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儒释道学医

[复制链接]
儒释道 | 2004-6-18 10: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B]
十二正经,都是隐伏在脂肪下,肌肉间,平时看不见,常常能够看见的,只有脾脉,在外踝骨上。因为实在没有地方可以隐藏。所谓的能够看见的脉络,都是经脉的附属:络脉。
===================================
[B]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B]
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太阳这六组经络都有相对应的脉络,我们能看见其中最大的:大肠经和三焦经的脉络分别出发于食指外侧和无名指顶端,向上到手肘,两络合一。
===================================
[B]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B]
喝酒的人,酒气催动卫气先运行在皮肤,使得体表的各个脉络充实,乃至完全充满。所以说,卫气充满了络脉,然后才近入体内,变成营气,去充实经脉。
(营气在经脉运行,卫气在络脉运行)
===================================
[B]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B]
如果人忽然感觉到脉络有跳动,那都是外邪之气入侵了。外邪之气在经脉、络脉之间,如果体表络脉不跳动,就说明外邪已经完全进入了体内经脉中,身体会发热,那时如果发现连经脉都不充实,甚至于下陷,那就说明病到脏腑了,很严重。经脉络脉的强弱各有不同,可以通过这些差别来知道哪些地方生病了。
(“不动则热……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一句,句读有改写)
儒释道 | 2004-6-20 21: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雷公日: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B]
雷公问黄帝说“凭什么知道经脉络脉的区别呢?
===================================
[B]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B]
黄帝说:经脉通常是不可见的。它的虚实,是要靠气口(“气口”者,“寸口”也),来了解的(不才以为人迎也可)。所谓看得见的经脉,其实是是附属的络脉。
===================================
[B]雷公日:细子无以明其然也。[/B]
雷公说:我还是不太清楚
===================================
[B]黄帝日: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人,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鱼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B]
黄帝说:各络脉都在体表,不经过大的关节,都必须走短而直的通道进出(绝道者,杜道也),然后又都在体表交汇,它们交会的地方,都显示在体表。所以针灸络脉的时候,必须刺在他们的交汇除,在血管交汇的地方,虽然不是络脉交汇的地方,但是依然可以快速针刺,放出邪气,乃至流血,针长时间留在那里,就会发病。
凡是诊断脉络,颜色青是寒气,而且很痛,红色就是热气。胃部寒,鱼际的络脉大多发青,胃中发热,鱼际的脉色发红,如果发黑,那就是针长时间留在那里,出毛病了。红黑青三色,就是寒热之气并行了。青而且短,气少。
凡是用针灸对付这些寒热病,都是刺络脉,出血,必须是隔天,在同一地方针灸。血放完了才停,用意调整虚实寒热。络脉小而且短的,是气少,病重的,放血了以后还是发闷,严重的,是躺倒,不能说话,或者急促,突然坐起。
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邪气盛,曰实,正气衰,曰虚。
[B]今日得《中医百日通——一百天学针灸》(张仁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予呼之《百针》,也系针灸入门书籍。其书有云:刺络发,号称三棱针法,放血法。有点刺、丛刺、散刺、挑刺之法。不才年幼多病,尝患病“奶痨”,或称小儿疳积,营养不良等。用三棱针挑刺指节横纹,乃愈。[/B]
二○○四年六月九日星期三1时31分
儒释道 | 2004-6-20 21: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B]
肺经的络,名叫列缺,从手腕分出,和主干一起行走,一直到手掌中,隐入金星丘。
(络脉之名,皆从其节穴名)
===================================
[B]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B]
病症是:实则手心发热,虚则张口呵欠(“去欠”者,一疑难字,“欠”音,意为口去欠,即呵欠,盖肺气不足也。),小便次数多,离开手腕半寸的地方下针,联络大肠经。
===================================
[B]手少阴之别,名日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B]
心经的络,名叫通里,离开手腕一寸半,向上走。沿着主干回到心中。联系舌根和眼神经。(所谓“离腕”,就是手腕上方)
===================================
[B]其实则支隔,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B]
病症是:实则横隔不柔润,虚则瞠目结舌。离开手腕一寸的地方下针,联络小肠经。
===================================
[B]手心主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B]
心包经的络,名叫内关,离开手腕两寸,在桡骨尺骨之间。沿着主干向上,连接到心包,联络心系。
===================================
[B]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B]
病症是:实则心痛。虚则头犟,不灵活(“强”者“犟”也,僵直。上文多同此解)。在腕上两寸,桡骨尺骨之间下针。
===================================
[B]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腢。[/B]
小肠经的络,名叫支正,离开手腕五寸,向体内走,进入心经。它的分支,向上到手肘,再到大肠经的肩腢穴。
===================================
