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儒释道学医

[复制链接]
儒释道 | 2004-5-12 17: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天元大精二液三焦四气五脏六腑七窍合论。
不才学医而来四十日矣,今略知皮毛,不甚荣幸。《中基》一书,凡八章,后有《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四章。不才所学无非《阴阳》《藏象》《气血津液》三章,第一章《总论》,已作节批。今读书过半,更应作一小结。愚素狂妄,名之曰《天元大精二液三焦四气五脏六腑七窍合论》
“元”者“圆”也、“零”也;“天元”生阴阳,始有五行,再谈医理;“大”者“一人”也,“大精”者“大医精诚”,总关乎一人之性命;“二液”者“津液、血液”;“三焦”者“上、中、下”;“四气”者“元、宗、营、卫”,“五脏”者“心、肝、脾、肺、肾”;六腑者“胃、胆、膀胱、小、大肠”;“七窍”者,实系五官“眼、耳、鼻、舌、口”。不才斗胆,以此小结,略作“自我批评”。少年狂妄,故取零至七数,以壮胆色。
庚辰春,不才初识《周易》,曾作一诗,无题:“无象有象太极生,阴阳两仪四象分。八卦先天化后天,世间万物始昏晨”。今复吟之,畅意非凡。阴阳之道,昏晨为易。中医基础乃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简而言之,便是这阴阳之道,故而学中医不能不知阴阳。阴阳万物之元,更是中医之源,杏林之本。此文所谓天元,于“理”,便是易理——阴阳之理。于“医”,不才视为“精元”。先天精气父天母地孕育而生人,正所谓“无象有象太极生”是也。人之有无,全赖阴阳。人之生死,也赖阴阳。阴阳之道天地之元,人之元始,易理、医理之本元也。
春秋战国有阴阳家,以驺衍为首。医者并非阴阳家,何哉?盖医者贵在“大医精诚”,绝非雌黄信口。举手投足,关乎病家性命。“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诸葛在城楼上唱得好!“诸葛从来不弄险,险中弄险显才能”故而号曰“大将”,举手投足关乎万千生灵。医者若能如此,便是大医!“精诚”二字,便是“从来不弄险”。技术上,精益求精,不得马虎;思想上,妙手仁心,切莫侥幸试法,卫生部严惩小俦便是此理。只有基础牢固了,技艺精湛了,才有弄险的资本,弄险者,非冒险。冒险是“冒出去”,生死置之度外。这生死乃是病人的,而不是医者的。弄险虽险,仍能弄于鼓掌之间,尚在掌握中。能够弄险是需要魄力胆识和才干的,这便是“精”。“诚”者“心成”也。简而言之,虽然所弄之险并非医家自己的生死,却应当在心中当成是自己的福祸。大医精诚嘛,就是从技术上,思想上标记了“大医”的里程碑。
不才窃以为大医除了精诚之外,尚须练就“国手”。中医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史子集,曲艺杂谈,琴棋书画等等。群经之首乃是《易经》,熟读四史,方可知晓过去未来,方可知“诸葛从来不弄险,险中弄险显才能”,方可知晓“悬壶”、“杏林”之真意。
不才今有此叹,乃是纵观“阴阳”“藏象”“二液”三章,连横昔日所学杂家,这才有话要说:三章其实合一,医理洞然。
愚所谓“二液”者,实则气、血、津精液也。三者相互依存制化。气阳血阴,气煦血濡;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帅者生化、运行、统摄。阳气功在推、温、防、固、化!血母载气子,血虚气衰,血脱气逸,久脱必散,气散则死。津血同源,既是两者皆生于脾胃水谷精微,津与血类同,变化而赤为血。窃以为气也可为津帅。气能随血脱,也能虽津脱,“吐下之余必无完气”是也。
论及气道二液,不能不谈及三焦。
三焦内外,气又有四,元、宗、营、卫是也。
水谷精微生化血液津液,却源于脾胃。纵观之,五脏六腑之功,无非经营气血津精液也。心主血脉,并主行血。所谓精气神,心主神,上达精气下统脏腑。肝主藏血,肝主疏泄。条畅气机,条畅情致,条畅脾胃促进津血生化。脾升清,运化水谷水液而生化、统摄津血。肺主呼吸之气,宣发肃降,并调通水道、朝百脉、主治节,津血乃畅。肾主水、纳气,主阴液,藏精元。六腑者“六辅”辅助五脏,三焦对应心包,使得元气水液通行。三焦乃是气的通道,三焦有名无形,其功效皆赖脏腑,若脏腑主静,则三焦主动,“有名而无形”是也。上述三焦专题中,愚已述及三焦者:上、中、下、气、神、精。肺主气,心藏神,肾藏精,其“主”其“藏”,近乎“静止”;而三焦之功,近乎“运动”。
三焦运动通道枢纽,其中水气运化,水者津精血。气又有四,元始、宗祖、营内、卫外。七窍五官,气机、水液、水谷出入汇聚之所,故眼、耳、鼻、舌、口为脏腑“末梢”。及至面唇爪毛发,号曰五华,化者花也。对应甘心脾肺肾,有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五变:握忧哕咳栗;五液:泪汗涎涕唾;五华:爪面唇毛发;又有: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等。今观之,无非阴阳五行之术为气血津精液服务。
嗟夫,《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精液》三章,三位一体。今观之,后一章《经络》也是一体同源。之后三章《病因》《病机》《防治》,又为一整体,前者重在论人,后者重在论病。
愚尝谓西医把人当机器,及诊,必先用机器设备检测,然后论断。中医把人和万物都归结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找到病因,查看病机,然后才能论断诊治。不才今学《中基》前四章,妄言过半,实则不足三分之一也。何哉?中基有三部分,一是人体,二是疾病,三是防治,今人体部分尚缺《经络》;疾病部分《病因》、《病机》未学,防治部分《防治》一章以及《中基》总纲一章。我一月前所作《第一章节批》实则盲人摸象,囫囵吞枣也。
为了寻找“大医精诚”的里程碑,我才刚刚开始,路还长了!
