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连载】儒释道学医
1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连载】儒释道学医
[复制链接]
儒释道
|
2004-7-14 11: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6病因与发病
才子批:“病因”者,“致病之因”,“发病”者,“其因动也”。人体总是处在运动中,这个运动,乃是动态平衡。外邪入侵,七情内伤,隐伏体内,是为病因,如果体内没有化解之道,一旦病因运动了,就是发病。
今观本章目录,如下:病因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怒喜思悲恐忧惊七情内伤,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瘀血。至于发病,无非正不胜邪,内不敌外,乃至阴阳失调,五行缺失。
所谓因果循环,上述所谓病因者,也有可能是其他病因的病果——症状。病因之间,也能互相传递,夹杂,更替。
二○○四年六月十六日星期三0时24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14 11: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6.1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怒喜思悲恐忧惊七情内伤,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瘀血。
《素问·调经论》有云:夫邪之生者,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称病因为“邪”,法于阴阳而分之,阳者外,阴者内,外者气候,内者起居。
《金匮要略》有云: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是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金匮》称病因为有三,法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论高于《内经》。
宋代陈无择效法之,归结为“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晋代陶弘景高度概括为“内疾、外发、他犯”
《中基》有云:【怒喜思悲恐忧惊】七情乃是【内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与【疫疠】为【外因】,余者可谓“旁因”——即不内外因。
不才于六月九得《中医百日通——一百天学中诊》(吴鸿洲等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予呼之《百诊》
今参之,所谓【辨证求因】,乃是(辨)别外症,推断(证)明,以(求)得病因。此处所谓病因,又不仅是内卫旁三者,而是在推断的过程中,要断出疾病的根源,程度,趋势,以及化解之道。——这是中基的高深课程,确是中诊的基础。
二○○四年六月十六日星期三9时10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15 10: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6.1.1外因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也称六气。“淫”者,“放恣”也。外邪之气,从体外侵入,体内不能抗拒消化,任其恣事而成“六邪”,是为六淫病也。
六淫之病,与气候有关,即可单来,又可同往,六淫之间,互相转化,则病重矣,所谓“外因”,乃是外感于风寒暑湿燥火。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有关。春多风,夏多暑,长夏多初秋多火湿,深秋多燥,冬季多寒。
六淫阴阳分之,风暑火为阳,寒湿燥为阴。六淫之气,虽是外因,然病重之人,其体内会有“内生五邪”——风寒湿燥火,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长湿长火之地处之日久,必病。如此种种,今论病因之初,皆归入“六淫”范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15 10: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6.1.1.1
风淫
风为百病之长,其余五淫,多附之。阳邪开泄,易袭阳位,同肝,主动,东方,木,春天等。风邪先在腠理,腠理开合之际,向上向阳而走,善行、数变、巽急。
===================================
6.1.1.2
寒淫
阴盛则寒,寒气阴邪而伤阳,冬季主气,北方,水,冬天等。寒邪有三,号曰“伤、中、内”。
【伤寒】最常见,乃是寒气袭人在腠理肌肤,其阴寒之气伤及卫阳之气;
【中寒】乃是寒气突破卫阳,袭人在肌肉经络,乃至脏腑。寒气先伤营阳,后则气血之阳皆伤。
【内寒】则是脏腑阳气虚衰,自生寒气,弱阳更衰,弱再外感风寒,阴阳两伤,必死无疑。《素问三十一》所谓“两感于寒者”,正是此理。
数日前,余病,便血,背脊强,吾师其言问曰:“畏风乎”?答曰:“否”,师曰:“善,不日愈”。今果从其言。
何哉?寒伤阳,耳后凝滞。风生寒,谓之“风寒”。风寒盛,突破卫阳,凝滞肌体,谓之“客”,“客于脉外则气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阳气阴邪之多寡,可见一般,经脉受寒气凝滞,可谓厥也,乃痛。久则收引挛急,寒则气收,收则血脉缩蜷,乃至绌急(“绌”音“触”)
蜷缩绌急外引而痛,此为厥痛之“动”,其病发也。
吾师其言询问畏风与否,风生寒,寒盛,则伤卫阳,故此畏风;不畏风,则伤风而未伤寒。所谓“伤风感冒”,乃是风生寒,寒盛伤肺,喷嚏咳嗽者也。不才仅伤风而不感冒,故能不日愈。
吾师告知:“病在太阳,兼有阳明”。何哉?《素问三十一》言:“伤寒初在太阳,阳明次之”。阳明病在大肠,吾便血是也。今日痊愈,乃是外邪侵太阳而入阳明,固阳气盛,外邪不能再入,不得已,出,乃愈。
是故所谓伤寒六日者,病重也,十二日方能愈。两感于寒者,重而死也。风寒在太阳阳明者,前后不过三四日尔。
