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首页
Portal
养生
中医
疾病
方药
针灸
古籍
论坛
BBS
公告
搜索
搜索
中医基础
中医诊断
临床经验
理论探讨
中医文化
新闻动态
内科
外科
妇科
儿科
传染病
肿瘤
医案
中药
方剂
经典类
方剂类
各家类
五官类
四诊类
针灸类
外科类
妇儿类
医案类
养生类
现代类
本版
帖子
用户
大医精诚网
»
论坛
›
中医论坛
›
医理探源
›
【连载】儒释道学医
1
2
3
4
5
6
7
8
9
10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连载】儒释道学医
[复制链接]
儒释道
|
2004-5-25 02: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5.2.1
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雷公问黄帝:《禁服》(指《灵枢——禁服四十八》)所说的医理,所有针灸的原理,都是从经脉理论开始的,营气运行在那里(“其所行”是倒装句),关于它(经脉)的长度、大小、方位,连接五脏六腑的功能等等,我都想知道。
===================================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纲,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人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黄帝说:胎儿刚刚成型的时候,先天精气刚刚整合,两肾先生成,然后大脑脊髓产生了,肾水生木,骨骼是主干,经脉像营舍一样蕴藏精气,骨筋为像纲目一样维系四肢,肉像墙一样起到保护内脏的作用,气血充盈之后,皮肤毛发开始生长发达,吃下去的水谷到了胃里,经脉才通畅,血气才能够运行。
===================================
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雷公说:我想快点听到经脉的理论。黄帝说:经脉,是可以靠他来决定生死,治疗疾病,调调理人的健康的,所以经脉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通畅!你也必须完整理解!(“通”可作“通畅”,也可做“通晓”)
===================================
(黄帝好像在吊听众胃口)本节强调了经脉的重要性。
不才查诸典籍,认为“筋为纲”而非“刚”,“刚”者,形容词;“纲”者,与“营、墙、干”诸字同为名词。
===================================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臑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脉产生于中焦(胃中),向下可以联络手明阳大肠经,向上走到贲门口,通过横膜,进入肺部,上行到喉管转弯斜向下<中府>,再转上<云门>,经过胸外上部,沿着上臂内侧肌肉<天府/侠白>,走前缘线,向下到肘关节处<尺泽>,延桡骨外侧<孔最>下行到寸口<列缺/经渠/太渊>,转走鱼际,经过<鱼际>穴(鱼际即“拇指大肌肉”,道家手相法称鱼际为金星丘,盖金肺脉经过鱼际,贯通鱼际穴),在大拇指指尖<少商>结束。
===================================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脉的一个分支,从手腕后边<列缺>分出,走手背到食指尖<商阳>,交明阳大肠经。(《图解》一书“腕”做“臑”,不才以为不妥)
===================================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苦,此为臂厥。
手太阴肺脉有病,外症是肺腔胀满,喘气咳嗽声音沉闷,嘭嘭响。厉害一点的毛病,列缺附近以及手腕会痛,两手交叉,更痛苦(双手皆有太阴脉,交叉则病痛加倍),气血从臂端往上逆行到肩膀,肺部,称之为“臂厥”。
===================================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负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太阴脉有病,说明肺部有病,主要是咳嗽,呼气的时候发喘,金生水,肺病所以缺水而渴,火克金,肺病所以心烦意乱。(《讲义》说“渴”是“喝”,像声词,《讲义》《图解》此处句读不同,差别不小,不才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同意《图解》的五行生克说法)胸腔塞满。肺经所行之臑内前缘因为气血逆行而痛,手掌发热。
肺气盛,冷风一吹,肩背痛。出了汗容易受风寒,小便次数多但是量稀少。
肺气虚,冷了肩背就痛。气少难以呼吸,小便的颜色就变了。
===================================
像这些病,气多就发泻,气少,就补充,热病就快速拔针(“疾”者“急”也,《图解》解释为“疾去针,久留针”,不才查网上中医字典“http://www.windrug.com/”得知“去针”乃是“出针”,今将“疾之”译为“快速拔针”)冷病就用留针法(参看素问——针解,不才以为疾去久留相对应)。如果经脉陷下,则要用针,也要用灸。气不盛不衰,用本经穴位即可,不必用补泻之法(去留针法),气盛之病,右边脉比左边急躁(“寸口”实在右手,“人迎”即左手寸口,“大三倍”便是急躁),气虚得病,则相反,右平左躁。
《图解》有“三倍而躁,肺经实,泻手太阴肺,补手明阳大肠”等语,盖其治疗之法,与《讲义》中“从本经取穴,不用补泻手法”的注解相互映照,讲明了“不盛不虚”“气盛”“气虚”的三种病证的治法。
二○○四年五月廿五日星期二2时22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5-25 03: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针灸治疗法则之一。《灵枢·经脉》:“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谓邪热亢盛,体温较高的实热证,采用针刺泄热驱邪。宜浅针,急针,不留针,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这是大众医药网“http://www.windrug.com/”的中医字典中“热则疾之”的解释
不才叹服网络之伟大
今初观《经络第十》,感叹古籍流传时间长,范围广,各家各派,句读不同,便有不同见地,有如“喝渴之较”,今叹服唯有网络能解我燃眉之急,通达各家各派之言论,不然,不才纵有天才,也是井娃而已。
今日之始,将有大作出世,众位看官且听我言:
当今天下,有痴心中医者,胜不才者谁?胜不才者英雄乎?不才英雄乎?