二○○四年五月十二日星期三17时30分
王不留行 | 2004-5-12 18: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下面引用由儒释道2004/05/12 05:45pm 发表的内容:
所谓防御,便是卫气。卫气统领人体防御体系,之前论及肺脏功效,无不称颂营卫之功。不才以为营静而卫动,如同甲士。甲士出以卫国,归而营居,动静之间,国无忧矣。气实则热,气寒则虚,甲士久居营内或久出塞外,其兆不祥。
有防御怎无固摄。防外固内,御敌摄贼,谓之防御固摄。固摄者营,防御者卫。营实而国力强,卫勤而敌难犯,辩证统一。
气有此推动、温煦、防御、固摄,人体方能“生、长、化、收、藏”,合称“五化”。即是气化之功,或曰“新陈代谢”。故气为人体诸运动之祖,诸变化之宗。人体“五化”若不合时宜,不与自然界五化同步,必然生病,故曰百病皆是气生。
有点意思,但不及细看,顶一下略表支持!
儒释道 | 2004-5-12 19: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营卫之气的比喻
呵呵
川银花 | 2004-5-12 22: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此认真,定能成功。
儒释道 | 2004-5-13 00: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谢谢楼上的支持
儒释道 | 2004-5-19 00: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第五章 经络
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关乎藏象,气血津精液,继前几章之后,为本书中《人体》部分的关键,又是疾病部分的开端。针灸、推拿、气功诸多方面的结合缔造了神奇的经络学说。自今日起,不才自当细细研读。下午快递已到,今终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新版《针灸穴位挂图》,神兵利器具备,经络一章开始了!
===================================
5.1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组成
5.1.1经络的概念
经脉络脉合称经络,皆为气血津精液之通道,脏腑肢节赖以为系。如此,便是经,经者,径也,经脉旁出而为络脉,合称经络。经脉主内而络脉主内。经脉主循环,相对封闭;络脉主分散,网络全身。
===================================
5.1.2经络系统的组成
上已述及,经络“内属于脏腑,而外络于肢节”。经者,正经分属五脏六腑,外加心包(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共计正经十二,奇经八脉号曰“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正经连脏腑通气血;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十二正经。正经便是常经,气血运行之处,气血满溢,则流入奇经。另有十二经别隶属经脉。十二经别乃是十二正经之延续发展,起于四肢而循行于脏腑深部,上行于颈项浅部。其阳者,出于本经,入于本经,其阴者,出于本经而入于本经对应之阳经。故此经络表里相通更甚矣,堪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者,计有十五别络为其首,更有孙络、浮络相称托。十五者,何也?正经十二对应十二别络,任督二脉有别络,更有一络,号曰“脾之大络”。别络加强表里经脉的统一。络者多主外,故别络加强十二正经在体表的联络(深处联络似乎交给了十二经别。)浮络多在体表,故曰“浮”,主毛发皮肤;孙络最小,主溢奇邪、通营卫”。
十二正经之气居散络结于筋肉,所赖者十二经筋。其通达于筋肉者,有如十二正经之“筋”,故曰“十二经筋”。筋肉即成,余者皮毛,分属十二正经,号曰“十二皮部”
二○○四年五月十九日星期三0时15分
airlun | 2004-5-20 23: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令我觉得好感动!