[/B]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B]
病症是:实则关节僵硬,手肘不能动,虚则体表出现赘生物(肬者“疣”也),小的赘生物如同手指大小的疤(痂疥者“加介”音,俗称“疤”)。在支正穴下针。
===================================
[B]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腢,上曲颊偏齿。其别者,人耳,合于宗脉。[/B]
大肠经的络,名叫偏历,离开手腕五寸,进入太阴脉;它的分支,向上沿着手臂,到大肠经的肩腢穴,向上弯曲,经过面颊,从牙齿旁经过。上边这个的分支,从面颊进入耳朵,汇合主干。
===================================
[B]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B]
病症是:实则龋齿,耳聋,虚则牙齿寒,横隔痹病,在偏历穴下针
(至今仍不明,何为“痹”)
儒释道 | 2004-6-22 12: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B]
三焦经的络,名叫外关,离开手腕两寸,向外上方走,最后进入胸中,和心包经汇合。
===================================
[B]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B]
病症是:实则手肘痉挛,虚则手肘不能收拢,在外关穴下针。
===================================
[B]足太阳之别,名日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B]
膀胱经的络,名叫飞阳,离开脚踝七寸,和肾经汇合。
===================================
[B]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B]
病症是:实则鼻塞,头和背痛,虚则流鼻血,在飞阳穴下针。
===================================
[B]足少阳之别,名日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附。[/B]
胆经的络,名叫光明,离开脚踝五寸,和肝经汇合,向下到脚背。
===================================
[B]实则厥,虚则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B]
病症是:实则厥逆,虚则腿脚不利,坐久了,无法站立,在光明穴下针。
===================================
[B]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大阴;其别着,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B]
胃经的络,名叫丰隆,离开脚踝八寸,和脾经汇合,它的一个分支,沿着胫骨外侧向上到头顶,和各个经络交汇,再向下到喉咙口。
===================================
[B]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实则狂颠,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B]
病症是:气血逆行,就喉咙痹病,说话无力(“瘁瘖”者“脆音”意为“疲病衰弱的声音”),实则疯狂痴癫,虚则脚不能弯曲,胫骨枯竭,在丰隆穴下针。
===================================
[B]足太阴之别,名日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人络肠胃。[/B]
脾经的络,名叫公孙,离开大指本节后一寸,和胃经汇合,它的一个分支,进入体内,联络大小肠和胃。
===================================
[B]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B]
病症是:气血逆行,就是霍乱病,实则大肠好像被切断一样痛,虚则肚子胀,在公孙穴下针。
儒释道 | 2004-6-23 10: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B]
所有这些,十五络脉,外邪气盛,曰实,正气衰,曰虚。实则络脉突出,反之则下陷,比武寻找上下方的穴位,来定针位。每个人的位置都有所不同(人体有大小,病有虚实。)
===================================
[B]【以下各经主干与各“指”关系】[/B]
◎◎◎肺脉:手大指内侧
◎◎◎肺支:手食指内侧
◎◎◎大肠:手食指外侧
◎◎◎胃支:足中指内侧
◎◎◎胃支:足中指外侧
◎◎◎胃支:足大指外侧
◎◎◎脾:足大指内侧
◎◎◎心支:手小指内侧
◎◎◎大肠:手小指外侧
◎◎◎膀胱支:足小指外侧
◎◎◎肾:足小指内侧
◎◎◎心包支:手中指内侧
◎◎◎心包支:手无名指内侧
◎◎◎三焦:手无名指外侧
◎◎◎胆支:足无名指外侧
◎◎◎胆支:足大指外侧
◎◎◎肝:足大指内侧
『凡十七支』
[B]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腕上】  手少阴之别,名日通里【去腕一寸半】[/B]
[B]手厥阴之别,名日内关【去腕二寸】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去腕五寸】[/B]
[B]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B]
[B]足太阳之别,名日飞阳【去踝七寸】 足少阳之别,名日光明【去踝五寸】[/B]
[B]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 足太阴之别,名日公孙【本节后一寸】[/B]
[B]足少阴之别,名目大钟【踝后绕跟】 足厥阴之别,名日蠡【踝内五寸】[/B]
[B]任脉之别,名曰尾翳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 脾之大络,名日大包[/B]
儒释道 | 2004-6-23 10: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今日译罢《灵枢第十》洋洋洒洒,已过数万,多乎哉?不多也!十二正经,而后有十二经别、经水、筋经,十四经脉,十五络脉,奇经八脉,二十八脉,等等之数,皆在《太素》刊载。经络一路,不才刚刚入门也。
不才区区门外之汉,管窥针道天下,译文多有纰漏。不堪大用,但仍足使泛泛之辈汗颜。
不才学医,源于《中基》,今高之矣。久闻中医大学生所学科目中,《中基》最易,何哉?盖学生初入杏林之时,其为师表者,当循循善诱,给予高分,促其精进;其为学生者,以当自勉。然泛泛之辈,不知彼尚未入门尔!其因此癫狂者,可笑也欤?
