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连载】儒释道学医
1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连载】儒释道学医
[复制链接]
儒释道
|
2004-7-3 15:4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B]
心经对应济水,在体内归属心。济水源法王屋山,天下之水,独济能“截河而流,不混反清”,肺气统领诸脏腑水道,独受制于心,故心经水为济水。
===================================
[B]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B]
心包经对应漳水,在体内归属心包。漳水二源皆出上党,却浑浊不同,合于下游。心包经虽有络,其去不远,仍然同归于心,犹如二漳归一,故心包经水为漳水。
===================================
[B]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B]
这些五脏六腑的十二经水,内外循环,相通,好像一个环,没有端点,人的经络也是这样的。所以天为阳,地为阴,腰上边是阳天,下边是阴地。
===================================
[B]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B]
胃经下边的是阴经,脾经本来就是阴经,北边就是阴中之阴。(北下南上)
===================================
[B]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B]
新报上边的(心肺)经为阳经,小肠和心包之间的,就是半阴半阳,阳中带阴了。
[B](小肠河水在脾胃湖海之下,属阴;小肠之上,阳中带阴)[/B]
===================================
[B]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B]
三焦在脏腑之外,三焦之外为皮毛,乃是阳中之阳。个人身体的阴阳只是一部分,人和天地阴阳相匹配,就着从这里开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3 15: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黄帝日: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B]
黄帝说:经水对应经脉,长短深浅气血的多少,都各有不同,总的来说,针灸的方法怎样呢?
===================================
[B]歧伯答日: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B]
歧伯回答说:胃是五脏六腑之海,胃脉粗大,血多,气盛、热、壮,刺这里时,不深弗散,不留不泻。
[B](胃脾为湖海,其余各个经络,都是用相对位置定为的,下方的脏腑,对应的河流水位反而在地理的北边,所谓“北下而南上“是也。)[/B]
===================================
[B]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大阴深三分,留四呼;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B]
胃经深六分,留一寸,膀胱经深五分,留七分,胆经深四分,留五分,脾经深三分,留四分,肾经深两分,留三分,肝经深一分,留二分
[B](胃膀胱胆脾肾肝,深度从六到一分,留十七五四三二分)[/B]
===================================
[B]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B]
手上的经脉,离开肺部比较近,气来得快,所以针刺比较浅,最多不过两分,留针不过一分罢了
===================================
[B]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B]
人的年龄有老少,个头有大小,身材有肥瘦之分,针灸之前,要用心去观察,衡量针道,称之为遵循天人合一的道理。灸,也是这样。灸过了头,就称为恶火,骨枯脉涩,反而对人不利。针道太过分,也是不好的,号曰脱气。
===================================
[B]黄帝日: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B]
黄帝说:经脉的小大,其中血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肉的软硬,和膝弯的大小,可以度量吗?
[B](窃以为“及腘之大小”中,“腘”字乃是误传,人体各部,为何独见一“腘”字?此处乃一与“经、血、肤、肉”同等的字)[/B]
===================================
[B]岐伯答日: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瘠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制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为因适而为之真也。[/B]
岐伯回答日:那些能够被度量的,是为了取得比较中正的度量数据,不是非常瘦,气血也比较充沛的。如果那个被测量的人非常瘦,就不能在他身上量取所需要的数据。应当按照“扪按之法”得知经络表面的温度,根据所得到的温度、盛衰,来调整度量数据,这就是所谓根据人的不同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
[B](这一段黄帝和歧伯讨论了针灸部位的准确定位,所谓穴位,都是根据标准体型来衡量的,在实际运用中,应当“因人制宜”。)[/B]
===================================
[B]灵枢十二,通篇都是比喻,把经络比作河流湖海,把气血比作个中之水。最后提出了“因人制宜,进行针灸”的结论,而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应当亲自登临才好。[/B]
二○○四年六月十一日星期五17时21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6 15: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自今日起回到印会河老师的《中基》,研读经络一章。[/B]
5.3奇经八脉总论
奇经八脉者,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脉也。所谓奇者,内无脏腑相连,外无表里关系。
