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太阳病因汗吐下误治引起变证,当分几部份内容进行讲解?

[复制链接]
胡来元 | 2007-11-28 13: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案举例

例二:温某,女,50余岁,友人之保姆。患胃下垂病,经常腹胀胃痛,食量甚少,来诊时渭胃脘痞胀,不痛,胸部烦闷,不思饮食,两手清冷,是寒,二便正常,苔卜微黄,脉缓。予六君子汤加砂仁两剂,服后未见效果。二诊见有心烦腹胀,改用大黄、黄连各3克,嘱开水泡浸,然后用药汁送服附桂理中丸9克成药,两服痞胀消除,食欲恢复。
胡来元 | 2007-11-28 14: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49条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巳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胡来元 | 2007-11-28 14: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要

指出发热而呕,心下痞满为半夏泻心汤的主证。并提出小柴胡汤和结胸证的症状作为鉴别诊断。
胡来元 | 2007-11-28 14: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分析

呕而发热,是少阳柴胡证和半夏泻心痞证共有的症状。而心下满是结胸和痞证共有的症状。本条中心内容虽然是讨论痞证的方治,但与少阳柴胡证和结胸证的症状有共同之点,所以三者并列,以资鉴别。
胡来元 | 2007-11-28 15: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分析

呕而发热:若见有胸胁烦满、口苦、且出现寒热交替的,是伤寒误治,表邪乘胃气骤虚陷入于内,影响三焦气机的枢转和胆气内郁所引起的,属少阳柴胡证。若柴胡证又再误下,其主证不变则主方亦不变。不过因正气较虚,在正复病愈之前,往往先要通过战汗的病理变化过程。
胡来元 | 2007-11-28 15: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分析

呕而发热:无胸胁苦满的病情和寒热往来的热型而有心下痞满者,也是伤寒误治,是胃气受伤,表邪内陷,邪热与痰水互聚所引起的。热聚于胃则痞,热与痰水互聚则痞而硬满。治宜半夏泻心汤清热化痰,健胃消痞。
胡来元 | 2007-11-28 15: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会分析

结胸证为热与水饮相结于胸脘,主证是心窝部急痛,痛引胸部;痞证则是邪热内陷于胃,导致胃气痞塞,故见胃脘痞满而不痛。若热与痰水互聚,按之则硬,但也无痛感,且与胸部无关。结胸必见胸脘痛,痞证则胀而不痛,故痛与不痛是结胸和痞证的鉴别要点。也是本条原文的重点。
胡来元 | 2007-11-28 16: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案举例

蓝某,女,年约50岁。患胃脘痛将近十年。自诉胃痛不发作时,常感脘部痞胀,心烦,食欲不振。胃痛发作时胸闷恶心,痛甚则呕吐,肠鸣,大便时干时烂。下腹部浮肿,小便混浊如米泔水,舌质较淡,苔色微黄,脉弦。据上述症状,诊为病久成虚,因虚而滞,寒热挟杂,拟用半夏泻心烦加减。方用半夏12克高丽参3克另钝冲服、黄芩6克黄连3克香附12克高良姜9克大枣四枚炙甘草6克。服三剂后,腹胀及下腹部浮肿基本消失,小便转清。二诊,服药巳中,守上法,仅易高丽参为党参15克,其他药量不变,继服三剂。患者是我乡族婶,据了解数年来饮食二便基本正常,胃痛很少发作。
胡来元 | 2007-11-28 16: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157条

原文: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胡来元 | 2007-11-28 16: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要

胃虚食滞,水饮和邪热交痞的证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