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儒释道学医

[复制链接]
儒释道 | 2004-6-1 16: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下面引用由飞龙戏水2004/06/01 03:49pm 发表的内容:
儒释道,我给你提点儿意见吧。依你如此才华,为什么把自己局限在儒释道三界呢?能不能把数学、物理、化学加进来,变成儒释道+数理化呢?
其实我所说的儒家,既是四书五经,子曰诗云,也是指以前小学中学乃至大专本科的正统学习成果,自然包括数理化。
儒释道 | 2004-6-2 16: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儒释道在 2004/06/02 04:36pm 第 1 次编辑]

呜呼!足阳明胃经的分支,何其多,运行可谓迂回曲折。
其主干从鼻子上行后横转到眼,转向下到颌,又转向上,经过耳前,到头颅。
下颌分支先循颈向下到<气舍>,然后向后到<大椎>,再折回前边,入<缺盆>,才开始真正向下。
[B](现在看来,手阳明大肠脉,从正面<肩髃>,走背后<巨骨>,过<大椎>,再返回正面缺盆内,上达<天鼎>,也是一个“前后前”的折返的过程,类似于“<人迎>,<大椎>,<缺盆>”的走法。我上贴所谓“体内部分走缺盆穴”实在荒谬)[/B]
在经过<缺盆>开始向下的时候,又分体内体外,体外的(其直者)下到腹股沟,体内的进入胃部。
进入胃部的,到了胃里又分出一支,向下且向体外走,交汇腹股沟“其直者”,继续向下走腿部。
向下走腿部,很长,又分为三支,其主干到脚食指<历兑>(过上下巨虚),其第一分支在足三里分出,略向外(过上下廉),最终归于<历兑>,其第二分支在脚背分出,到拇指<隐白>,联络脾经。
[B]不才考校《图解、中基、讲义、挂图》,才搞清楚谁是谁的分支,辛苦呀![/B]
儒释道 | 2004-6-2 21: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上贴中有十数处“明阳”之误,正解为“阳明”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B]
足阳明胃脉有病,外症是:溲溲战抖发冷,经常呻吟,呵欠次数增加,颜面发黑(胃阳土弱,玄水侮之),发病的时候讨厌他人的活动影响和火光,听到木头的声音,就会提高警觉,乃至惊恐,心跳加速,喜欢独自关门塞窗保持绝对安静,独处一室(木克土,土弱则木乘);病重的时候,喜欢爬上高处唱歌,乃至脱衣狂奔,胃部贲门发出声响,肚子胀,那是小腿的气脉逆转了(“骭”者“赣”音,意为小腿,赣厥对应臂厥)
===================================
[B]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B]
阳明胃脉有病导致血液有病(胃为水谷之海,生化气血),主要是:躁狂,疟病、发热汗出,出鼻血,嘴巴开裂,嘴唇生疮疹,头颈肿,喉咙麻痒,肚子胀大水肿,膝盖肿胀疼痛,沿着经脉经过的胸(“膺”音“英”),乳,腹股沟,大腿,小腿外侧,脚背上等等,都痛,于是末梢的脚中指不能动。
===================================
[B]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B]
胃气盛,身体前方都热,太强盛的胃气囤积,会加快消化功能,倍感饥饿。小便颜色发黄。
胃气虚,身体前方都冷,以至于发抖。胃中寒气多了,会胀满太而痛。
===================================
[B]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B]
“为此诸病”一段说明胃脉与肺和大肠脉相同。
“盛者……口也”说明胃脉的脉象和大肠脉一样。
若如此,不才推断,足太阴脾经的脉象应该类似于手太阴肺经。
===================================
今见“中国针灸网”,内有《灵枢第十到第十三》的部分原文、注解、译文。不才初欣喜之。细观之,又有不妥,乃弃之:
[B]“弃衣而走”其翻译为“不穿衣服就走”。[/B]这似乎不妥;古人所谓“走”,一般是“奔跑”之意,“行”才是“走路”之意。
[B]“弃衣而走”既然是“病甚”之像,不才便译“脱衣狂奔”![/B]
不才翻译《灵枢第十》,并非只为“完成任务”。所谓”[B]针道天下“,针道者,我所爱也,有如天下![/B]今虽有网上翻译,不才仍潜心钻研,不愿抄录。不才不善转贴而善撰贴,正是此意。
二○○四年六月一日星期二22时40分
儒释道 | 2004-6-3 14: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今观《灵枢十五》,乃知人体二十八脉乃是正经十二,左右二十四,阴阳跷,任督周天,合计二十八。我前有“其实十二正经都有左右对称,共计廿四,本是大胆猜测,今日始知“医理洞然”
===================================
予观夫胃脉诸症,不由想起一人,不甚担心。此人乃是归公有光,字熙甫,世称震川先生,明朝昆山人。予高中学其名文[B]《项脊轩志》[/B],今日依然记得“偃仰啸歌”等语。
其文中“偃仰啸歌”者“甚则欲上高而歌”呼?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者“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呼?
“余扃牖而居,从板外相为应答”等语,岂非“独闭户塞牖而处”?
足见有光公胃脉病矣!
===================================
予练熊氏、七支数月,知得道之人,能反观体内而通晓经络走向,今尚有老大疑惑:诸气功静坐之法门,皆出自佛教。纵然道教丹道之法,也源于隋唐,内经源于东周,终于两汉,古人何知其经络走向?况且诸如胃脉者,走向繁复,古人怎生知晓何为主干,何为分支?胃脉从<人迎>至<历兑>者,其长也欤;从<迎香>至<神庭>者,短且曲折,为何反为主干?长者却作分支?
主干与分支,如何定位?
二○○四年六月二日星期三早子时
| 2004-6-3 14: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写的好,我配服你有这样的耐心
儒释道 | 2004-6-3 20: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
[U][I]谢谢楼上的 中 兄弟支持[I][/U]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B]
足太阴脾脉,出自足大拇指顶端,<隐白>沿着拇指内侧的肉<大都>(“白肉际”类似“鱼际”)。过大拇指(核骨是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沿脚背<太白/公孙>向上到脚踝前边<商丘>,上到腿肚(“腨”者“涮”音,腓肠也),沿着胫骨后方上行<三阴交/漏谷/地机>,与足厥阴肝经交叉变线(交点在<漏谷>上,<地机>下,更靠近<漏谷>些),再上走膝盖,<阴陵泉>到大腿内侧前缘<血海/箕门/冲门>(足太阴脉在交叉前走内侧中缘,交叉后才走基本位置:内侧前缘),向上通过腹部<府舍/腹结/大横>,归属脾脏,联络胃脉,过横隔向上<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在2、3肋间,任脉旁开六寸处为<周荣>,转外斜向下到第六肋腋中线处<大包>,再向上到肺脉<中府>,胃脉<人迎>,乃至咽喉。
[B](人的十二正经各有两条,是对称的,合计廿四。靠近某处时,就有“夹挟”的形式,上文所有的“挟”,都是因为对称,才从两边“夹逼靠近”)[/B]
过了咽喉,连接到舌根,在舌地下结束(隐入舌中曰“散”)
===================================
[B]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B]
足太阴脾脉的一个分支,在主干经过胃的时候分出<腹哀>,伴随主干向上过横隔,最后进入心脏<膻中>,交接手少阴心经。
===================================
[B]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B]
足太阴脾脉有病,外症是:舌根僵硬。吃了就想吐,胃部胀痛,肚子胀,容易发出噫气,大便或放屁之后,就轻松了,如果不这样就会难过,感到全身都沉重。
(“噫”者,多音字。同“一”者,文言虚词尔;同“爱”者,乃饱食后反胃出气之声,今当从此音)
===================================
此处“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一句,世人皆作“则快然如衰”,中无句号,唯不才句读之。
若无句号,则有人解释为“大便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这解释真正放屁!
“轻松”之后马上“沉重无力”实在矛盾!
不才加句号,“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解释为[B]“大便放屁后就会轻松。如果不这样就会难过……”,[/B]明显表示了转折。
诸家注解多有谬误,不才势必勘正之,中医大学生,焉知此间奥妙?
===================================
[B]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 [/B]
脾脉有病表示脾脏有病:舌根痛,身体不能动摇,吃不下饭,心烦,心脏下方短促的疼痛。大便稀薄,腹中结块(“瘕”者“假”音),乃至大量拉稀,水道闭塞,体表有黄色结块(“疸”者“嗒”音,轻声),不能蒙平躺,只能勉强站立,大腿膝盖内侧等处肿胀,气厥,足大拇指不能动。
===================================
[B]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B]
皆与上同。
===================================
[B]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日反小于人迎也。[/B]
不才昨日猜测果不然不假,雷同肺脉。
二○○四年六月二日星期三15:44
儒释道 | 2004-6-3 20: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儒释道在 2004/06/03 08:27pm 第 2 次编辑]