维者维系,阴维维于阴,阳维维于阳,分别联络三阴三阳,而冲脉则贯穿三阴三阳,带脉如环无端,约束纵行诸脉。阴阳跷脉各从足内外走目内眦,相交,以调节肢体运动,任脉统领诸阴,督脉统领诸阳,故又为诸脉之首。
十二正经气血充盈,盈则有余,余则入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于奇桓之辅关系密切。也称“别道奇行”任督冲三脉,“一源三歧”
===================================
5.3.1督脉:
督脉主要在人体背面,少部分从头顶向下到人中,经历:<长强/腰愈/腰阳关/命们/悬术/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主/陶道/大椎/哑门/锋府/脑户/强肩/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第一分支从脊柱分出,属肾。第二分支从小腹上,贯脐贯心,经喉,下颌,环绕口唇,直至鼻内。与脑脊髓肾心关系密切。
二○○四年六月十一日星期五22时05分
===================================
5.3.2任脉:起于胞中,向上到口唇,经历<会阴/曲骨/中级/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任者担任,任脉为诸阴之海,由于妊娠有关,任主胞胎。
二○○四年六月十一日星期五22时13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6 15:4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5.3.3冲脉:
五脏六腑之海,又称血海。其上行的一支,出于咽喉上部和后鼻道,向诸阳经渗灌精气。向下的一支,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从气冲部分出,沿大腿内侧下行,进入腘中,下行于小腿深部胫骨内侧,到足内踝之后的跟骨上缘而分出两支,与足少阴经并行,将精气灌注于足三阴经;向前行的分支,从内踝后的深部跟骨上缘处分出,沿着足背进入大趾间。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它和足少阴之络同起于肾下,出于足阳明经的气冲部,沿大腿内侧,向下行于中,再沿胫骨内侧,与足少阴经一起下行入于足内踝之后,入于足下。另一知支脉,斜入内踝,出而入于胫骨、跗骨相连之处,经足背进入大趾之间,入诸络脉之中,起到温养胫部和足部的作用。
冲脉起于气冲穴,伴随足阳明胃经,挟脐两旁上行,到胸中面分散。
二○○四年六月十一日星期五22时20分
===================================
5.3.4带脉:
带脉源于肾经经别,向上行至膝弯中,另走与足太阳经相会合,再向上内行至肾,当十四椎处(两旁肾俞穴)分出,属于带脉。带脉出软肋部,交会胆经的<带脉、五枢、维道>,绕身一周。故得以约束纵行诸脉。
二○○四年六月十一日星期五22时26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10 22: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5.3.5阴阳跷:
阳跷脉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胆脉<风池>
阴跷脉,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向上到内踝,直行向上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器,向上沿着胸部,到缺盆,出<人迎>之前,入鼻翼,归属内眼角,交汇膀胱经。
阴阳维跷,主眼神于足部运动。
二○○四年六月十一日星期五22时46分
===================================
5.3.5阴阳维: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三阴经交汇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近肾经),在腹部于脾经同行,在胁部汇合肝经,向上在咽喉交接任脉,维系全身阴脉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沿下肢内侧上行(循胆经),向上经过腰腹侧面,在腋后上肩,循项,经耳后到前额,交接督脉,统领维系全身阳脉。
二○○四年六月十三日星期日12时26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10 22: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5.4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5.4.1经别
5.4.3经筋十二经别,出入离合者,【出】者【表】也,【入】者【里】也,【离】者【别】也,【合】者【汇】也。
【出】者,由内而外;【入】者由外而内,【出入】通畅,十二正经之功效得以上天入地,沟通【表里】。
【离别】者,殊途;【汇合】者,同归。
何谓“殊途同归”?奥妙全在【六合】。若别出本经而归本经,不过增进本经之“功效范围”,不过量变尔;其为【六合】者,阴阳表里脏腑之合,乃是增加本经之功能,可谓【质变】也!
二○○四年六月十三日星期日17时17分
===================================
5.4.2别络
【别络】又称【络脉】,源于【经脉】,合而为【经络】。经之有络,亦如络之有孙。络脉与孙络,均布人体,营卫生会之后,如同甲胄在身,任络在腹,督络在背,而脾之大络在胸胁身侧,如此种种,十五络脉,如甲胄在身,孙络、皮部岂非千万鱼鳞铁叶?
二○○四年六月十三日星期日17时32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10 22: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5.4.3经筋
上文有云:“经脉与络脉,横向网络,经别岂非纵向网络?”
络脉乃经脉羽翼,组成横向网络,经别六合之功,可谓纵向网络。【经筋】源发【经脉】,从脏腑走筋肉,外可至体表,连接【络脉】,内可贯穿【经脉】【经别】,连接纵横网络之功,非他莫属。
不才曾以内外之兵,喻营卫之气,今特以将军之体,喻经络系统:
【经脉】如将军之衣在内;【络脉】如甲在外;【经别】如系甲丝绦,系甲于身,连通衣甲;【经筋】则为袍,袍在【衣】外,又在【甲】间,衬于衣甲之中,【丝绦】依附之。将军可谓完体。
营卫之气兵卒也,在经络之间运行,经络塞,尔后营卫逆散,如将军行令,功败垂成。将军者,何异于士卒哉?唯将军有“锦绣衣,连环甲,百花战袍并丝绦”。
今,不才以将军之体喻经络系统,将军行令则营卫生会,将士效命,耳后国泰民安。今不才有此悟,得其意也,理也!纵然不翻译《灵枢十三》,又有何妨?少年郎,得狂且狂!
上医医国,医未病之病;中医医人,医欲病之病;下医医病,医已病之病,不才尚未入中医之门而能医国之泰然,岂非奇才乎?