有学《中基》若不才者,天下少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者,儒释道也!
二○○四年六月九日星期三15时40分
儒释道 | 2004-6-25 10: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经别第十一
[B]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也。[/B]
黄帝问歧伯说:我听说天人合一的说法是这样的:人的体内有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角徵宫商羽(“徵”音“指”);青赤黄白黑五色;春夏长夏秋冬五时;酸苦甘辛咸五味;东南中西北五位;五脏之外有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对应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律。六律是阳,对应的阴: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六吕,合而为十二律。
对应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转而为十二时,十二月,十二节,十二气,十二正经,乃至十二经水。这是五脏六腑之所以对应天道。(“脏腑”者,“藏府”也)
===================================
[B]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人奈何?[/B]
十二正经(经脉),人有了它,才生存,病也因为它而生成,我们也可以靠他来治病,病也从此有了起色,医学也就从这理开始,弄清了十二经脉,功夫也就算到家了,粗略了解,是容易的,上升到高难度是困难的。请问各个经脉之间,气血运行的关系怎样?
===================================
[B]岐伯稽首再拜日: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B]
歧伯行礼两次,说:问得好呀!这是粗略学习已经学过了,深入学习还不知道的,请允许我详细说明。
儒释道 | 2004-6-25 10: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足太阳之正,别人于胭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B]
膀胱经的主干走到膝弯<委中>,分出经别,有一条在屁股下方五寸<承扶>,进入肛门,进入体内,到膀胱,隐入肾脏,沿着里脊上升到心脏,隐入。
===================================
[B]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B]
膀胱经经别的一个直行分支,从里脊分出,向上到颈项,回归膀胱经主干,这是第一经别。(一共十二经别)
===================================
[B]足少阴之正,至胭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B]
肾经的主干走到膝弯<委中>,分出经别,走向膀胱经,脏腑表里相合。向上入体内,走到肾脏,到第十四椎骨,走向体外,交接带脉。
===================================
[B]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B]
肾经经别的一个直行分支,从肾脏处上行,连接舌根,再从颈项走体外,交接膀胱经,这是第一合。像这样的阴脉的经别,都是经别,而非正经的支络。
[B](阳经经别都是从主干分出,最后回归主干,而阴经经别,都要连接相应的阳经主干,这种连接,与经脉分支间的连接、络脉间的连接,是不同的,称之为阴经别的“六合”)[/B]
儒释道 | 2004-6-26 09: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明;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B]
胆经的主干绕过屁股,进入阴毛区,于肝经交汇,这是分出的经别,进入软肋,沿着胸部,归属胆腑,隐入肝脏,向上通过心脏,再从那里上升,夹挟咽喉,隐入面部连接眼神经,在外眼角回归胆经主干。
===================================
[B]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B]
肝经的主干在脚背分出经别,上升到阴毛区,交接胆经,胆经主干和肝经经别一起运行,这是第二合。
儒释道 | 2004-6-26 09:5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足阳明之正,上至髀,人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出页,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B]
胃经的主干向上走到屁股时,分出经别,进入体内腹腔,归属胃腑,隐入脾脏,向上贯穿心脏,向上到咽喉,从口出体表,向上到山根和出页部,回转两边,连接眼神经,回归胃经主干。
===================================
[B]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和于阳明,和于阳明,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B]
脾经的主干向上走到屁股时,分出经别,交接胃经,胃经主干和脾经经别一起运行,向上到咽喉,一直到贯穿舌头,交接胃经,这是第三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