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连载】儒释道学医
1 ...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连载】儒释道学医
[复制链接]
儒释道
|
2004-12-1 14: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上三帖,真是一个道理:“ 医能救人,也能杀人,怎能不慎?”
我也曾说:医者,矢在匣中,发可救人,也可杀人。
施今墨虽是名医,但是他治疗消渴的方法,也不是完全的正确——中医从来就是需要针对不同的病人,辨证施治的,也许施老先生的方法,只是适合某些人而已。
什么是糖尿病?
这是西医的病名。西医看病,往往重视外在形态,而不能知其根本,他们把有同样外在表现的病,看成是同一种病,从而给予命名。——比如糖尿病
衷中参西的前辈们,将糖尿病对应为消渴,那也只是两者的外在表现相同而已。
中医对消渴病的真正病因病机理论,西医是不懂的。
人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生活在地球上的,都是人吗?——显然还有花草树木呀!
所以,消渴和糖尿病,也不是完全对应的。施今墨先生的治疗消渴的法则,更不能成为通行天下的唯一准则。
能够得到施老真传的人 越来越少——世人多浮躁,学不到真本事,这也是我们用施老的方法,却永远达不到施老的效果的主要原因
其实现在这些乱七八糟的毛病,十有八九 都是误治的结果——古人眼中的病态,现在通常认为就是亚健康,殊不知,正是“亚健康”这个含糊不清的名词,耽误了治疗,孳生了新的疾病。
其实就连艾滋病,也是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用中医的额观点,及早预防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1 15: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2/01 03:50pm 第 1 次编辑]
转载:新的医学概念「亚健康」
人时常出现失眠、容易疲劳、精神不振、记忆减退,找医生又检查不出甚么病来! 原来已经开始步入一种既不是有病,却不是健康的状况,医学界应用新概念,将这种状态称之谓「亚健康」。
有的人主要表现在身体方面,主要症状有失眠、头昏、困倦、疲劳、懒怠、心悸等等。有的人主要表现在心理方面,主要症状状有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神经质等等。有的人主要表现在情感方面,主要症状有冷漠、无望、无助、孤独、空虚、轻率等等。实际上,不少人在身体、心理、情感方面都有所表现。
这种「亚健康状态」,即是说你有病又没什么大问题,说你没问题又无精打采。甚至有时叹气:“哎呀!我要死了”。用科学一点来说,所谓「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连续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从「亚健康状态」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转为恢复到健康状态,也可以向坏的方向转为而进一步发展为各种疾病。
当自己出许多反常的生理或出现病状时,当然,第一时就要去看医生。一到医院,经过西医的检验,化验,结果一切都符合西医的生化指标。
于是,西医就会说你没病。但又是事实,而且,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朋友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这类情况。于是,在西方医学中,便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什么〔亚健康〕。
体现〔金匮〕恒动观的”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以及阴阳平衡观,对于占60%的亚健康状态者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疾病控制中心将亚健康状态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其表现主要有:易疲劳,体虚困乏,失眠,休息质量不高,注意不集中,甚或不能正常生活,情绪不稳定,抵抗差等。
显然,这其中既有生命物质的衰少,生理功能的异常,又有抗病能力的下降,即所谓元真不通,在总体上也可谓之阴阳失衡。根据其表现,有人已总结出: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脾虚湿盛,气血亏虚,痰湿内生,湿热内蕴及阴虚火旺等证,并给予了应对的药。
http://bbs.hkhf.com/topic.asp?topic_id=5287&forum_id=67&cat_id=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1 16: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阴阳天地水火一二离合论(艾滋病论)
此论受西医启发而始,彼虽必不能明其所以,然实肇始于彼之发现,功不可没,特记之,亦表非盲目排斥彼学者也。然终难沟通,此亦一二不可混淆之一证欤?