不才二次炮轰严公世芸,而三叹不得师承,痴心一片,天可怜见。
二○○四年六月十三日星期日18时12分
===================================
5.4.4皮部
上文,喻皮部孙络为“鱼鳞铁叶”,《素问·皮部五十六》有:“皮者,脉之部也/皮有分部”等语。
“部”者,“邑”也。“邑”者“国”也。“大国”者“敞邑”也。故“部”者,区域也,疆界分明。
皮部即是十二经脉在人体表之“区域划分”。河流湖海有流域,经水也有流域,然经脉伏行分肉间,所现流域者,全赖皮部也。
经脉在内,皮部在外,经脉不可见,皮部可见,经脉如同山水朦胧,皮部如同城郭森然。
经脉未必全不可见,皮部未必泾渭分明,以之喻郭邑,实乃虚实表里对比也。
《素问·十四·汤液醪醴论》有云:“津液充郭”。以皮部喻城郭,非不才首创。
所谓望诊与按诊(切肌肤),其功皆在皮部。察言观色而能由表及里,是为八纲之首也。
不才数年前因为青春期发育,身高快速增加,膝下骨骺开张,又及撞,痛厥,求治西医,本是青春期正常现象,庸医却用石膏捆绑月余,致使拆除石膏时,韧带经筋粘连,尔后大腿内侧上下,皮部花、皱,疑其无病而束之一月,经脉不畅,故皮部花皱也。
二○○四年六月十四日星期一14时42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13 18: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5.5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学说的应用
5.5.1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之功效: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连接四肢,通行血气,濡养组织。感应传导,所赖者,经气也。
5.5.1.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经络系统如网,也如将军之体。所谓沟通表里者,赖十二正经,沟通脏腑与四肢;十二正经所连五脏六腑之华,即是九窍。脏腑与脏腑之间,表里相依,更有奇经八脉贯穿奇桓。经络与经络之间有十五络脉,经别六合。体表尚有络脉之孙,谓之孙络,皮部等等。经络系统各个成员,皆能兼顾他人,众经络浑然一体之内,为一大系统,较之西医所谓“系统”者,有过之而无不及,总而言之,曰“系”
===================================
5.5.1.2通行血气,濡养组织
此经络第二大功效,曰“维”,何哉?所维持者,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是也。
血气通行,营卫生会,元宗得济,气机乃畅。阳气发,阴阳平,耳后“中庸”。《中基》所谓“传感”者,“针”也、“灸”也,此针灸之功效。药石先入脏腑,后入经络,针灸推拿先通经络后治脏腑,此辩证统一也,脏腑之与药石,如同经络之与针灸推拿。皮部之与经络,如同五华之与脏腑,经络辨证,证多在外,而脏腑辩证,病又深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13 18: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5.5.2经络学说的应用
5.5.2.1阐明病理变化
《素问三十一·热论篇》有云:伤寒之病,前六日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传变,能治之否?生死之际在七日,太阳首受而首衰者,病始愈。七日后阴阳脉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所谓六日七日,虚指也。经络者,脏腑之表病先经络腑,后入脏腑,故脏腑之病,乃经络所传。察经络,而能先于脏腑知其病。
===================================
5.5.2.2对于诊断和治疗
若能通晓经络学说,便能及早发现病状,通晓病因,尔后施技法曰针灸,治疾病于经络。《伤寒论》于此道极为突出,所谓“六经传变”是也,十二经脉辨证,奇经八脉辨证,乃至六经辨证。
早发现,早治疗,此乃西医口号,中医号称“治未病”,即是此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7-13 18: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呜呼,洋洋三万字,经络乃成。多乎哉?不多也,痴乎哉?固痴也!
今《中基·经络》一章完毕了!!!
不才与此,重在翻译《灵枢十到十二》,之所以未翻译《经筋》,乃是自感对于前几篇尚未熟悉,有待日后熟悉之时,再完成《经筋、皮部》的翻译。
翻译不过手段尔,今不才作此笔记,亦手段尔。自感天下无敌?非也非也!自从上官腾云老师介绍【大医精诚社区】和【中医在线聊天室】之后,日感自身孤陋寡闻,唯奋起勤学也!
【大医精诚社区】“摇铃郎中”老师告知不才:在临床上,多用脏腑辩证,而经络辩证较少,不才当时就回答了“经络病表,脏腑病里”,此【扁鹊之与蔡桓公】也,未习中医之蒙童,也略知一二。
何哉?当今天下芸芸众生,多信西医,而蔑中医,简直自甘堕落!中医乃中庸之医,明察阴阳于秋毫,而能治未病之病。西医擅长救急,所谓急者,其病已发。病本无形,发乃有形,人生而有形,死已无形。病发时,病有形,而人无形,病重,形盛,而人之将死也。将死之人,中医束手,唯赖西医以续命。
病发、病重苟且西医者,不得治,反求中医,当是时,其病笃在脏腑,故临床多脏腑辩证,而少经络辨证。众生之愚昧,不下蔡桓公也。
今体会“五积散”老师所谓“国人多愚昧”也。
感谢“其言”吾师,讲解《内经》,本周以来,不才染小恙而能自知者,师授《素问三十、三十一》也。
也感谢“上官腾云”老师、“a_yu”老师传我教学录像。
不才与【大医精诚社区】各位上师交谈日欢,中医一道,入门不远矣。
二○○四年六月十五日星期二16时52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