嗟夫,不才素知《中基——印会河版》错误百出配图模糊,然此书区区十元,又是各大院校通行旧版,不读此书,不足以知差距。
何哉?
不才身在上海,尝与上中大些许学生交谈中医,终见其龌龊面孔:尝有数学生,QQ群中难辨雌雄,为考试而忙碌,叫嚣考试变态,试题太难,在宿舍中集体复习通宵达旦,终于还是沦陷。
不才窃笑良久:汝等中医大学生,真瞎狗眼也!身在福中不知福,汝等小儿,为考试而忙碌,殊不知古籍句读不同,便有众多版本解释,不才初观五书便有三不同“喝渴”之辨(请参考“是主肺所生病者”一段论述)
汝等中医大学生,只读一本《中基》,一本《讲义》,“喝渴之辨”汝等岂知?只消背熟书本,不肖通盘比较。五书其断,不才定为“渴”,而有五行生克说。
汝等考试何其简单?怎比我乾纲独断?!
小儿等复习良久,虽在宿舍“秉烛”却能互相“夜谈”,不才遇难题,只能求助网络,一路独行至深夜3点,日日不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才可谓孤胆!
汝等瞎了狗眼的,如此简单考试,如此“认真复习”,真真还能“沦陷”,号称大学生,实则学而不成,生不如死,大学死而已!
狗不教性乃迁,不才今改写三字经,汝等狗仔细听:
方见数贴,有人叹服张仲景如此人才,三千年一个,有人嘲笑陈大师辟谷做绣,如今与我,而将三矣!
吾等三人,皆能通晓中医真谛!虽至万劫不复之地仍能坚守正道。中医之道,元亨利贞!
非不才妄比先贤,我一酸酸秀才,恭耕于书本,怎堪比那前辈的先生?!实在是不忍心将堂堂国宝交付汝等不学无术小子手上,若我不奋起学医,恐怕便是助尔等犯罪、叛国!
不学无术,怎能牢守中医?中西对决,宁要孤胆将军,不要叛逃士兵!汝等人多势众,一上战场,立即叫嚣手中武器不好,投降敌人,所谓中西结合,不过是尔等借口,不知晓中医真谛,怎么算得上中医学生?中西结合乃是掌握中西两家基本原理之后的事情,尔等有何资格谈论结合?如此不会用枪炮的士兵,要来何用?还谈什么洋为中用,导弹飞机?
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
今中医势弱,处于“最危险的时候”,不才不敢自比长城,不过汝等小儿若是自比长城,恐怕便要“空自许”了!
===================================
中庸之医,没有中正之心,便成庸医,汝等小儿,若能醒悟,不才万幸,若不省悟,不才更幸,不才出道之日,便是尔等下岗之时!