[B][I]谢谢楼上的 中 兄弟支持[/I][/B]
长江一碗水 | 2004-6-4 20: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贵在坚持!可敬可敬!
儒释道 | 2004-6-4 22:5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B]
手少阴心脉,出自心中,从心系出发(心系是心脏联系外界的纽带,心大血管等,类比肺有肺系,目有目系等等),向下,联络手太阳小肠脉。
===================================
[B]心系总有二,分而为五,其总二者,“上下”也。其一乃心上系于肺,其二乃又由肺下系于心。下系又分为五,由肺出,循脊内而连五脏。心为脏腑首,全赖心系尔![/B]
===================================
[B]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B]
手少阴心脉的一个分支,从心系出发在,向上,夹挟咽喉,连接眼神经。
===================================
[B]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B]
手少阴心脉的直行分支,从心系到肺脏,再到腋下<极泉>,沿着上臂内侧后边下行<青灵>,肺脉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少阴脉行内侧后缘,最靠躯干,不才在太阴心主中加顿号,视为两脉内侧行心经。)下行到肘关节<少海>,沿着前臂内侧后缘,过手腕<灵道/通里/阴郗>,到掌后<神门>。沿小指内侧<少府>,到指尖<少冲>,交接手太阳小肠经。
儒释道 | 2004-6-4 23: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B]
手少阴心脉有病,外症是:咽喉干燥(“嗌”者“益”音),心痛,口干想喝水,是因为心气在手臂逆行。
===================================
[B]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B]
心脉有病表示心脏有病:眼睛黄,胸肋痛,上臂内侧后缘痛,乃至痛厥,手掌发热。
===================================
[B]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B]
皆与上同。
===================================
[B]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B]
气盛,则寸口大于人迎,类似脾肺阴脉,与大肠胃等阳脉相反。只是心脉的程度不同,不是三倍躁,而是两倍,再倍者,两倍也。
===================================
[B]如上所述,阴脉病,脉象皆寸口急于人迎,即右手脉急于左手脉,盖左阳右阴也;阳脉相反。第一组太阴阳明,程度是三倍而躁,第二组少阴太阳是两倍而再,第三组厥阴少阳乃是一倍而急。[/B]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