儒释道 | 2004-5-21 18: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5.1.3 十二正经初论
十二正经之名,合乎阴阳、手足、脏腑。手经上肢足经下肢,阴内阳外,阴脏阳腑。
合乎阴阳者有三:太阴对阳明,厥阴对少阳,少阴对太阳。手足阴阳各三,共计三四一十二。脏腑者:肺脏、心包、心脏、脾脏、肝脏、肾脏,对应六腑:大肠、三焦、小肠、胃、胆、膀胱。其循行部位,又有前后缘与中线。有一特例:如我所排之表,足太阴脾经当在足之前缘,厥阴肝经当在足之中线,然自足上行八寸内,太阴居中而厥阴居前;八寸后,交叉换位,太阴在前缘,厥阴在中线。
手三阴经,自脏腑出,走手,接手三阳经,上行头面,交接足三阳经,下行至足,交接足三阴经,上行脏腑交接手三阴经。
二○○四年五月廿一日星期五18时00分
================================================
回复楼上的 我正在感动中——中医真好
儒释道 | 2004-5-21 22: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十二正经初论(续)
上文一章六节不才窃以为“头脑乃百脉所汇”,今观之,实阳经所会,为“诸阳之会”。太阴厥阴少阴对应阳明少阳太阳,皆有前中后缘之分。所谓阴内阳外,在头面之处,面额为前,阳明地,脑后太阳而侧面属少阳循行处;于躯干,亦如此。阳明在前,太阳在背后,少阳在身侧。
手三阴从脏腑走腋下到指尖,接三阳,从手背肩胛上行走脑;接足三阳下行循脚,接足三阴上行会脏腑。互为表里的经络之间,俞穴可以交叉使用。
气血在脉中行,流注次序如下:中府云门起,手太阴走食指少商、拇指商阳二三间,转手阳明;循手臂外侧上升至鼻翼迎香;越过上迎香,连接眼下承泣,走足阳明胃经,下足食指历兑;转拇指隐白大都足太阴脾经,上至周荣大包,接腋下极泉,入手少阴心经,下降小指少冲,转少则为手太阳小肠经,上行过颊,至耳前听宫,跳至眼角睛明,足太阳膀胱经下行至足小指至阴,此经穴位最多。至阴转足底涌泉循足少阴肾经,延任脉边上升至俞府;越过乳头,天池是也。手厥阴心包经下行至中指中冲,由无名指关冲接手少阳三焦经,上行绕耳,至眉梢丝竹空,下眼角瞳子髎,走足少阳胆经,至足无名指足窍阴,回转足大拇指大敦循足厥阴肝经上行,于小腿肚后与足太阴脾经交错一次,扶摇直上,至乳头下方期门。与中府云门遥相呼应,心前上行隐入肺部,为一大循环。
纵观走向,乃是手太阴阳明,足阳明太阴,手少阴太阳,足太阳少阴,手厥阴少阳,足少阳厥阴,手阴阳顺,先下后上;足阳阴逆,先上后下,太阴对阳明,转少阴对太阳。转厥阴对少阳。
总扩之,四字:阴阳循环
二○○四年五月廿一日星期五22时33分
===================================
儒释道 | 2004-5-25 02: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5.2经脉纵论
才子按:本节,不才将逐字逐句翻译《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主要参考《图解黄帝内经灵枢——刘越版》同时参考《黄帝内经灵枢电子版》、《内经讲义——人卫王洪图版》《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版》,《中医基础理论——电子版》《针灸穴位挂图——北京科技出版社04年1月版》
我将逐句点校堪对各版本书籍之经络走向,学位名称,经络功效等等。上文《十二正经初续论》所论经脉乃其体表走向,可谓皮毛尔;今观图解灵枢,始知《经脉第十》乃《内经》中篇幅极巨之章节,故不惜工本,检各典籍,逐句查之,以求精诚!
===================================
5.2.0各书籍资料初评
《图解黄帝内经灵枢》一书,从92至150页,论述《经络第十》,篇幅巨大,资料详细配图精彩,故为首选。
《黄帝内经灵枢电子版》对个别字眼有所注释。为免除抄录原文,不才就以此为蓝本,对照翻译。
《内经讲义——人卫王洪图版》大学通用教材,不可不查,尚有重点段落的重点分析,不可不看
《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版》第五章末尾附加了内经相关原文,并对人身经络体系之关系作用有总体论述。
《中医基础理论——电子版》这个教材,还是在本文第一章得时候看的,现在重看,必能有所广益。
《针灸穴位挂图——北京科技出版社04年1月版》新的挂图,配备说明书,有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穴位名称皆有拼音,位置论述详细,直观。缺点是有体外而无体内。
各家各派注释零散,不才今刻意求难,斗胆通篇翻译,他日若得典籍指正,不胜荣幸,届时回首今日鲁莽,定然别有风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