二○○四年五月廿五日星期二3时24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5-26 17: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北中大论坛有一仁兄,号称子明,称我此学医笔记为《狂人日记》
回子明:
少年狂 中年养 老年放
我正是狂的时候
=============
上文所谓“缺盆中痛”我释之:
厉害一点的毛病,列缺附近以及手腕会痛
今查之,“缺盆”者,耸肩后锁骨后方凹陷若盆者也,正解为“锁骨上窝,大肠脉从此上颈贯颊”。胃脉又有缺盆穴在锁骨上窝中央,缺盆骨即是锁骨。缺盆中痛,乃是缺盆穴附近,缺盆范围疼痛,并非我先前所说“列缺附近以及手腕会痛”
===========================
“经脉不可不通”通者通畅,通晓,不才以为一语双关
“筋为纲”而非“刚”,“刚”者,形容词;“纲”者,与“营、墙、干”诸字同为名词。
“还循胃口”不才初释之“向上走到贲门口”,今观之,所谓环者,盖其脉若环在胃,循走贲幽二门,非独上走贲门,此《图解》一书误我。
“从腕后直出” 《图解》一书“腕”做“臑”,不才以为不妥
“甚则交两手而苦”苦者,瞀(冒)也,此《电子版》误我,瞀者精神错乱
“渴喝之辨”久谈,不复论矣。
今复论上文疑惑处,但愿精益求精
《图解》:《图解黄帝内经灵枢》
《电子版》:《黄帝内经灵枢电子版》
《讲义》:《内经讲义——人卫王洪图版》
《中基》:《中医基础理论——印会河版》
《基电》:《中医基础理论——电子版》
《挂图》:《针灸穴位挂图——北京科技出版社04年1月版》
《词典》:大众医药网——文献资料——中医词典
http://www.windrug.com/index3003.php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5-26 17: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网站做得不好,信息资料匮乏,所谓易舒论坛,毫无中医味道,全是小资情调
今不才再次批评,实乃爱惜上中大,他日非医攻博,上中大仍是首选
想我堂堂才子,学贯儒释道三家,今矢志学医,有人不以为然,有若子明兄者,呼为狂人,善哉善哉!知我者,子明也!
哪位医家前辈垂青赏脸,指点一二,他日不才定成栋梁之材!
上次我见到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严校长一脸无奈地对我说:“上海管得太严”,于是便成了上中大网站“糟糕”的理由,便成了上中大学生闭塞的前提
我想到了祥林嫂之死
严世芸,是男人的就出来回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5-31 20: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儒释道在 2004/05/31 10:25pm 第 2 次编辑]
[B]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人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B]
手明阳大肠脉,产生于食指指尖<商阳>,沿着食指<二间>向上走<三间>外侧前缘(阴脉在内侧,即人体正面;阳脉在外侧,即人体背面;前缘相对来说都是远离躯干),走到食指拇指掌骨交接的<合谷>穴,穿过手腕<阳溪>,沿臂上行<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一直到手肘的外侧<曲池/肘髎>,再走上臂臑肉外侧前缘<手五里/臂臑>,到肩部,通过肩胛骨与锁骨相接的<肩髃>穴,向背中央走<巨骨>,过大椎穴(诸阳所会天拄骨),体内部分走缺盆穴联络肺,向下在天枢穴之外联络足阳明胃经,经过横隔进入大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5-31 20: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这个贴子最后由儒释道在 2004/05/31 10:21pm 第 1 次编辑]
[B]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颗,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挨鼻孔。[/B]
手明阳大肠脉的一个分支,(体表)从缺盆<天鼎>向上到头颈<扶突>,横走面颊,经过下牙齿缝,回向上走两吻处,转走中央,经过人中,到达鼻孔(<口禾髎>在督脉<水沟>旁半寸>,其实十二正经都有左右对称,共计廿四,左右手大肠脉到人中,交叉,对称于水沟,两口禾髎总和间距一寸),略向上,到迎香,与足明阳胃经之<承泣>相呼应
其实大肠脉的这一分支在体表,而主干则在体内。大肠脉从巨骨穴走天鼎穴途中,经过缺盆穴上方时,产生分支,分支继续走体表天鼎穴,(其支者,从缺盆上颈)主干则“下人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即主干进入体内,向下走(下人缺盆),经过肺脏(络肺),通过横隔到大肠(下隔,属大肠)
手阳脉有三,大肠、小肠、三焦,都从手指出,经过肩颈(“上出于柱骨之会上”——汇合于大椎),转向下到各自所属的腑,其分支则联络相应足阳脉。
手阴脉有三,肺、心、心包,都归结到手指,其分支则联络相应手阳脉。
二○○四年五月三十日星期一17时40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5-31 20: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本文最早连载在上中大易舒社区
但是那里的同学让我太失望了
简直就没资格和我一起学中医
所以
上中大易舒社区的连载从此停止
1 现在有北中大医天地论坛(学长们抬举我作斑竹,谢谢)
2 大医精诚社区(上官斑竹人很好)
3中国健康网健康社区——中医论坛(几位斑竹和会员的回帖鼓舞了我)
4中医久久论坛(周游世界斑竹很好)
===============
6.1以后,广中大,湖南中大的斑竹也邀请我贴连载
一个好帖子,要在网上连载2~3年,需要大家的支持!