公元2002年之12月1日,西方所谓之国际艾滋病日。列举艾滋病研究进展,云新发明一种检测方法,简单易行:但于一种溶剂中滴入一滴鲜血,普通人之血变成一条直线横断溶液之中,艾滋病感染者则分为两条平行直线,相距甚远。
艾滋病人与普通人之区别无他,但一分为二也。此一二者何?请从中医之说论:天地未判,一气混茫;太极动转,阴阳始分。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此河图之言也。一者谓何?先天之阳,即天也,在卦为干,三连者是也;二者谓何?先天之阴,即地也,在卦为坤,六断者是也。此以三才记阴阳之象也,除之以三,不过一二而已。一二者,即先天之阴阳也。天地动转,阴阳交媾。天一降于地户,于是水生。水之体外阴而内阳,在卦为坎,在脏为肾,中满者是也;地二升于天门,于是火成。火之体外阳而内阴,在卦为离,在脏为心,中虚者是也。水火者,天地阴阳之用也。先天之阳收于水中,天一是也;先天之阴藏于火内,地二是也。一居下而二居上,此三才得先天阴阳之常也。一二反动,则天地为否;二一顺转,则水火既济。一二者,实万物生死离合之枢机也。
血之体为阴而用为阳,阴形之中内藏阳气,坎卦也,其根本实出于肾中。普通常人验血一条直线者,阴阳相交,一二相合之故也。艾滋病人验血两条直线者,阴阳离绝,一二相分之故也。又一为阳而二为阴,血成二条,坎中一阳已成阴气,坎阳者,先天生命之本也,坎阳一散生命失根,死期将至矣。而不即死者,说明尚有转机。转机谓何?使分者复合,散者复聚,一降二升,天覆地载,水火既济,阴阳互根,则病可以不作矣。
然治病必求于本,本立而道生。观艾滋病传染之途径有二,二者谓何?不过精血也。精血谓何?不过水火也。水火谓何?不过离中虚坎中满也。今其病从下而入,由内而生。坎中不满,是以一分为二;离中不虚,是以二化为一。表盈里亏,虚实反作;内寒外热,冰炭斯分。此否隔离绝之象,又非艾滋病所独有者也,西医所谓之一切免疫系统疾病莫不如此。
然治之道果何如耶?无他,益其损而复其剥而已。益者谓何?风上雷下,否上之阳复降也。复者谓何?地上雷下,剥上之阳复降也。二卦皆雷居下,雷者谓何?龙雷之火生于坎中,即先天之阳也。然则治病之道不过使其将脱之阳复归水中,即所谓导龙归海也。天一复降于水中,则生生之本复泰矣,又何病之有哉?
(理法已备,方药自在其中矣,明者可自求之)
http://37tcm.com/cgi-bin/topic.cgi?forum=26&topic=4&show=0
以上是三七生先生所提供,感谢三七生!
有人说:「艾滋病是性病,是因为,性行为不正常,才会得病 !」请问这样的观感对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1 16: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2/01 04:18pm 第 1 次编辑]
您说:「讲内经不说五运六气,是数典忘祖!」如果您遇上了这种教授,请您小心,不要对此人直接批评!因为,五运六气,「在文革之中,更被当成传统玄学、形而上学等旧传统残余被批判。故在今日的中医大学中,仅点缀式的介绍一下了事。」
http://bbs.hkhf.com/topic.asp?topic_id=576&forum_id=61&cat_id=24&show=9
我没有意愿,去反对对岸政府!可是,因为这点,请您小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1 16: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2/02 10:55am 第 1 次编辑]
请问:「为何说医道同源」?
「年轻习道时, 某师曰修内家而知经络, 尝百草而知归经, 故因修道而知医, 故可为同源 。自己对中药如能有些管见,若干得知于内而不易明言, 阴阳寒热用药, 虽表于简单二字 。其实对身内器官却各有其指, 玄参滋阴再用苍术燥湿之类手法另有其奥妙, 另择日再谈!」
此文是华夏中医的网站节录
http://www.98800.net/bbs/dispbbs.asp?boardID=13&ID=70&page=1
华夏中医论坛
http://www.98800.net/
供您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1 17: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请问一下,这是不是您现在的Email: srr945@citiz.net
因为有一篇网络文章,是要有您现在的Email,才能转送给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2 09: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糖糖在 2004/12/02 09:50pm 第 6 次编辑]
转载、节录:病入危及的中医,病根在哪里?
您真的要学医?真的要学中医?我无意害您,因此,请您再慎重考虑!
