阐述的习医之道的“诵、解、别、明、彰”五个方面,又是环环紧扣密切关联。如医家张隐所说:“由诵而解,解而别,别而明,明而彰,皆渐积曰进之功。”它们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学习中医一方面要刻苦,弄懂弄通,由博反约;另一方面须理论联系实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11 22: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道德,在您的心中,道、德是否为分开?它的定义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