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5-31 22: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B]
手明阳大肠脉有病,外症是牙齿痛,头颈肿,主要是津液出了问题(大肠主传导化物,运化水谷及生化精微,津液,与肺为表里,肺有宣肃之功惠及津液),眼睛发黄,嘴巴干,鼻子出血(“鼽”者“求”音,“衄”者“女”音去声),肩膀上臂都痛,拇指食指痛到不能动。
=================================
[B]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票不复。[/B]
大肠气盛,就会在脉行经的地方发热肿胀,
大肠气虚,会感到寒冷,而不能恢复
===================================
[B]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王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B]
像这些病,气多就发泻,气少,就补充,热病就快速拔针,冷病就用留针法,如果经脉陷下,则要用针,也要用灸。气不盛不衰,用本经穴位即可,不必用补泻之法(这些与肺脉相同)。气盛的病,左边比右边脉急,气虚的病,则相反。
就脉象而言,肺脉盛则寸口(右手)躁于人迎(左手),而大肠脉盛则人迎急于寸口,两者大小相反。
肺盛虚之时,三倍大小(三倍则躁),而大肠盛虚时,仅急缓有别而已。
二○○四年五月三十日星期一22时14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儒释道
|
2004-6-1 13: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B]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人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B]
足明阳胃脉,产生于鼻(大肠经<迎香>),沿着鼻子上行,到山根(“頞”者“饿”音),转向左右两侧,交会足太阳膀胱经经(在<睛明>)。(有书作“旁纳”,不才以为“纳”者收服,“约”者约会,相聚也。两经脉,可会聚而不可收纳,故此处作“旁约”)
继续横走到眼眶正中,向下走到鼻子外侧,<承泣/四白/巨髎/地仓>经过上排牙齿,到两吻,绕下嘴唇转向中间,交会任脉承浆穴,转向外走,沿着下颌,到颌角附近<大迎>;转向上走<颊车>,直到耳朵前面<下关>,一直走到客主人(足少阳胆经<上关>)和头发边缘<头维>,进入头颅(督脉<神庭>)。
===================================
[B]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隔,属胃,络脾;[/B]
手明阳大肠脉的一个分支,在颌角附近的<大迎>开始向下,走颈部<人迎/水突/气舍>,接触缺盆边缘,向后下方到<大椎>,折向前,入<缺盆>,走体内,直下横隔,联络足太阴脾经。
===================================
[B]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B]
“直下横隔”的时候,胃脉分出体内、体表两支,体表这支从<缺盆>,沿乳中线下行<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然后向任脉靠拢,沿任脉旁两寸的直线向下走<不容/承满/粱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进入腹股沟。
===================================
[B]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B]
体内“直下横隔”的那支,进入胃部,联络脾脉之后,在胃下口幽门处,又有分支,沿着腹腔,到腹股沟,与体表“直下横隔”的那支汇合。
然后下行大腿前侧,过<髀(音“必”)关/伏兔>,继续下行<阴市/粱丘/犊鼻>,直到膝盖,沿着小腿胫骨外侧前缘<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到脚背<解溪/冲阳/陷谷>,到中指内侧<内庭>,食指外侧<历兑>。
===================================
[B]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B]
在大腿面上下行的时候,到了足三里,出现分支,向外分,也是向下,<足三里/下历/上廉/条口/上廉/丰隆>但最后仍进入<历兑>。
===================================
[B]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间,出其端。[/B]
上面“起于胃口,下循腹里”的那支,在经过脚背的时候,又有分支,进入大拇指,交接脾经<隐白>。
二○○四年六月一日星期二13时22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飞龙戏水
|
2004-6-1 15: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儒释道学医
儒释道,我给你提点儿意见吧。依你如此才华,为什么把自己局限在儒释道三界呢?能不能把数学、物理、化学加进来,变成儒释道+数理化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下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10
... 34
/ 34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中医沙龙
尊生保健
走进中医
医理探源
临床经验
中药方剂
四大经典
美容之声
声乐治疗
房中探玄
针道天下
中西结合
古今医案
中医资源
医学视频