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连载】儒释道学医
1
2
3
4
5
6
7
8
9
10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连载】儒释道学医
[复制链接]
儒释道
|
2004-6-4 23: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人缺盆,络心,循咽下隔,抵胄,属小肠;[/B]
手太阳小肠脉,出自小指顶端<少泽>,走到小指根部<前谷>,沿手掌外侧后缘<后溪>/腕骨/阳谷>,上行到手腕,过桡骨头<养老>,一直向上走手臂外侧后缘<支正>(贴近躯干),通过手肘时<小海>,穿越桡骨、尺骨之间向上走,沿着上臂外侧后缘<肩贞>,经过肩后骨缝<臑俞/天宗/秉风/曲桓/肩外俞/肩中俞>(肱骨与肩胛骨之间),转向中线,交会大椎穴,走到肩胛骨中下部,略向上,经过缺盆,转到人体正面,向腋下走,联络心脉,沿着食道下行,穿过横隔与胃部,最终到达小肠。
[B](“两骨”者,也作“两筋”。译文:“桡骨、尺骨之间”。大肠经也有“上入两筋之中”,今亦从此,乃改上文)[/B]
===================================
[B]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人耳中;[/B]
手太阳小肠脉的一个分支,从缺盆沿着颈部<天窗/天容>上行到面颊<颧髎>,再到外眼角,最后转入耳中<听宫>。
[B](“眦”者“字”音,意为眼角。锐眦即是外眦,外眼角;内眦即是大眦,精明旁内眼角)[/B]
===================================
[B]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B]
手太阳小脉的一个分支,在脸颊上分出,向上行经“出页”位,到达鼻翼,再向上到眼内角,交接足太阳膀胱经。斜向下联络颧骨。
[B](“出页”者,一疑难字,“桌”音,意为眼眶下,颧骨上的范围,众输入法皆无。)[/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6-4 23: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B]
手太阳小肠脉有病,外症是:咽喉痛,下颌肿,不能回头看,肩部好像被人拉住,上臂好像断了一样。
===================================
[B]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B]
小肠脉有病表示身体水液有病(小肠受胃之食糜,分清便浊):听力障碍,眼睛黄,脸颊肿,头颈、下颌、肩膀、上臂的外侧后缘都痛。
===================================
[B]今观大小肠及胃之病,在津、液、血。窃以为各脏经之病在本脏,而各腑经之病不在本腑。乃查《灵枢第十》,得知六腑经病之所在如下:
大肠在津,小肠在液,胃在血,膀胱在筋,三焦在气,胆在骨。[/B]
===================================
[B]盛泻、虚补、热疾、寒留、陷则灸;不盛不虚取本经,小肠经针法,皆与上同,阳脉左急右缓,再倍。[/B]
二○○四年六月三日星期四0: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6-5 00: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儒释道在 2004/06/05 00:57am 第 1 次编辑]
我的
朗玛UC80352762
希望大家加我
本人没有话筒(可能是主板的MIC口坏了)
只能在预料语聊讲座的时候,打字了
不知道《内经》讲到哪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6-6 13: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膀优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B]
足太阳膀胱脉,出自目内眦<精明>,向上走,通过上额<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曲差在眉冲外侧一点)到头顶,交接<百会>。
足太阳膀胱脉的一个分支,从头顶到耳朵上方,交接足少阳胆经。
===================================
[B]其直者,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B]
足太阳膀胱脉的直行分支,从头顶<通天>向脑后行<络却/玉枕>,进入头颅,联络大脑,然后再出来,沿着督脉旁下行<天柱>,到项(头颈靠近背部的地方),沿着肩胛骨内侧(“髆”者“博”音),沿着里脊肉夹挟脊柱下行,<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隔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直到腰中,联络肾脏,最终归属膀胱。
[B](“杼”者“柱”音;“膂”者“吕”音,意为里脊肉,“俞”者“腧”也、穴也)[/B]
===================================
[B]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人腘中;[/B]
上边这支有两个分支,其一,主干络肾之时,从腰间分出,继续夹挟脊柱向下走<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通过臀部<承扶>,下行大腿<殷门>,略偏向外侧,到膝弯<浮郄/委阳>,横行回到膝弯正中<委中>
[B](“腘”者“国”音,“髎”者“聊”音,骨节空隙)[/B]
===================================
