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首页
›
中医
›
理论探讨
订阅
理论探讨
下级分类:
经典探讨
|
五运六气
|
中医发展
|
理论研究
再谈《脉要精微论》“精明”之含义(争鸣园地)
笔者5月23日发表了《也谈“精明”之含义》一文,认为《素问·脉要精微论》四个“精明”的“含义是一致的,均是指‘眼睛’而言,别无其他深意。” 5月30日琳升同仁对笔者的商榷意见———《“精明”又辨》一文,充分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3
浅谈“骨错缝、筋出槽”的历史渊源(中医文化)
“骨错缝、筋出槽”是中医伤科的特有名词。它既属于病名,又属于骨与筋在受伤后的病机变化。中医认为,外伤劳损、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而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筋出槽。理上筋附行于骨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3
《脉要精微论》“精明”又辨(学术交流)
研讨经典,既应读有字处,更当读无字处。笔者基于此念,将探讨经典之愚见,发表报端,目的在于以一孔之见示人,以达抛砖引玉之实。二度对《脉要精微论》“精明”作辨,即引起微小争鸣,愚乃引以为喜。盖支持者有之,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3
也谈《脉要精微论》“精明”之含义(学术交流)
包头市杏林中医研究院孟琳升先生相继发表了《〈脉要精微论〉“动静”“精明”辨》(见贵报2006年2月17日2489期)、《“精明”再辨》(见贵报2007年5月11日2727期)二篇鸿文,对《素问·脉要精微论》“精明”一词作出了与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3
“药邪”钩沉(学术交流)
“药邪”,是指由药物偏性或运用不当所产生的一种致病因素。药物偏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药物治病就是利用这一偏性,所谓“补偏救弊”。张景岳云:“气味之正者,谷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2
也谈“藏象”的含义(学术交流)
赵桂芝君在《“藏象”含义浅谈》(本报2007年4月11日5版)一文中对中医学的“藏象”含义进行了一番新的阐释,虽别具新义,但笔者认为并未道出“藏象”的真正含义。 藏象的本义是指脏腑与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相通应的事物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2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内经》与《伤寒论》论三阴三阳(岐黄论坛)
从《内经》中可以看出,上古的先哲们已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和整体恒动性,创立了完整的哲学、理则学(即语言思辩科学—逻辑学—包括形式逻辑、辨证逻辑、数理逻辑)等综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五运阴阳学说,或谓之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2
消化系统疾病脾胃升降说(上)(中医治疗)
人赖饮食以维持生命,食物食入后,必须通过消化、分解、吸收、化生精微,转变成气血津液等物质,供全身脏腑等利用。剩余的糟粕、废液则向下传送而排泄。中医学认为这一系列“化糟粕,转味而入出”的过程,就是消化道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2
消化系统疾病脾胃升降说(下)(中医治疗)
胃降脾升法则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一)胃主降法则的应用 胃多实证、热证、滞证、逆证,实证用泻,热证用清,滞证用通,逆证用降。故胃病喜用凉药、通药、降药。胃主降有理气以降﹙包括利气以降、通气以降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2
“藏象”含义浅谈(学术交流)
“藏象”二字,出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心者,生之本,神之变(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一段关于藏象的解释,以心为例进行了说明,认为体内的脏腑和精神情志活动、形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2
从《金匮要略·痰饮病》谈饮水与痰饮的形成(岐黄论坛)
《金匮要略·痰饮病》12条称:“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对痰饮的病因病机予以扼要阐述。然对其“饮水多”、“食少饮多”等简约之词,历来理解颇较单纯,未能真正揭示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2
《脉要精微论》中“推”字的解析(学术交流)
《素问·脉要精微论》阐释诊尺肤及脉象主病时,有一段论述:“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疾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意在阐明诊脉手法,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1
脾阴学说论浅析(学术交流)
周祖贻 湖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吴金莲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内科 古代医学家对人体各脏阴阳有过很多论述,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心有心阴心阳、肝有肝阴肝阳、肾有肾阴肾阳,依此,脾亦有脾阴脾阳。人体每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1
痰有黏滞性和流窜性(学术交流)
痰是诸多病的致病因素,古人有“百病皆因痰作崇。”“怪病皆兼痰,百病皆兼痰”的说法。痰既是人体病理的产物,又是致病因子。 1.黏滞性 痰是水湿津液凝滞的病理产物,痰一经形成就具备了黏滞的特性。黏滞性是指痰具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1
《伤寒论》中“越部证”辨析(学术交流)
《伤寒论》中有些病证,不依据疾病本身病位而存在,而越居它部,如葛根汤证之下利;桂枝汤证之干呕;十枣汤证之头痛;大承气汤证之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小柴胡汤证之大便硬,头痛等,诸多此类,对辨证定位带来了干扰 ...
分类:
理论探讨
2015-11-29 09:31
1 ...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 107
/ 107 页
下一页
相关分类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