香港李致重教授:如果把中医药学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传统文化是其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医学为其本,临床医学为其主要枝干,方药和疗效则是其花、叶与果实。数十年来,中医本科从第一学年起,即陆续开设了大量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等。分明是“西医课”,却其名曰“医学基础课”。既然人们普遍看 “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那么两者的基础医学当然不会是相同。中医本科长期以来却把西医的基础医学课,当作公共的“医学基础”课。
在西医基础医学的实验充斥、取代了中医基础医学的位置,学生学起中医基础理论时,课堂上听起来滔滔不绝,深入理解起来却空洞难明。因为学生们没有传统文化的根,没有象数思考的基本训练,恰恰又被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再现的西医之“本”占去了基础医学的地位,学生所学的中医临床以及方药知识,则成为无源之水,成为与“根和本”相分离的“枯枝、败叶、干苹果”。这样的学生下到临床中去,疗效必定不会好。
中医药大学的张灿玾教授指出:“现在的中壮年中医,甚至整个的中医师资队伍能说:中医的东西越来越淡,西医的东西越来越强,而且对中医的信念越来越淡薄。教师自身的素质都不高,又怎么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呢?我还听说过: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就公开散布不信中医的言论。”
“现在中医院校执教的是哪一部分人呢?文革培养的学生和老四届(56-59年)可大不一样:越来越向西医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日益淡薄,西医的冲击日益强,中医向西医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些人现在都很少看古代典籍了。教师本身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你自己信不信中医?你自己本身都不信中医,学生又怎么能信呢?这种现象在中医院校都很普遍,并不是个别现象。”
张灿玾教授说:“现在划定医学属于理科,而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医却很难说清楚它是文科还是理科。而且中医要是没有文科基础,是很难学好。”
“现在让理科生来学中医,理科生的文科基础是很差,看不懂古代的医书。而且数理化培养出来概念化的思考方式也与学习中医所需要的象数思考有巨大的不同。过去每年学生刚入校时给他们讲阴阳五行学说时他们都很难接受,因为与他们已经形成的思考方式格格不入。”
“因此学生对中医就很怀疑:阴阳五行学说可信?对中医理论体系很难有信心。因为学生长期接受的是数理训练,习惯于从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进行思考,中医可不是这样。”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学友告诉记者:“为什么中医院校的学生对中医不感兴趣,不肯好好学?我看,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太过欠缺。在学校里,大学以前,孩子们恐怕接触不到一点关于中医的知识。不仅中医,传统文化皆然。从小学始,一整套的西方体系,培养出了掌握数理化的高素质学生,而这方面素质越高,骤然面对大谈阴阳五行的另一个体系时就会越难以接受。
“中医与西医不同,它与传统一脉相承,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一个理科很好的学生,未必具有学习中医的悟性。它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为基础,没有公式可套,也不能像解数学题那样一步步地演算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理科越好的学生,越难以接受中医的象数思考模式,对于中医一直招收理科生的问题值得再商榷。”
学生所学知识的验证和进一步巩固都靠的是临床实习。 可是,香港浸会大学的李致重教授告诉记者:“当今的中医院校附属医院里,西医医生、西医设备、西医诊断、西医治疗、西医医院管理模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仅从中药临床使用率这一点来看,不少附属医院达不到50%,有的甚至下降到20%。这种‘临床教学西代中’的局面不換,如何能训练学生辨证论治的能力呢?”
一些人还指出:现在“中医院的急症差不多都是西医了,为中医急症而推广的一些制剂,几乎全是配合西医急症用药,中医真正的东西已经很少看到”,因此大家忧心“中医院再过几年就都成了西医院,因为学术内容和治疗方法換了,只会剩下一块空牌子”。
一位中医教授告诉记者:“中医院越来越西医了。不管老师们在学校的课堂上曾为学生们树立信心做了多少努力,等学生们到了医院临床实习,也就几天工夫,学生都不一样了。”
最为可怕的救死治病
香港李致重教授还告诉记者:“中医大学毕业,还需要一个在临床实践中融会、学习的过程,才可望在5-10年,成为中医临床的行家里手。所以毕业经过5-10年,是每一位医生成长、成熟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毋庸忽视的是,初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时,年轻医生最为可怕的是出现医疗纠纷。”
中医院的管理,至今仍不得不搬用西医院的那一套管理模式。至于医疗纠纷(不论技术问题还是负责问题)的评判,一直以来完全依照西医执行。无论你中医医生的辨证论治再好,没有法律的保证、支持,虽然是老道高手,面对急、危、重、难、杂病,也会瞻前顾后,甚至忧心忡忡。年轻而又缺少实践经验的中医,谁敢冒「去职」或问罪的危险,潜心于中医的辨证论治而治病?久而久之,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年轻的中医不是在辨证论治上无所长进,便是随着客观形势而逐步向西医。当代中医家少,这一点不能不考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2 10: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有人说:「众多保建品,维生素之类,诸壮阳药之类从精气神的角度来说, 那些都是耗气伤精之品, 初服都好.一旦身体内精气下降, 就减效了.人体每天生长的"精"是有一定值.而且精多则生精更多一点, 是一良性循环. 反之就会因使用补品而使精没有了」请问,此说是否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糖糖
|
2004-12-2 10: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紫极注
http://37tcm.com/cgi-bin/topic.cgi?forum=42&topic=29&show=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12-2 12: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1
艾滋病是肾病 不是性病
2
五运六气不可不学
3
Warren的师父说得很对,但是如果把易医同源说成医道同源 就是外行了
4
邮件地址没错
5
紫极先生的文章 昨天晚上已经看了
6
289楼提到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其实我从现在就开始学习中医,将来在医学院的学习,可能只是走过场,真正的本事,就应该是民间中医的智欲圆行欲方,请糖糖放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