[B]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B]
其二,在<天柱>分出,略向外侧,左右分出,在主干的旁边,从肩胛骨往下走<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夹挟里脊肉,胯(髋关节),沿着大腿外侧下行,走后缘,在膝弯中心与第一分支汇合<委中>,继续往下走<合阳>,贯穿小腿肚<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出踝关节<仆参>,走脚背<申脉/金门>,走小指<京骨/束骨/足通骨/至阴 >,在小指外侧结束,交接足少阴肾经。
[B](京骨是小指后圆骨。由于第一分支在膝弯上方略向外侧走了,所以两根分支交叉于殷门下方一点,第一分支原在内侧,交叉后转向外侧,在委阳,横向内侧走,才和第二分支交汇于委中)[/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6-6 17: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B]
足太阳膀胱脉有病,外症是:头很痛,好似颈项被人拉住,背脊痛,腰似乎快断了,屁股处不能弯曲,膝弯僵硬,小腿似乎开裂,那是因为脚踝气血逆行。
===================================
[B]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顖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B]
膀胱脉有病表示身体骨膜有病:肛门部位疾病、痎疟、癫狂、癫痫等病证、头顶囟门痛,眼睛黄,流泪,出鼻血,颈项背腰尾骨,膝弯,小腿脚,都痛
(“顖”者“囟”也,音“信”,“囟门”者婴儿头盖骨未合处。)
===================================
[B]盛泻、虚补、热疾、寒留、陷则灸;不盛不虚取本经,膀胱太阳经针法,皆与小肠同。[/B]
二○○四年六月三日星期四3: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6-9 17: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膀优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B]
足太阳膀胱脉,出自目内眦<精明>,向上走,通过上额<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曲差在眉冲外侧一点)到头顶,交接<百会>。
足太阳膀胱脉的一个分支,从头顶到耳朵上方,交接足少阳胆经。
===================================
[B]其直者,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B]
足太阳膀胱脉的直行分支,从头顶<通天>向脑后行<络却/玉枕>,进入头颅,联络大脑,然后再出来,沿着督脉旁下行<天柱>,到项(头颈靠近背部的地方),沿着肩胛骨内侧(“髆”者“博”音),沿着里脊肉夹挟脊柱下行,<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隔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直到腰中,联络肾脏,最终归属膀胱。
[B](“杼”者“柱”音;“膂”者“吕”音,意为里脊肉,“俞”者“腧”也、穴也)[/B]
===================================
[B]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人腘中;[/B]
上边这支有两个分支,其一,主干络肾之时,从腰间分出,继续夹挟脊柱向下走<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通过臀部<承扶>,下行大腿<殷门>,略偏向外侧,到膝弯<浮郄/委b阳>,横行回到膝弯正中<委中>
[B](“腘”者“国”音,“髎”者“聊”音,骨节空隙)[/B]
===================================
[B]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B]
其二,在<天柱>分出,略向外侧,左右分出,在主干的旁边,从肩胛骨往下走<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夹挟里脊肉,胯(髋关节),沿着大腿外侧下行,走后缘,在膝弯中心与第一分支汇合<委中>,继续往下走<合阳>,贯穿小腿肚<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出踝关节<仆参>,走脚背<申脉/金门>,走小指<京骨/束骨/足通骨/至阴 >,在小指外侧结束,交接足少阴肾经。
[B](京骨是小指后圆骨。由于第一分支在膝弯上方略向外侧走了,所以两根分支交叉于殷门下方一点,第一分支原在内侧,交叉后转向外侧,在委阳,横向内侧走,才和第二分支交汇于委中)[/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6-9 17: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B]
足太阳膀胱脉有病,外症是:头很痛,好似颈项被人拉住,背脊痛,腰似乎快断了,屁股处不能弯曲,膝弯僵硬,小腿似乎开裂,那是因为脚踝气血逆行。
===================================
[B]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顖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B]