二○○四年六月十六日星期三11时08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21 15: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6.1.1.3
暑淫
自夏至立秋,其风邪曰暑。暑邪,夏季主气,南方,火,夏天等。暑邪乃外热所化,故有外而无内。
暑阳邪性炎热,阳气过盛而伤阴。所谓过犹不及,暑淫性升散,阳气本主升发,遇暑则散,散则虚。会当散时,蒸腾阴津液,暑淫盛,阳气虚而阴液枯竭。心神大动,“善暴死”是也。
暑淫挟湿,何哉?夏之后曰长夏,暑之后挟湿。此其传遍也。
二○○四年六月十六日星期三11时40分
===================================
6.1.1.4
湿淫
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氤氲”音“因晕”,意为烟气)。长夏之际,其风邪曰湿。湿邪,长夏季主气,主土,脾胃等。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湿乃是水汽过多,潮湿,淋雨,涉水,闷湿等等。内湿主要是,脾失健运,水湿停滞,伤及经脉。
湿气重浊,头重如裹,周身困重是也。久闻脾胃升清降浊,湿邪入侵,营卫不合,清阳不畅浊痹乃生。脾胃失效,病笃,而液浊。外湿最易入脾,而内湿产生于脾胃,湿淫脾胃先伤。脾喜燥而恶湿,脾阳伤于阴湿着,脾阳不振、运化无权。
湿性粘滞,分泌物粘滞不畅,其病缠绵难愈。久不愈,则下行袭阴位。胃降浊,今病笃,若遇内湿浊邪,下袭阴位,则有如临阵倒戈,来势汹汹。所谓“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乃与风淫“上先受之”相照应。
二○○四年六月十七日星期四2时07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21 15: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6.1.1.5
燥淫
秋季主气,风邪曰燥。燥邪,主金,肺与大肠等。入秋以后,日渐敛肃,乃有燥气。淫,则病。夏秋之际曰温燥,秋冬之际曰凉燥,此燥之阴阳也。燥走口鼻而入侵肺卫,盖燥性干涩,伤津液,阴津是以虚亏,乃曰“干”。病笃则伤肺,盖津液输布者,肺脏之功效,津液竭,骄肺无以升发肃降,乃病。
肺属阴金,惧凉燥,大肠属阳金,惧温燥,此不才独断,有待日后勘正。
二○○四年六月十七日星期四2时22分
===================================
6.1.1.6
火热之淫
火与热,皆阳盛所生,阳温渐热,热极则火。火主内,而热主外。火热之病,也有阴阳内外,所谓“阴虚内热,阳盛外热”是也。怒喜思悲恐五志过激则化火,风暑湿燥寒五气有余则为热火。
火热阳邪,其形如炎之在上。上,则在头面,腰上,炎则燥极,乃曰狂燥之症。
火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乃至肿疡。火能迫津外泄,消灼阴液,津伤液耗,谓之“壮火食气”。生风动血者,火克木,火大,则伤肝,干风大动。伤津之后,又有伤血,气血逆行,诸多出血之症乃现。肿疡者,痈疽,多是火气聚集一处,不发,乃为脓毒。火生土,恶火生腐肉,化脓,而为痈。火亦属心,火盛,则心神不宁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21 15: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今观夫《素问·五运行大论六十七》有云: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遥想当年“候风地动仪”,其“风”者,“地动”也。真真妙趣横生。今人但知地动仪,殊不知候风仪之真义。
二○○四年六月十七日星期四12时26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22 20: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6.1.2疠气
疠气乃是传染性病邪,其他名称众多。多从口舌入。人多恶其急与重,比如非典。常称之为“瘟疫”。所致病者,【气候】【环境】【社会环境】,【隔离防护不力】。
气候者,五气过之,久旱久涝,酷热湿瘴等等。所谓环境,乃是人之饮食卫生,饮水卫生,空气洁净与否等等。社会影响,多指救治,流行病需要群防群治,故曰社会环境。当然,流行病应当有及时的治疗,病势凶急,需要针对性强的治疗法则。
二○○四年六月十七日星期四14时46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22 20: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6.1.3七情内伤
怒喜思悲恐惊忧,谓之七情,人之常情。奈何内伤?短促而激烈,长久且强烈的情志刺激,才会生病。谓之【七情内伤】。七情者,脏腑之气机,溢于言表,内伤便是脏气伤及人体气血。
七情中,有五志,皆脏之精气,气血充盈、虚亏,一脏两情!其所谓内者,发于气机,伤在气血。与六淫外侵相反,其先伤脏器者,心肝脾尤甚!盖三者血气之原始。内伤常有一脏之气伤,伤及脏腑,乃至周身气血伤重而亡。喜则气缓,过则涣散;悲则气消,过则志消;恐则气下,过则伤精;惊则气乱,过则申乱;思则气结,过则郁积。
七情内伤重则周身气机散乱,元宗营卫皆伤,气血两亏,神魂颠倒,再遇外邪,其病有如水深而火热,不日且死。
二○○四年六月十七日星期四14时46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25 18: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6.1.4饮食劳逸
饮食者,脾胃受之,饥饱失常饮食偏嗜者,脾胃必伤。过饥,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暴饮暴食,亦伤脾胃。脾主运而健,运者,行云流水也,暴饮暴食,脾实胃满,皆成大病,过尤不及是也。尝闻小儿疳积,乃是营养不良,今视之,暴饮暴食也能如此,更易生内热。秽饭、馁肉、臭鱼之流,食之则肠胃道疾病生焉。
食偏寒则寒气积聚,伤及脾胃肠道之阳气寒湿内生。食过热,则热气囤积,热火内生。
五味属五脏,酸苦甘辛咸是也。分属阴阳五行,制化之道,不可偏废,否则乱矣。
二○○四年六月十八日星期五11时12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