膀胱脉有病表示身体骨膜有病:肛门部位疾病、痎疟、癫狂、癫痫等病证、头顶囟门痛,眼睛黄,流泪,出鼻血,颈项背腰尾骨,膝弯,小腿脚,都痛
[B](“顖”者“囟”也,音“信”,“囟门”者婴儿头盖骨未合处。)[/B]
===================================
[B]盛泻、虚补、热疾、寒留、陷则灸;不盛不虚取本经,膀胱太阳经针法,皆与小肠同。[/B]
二○○四年六月三日星期四3: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6-10 12: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腨内,出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B]
足少阴肾脉,从足小指头往下走,斜走足心<涌泉>,穿越然骨下方<然谷>,沿着内踝的后缘,进入脚跟,转个圈<大溪/大钟/水泉>,从那里向上<照海>到小腿肚<复溜>,继续向上<交信/筑宾>,走膝弯内侧<阴谷>,向上到大腿内侧后缘<横骨>,贯穿腰脊,归属肾脏,联络足太阳膀胱经。
[B](“然骨”也作“然谷”,内踝前下方高起骨,有然谷穴)[/B]
===================================
[B]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隔,人肺中,循喉咙,挟舌本;[/B]
足少阴肾脉的直行分支,从肾脏向上走<大赫/气穴/四满/中柱/盲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通过横隔略向外侧,上行<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到肺,沿着喉咙上行夹挟舌根。
===================================
[B]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B]
上边这支的一个分支,从肺出发,联络心脏(两组少阴脉交会),最后进入胸中(心主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6-10 12: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B]
手少阴肾脉有病,外症是:肚子饿,但是不想吃饭,面庞发黑,消瘦,咳嗽吐痰,呵呵喘气,坐着不舒服,眼镜茫然,看不清东西,心好像提到了嗓子眼,像很饿的样子。肾气不足,就容易惊恐,心里总是警惕,好像有人要抓他,那是因为骨骼的气血逆行了。
===================================
[B]在上文肺脉译文中,曾有“喝渴之辨”,今观之,不假。“上气喘,渴”翻译为【呼吸的时候发喘,口渴】,渴在喘后。而此处“喝喝而喘”,双喝在喘前,喝渴之辨前后明朗。
(“目巟”者,一疑难字,音“荒”,意可从“巟、荒”,目巟目巟者,茫然也)[/B]
===================================
[B]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萎厥,嗜卧,足下热而痛。[/B]
肾脉有病表示肾有病:口腔发热,舌头干燥,咽喉肿痛,向上走气,嗌部干燥(嗌当在咽下),心烦、痛,体表黄色结块,小肠出水而拉稀(“澼”者“僻”音)。背脊大腿内侧后缘痛,而小腿软弱无力,逆冷,贪睡,足底发热,但是痛。
===================================
为此请病,……以经取之。
[B]盛泻、虚补、热疾、寒留、陷则灸;不盛不虚取本经,肾少阴经针法,皆与心同。[/B]
===================================
[B]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B]
针灸之后,胃口增加,肌肉见长,宽松了衣服披散了头发,就能拿着粗大的手杖,穿很厚的鞋走路了。
===================================
[B]盛者寸口……小于人迎也。[/B]
肾少阴经脉象,同心经,右大左两倍。
二○○四年六月三日星期四17: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6-11 12:2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不隔,历络三焦;[/B]
手厥阴心包脉,从胸中出发,向外走,归属心包络,向下走,经过横隔,联系上、中、下三焦。
===================================
[B]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人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人掌中,循中指出其端;[/B]
手厥阴心包脉的一个分支,沿着胸腔走到肋骨外,向下到达腋下三寸的位置<天池>,再向上到达腋部,沿着上臂内侧<天泉>向下走,在心脉肺脉之间(中缘),进入手肘<曲泽>,向下到手臂,在桡骨筋骨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手掌<劳宫>沿中指走,结束在指尖<中冲>。
===================================
[B]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B]
上边这支的一个分支,在走到手掌的时候分出,沿着它旁边,经过手掌,沿着无名指走,结束在指尖,联络手少阳三焦经。
[B](“小指次指”,乃是“无名指”,欲用其指,必先呼小指之名,故曰“无名”)[/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10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